Archive for July, 2010

搜尋行為可以告訴你很多內幕

Thursday, July 8th, 2010

昨天紐約時報 (NY Times) 登了一篇名為「Yahoo 用搜尋來決定刊登什麼新聞 (At Yahoo, Using Search to Steer News Coverage)」的文章,內容敘述 Yahoo News 的寫手,現在會去觀察使用者在 Yahoo 搜尋下的熱門關鍵字,然後再去產生對應的文章,結果通常非常受歡迎。

他舉的例子是 2008 年奧運時,Yahoo 發現很多使用者在搜尋「為什麼跳水選手每次跳完都要沖澡」,所以就產生了一篇專欄文章來解釋,結果大受歡迎。

這樣的技巧其實在網路圈已經行之有年了,還記得當初在行銷 Sosauce 時,我就發現很多使用者是透過搜尋「Photo Editor」這組關鍵字找到我們,於是就設計了一組對應關鍵字廣告,結果把會員取得成本大大降低了 90%。我也知道許多網誌作家,會根據使用者的搜尋行為,去寫對應的文章來滿足他們的需求。

創業的過程中,最難了解的是「使用者想要什麼?」。不過好在你有許多工具,而搜尋行為,就是其中你絕對不能忽視的一環。

創業與創造就業

Monday, July 5th, 2010

說到英特爾 (Intel) 能夠達成今天的 CPU 霸業,共同創辦人安迪‧葛洛夫 (Andy Grove) 大概是其中最有貢獻的人物。很多人甚至說,當年是在葛老的堅持下,Intel 才從記憶體跨足處理器,也就是說沒有當年的葛老,根本就不會有今天英特爾。不過無論如何,從他 1987 年上任執行長至 1998 年退休為止,帶領著 Intel 在市值上成長了 450 倍,所以要說他是史上最成功的創業家之一,真的一點也不為過。 (上圖:葛老被選為時代雜誌 1997 年度人物)

所以當葛老說話時,大家當然要洗耳恭聽。上周,他就在美國商業週刊 (BusinessWeek) 發表了一篇名為「在一切都太遲之前,美國該如何創造就業機會 (How to Make an American Job Before Its Too Late)」的社論,闡述當所謂的「低技術門檻製造業」外移時,對於國家未來的創新能力,還有創造就業能力,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照慣例,這樣重要的文章,我鼓勵大家直接連過去看。不過今天除了稍微幫大家整理,我倒是有很多與葛老不同的想法和觀察,以下是我的分享。

10:1 的比率

根據葛老觀察,蘋果這些矽谷科技公司,當他們每雇用一名員工來研發創新產品,就會為負責量產的機構創造 10 個工作機會。他說過去,當製造業還在美國,投資新創公司就可以間接創造許多就業機會。但現在,當生產都已經外移至中國,這個效果已經大大降低。

創新的連貫性

另外,科技產業在創新時,往往需要先前累積下來的知識和經驗。一旦某個產業外移,長期可能會造成這樣的「組織記憶」在國家中消失,因而影響日後創新的能力。他以美國的電池產業為例,過去 30 年來的外移結果,讓他們在發展綠能所亟需的電池生產技術上,落後於世界,落入苦苦追趕的境地。

硬體 vs. 軟體

但我認為葛老問題是,他只待過硬體產業,也只能夠從硬體的角度去看事情。他舉的幾個例子,像是蘋果、戴爾電腦,最終都還是在賣硬體的。他建構出來的 model (模型) 卻沒辦法解釋像是 Google, Facebook 等這些純軟體、純網路公司,成千上萬的員工都在美國,不需要把生產外包,卻還是能夠創造出非常多的價值。

創造就業還是創造價值?

更重要的是,創業家的最重要工作在創造價值,包括為客戶、為團隊、還有為投資人。而創造就業,只是創業這個活動的副產品。葛老只單單因為現今的新創公司,無法像以往一樣為美國本土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就認為應該要改變投資創業的門檻,改變關稅結構,我認為是非常偏差的觀察。

況且今日的成功網路公司,舉凡 Google, Yahoo, eBay, Amazon 等,都能夠用更少的員工,創造出更多的市值,這不但能夠提升社會整體的生產力,也能夠因此帶動周邊服務業的就業機會,例如:金融業、房地產仲介等等,我認為是不可抹滅的。

網路業的外銷能力

而另一個葛老忽略的,是軟體/網路業超強的出口能力。我的紐約創投朋友佛萊德‧威爾遜 (Fred Wilson) 日前就在他的網誌上,公布了一個驚人的數據。雖然美國上網人口僅佔全世界的 17%,但是在全世界流量最高的 30 個網站之中,居然有高達 75% 是來自美國。

萬一為了跟美國打關稅戰爭,全世界其他國家都像中國一樣,也建立起一道萬里長城,讓「生產於國外」的網站都不能進入,那美國頓時不就失去了這個超強的優勢。從這個角度去看,為了保護製造業,會犧牲其他表現良好的產業,也是葛老所沒有料想倒的面象。

國家的任務

而要解決勞動市場的問題,長期而言,國家應該提供要給失業人士的,是再教育的能力,讓他們學習新的技能,成為當今公司需要的人才。一個國家最不需要的就是讓關稅、抵制、門檻的方式,來造成社會無謂的效能損失。

所以,葛老在本文提出的觀察和數據,是值得參考的。但他的解方,我卻完全無法認同。把「投資創業」和「創造就業」畫上等號,從出發點就有偏差,而提出用「保護主義」的關稅手法來抑制生產外包,更是讓自由經濟走回頭路,最後受害的將是消費者

很可惜,葛老是我非常尊敬的創業家,但是在創投和國家競爭力的主張上面,我無法跟他站在同一陣線。

(Pic via joshb@flickr under CC license)

第一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第一個月

Saturday, July 3rd, 2010

很難想像 appWorks 育成計畫開始到現在,只過了一個月的時間。

因為在這短短的 30 天裡面,選進來的 11 個團隊不但已經打破原本的靦腆,開始彼此關心、互相幫助,也已經學到了「精實創業模式」的精髓,並且開始把這些觀念運用在他們的產品中。更最重要的是,他們也開始懂得如何享受創業過程中的每分每秒。 (上面的照片是 30 雜誌來採訪時,他們配合我重現達文西「最後晚餐」的畫面,將刊登在七月號的「創業。免費 ─ 台北出現新矽谷」專題裡面。)

除了成長之外,這些團隊在這一個月裡面更已經有了許多成就。像是剛結束的「IDEAS Show」,我們就有三個團隊獲邀上台,Tagtoo 的「幫我神一下」因此也正式開放測試。另外,有三個團隊的智慧手機應用也分別放上市集,包括 Q.L.L 的「Pocket Chinese Tutor」、ezTable 與中華電信共同推出的「ezTable for Android」以及 Wantoto 和 SonyEricson 合作的「揪好康」等等。另外,DressDown 團隊所製作,令人驚艷的「好生活 GoodLife」好康資訊網站,也已經對外開放。

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面,他們能夠成長這麼的迅速,是讓我們非常驚訝,卻又非常興奮的。這不但證明了我們當初的理想,也就是把一群團隊放在一起,給他們刺激和養分,然後讓他們發酵的模式是完全成立的。也證明了,當你把一群有創意的人聚集在一起,那個能量的累積,不是我們原先想的等差級數,他是用等比在提升的。

很難想像 appWorks 育成計畫開始到現在,只過了一個月的時間。更難想像的是照這樣的速度成長下去,再過五個月後,這些團隊將會是如何的驚人。就像 30 雜誌說得一樣,台灣彷彿出現了新矽谷一樣,這也是最近從加州回來參觀的朋友一致的感想,而我,很高興能夠在這裡見證歷史的發生,加油!

PS. ezTable 正在誠徵軟體工程師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