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的文章

Web 3.0 帶來全新的個人品牌時代

August 18th, 2010

個人品牌」其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我甚至強烈懷疑從有人類開始,這件事情就已經存在。舉凡遠古的蚩尤、黃帝、大禹、商鞅,到春秋戰國的孔孟、老莊,三國時代的諸葛、趙雲、呂布,一直至到今日的王建民、徐熙娣 (小 S)、孫芸芸都是其中的代表。而個人品牌的作用,就是讓你聽到這個人的名字,雖然沒見過本人,也聞風色變、肅然起敬、甚至願意掏出腰包。

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也就是說,跟所有「品牌」一樣,個人品牌的主要功能,就是影響人們的決策,或者說在商業的社會,就是讓人們更願意買單。所以既然經營這件事情有利可圖,當然從古至今就會有許多神棍、假權威、假專家的出現。這些人靠著說謊、作弊、蒙騙、造神運動,搞出分身、羅盤、顯像、聖水等把戲,來騙取人們的信任,最後換得他們口袋中白花花的鈔票。

然而由於資訊的不對稱性 — 神棍知道自己是神棍但你卻不知道,所以這件事情往往淪為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情況。旁人雖然為這些受害的人心急,卻沒有辦法證明他們其實已經受騙上當。

直到網路的出現,帶來了資訊供給的解放,媒體不再稀有,也不再受到少數人的把持。於是資訊的不平衡才逐漸消失,神棍一個個的被踢爆,而相對的,像酪梨壽司這樣的「網路原生名人」也一個個的誕生,但這只是網路對個人品牌帶來的第一場革命。

Web 3.0 與個人品牌

時序進入後 Facebook 的 Web 3.0 時代,大家的人際關係通通被網路化,並且可以透過 FB Open Graph 和 Twitter @anywhere 等平台來存取。於是,我們看到類似 Peer Index 這樣的服務開始出現,讓個人品牌的權威和影響力,除了可以被感受,還可以被量化和分析。

Peer Index 的概念其實很簡單,他蒐集一個網路「名人」的發言和行為,透過科學的方法去分析、比較,然後產生這個個人品牌的權威、活動和群眾強度等數據,最後再歸納出一個「同儕指數 (PeerIndex)」數字,讓你一眼就可以看出這個人是不是專家、有沒有權威。

也就是說,在 Web 3.0 的時代,一個「個人媒體」的影響力將不再只是用「感受」的,也不再只是百萬人次到訪這樣無意義的數字。我們可以用很科學的方式去衡量一個專家的權威性,以及群眾對他的信任度等資訊。這樣的架構,會讓真正專業的意見和評論更容易的顯現出來,也讓灌水膨風的專家逐漸被埋沒。

未來還會怎麼走

當然,就像很多新領域一樣,Peer Index 也絕對只是 Web 3.0 個人品牌分析的起點。未來,我們還會看到更多的量化分析工具出現,我甚至認為更專業,分工更細的「影響力溫度計」也會被開發出來。這些工具將會幫助我們去蕪存菁,在茫茫的資訊海找到更正確、更值得我們信賴的信息來源,讓我們吸收、消化資訊的過程更有效率,而這不就是網路創新,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所以,有興趣在這個領域嘗試的創業人,我認為現在是開始的大好時候,可以好好研究,加油加油。

PS. 八月份的 Startup Mixer 將在 8/26 (四) 6:30 舉行,這次換到更大、更舒服的 Marquee,一定要讓大家玩得更開心,趕快去報名吧!

電子書?請叫他 Web 3.0 雲端閱讀

August 11th, 2010

一直以來,我對於「電子書」這個概念,就充滿了質疑。

需求在哪裡?

不要懷疑,我很早就買了 Kindle (Amazon 的電子書閱讀器),也在上面也買過、看完了好幾本書,這個使用經驗雖然很不錯,他卻改變不了一個事實 — 我對於書的需求越來越少,於是在發現下一本要看的書之前,Kindle 基本上被我晾在一邊,一晾就是個把月。

我不認為這是我一個人的問題,於是我也在 appWorks 育成中心做了些調查。結果發現 11 個團隊裡面,真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月看 4 本以上的書。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表示他們消費書的數量,長期是呈現減少的狀況。這些人是 25-35 歲的創業、創意人,社會中堅,如果有什麼的話,他們代表的是這個市場未來對於書的主流消費型態。如果他們看的「書」越來越少,那電子化不電子化,基本上不是問題的重點。

競爭力的問題

但是你如果去研究這些人每天吸收的資訊量,或者說他們的閱讀量,其實是大幅增加的。網路帶來了的是資訊爆炸,爆出了大量的文字 (和其他形式的) 內容。內容的主題包羅萬象,新聞、小說、管理、歷史、地理、科學都在裡面。由於工作的關係,由於興趣的關係,由於朋友推薦的關係,這些人每天上網 8-12 個小時中,都在消費這些內容。

難怪書越來越少人買了,雖然網路上的內容是片斷的,但他也是即時的、豐富的、有連結的、可以互動的、可以和朋友討論的。於是,想當然耳,現代人對於「書」的需求,必定越來越少了。

書該何去何從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人都忘記了,書之所以變成書,大多是生產和管銷成本的問題。由於製版、包裝、運送、陳列等實體的限制,所以書不能太少頁,但也不能太多頁。因此短篇小說必須要集結三五個才能發行,而精彩的哈利波特卻要被分成七本,無法一氣呵成。

問題是在數位和網路的世界裡面,這些限制是不存在的。所以說用「書」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情,從出發點就是一個錯誤。在數位的世界,內容的單位就是他原生的篇幅,一篇文章、一個故事、一套論述、一則新聞。如果以這樣的角度去思考,那書這個框架被打破,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Web 3.0 雲端閱讀

雖然書不見了,但就像上面調查的結果一樣,人們閱讀的行為不但不會因此減少,還會隨著資訊的成長而大幅增加。更重要的是,網路化的 Web 3.0 數位閱讀,將會和傳統的資訊消化,有著很大的差別。Amazon 近日在 Kindle 上推出的社群標記 (Social Highlights),就是最好的例子。

社群標記是一個 Kindle 上的新服務,透過與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平台的整合,他讓你可以即時看到朋友在相同文章段落所作的註記。這個服務讓朋友間可以輕鬆的交換閱讀心得,就好像一場讀書會一樣,卻不必真的安排時間開會,也不必擔心開會了自己卻還沒讀到那個段落。

類似這樣把 Web 3.0 的社群化、個人化、行動化等概念整合到閱讀的習慣的創意,接下來我們將會看到非常多,之前的 Flipboard 就是另一個很好的例子,也是我相當看好的另一個創業領域。

不要懷疑,網路會把「書」撕得粉碎,但是就像春風化雨裡羅賓‧威廉斯講得一樣,形式不是重點,內容才是重點。人類不會有停止學習的一天,所以接下來創業家要做的,就是把後書籍時代,最好的工具做出來,加油!

(Pic via curiouslee@flickr under CC license)

Web 3.0 創業的《魔球》策略

August 10th, 2010

魔球—逆境中致勝的智慧》(Moneyball: 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 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他不是一本創業叢書,裡面卻滿滿的是值得學習的創業精神。

魔球在講什麼?

《魔球》這本書講的是奧克蘭運動家隊的傳奇經理人比利‧比恩 (Billy Beane),如何利用全新的「商業模式」和科學的方法,破壞大聯盟職棒這個百年老店的既有秩序。從 2000 年到 2003年,帶領著藍領階級的運動家隊,靠著全聯盟倒數的預算,卻打出和總薪水高出他三倍的紐約洋基隊平起平坐的成績,包括連續 4 年打入季後賽。

而這本書的作者麥可‧路易斯 (Michael Lewis),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他受歡迎的著作還包括前陣子拍成電影的《攻其不備:麥克歐爾躍升足球巨星的故事》(The Blind Side) (不過現在 Blind Side 紅了,魔球也找來帥哥布萊德‧彼特 (Brad Pitt) 主演,即將在明年上映)。麥可曾經是華爾街的股票交易員,第一本書《Liar’s Poker》就以揭發金融業內幕成為 MBA 必看讀物。而之後的每一本著作,麥可也都以「產業的新秩序和舊秩序如何被打破」等類似的角度去撰寫,所以我非常的喜歡,也覺得其中隱含了豐富的創業課程。

魔球與 Web 3.0 創業

而雖然沒有大聯盟職棒的百年歷史,網路這個發展了不到 20 年新興產業,卻也出現了魔球般的策略。這樣的觀點近來在北美的網路圈被廣泛的討論,其中又以創業投資者大衛‧麥克勞爾 (Dave McClure) 的 MoneyBall for Startups 一文,我覺得最值得一讀。

大衛是一個近來很受矚目的天使投資人轉任創投,過去較有名的投資案例包括 Mint.com (賣給 Intuit) 和大家很愛用的 Slide Share。他剛剛募集了一個 3,000 萬美元的創投基金,所以這篇文章主要是在宣告世人,他的投資理念和對網路業發展的觀察。

照慣例,英文好的人,我鼓勵你們去把這篇文章讀完,對你們看網路和創業,會有很大的幫助。沒時間的人,我把我的重點整理在下面:

產品

Web 3.0 的產品,現在已經不一定 (不只) 是一個網站,他可能是一個服務,以不同的型態呈現在不同的平台上。他背後用的是一堆免費 (或是非常便宜) 的開放原始碼軟體所撰寫,並架設在非常便宜的雲端伺服器上面。產品開發的時間,已經縮短到幾個月,甚至是一個周末。開發的團隊,也縮小到 1-5 個人,但他們透過在網路上與客戶即時互動所取得的回饋,在極短的時間內不斷的更新他們的產品。

行銷

Web 3.0 的行銷,主要透過三種管道,意即搜尋、社群和行動。其中社群的意義是透過 Facebook、Twitter、Plurk、Youtube 等社群媒體,讓產品的推行達到事半功倍的病毒效果。行動則是把產品帶到 iPhone、iPad 和 Android 等平台,讓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方便的取用你所提供的服務,並善用這些平台的特殊功能,來帶給使用者更好的體驗。由於後面的這兩種管道,多是近五年才出現的,所以常常是 Web 3.0 團隊能夠打敗老牌網路公司的關鍵,之前提到的神來也,就是最好的例子。

獲利

Web 3.0 公司的可以很容易的透過各種線上付款機制,向使用者收費,Richi 就是其中的一個好例子。更重要的是,除了傳統的 CPM 和 CPC 廣告,Web 3.0 新創團隊,將會越來越倚重 CPA/CPR (Cost per Action / Cost per Revenue) 等方式獲利,從廣告模式轉移至電子商務的供應鏈。

請享用

所以,無論從這次大衛的論述之中,或是從我之前幫大家整理的各種心法裡面,你可以看到網路業的領袖們,對於這個產業未來的發展,觀察是非常一致的。我希望這些文章,有幫助你們得到一些 Web 3.0 網路創業的正確觀念,更希望他們能真的能幫助你們實現改變世界的夢想,加油!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