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的文章

電子書了沒

February 3rd, 2010

這次回台灣,除了網路,電子書也是 FAQ 上的熱門話題 — 所謂中文電子書元年。為了親身體驗了一下眾家廠商的決心,我還特地跑了一趟台北國際書展,不但把參展的每台閱讀器都拿起來玩了一下,也跟攤位上的行銷人員,探了探各廠家的想法。結果這件表面上是百花齊放的事情,骨子裡還真不是一個亂字可以形容的。不知道是大家沒抓到重點,還是有難言之隱,不過再這樣各搞各的下去,我只怕”中文電子書”會步上”中文電子音樂 (MP3)”的後塵,變成一個不成氣候的產業,那就非常可惜了

硬體廠的思維

朋友跟我說,一個硬體業出來的老闆,投資開了間電子閱讀器公司,因為這個生意看起來很好賺。一台機器的成本 6 千多塊,可以賣 8 千多塊,一年”出貨”一萬台,就是 2 千萬的生意。我說那上面的書怎麼來?老闆說不管,消費者自己會上網去下載。

你不覺得這個故事聽起來很耳熟嗎?對!就是十幾年前 “MP3 元年” 也上演過一次的老戲碼 — 一堆硬體廠跑出來做播放器,然後咧?哦!我們被蘋果的 iPod 打敗了,因為人家比較會設計,外型比較炫。

是軟體,傻瓜

我想這些”硬體大廠”大概到現在還沒發現,打敗你們的不是 iPod,而是 iPod + iTunes 這個組合。消費者要的是軟體,要的是 total solution (全套解決方案)。沒有書,我買你的閱讀器要幹嘛?你覺得 Kindle 的成功真的是因為他的設計嗎?才怪!是因為他的方便,要什麼書,直接在機器上就可以購買,不需要跟電腦同步,不需要檔案傳輸,我爸也會用,這樣才能賺到我的聖誕禮物錢啊。

另一個朋友說,他在大陸逛 3C 商場,逛到了漢王 (大陸銷售第一的電子閱讀器) 的攤位,本來只是想玩玩,結果銷售人員跟他說:現在買,送你 3,000 本書,金庸、古龍、倪匡、三國、四書、五經通通都在裡面。朋友一聽,這麼多書,一輩子都看不完,不但當場就買了,還多花 50 塊升級成 8 GB 的卡片,3,000 本當場變成 5,000 本。

所以,最後消費者要的,是書。你的閱讀器功能有多好,如果沒有他想看的一本書,那我保證他的購買意願當場就少了一半。

版權問題

但是要賣這些電子書,有很多版權問題。有些出版商跟我說,當初跟作者談簽約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到電子版這件事情,現在還要全部重新去談,很麻煩。

這件事情是他們的問題,我聽起來卻是大好的創業機會。就像亞馬遜 (Amazon) 當初用純網路打敗實體書店一樣,你可以設立純數位出版商,把這些作者的數位版權全都簽下來,然後鋪貨到所有電子書平台上去的時候。這個商業模式有太多成本上的優勢,最後絕對會把實體出版商打敗。有人想要執行這個 idea 的請跟我聯絡,我絕對有興趣投資

售價、版稅與出版社的價值

然後我回到紐約,好巧不巧,剛好碰到 Amazon 和出版商 Macmillan 間的大戰。基本上 Macmillan 以低價銷售會打壞作者名聲為理由,堅持 Amazon 要把電子書的售價從 $10,提高到與實體書相當的 $15。Amazon 不爽,便把 Macmillan 的實體書全面下架。兩邊僵持了兩天,最後 Amazon 讓步,真的把書漲價,事件才告一段落。(Amazon 也不是全輸,除了不再貼錢賣電子書,還把拆帳方式從固定金額變成按比例。)

這件事情最令人覺得不恥的,是實體出版商為了保護自己的地位,故意模糊焦點,蒙蔽作者。你看,傳統出版如果一本書要賣 $15 的話,大約只有 $1.5 可以進到作者的口袋,$7.5 是的印刷成本,最後 $6 則是出版商和通路的利潤。但是換成了數位出版,如果一本書賣 $10,作者可以拿 $3.5 塊,其他 $6.5 則由”出版商”和”通路商”拆帳。

也就是說數位的商業模式,對作者是極端有利的。除了每賣一本書,作者可以分到較多的版稅以外。壓低了售價,還可以提升銷售量。也就是說同樣寫一本書,作者可以多賺很多倍的錢。這還不包括銷售量提升後的周邊效樣 — 演講邀約、電視座談等等。至於出版商,由於在數位世界只剩公關作用,少了價值,當然就分不到利潤,也難怪他們這麼緊張。

結論

寫了這麼多,不外乎是希望中文市場能夠有個像 Amazon 這樣的公司,下來把電子書銷售平台搞定,讓閱讀器廠商可以向下整合,提供給消費者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就像最後上面舉得例子一樣,這樣的通路絕對是有很多利潤可以賺取的。

大家加油,我期待看到中文電子書產業走出一個美好的明天。書是知識的載體,數位化能讓他更普及,也就等於讓知識更廣為流傳。民眾的知識水準提升,對社會,對國家競爭力,都是很正面的。所以,你們必須要加油,一定要加油。

關於 appWorks Ventures 育成計畫

February 2nd, 2010

在馬不停蹄的拜訪創業團隊、創投同業,出席各項活動,以及最後為你們辦的 Startup Mixer 之中,短短兩個星期在台灣的停留,就這樣的飛過了。然後我趕回來紐約,今天開始要頂著時差,參加今年的 Social Media Week 的各項主題,繼續幫大家追逐網路最前線的動態。

這次回台灣感受到的網路創業氣氛,比上次又更強勁。我想最大的原因,大概是來自神來也、Cardinal Blue、Hiiir 等團隊的的捷報,給了大家一劑強心針,證明我們上次 Social Apps 座談會的結論是正確的 — 這個產業 (繁體中文網路業) 的確是有錢賺的!而那些質疑我們太樂觀的人,不好意思,事實證明我們一點也沒有太超過。

而大家都很關心的 appWorks Ventures 的籌備工作,也在此行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就像我在星期四的活動中宣布的一樣,我們將在年後開始收件,讓大家可以利用新年的假期,好好思考創業計畫,填寫申請書。而 appWorks Ventures 育成計畫第一屆,則將會在 5 月正式開跑。

再過來的幾周,我們會陸續公布細節,目前可以先預告的一些重點如下:

  • 每屆招收 10 個團隊
  • 育成期間 6 個月
  • 期間內免費提供辦公室、電腦、軟體、教育訓練、顧問諮詢等資源
  • 教育訓練內容包含管理、財務、會計、行銷、營運、技術等主題
  • 結業同時舉辦大型 Demo 活動
  • appWorks 將在 10 個團隊中擇優投資 (不限名額)

有興趣加入這個計畫的朋友,除了要針對你的 idea 做足功課外,有幾個問題也可以開始思考 (洩題注意):

  • 你們為什麼要選擇這個主題創業?
  • 你的團隊有什麼跟這個主題相關的經歷?
  • 你期望 appWorks Ventures 育成計畫可以幫助你什麼?
  • 你可以如何幫助其他 appWorks 育成中的團隊?

以上,希望這些初步的細節,對你們評估創業的計畫,有些幫助。有什麼不清楚的地方,也歡迎留言發問。

天下的會員都是不一樣的

January 29th, 2010

在幾天前貼出的”如何寫出黏死人不償命的社交應用?”一文本文FB 頁上,都有一些不錯的討論。但其中有一個重點,我想在這邊再點出來 — 那就是每個地區的會員,價值都是不一樣的,不能直接拿來一比一。

要了解原因,我們要從財務面說起。一個公司要賺錢,除了產品的售價要比成本高以外,更重要的是“每筆交易產生的利潤”要比”取得訂單的行銷成本”來得高。也就是說如果 7-11 一瓶飲料賺 3 塊錢,但是平均要花 4 元打廣告,才能把一個客人拉進店裡面,那這就是一門賠錢生意。但如果他推出 30 元一點的集點活動,讓每個人平均買兩瓶飲料,那這當場就變成一門賺錢的生意了。

而網站和社群應用也是一樣的情況,當你下廣告拉會員,每個人的成本是 $1,而每個會員帶來的營收如果是 $2,那這就是一門賺錢生意。因為虛擬的世界幾乎沒有原物料成本,所以在財務分析上,這個公式對你來說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有了這樣的觀念,我就可以跟你解釋,為什麼每個地區的會員,是不一樣的。當然最主要的原因,來自於他們本來就有不同的薪資水準 — 大陸大約是台灣的三分之一,而台灣又大約是美國的三分之一。

在美國,一個 Zynga Poker 靠著 25M 會員,就可以做到 $80M 營收,每個會員的 monetization rate (營收貢獻度),高達 $3.2

在繁體中文市場 (台灣/香港為主),雖然沒有公開的數據,但是根據我側面了解,一個社群遊戲的每會員營收貢獻度,大概可以達到 $1,也就是美國的 1/3 左右。

在大陸,開心網的 6 千萬會員,每年貢獻的營收是 $12M,也就是每個會員只有 $0.2

有了這些數據,你就知道為什麼我說三個地區的會員是不同的。以營收貢獻度來看,1 個美國的會員,是可以抵上 3 個繁體中文的會員的,然後 1 個繁中會員又是 5 個大陸會員的價值。

當然這中間還是有每款遊戲的差異,但是三個地區不同的薪資水準,和所造成的可支配所得水準差異,是沒有辦法改變的。所以當你把類似的遊戲拿來比較,在營收貢獻度上,就是會存在一定的差異。而且這樣的不平等,是要等到有一天薪資水準拉近,才有可能改變的。

更重要的結論是,如果情形是這樣,比較起競爭白熱的英文市場,和競爭同樣激烈,利潤卻非常薄的大陸市場,沒什麼競爭,卻有很多營收空間的繁體中文市場,根本就是創業家的天堂。這樣,你懂了嗎?

PS. 謝謝昨天大家熱情參與 Startup Mixer 活動,希望你們都有得到收穫。以後我會把這個活動變成常態舉辦,如果有什麼建議請留言讓我知道。有照相的,也歡迎貼到活動頁上,和大家分享,謝謝。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