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的文章

誰說一個人、一支筆,不能撼動這個世界?

September 15th, 2011

昨天受邀去電腦公會幫「Data.Taipei 台北市政府公開資料平台」說明會開場,和大家分享了一些拿 Open Data 來做出好 Apps 的心法。不過更重要的是市府資訊處的謝先生,也跟我分享了這個平台為什麼會被開出來,幕後的一些秘辛。

話說一年半前,我人還住在紐約,親眼目睹了 IT 行業出身的市長 Michael Bloomberg,為了讓大蘋果成為軟體重鎮,一連實施了好幾項很棒的政策。其中我最佩服的就是熊抱 Open Data 觀念 (沒錯,不是輕輕一抱,是熊抱),大量開放政府資料庫,並且辦理 NYC BigApps 大賽,鼓勵大家利用公開資料庫開發有用的應用程式。這個獎金只有 2 萬美元的比賽,最後卻吸引來了 85 件作品參賽,其中不乏完成度相當高的 Apps。

看到紐約市政府可以這樣花小錢,創造大效果,我在網誌寫下了「紐約市 BigApps 大賽結果揭曉 台北市什麼時候跟上呢?」,文章的最後,我說:「讓我們祈禱 2011 年,我們也可以來辦一場有聲有色的 Taipei TaiApps 大賽吧!」沒想到,就這樣一篇小小的文章,居然掀起了大大的蝴蝶效應。

首先,當初我的網誌讀者沒有很多,但這篇文章被《動腦雜誌》的至靜發現,所以拿去轉載,因此多了很多人看到 (同時也開啟了我跟動腦間長期的合作關係)。聽謝先生說,這讓市府裡面開始討論這件事情的可能性,但也只是討論,並沒有定案。

到了去年底,NYC BigApps 辦了第二屆,雖然我人已經搬回台灣,但還是持續關心,所以又寫了「親愛的郝市長,紐約市 BigApps 2.0 開跑了,我們呢?」,而且這次我不只寫,在大家的建議之下,還把文章投到了「市長信箱」。據說這關鍵的一投,給了市府足夠的壓力,真的壓倒了駱駝,最後催生出了 Data.Taipei。

當然我絕對不是要說 Data.Taipei 都是一個小人物或是一篇小文章的功勞,剛好相反,我深信 ideas 不值錢、執行力才值錢,如果沒有市府資訊室、相關局處的努力,我寫 100 篇文章,今天也不會有任何東西生出來。

但我想說的是,如果有一件事情你覺得是對的,不管別人怎麼認為不可能、怎麼澆你冷水,你就去做吧!就去推動它吧!即使你什麼都沒有、即使你誰也不是,但至少你還有一個人、一支筆 (一個網誌),千萬不要以為這樣就不足以撼動這個世界。

Keep pushing.  Keep hacking, everyone.

除了推動更好的政府、更好的政策,我們還在推動一個屬於台灣的網路產業,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熱烈邀請你的加入。

創業 = 大公司的相反

September 14th, 2011

昨天因為 App Star 節目的邀請,回到母校台大去演講。會前、會後,有許多對創業有興趣的學弟妹跑來找我聊天,其中不少問題圍繞在如何「開始」,是不是要先寫一本厚厚的商業計畫募一大筆資金、建一個「完整」的團隊,還是要先打下深厚程式基礎?是不是應該去企業上上班,學學他們的管理方式?

我突然有一種感覺,原來「創業」這件事情這麼難解釋,是因為我們都活在一個「大公司」的世界,所有人對於「生意」的想像,都是來自這些大傢伙們行為 — 大企業的組織、大企業的架構、大企業的流程、大企業的邏輯…

問題是,創業根本不是那樣

為什麼?簡單的說,如果大公司的邏輯放諸四海皆準、到處都可以成立,那大家都不用創業了,這世界早就被他們填滿。問題是,每天都有人成功開創新公司、新領域、新產業,為什麼?就是因為大公司的邏輯,在創業世界往往是行不同的。

或者讓我這麼說:

新創公司 ≠ 大公司的縮小版

大公司在做的事情,是「執行」已經找到的商業模式,就好像連鎖餐廳的廚師照著食譜做菜一樣。所以架構、流程、嚴密的成本管理是重點,因為在食譜不變的情況之下,這些管理方法才會幫助企業產生出最多的利潤。問題是身為一個新創公司,你根本連消費者想吃什麼都還不知道,哪裡來的食譜。

所以身為一個 startup,你的重點是如何快速的找到這個食譜,也就是你的「商業模式」。既然如此,你當然不能做大公司在做的事情,你應該做它的相反。人家「充分授權」,你就應該「事必躬親」。人家謀定而後動,你就應該動而後謀變。人家找廣告代理,你就應該自己經營行銷、社群媒體。人家注重 reporting system,你就應該注重效率。人家組織完整,你就應該要力求精簡 — 剛好我的「異父異母」雙胞胎哥哥 Mark Suster 今天也寫一篇為什麼你不需要 COO

記住,創業就是在找到那個消費者想吃的東西,接著再做出你自己的食譜。在那發生之前,你千萬不能像大公司,你甚至不應該遵守任何規矩、任何管理學的教條。Remember, good entrepreneurs hack, everything.

想跟其他一流「廚師」一起開發食譜、嘗試新菜色?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熱烈徵求團隊中。

(image via jurvetson, cc license)

Groupon:大幅損害餐廳商譽,請小心服用

September 13th, 2011

關於使用 Groupon-like 服務可能有損消費體驗,因而打擊餐廳商譽的討論,我之前寫了很多。為了更進一步了解消費者的 Groupon-like 經驗,我甚至還做了一個調查,最後公布了 228 位使用者回覆的數據和分析結果。而事實證明我不是唯一關心這件事情的人,昨天 Boston University 的 John Byers & Georgia Zervas 以及 Harvard University 的 Michael Mitzenmacher 也公布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三位豆豆城 (Boston 的小名) 的科學家,追蹤了今年 1 月到 7 月,總共 16,000 個 Groupon-like 團購,然後和 Yelp 上面的餐廳評論相比對。結果發現,使用 Groupon-like 的服務後六個月,雖然餐廳得到評論數量大幅上升 50%,但是平均的商譽卻大幅降低 11%。而且這只是六個月後的情況,你們可以看到上面那條黑線,也就是餐廳的平均星等,它其實還在快速下降的過程中。

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使用 Groupon-like 服務,雖然短期內可以幫你帶來人潮,但結果卻往往會損及餐廳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我們都知道「商譽」對餐廳而言幾乎是最重要的東西,而且是用錢買不到的。所以你賠上商譽、賠上錢,去換一些絕大多數不會再回來的人潮,這不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嗎?

無論如何,我堅持 Groupon 模式還要再進化,才能從目前的 Groupon 贏、餐廳輸、消費者輸,慢慢變成三贏的結局。在台灣,我們看到 Groupon-like 服務已經往旅遊和宅配市場遷徙,但這並不是進化,而是撤守餐飲市場。餐廳還是需要好的 Online-to-Offline (也就是 O2O) 的解決方案,我認為這裡還有很多的創業機會。

關注餐飲的人,可以試試 EZTABLE 超棒的訂位服務。喜歡團購的人,GoodLife 的團購導航讓你一次看完每天超過 100 檔的優惠。想要創業的人,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熱烈徵求團隊中。

(image via)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