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的文章

成功創業者有什麼不同?這些話他們從來不說

August 16th, 2011

appWorks 的其中一個好處,就是每周三的 Speaker Series 演講活動。我們通常邀請網路、創業的先進,來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並一一回答育成中的這些「創業初級班」學員,他們所提出的各種疑難雜症。

由於這個活動每個禮拜都辦,一年多下來我們也跟著聽了超過 50 則創業故事。你會發現這些所謂「成功」創業者,他們的態度和精神,其實有非常多共通的地方。今天早上剛好讀了一篇「10 things I’ve never heard a successful startup founder say」,裡面有不少我深感認同的,在這邊也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的版本:

這些話,我從來沒聽成功的創業者說過…

  1. 我從一開始就知道這東西一定會成功
  2. 我們申請到的那幾個專利成功的擊退了競爭對手
  3. 我的 MBA 訓練在創業過程中給了我莫大的幫助
  4. 程式功力是我們獲勝的最重要原因
  5. 我們從來不解雇員工
  6. 我們從來不吵架
  7. 我們團隊辦行銷活動的能力,是致勝最重要的關鍵
  8. 因為電視新聞的報導,幫我們找來了大量顧客
  9. 只要把產品做好,顧客就會自己上門
  10. 其實這個過程也沒有當初想像的那麼難

當然關於「創業的錯誤」一定不只這些,你們或許也有你們最喜歡的謬論,歡迎留言跟大家分享。

意猶未盡的,本周五 (8/19) 6:30PM,歡迎來 appWorks Startup Mixer,聽聽現場 100 多位創業者的故事,有興趣上台徵招夥伴的,還有幾個名額,趕快去報名

(Image via scobleizer, CC license)

年輕人,你要當愛因斯坦,還是「訓練有素的狗」

August 15th, 2011

從生硬的現實上挫斷足脛再站起來,從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來賺取自己的衣食。

這是陳之藩《哲學家皇帝》中的文字,高中時讀這課文章我其實一點感覺也沒有,但 20 年後再回去看,尤其是經歷了 6 年的美國生活,卻完全能夠體會陳先生想表達的意念:

「哲學家帝王」,不僅要受苦,還要有一種訓練,使他具有雄偉的抱負與遠大的眼光… 愛因斯坦說:「專家還不是訓練有素的狗?」這話並不是偶然而發的,多少專家都是人事不知的狗,這種現象是會窒死一個文化的…

這正是回來台灣 1 年多來,我最深的感受。由國科會出錢 (很多錢),我們養了一堆所謂的「專家」。這些人喝著納稅人的奶水,活在扭曲的賞金制度之中,幾乎都成了人事不知的怪物。他們每天醒來志在搞經費、生論文、產專利、弄聘書,至於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事,似乎跟他們沒多大關係。他們有些人的職稱是教授,但工作內容卻跟化育英才沒什麼關係,除了消耗經費,頂多就是訓練更多人事不知的專家。而我們的文化,也在這過程中逐漸的被窒死。

你以為愛因斯坦只是發明相對論而已,憑什麼說別人是狗?請讀讀他 60 年前在紐約時報發表的社論

光教一個人專長是不夠的,否則他只會變成一個好像有點用的機器,卻不是一個和諧的人格。讓年輕人了解和體會「價值」是很重要的,他們一定要能夠分辨「美」和「好」的事物。否則,如果只有專長,那他會像一隻訓練有素的狗,而不是和諧的人格。他們必須要了解人性的動機、幻想和苦難,才能夠和同伴維持良好的關係。

這些珍貴的事物,年輕人要經過和「教學者」的互動,才能夠學習到,而不是從課本裡面。人文的發展和傳遞,就是靠這樣的互動。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在歷史和哲學上,人性比專業知識還重要的原因。

沒錯,這是愛因斯坦本人寫出來的文字,跟我們刻板印象中的那個孤僻科學家一點都不像。更重要的是,年輕人,你到底正在把自己變成愛因斯坦,還是一隻狗?想清楚你跟在所謂的「專家學者」身邊,兩年、甚至是五年,你能夠得到什麼。

Steve Jobs 創造出的蘋果帝國每個人都羨慕,但請你想想他為什麼能夠把對手通通打趴在地上 — 藝術和科技的結晶,這絕對不是在學校學到的。

在我看來,創業,不是開發產品,也不是一個工作,它是對人生的一種態度,一種不斷去了解這世界各環節的運作,再嘗試著用更有效率、創造出更多價值方式,打破既有遊戲規則的過程。而我們創造 AppWorks Accelerator,就是為了幫助懷抱這樣人生態度的「創業者」,為了讓我們明天能有更多的 Steve Jobs、更多的愛因斯坦,而不是全都讓僵化的體系訓練成一堆狗。

所以年輕人,請看清楚,你正在走的路,是要通往哪裡,希望不是 60 年前就被愛因斯坦破梗的那條老路,好嗎?

Update (8/16): 今天剛好讀到 Robert A. Heinlein (著名科幻小說家) 的一段話,跟大家分享:

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類都應該能夠換尿布、計畫侵略行動、殺一條豬、搶劫船隻、設計房子、平衡帳目、建築一道牆、接脫臼、安慰瀕死的同伴、接受指令、給予指令、合作、單打獨鬥、解數學公式、分析問題、施肥、寫程式、烹煮一頓大餐、有效率的作戰,並且英勇的死去。專長?那是昆蟲在做的事情。

(Image via x-ray_delta_one, CC license)

不,原子彈不是日本投降的原因 — 跟創業又有什麼關係?

August 12th, 2011

昨天去《財訊雜誌》主辦的「夢想致富學」活動演講,跟大家分享了「財富不是錢」裡面的觀念,然後點出了一些我認為大有潛力的創業機會,包括:電子商務、行動應用、行動商務、行動付費… 等等。同場登台的還有我的好友,FashionGuide 創辦人 Vincent。

演講過後的 Q&A 時間,現場的聽眾提出了一個大家很常問的問題給他:「請問,創業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Vincent 給了一個很棒的答案,他說:「創業成功真的有秘訣,可是說出來你會覺得沒什麼了不起,因為就只是『力行』兩個字而已。」

一擊必殺的大絕招

關於創業成功靠得是堅持執行累積不斷嘗試,我們已經聊過 N 次了,所以今天就不再炒老梗。倒是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我們的年輕人,老是覺得成功是有秘訣的,老是在找那個一擊必殺的大絕招,丟下去對方就自動投降的原子彈。

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這種東西,事實上,研究顯示,甚至連二次大戰日本投降的原因,都不是那兩顆原子彈。沒錯,跟課本寫的完全不一樣。

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

權威日本近代史學者長谷川毅 (Tsuyoshi Hasegawa),在他 2005 年出版的《Racing the Enemy》中解釋了日本在二戰中投降的真正原因 。在 WWII 太平洋戰事的末段,日本其實早就知道已經敗戰,他們堅持不投降的原因,只是在買時間想爭取更好的退場條件 — 保留在東南亞佔據的領地、維持君主體制、不上軍事法庭… 等等。而他們的希望在俄國,所以不斷讓使節去跟史達林協調,希望他出面來當停戰協議的中立第三方。

這也是為什麼當美國在 66 年前的 8 月 6 號,往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造成了大量的傷亡之後,日本並沒有立刻投降的原因。事實上,廣島的隔天,日方只是緊急電報駐俄使節,催促史達林趕快出面主持和談。直到 8 月 7 日晚上,重大的事件發生,這才讓日方下定決心投降 — 那就是史達林不但沒有出來主持談和,居然還出兵攻打滿州。這下日本緊張了,因為如果被俄國佔領,那一定會消滅他們的天皇體制。這下,向美方投降突然間變成了比較好的選項。

8 月 9 日早上,日本的最高軍事議會早就已經在開會討論投降的條款,這時美方才在長崎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 — 沒錯,日本不是因為第一顆原子彈而決定投降的,而第二顆原子彈發生時他們根本已經要投降了。更重要的是,兩顆原子彈的殺傷力是很大沒錯  — 大約各造成 10 萬人的死傷,但是根據學者的研究,美軍從那年三月開始對於東京在內的 25 個城市的連續轟炸,造成的傷亡遠遠超過那個數字。

也就是說,日本打輸不是原子彈造成的,日本投降也不是原子彈造成的。而歷史課本告訴你的版本,根本只是一個過度簡化的故事。

Lessons Learned

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第一,就像打仗一樣,創業成功沒有捷徑,你需要的是天天進攻,不斷進攻,最後有沒有一顆原子彈,根本不是重點。

第二,就算你好不容易做出了一顆原子彈,所造成的傷亡,可能遠比你想像中的小 — 我還記得 Sosauce 剛上線的時候,我們花了好大的力氣終於拿到了 Mashable 的報導,結果一天下來,也才來了 6,000 個訪客。更重要的是最後發現這些人根本都只是來刺探軍情的同業,沒有一個人留下來成為長期用戶。

第三,很多你認為已經是常識的事情,很有可能都不是真正的事實。

而如果你是有興趣真的「力行創業」的人,歡迎你來加入 appWorks 這個已經有 50 個團隊的創業社群,詳情請見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

(Image via x-ray_delta_one,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