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011的文章

大學有教的創業

June 13th, 2011

看過電影《社群網戰》的人或許對 Peter Thiel (彼得‧帝爾) 這個角色有點印象 — 在穿著睡衣惡搞矽谷金字招牌創投 Sequoia (紅杉資本) 後,顯然對資本家沒什麼好感的 Mark Zuckerberg 和 Sean Parker (Facebook 當時的 COO/Napster 的靈魂人物),回過頭來居然拿了 Peter Thiel 的錢。看到這裡你一定納悶這個 Peter 到底是何方神聖,我跟你說,他還真的是一個神聖。

Peter Thiel

Peter 是 Stanford 的法學博士,也是超級成功的線上金流公司 PayPal 的共同創辦人,和學弟 Max Levchin 在短短四年內把這家公司從沒有搞到獨大、掛牌上市,再以 15 億美金的天價賣給 eBay。但如果只是這樣那 Peter 還不足以稱得上神聖,更重要的是當你以為搞一個 PayPal 已經夠忙了,錯!在同一時間,Peter 還另外搞出了另一家公司 — Clarium Capital,管理過高達 80 億美金資產的避險基金 (Hedge Fund)。沒錯,線上金流和避險基金,Peter 不只是神聖,簡直就是三頭六臂。

20 Under 20

所以當前後創辦、投資了 PayPal、Facebook 還有 Zynga 的 Peter,前陣子突然跳出來辦了一個「20 Under 20」的計畫,號召 20 個 20 歲以下的年輕人,別再讀書了,休學跟他一起創業、試著改變這個世界,北美輿論當然一片嘩然。討論尤其著重在 Peter 拿了 Bill Gates 和 Mark Zuckerberg 這兩個輟學創業的特例,去廣泛的套用在年輕人身上,是否太過偏頗。

Mark Suster 看法

關於這個 20 Under 20 計畫,我的異父異母雙胞胎哥哥 Mark Suster 也在幾天前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許多觀點我還頗認同 (中文可以參考 36 氪版)。他認為 Peter 辦這個計畫的目標 — 促進高等教育的現代化 — 非常有價值,他也非常的佩服。但 Mark 警告大家別輕易模仿,因為這也許就只有 Peter 可以做,只有他真的能夠吸引到 20 個足以成為「例外」的年輕人。更重要的是 Mark 認為大學還是有很多關於創業的「教育」,包括人脈和領導特質等等,或許被忽略了。

我的經驗

我自己是大三升大四那年,也就是 21 歲時,跟幾個籃球隊的學長、朋友一起出來創業的。沒錯,我們創業在做的事,並不是台大教授教我們的,事實上,那時的台大大概沒有一個敢說比我們懂網路或是電子商務。但是我們的團隊,我必須承認,是台大給我們的。我們的研發小組,是一群台大資工的學弟;我們的財務長,是台大財金的學長;我們的法務,是台大法律的同學;甚至連我們的貨車司機,都是台大經濟的學弟。

當然這個團隊聽起來很了不起,當年說穿了也只是各領域的菜鳥、臭皮匠一群。重點是經歷了一段共同奮鬥的過程,後來雖然各奔東西,我們這群人到現在都還是無話不說的好夥伴。而我一直認為這是大學隊最重要的價值,因為唯有在一所好學校,你才能認識到一群一輩子能夠互相依賴、各行各業的精英,天知道我們哪一天不會再聚在一起做些什麼。

此外,大學還有另一個很重要價值,那就是「基本的信任」。雖然創業者大多不會用學歷去看人,但這個社會上創業者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人還是依賴一些「客觀」的條件去形成對一個人主觀的判讀。所以,當你可以提出你是某個大學的畢業生,大家至少可以推測你付出了一定的努力。而這一點在碰到「校友」時更是明顯,因為經歷過類似的考驗,也比較容易化解剛認識的陌生。當然,這樣講不是說光靠學歷或是校友關係,就保證你可以成功的贏得人家的信任,但實務上來說,它的確能讓第一關的「轉換率」稍微提高一些。

所以,大學雖然沒有教創業,或是教了不少錯誤的創業,但是如果你問我大學四年有沒有用,該不該輟學去創業,我還是會跟你說,考慮清楚再跳。

(Image via pedrovezini, CC license)

流言終結者 #2:「趕快申請專利保護起來…」

June 11th, 2011

大多數學校老師的問題,是他們一輩子都在做研究。由於沒有其他的實務經驗,他們很容易把學術領域的那一套,方便的套用在現實世界中。所以當你有一個不錯的創業想法,假如去找你的教授討論,他們很快就會跟你說:「這個東西不錯,趕快去申請專利保護起來。」

這個邏輯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認識到「專利」和「商業競爭」之間的真正關係。近年來最好的例子,莫過於長期位居全球線上金流市占率第一的 PayPal。處理網路付費,聽起來很簡單,問任何一個懂一點電腦程式的人,都可以跟你說就是把 A 的帳戶扣掉 300 元,然後把 B 的帳戶加上 300 元,兩筆資料庫存取,趴趴就搞定了。也難怪當初 PayPal 開始做線上金流平台時,全世界大概有 200 家公司在做類似的服務。

但是如果你跟消費金融行業的人聊聊,你就會發現處理任何金流往來,一點都不簡單。現金的流動本身或許很單純,但是當你把壞帳、詐騙、盜刷等這些隨之而來、必然發生的副產品列入考量,這件事情就變得非常複雜,往往根本就到了棘手的程度。而這就是當工程師 Max Levchin (麥克斯‧勒夫秦) 創辦 PayPal 長達一年後,才猛然發現的驚人事實。

當時 PayPal 的成長非常迅速,上線短短 18 個月後,每個月經手的金流已經高達美金上億元。也因此,該公司上下無不沉浸在突如其來的成功氛圍中,所有人都把目光放在「第一行」(營收) 的猛爆推進,卻沒有人意識到重大的危機正悄悄醞釀。直到有天 Max 閒來沒事,把資料庫的數據拿出來分析,這才驚覺事情有多大條。原來,PayPal 的營收成長雖快,壞帳增加的速度還要更快。由於壞帳的發生有一個時間差,如果他們再不做點什麼把它壓制住,PayPal 的壞帳比率很快就會高過金流手續費,這時 PayPal 將變成一個超級賠本生意,每處理一筆金流,不但不能賺錢,還要倒貼成本進去。

幸好 Max 在大學專注的剛好是資訊安全、加密等技術,於是他開始把解決 PayPal 的壞帳問題當做首要任務。不久之後,在與客服部門通力合作之下,Max 在 PayPal 內部推出了數個營運分析管理系統,最後有效的壓制住了壞帳。Max 以前的學校教授、同學知道了這個了不起的成就,紛紛建議 Max 趕快把這些技術拿去申請專利 –「保護起來!」他們說。

但 Max 知道他絕對不能這麼做,因為一旦他把這些方法拿去申請專利,其他 199 家還在賠錢的競爭對手,馬上就知道 PayPal 是怎麼做的了。即使他們不直接盜用,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繞過 Max 的專利。而且更重要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像台灣的詐騙集團一樣,當初北美的網路蟑螂手法也是日新月異。Max 決定與其把心思資源花在專利申請上,還不如專心和他們對抗,才能繼續確定 PayPal 可以長期把壞帳比率壓在手續費之下。

所以,在網路的領域,專利其實沒有多少「保護」的作用,尤其在創業初期或是一個產業剛開始發展階段。因此,與其浪費時間在它上面,還不如專注在做出消費者需要、想要的產品上,並且透過不斷的更新,來維持競爭優勢。至於專利戰爭,等到公司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再來布局吧!

這篇文章編輯後的版本,刊登在 2011 年 6 月號的《30 雜誌》上。

(Image via kwc, CC license)

人與才

June 10th, 2011

昨天的「最棒的程式碼」一文,下面出現了更棒的討論。其中 Arvin Huang 的留言,讓我想了一整天,他說:

能夠 document 清楚自已程式含義的人,代表著他胸有成竹,程式的可用性就很高。本人的經驗是在試用一個程式員的時候,有時候您不用去看程式,因為看別人的程式是很累人的事,看他的 document 則是很好的方式,能夠很好的注解自已程式的人,基本上都是 A 咖級的,也是可以裁培的人。

這段話讓我一直在想「人才」這個字的涵義,既然它是「人」和「才」兩個字的組合,那麼一個真正的「人才」,是不是也應該要是「人」和「才」兼具呢?如果「才」指得是能力,那這裡的「人」,我認為應該是個性、價值觀、潛力、工作/溝通的態度等等。

當我們在找夥伴、團隊成員時,往往放很多精力在「才」上面。懂不懂 LAMP、寫過幾年 RoR、什麼學歷、什麼經歷,但是常常花太少的時間在「人」上面。所以我看過不少團隊紙面上看起來非常不錯,但很奇怪就是一直搞不出什麼屁來,仔細研究之下,才發現原因出在成員的價值觀和溝通不良上面,白白浪費了每個人身上的好功夫。

所以在找夥伴時,除了能力,我覺得大家必須要同樣重視「人」這個原素。傳統的面試方式,其實很難讓你看清楚一個人,所以你必須要用一些新的方法。Mixer Labs 的 Elad Gil 前幾天寫了一篇關於他們公司如何徵才的文章,我在裡面發掘了一個是很重要的「看人」方法:

啤酒測試

每一個 Mixer Labs 有興趣邀請加入的人,他們都會帶他去吃個晚飯、喝點小酒,確認這個人和 Mixer Labs 團隊的文化是契合的。有一次,一個非常非常強的工程師,大概是他們面試過最強的,在幾杯黃湯下肚後,居然講出了一些種族歧視的話,這讓 Mixer 最後決定不要雇用他。

這個方法其實 appWorks 也用過,當我們在找 Associate 時,就請了幾個我們覺得不錯的應徵者去參加 Startup Mixer,看看他們跟創業者們的互動,是不是能夠融入我們所屬的社群。這個過程也幫助我們最後找到了 Joan,將近一年後,事實證明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所以,我想無論是 Arvin 的看 documents 方法或是 Mixer 的啤酒測試,我看到的是他們對「人」的重視,事實上,大多的時候,「人」是比「才」還重要的。這個問題,我覺得值得大家好好的去想想。而如果你有什麼其他的好方法,也歡迎你留言跟我們分享。

(Image via brandoncwarren,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