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創業者往往都希望有一個愉快且有生產力的工作環境,好相處也好共事的團隊成員,大家一起建造一個成功的企業,然後再一起分享得到的收穫。但有些時候,總有些人,他們工作的能力或許不錯,說起話來也還有幾分道理,但他們就是永遠很不開心,永遠都在抱怨。
更糟糕的是這些人和他們的抱怨,常常不是個人的情緒而已。這些抱怨會影響整體的士氣,甚至讓團隊無法按照既定的方向前進。身為公司的領導人,你必須要適時介入和這些人聊聊,試著了解他們的問題、並著手改善,改變他們的態度。不過萬一你發現重點不是事情,而是他們的心態,而且那是你沒辦法改變的,這時候你可能要做一些決定,長痛不如短痛,和這些「個性不合」的人分手。
Businessweek 整理出三種對創新組織尤其傷的人格,我認為很值得分享:
受害者
「你相信他們居然要我們這樣做嗎?拜託,我們已經這麼忙了,怎麼可能會有時間?而且光憑這點爛薪水,還要我們做這麼多事情。這個老闆真是個吸血鬼!」
受害者認為所有的「問題」都該被「指控」,但卻不去試著「解決」。每個人或許偶爾都會覺得吃了一些虧,但「受害者」則是從早到晚都認為全世界的人、事、時、地、物、規則、法律、合約,通通對不起他。他們永遠都在生氣,一點小事就惡言相向,永遠都在抱怨。
受害者在找的不是機會,因為他們在找的是問題本身,而不是解答。製造問題卻不解決問題的人,是沒辦法幫助一個創業團隊的。所以碰到這種人,很抱歉,只好請他們離開。要注意的是,由於他們的受害者心態,離開之後很有可能會對公司採取報復,請你準備好你的相關文件和心臟,接受這個攻擊 — 沒錯,這很棘手,誰跟你說創業是容易的?
悲觀者
「幹嘛這麼認真,這個東西不可能成功的。就算有使用者肯用,這種產品絕對沒辦法賺錢。況且就算狗屎運成功了,只要 Google 跳下來做一樣的事情,我們就死定了。我看我們還是再想更好的 idea 吧!」
Henry Ford 說:「無論你相信你可以或是你不行,你都是對的。」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差距,就是成功者勇敢的挑戰了不可能,而失敗者還沒開始就先放棄了。創業往往多半是在挑戰不可能,如團隊中有成員持反對意見,那不是你的 idea 真的太太爛,就是他的個性不適合。
全知者
「拜託,我跟你說,我早就知道了。基本上政府一定很快就會來找我們的碴,然後這麼做也必定會惹到一些大廠,重點是我們根本沒有技術門檻,我跟你打賭這個產品半年內就會被老闆砍掉。」
好的創業者應該是永無止盡的學生,而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所以一個好的創業團隊應該以「學習」和「進展」為目標,而不是被已經知道的資訊綁住。一個東西不試試看,怎麼知道結果。如果一個人在你們還沒真的嘗試以前,就不斷唱反調,或許偶爾他是對的,但長期來說會大大減少你們找到成功的機率。
當電報服務的領導廠商 Western Union 看到第一代的電話,他們管理團隊的反應是:「這個東西有太多的缺點,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溝通工具,對我們一點價值也沒有。」當 Larry Page 和 Surgey Brin 把 Google 搜尋引擎介紹給 Yahoo,希望賣給他們 100 萬美金時,Yahoo 對這個東西嗤之以鼻。
要當受害者、悲觀者、反對者很容易,但是創業成功往往是在最困難、最不可能的地方發生。你需要一個願意挑戰機會,從中找到勝利的團隊。至於那些個性不合的人,相信我,讓他們回去大企業上班,對彼此都是更好的安排。
(Image via brajeshwar, CC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