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011的文章

你最重要的任務:找到 Product-Market Fit

November 8th, 2011

在很多人心中,創業初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在我腦海裡的那個產品」做出來。在他們的想像中,這是一個全世界人都想要的產品 (原因往往是「因為從來都沒有人做過」),所以想當然耳只要能把產品做出來,「會員」就會像潮水般湧入,這時只要再簡單的去拉一些廣告 (相信我,拉廣告一點都不簡單),接下來就等著躺在家裡數鈔票。

所以才會有「請問我的 App 做出來了,接下來要怎麼行銷?」這樣的問題出現,因為等到產品做出來,你才發現之前對於「市場」的假設,完全是錯誤的。會員並沒有像潮水般湧來,這時候你也只能不知所措。

也就是說,「產品」根本不是你創業的目的,「市場」才是你創業的真正目的。做產品,只是為了找到市場。修改產品,只是為了配合市場。進行一個 Pivot,只是因為你發現市場不如預期。這一切一切努力,最終就是要找到所謂的「Product-Market Fit」(簡稱 PMF)。

當 Product-Market Fit 來襲

最近第三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其中一個團隊,正在經歷 PMF。PMF 來的感覺是很奇妙的,因為它往往不在你的預期當中 — 就像你覺得市場會喜歡的產品,最後他們不喜歡一樣;往往你覺得隨便做做、太爛、太普通的產品,有時反而正中他們的要害。

這時你的下載/會員數會爆衝 — 在幾乎沒有刻意推廣的情況下、伺服器會被塞爆、訂單如雪片般飛來、Email 信箱爆衝,甚至連本來不想理你的合作夥伴,都自己找上門來。你以為這是很棒的一件事情嗎?不,這個時候真正的創業才開始。你發現一天只有 24 小時根本不夠用,又要滅火、又要追蹤使用情況、又要修改功能、又要建立 SOP (工作準則)、還要開始雇用員工,甚至得跟投資人募一筆資金來應付這樣的成長。

創業沒有「成功」的一天,每天都是在解決當前的問題,尋找明天的成長。但在找到 PMF 之前,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因為這一切,都是在 Product-Market Fit 才開始的。

加油!

(Image via blackbutterfly, CC License)

Steve Jobs 的貢獻

November 7th, 2011

由於彭教授的幾篇文章,近來網誌圈開始辯論起 Steve Jobs 對人類的貢獻,和他與 Bill Gates 的差別。我覺得這些辯論很好,無論是參與討論的人還是讀者,應該都會從過程中有些收穫。但也想提醒大家辯論要針對事情,我知道很多人是 Steve Jobs 的粉絲,所以無法接受偶像被批評。但這個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人,更沒有神,所以我們應該要能夠討論每個人對這個社會的貢獻,也從他沒做好的事情中學習。

這個網誌的長期讀者都知道我不是 Steve Jobs 的粉絲,我很尊敬他做的一些事情,但也不能認同他的另外一些觀念。但今天我想要針對近來的辯論,提出一些大家遺漏的觀點。這不是要支持任何一方,只是要讓這個討論更加豐富,讓大家都能從中學習、進步。

Steve Jobs 打破了電信商的寡佔

不,Mobile Apps 並不是 Apple 的發明,但在還沒有 iPhone 以前,幫手機開發遊戲/軟體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 不相信的人可以找 Tempo/Cjin 聊聊。你必須要幫某某電信測試 200 台手機,好不容易 QA 完成,軟體上架,還得讓他們抽 15-50% 不等的營收 (謝謝 Cjin 留言分享台灣的數字,美國據我所知大約是 50%)。

但 Steve Jobs 和他的 iPhone 穿透了這個寡佔市場 (還順便把 Android 也拉了過去)。現在,數以百萬計的軟體工程師可以靠開發 Mobile Apps 生活,創造價值。在台灣寫的 Apps,也可以賣到全世界。這是一場巨大的通路革命,對全體人類而言,是非常大的價值。

Steve Jobs 改革了音樂產業

在還沒有 iTunes & iPods 以前,人們沒有方便的管道可以購買數位音樂,所以許多人選擇非法下載。但在 Steve Jobs 成功的讓大多數唱片公司加入 iTunes 之後,情況開始大幅的改善 — 北美非法下載的比率,已經降到了 25%。而 iPhone/Android 的普及,更讓 Pandora、Spotify 等音樂服務,得以產生更多的營收,回饋給音樂產業。人們還是很愛聽音樂,還是很願意付費購買、訂閱好聽的音樂,他們只是需要一個方便的管道,而是 Steve Jobs 領導改變了這件事情。

Steve Jobs 讓更多人可以用電腦

我們聽到太多的故事,爺爺、奶奶本來無法使用電腦,但他們居然可以學會 iPad,因此可以方便的看到孫子的照片,和他們透過 Skype、Facetime 聊天。而也有越來越多的小孩子透過 iPad 學習、閱讀。也就是說,當 Steve Jobs 把 iPad 做成一台更容易的電腦,同時也讓更多人可以使用,大大縮小了這個社會的數位落差。

周邊效應

沒錯,我也不贊同蘋果的高毛利策略、壓榨勞工、對開發商過度嚴苛,和他們沒有「直接」對環境、其他人類創造的貢獻等等情事。但與此同時,我認為你也必須知道,Steve Jobs 和他的團隊,在過去的 15 年中,對於我們這些「小傢伙」,所造成的「間接」貢獻,事實上比你想得還要多非常多。

這世界總是一體兩面、非常複雜,黑白灰三色更是永遠重疊著。身為創業者,你必須要能夠看得更廣、更遠,更要養成獨立判斷的能力。Steve Jobs 不是神,可能也不是偉人,但他對這個世界的所有貢獻,值得大家深入研究,好好珍惜。

加油加油!

(Image via joi, CC License)

共同創辦人:結婚之前,先同居吧!

November 4th, 2011

我們都知道,創業要成功,擁有好的「共同創辦人」(co-founders) 是最重要的關鍵。而跟他們一起創業,就好像結婚一樣,你們每天要花十幾個小時在一起,比真正的夫妻還多,常常又要對「小孩子」的教育問題爭吵。既然這樣,在結婚之前,你或許應該要考慮清楚。

我最常聽到的就是「某某某邀我一起創業,我覺得他這個 idea 很好,市場感覺也很有機會,然後他又是 XXX 的專家,又認識很多重要人物」,這麼棒的機會,我應該不要錯過吧?

這聽起來的確像是一個王子騎著白馬要來求婚,嫁入豪門後,似乎一定是一場美好的婚姻。但問題是,事情往往不是你想的那麼完美。王子基本上也是人,也會有個性、有喜好、有他自己的價值觀,無論他的身家、背景、條件再好,這些人性的東西,才是你每天真正面對的。所以無論這個創業機會再好,如果你沒辦法跟他一起工作,那最後絕對是一個慘淡的結局。

所以怎麼辦?就跟真實生活的婚姻一樣,你們應該先約會、先同居,多找機會相處、甚至一起開始做一些簡單的產品,等到二、三個月後確定處得來,確定彼此是值得託付終身的伴侶,那時候再決定結婚也還不遲。

無獨有偶,今天早上看到 Max Levchin 在講他和 Peter Thiel 一起創辦 PayPal 前,兩個人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約會的故事,也是如出一轍的建議。找共同創辦人很難,就像找老婆一樣。但這可是影響你一輩子的終身大事,急不得,也一定要花很多精神、很多力氣在上面。

加油!


Watch live video from Startup School on Justin.tv

(Image via scobleizer,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