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012的文章

20 歲前,你該知道的 20 件事情

June 15th, 2012

EZTABLE 的網誌上看到他們的 VP Engineering,大神 York Tsai 貼出的一篇「我二十歲時該知道的二十件事」,我覺得非常有啟發意義,今天就借用他的這 20 個點,跟大家分享我的觀點。

1. 世界其實試著讓你保持愚笨

原因是愚笨的人的錢比較容易賺,愚笨的客戶與員工也比較好管理。整個台灣的媒體生態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專注在給你錯誤的價值觀,告訴你賺錢是人生最重要的工作,退休是每個人努力的目標,而明星的八卦則是這個世界最重要的資訊。這些都是完全偏頗的邏輯,在你還沒被他們洗腦之前,記住,知識與思考才是讓你真正自由的東西。

2. 不要信仰教育機構

台灣的教育體系注重訓練學生的技能,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套用已知的公式,但他們從來不刺激年輕人的思考能力。因此我們「製造」出了一堆碩士博士,但大多數人卻連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都不知道。在這個網路的世界,套用公式的動作將越來越被電腦所取代,但唯有在思考上,才是人類能夠贏過機器的地方。

3. 閱讀,越多越好

要養成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你必須要先擁有足夠的知識,所以你需要大量的閱讀。我每天平均要讀 80 篇文章,而你絕對有時間超越我。

4. 任何時間,跟所有人保持關係

當我們從「資本密集」的工業革命跨到「知識密集」的網路、軟體革命,能夠幫助你的對象不再是含著金湯匙出身的有錢人小孩,每個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學習的知識,所以你應該養成跟每個人學習的習慣。

5. 不要浪費時間「害羞」

你真的沒什麼好損失的,失敗了,也沒幾個人認識你,頂多再來一次罷了。年輕真的是本錢,勇敢的去揮霍它吧!

6. 如果一段關係感覺很奇怪,那通常也會以結束收場

相信你的第六感,潛意識內建的雷達其實一直在默默的接受很多訊號,內建的 CPU 也一直在處理這些信號。

7. 試著了解長輩想告訴你的

年輕人往往覺得長輩不懂,但他們身上其實累積了很多從真實世界受了嚴重的傷後,好不容易換到的真實教訓,你需要試著挖掘、了解、吸收。

8. 找到並與那些比你更強的人相處

每個人其實都有很強的吸收能力,與比你更屌的人相處,你也會越來越強。

9. 人會隨著時間越來越保守

你會結婚、有小孩、有房貸,然後會從無知的樂觀,慢慢變成有知的悲觀。所以在你被這個世界同化之前,趕快去挑戰那些這輩子一定要做的事情吧。

10. 盡量減少開銷

其實人只要不會餓死、沒地方住,就會生存下去。所以壓低開銷,就是你立於不敗的方法。

11. 經驗的滿足,比物質的滿足更滿足

物質其實沒辦法讓你滿足,越多物質,只會讓你心靈越空虛。相反的,精神層面的滿足,才能讓你成為越來越快樂的靈魂。

12. 學會很多跟錢有關的問題

如果你能夠規劃自己一年、三年、五年的財務,那你就能夠有經濟上的自由。

13. 學寫程式

這件事情已經講了好幾百次了。

14. 趁年輕練個六塊肌吧

到了我這個年紀,就練不出來了… XD

15. 學會烹飪

我在美國煮了六年的飯,它會教你很多事情,真的。

16. 每天都睡個好覺

我每天都 11 點睡,5 點起床,因為我發現早睡可以少睡,而且睡眠品質也比較好,一整天都很有精神。

17. 寫筆記,或者用 iPad App

人腦的記憶不可靠,尤其到了我這個年紀。更重要的是寫過一次的東西,會記得更清楚。如果有 iPad 的話,我最喜歡的是 Notability,它可以打字、手寫、拍照,還可以自動把寫好的筆記印成 PDF,自動儲存一份在 Dropbox 裡面,方便你在電腦上閱讀。

18. 找大事情來做

不要讓他們說服你,你沒辦法改變這個世界。如果每天用力的嘗試,持之以恆,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太多太大的事情無法改變,尤其在這個新的社群媒體時代

19. 深入了解很多項知識

現在起,這個世界需要的是跨好幾個領域的人才,並且你需要把這些不同領域的知識,揉合在一起,成為新的東西,所以你需要深入了解更多領域的更多知識。

20. 不要試著修好任何人

其實沒有一個人是壞掉的,你也往往無法改變他人。與其浪費時間在你無法改變的人身上,還不如去找那些願意接受你的想法的人。

6 月號的「TO Startup Mixer 想像力就是你的行銷力」來了,6/21 (四) 6:30PM 在蛙咖啡松江店,快去報名

(Photo via jonathankosread, CC License)

行銷的七原罪

June 14th, 2012

行銷大師 Seth Godin 日前在他的網誌貼出了一則「Seven Marketing Sins」,簡短卻招招命中要害,今天就讓我們借用他的七原罪,來聊聊這些行銷人最常犯的錯誤。

沒耐心

行銷的重點是背後的整個策略,而不是表面的幾個招數。這些年來,我們不知道看過多少新網站、新遊戲,花了一大堆錢辦大型記者會、打電視廣告,但最後卻一點成績也沒做出來。深究其原因,其實就是躁進。或者換用「TAP FURRR」的模型來解釋,當一個產品沒有好的「留下率」(Retention) 與「推薦率」(Referrals),那你無論花再多的錢去做「推廣」(Promotion),也只是白搭。所以行銷的第一步,應該是先確定你的產品有好的留下與推薦能力,而不是買廣告。

自私

每個「買我、買我、我最便宜、規格最好、還有 USB!」的行銷訊息背後,其實都夾雜著行銷人的自私心態。他們不願意多花時間去站在客戶的角度,深入了解他們渴望的產品是什麼,能夠打動他們的故事又是什麼。眼睜睜看著 iPad 賣得嚇嚇叫,他們卻只會說我的擴充槽比較多,還有鍵盤,接著開始怨嘆消費者盲目。其實,消費者不是盲目,他們只是感性的動物。

自我中心

為什麼 Gmail 那麼成功,但 Yahoo! Mail 卻逐漸遭人們遺棄?原因很簡單,Google 從 2005 年左右開始,就要求員工全部改用 Gmail,但 Yahoo! 的員工,到現在都還在用 Outlook。如果你把自己放在跟客戶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失去他們的第一步。

睜眼說瞎話

20 世紀以來的大眾媒體洗腦工業,讓行銷人養成了說謊也不臉紅的超級厚臉皮。明明就使用合成牛肉、人造怪物雞肉的速食連鎖店,卻敢大膽的在電視上吹噓自己的新鮮與健康。明明用了還是會老的日霜夜霜,也敢保證七天之內就讓你回復青春少女般的膚質。這在以前資訊不發達的社會或許很有用,但來到社群媒體時代,只有被一個個踢爆的份。

訊息不一致

我們常常看到同一個企業,同一個品牌,卻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行銷訊息,甚至連使用的 Logo 都長得不一樣。有些或許是有策略上的用意,但更常發生的根本只是行銷人員異動,或是更換了配合的公關公司。混淆消費者對品牌一點好處都沒有,而訊息不一致往往是罪魁禍首。

憤怒

我們常常聽到行銷人抱怨消費者不了解,甚至動不動就叫人家是「奧客」。如果你的產品、你的價格、你的服務、你的故事無法打動人,或許你該想想是不是你自己的問題。

忌妒

「那個東西明明就比我們的爛很多,憑什麼賣得比我們好那麼多?」因為他們的價值訴求更精準的對到市場的需要,因為他們的通路策略比你還完整,因為他們的價格區間更符合消費者的預算,因為他們講了一個很棒的故事。忌妒沒有用,重點是去了解自己該如何變得更好。

所以以上,就是行銷人最常犯的七原罪,與你們分享,也希望我們在有生之年,都不要再重複這些錯誤。

6 月號的「TO Startup Mixer 想像力就是你的行銷力」來了,6/21 (四) 6:30PM 在蛙咖啡松江店,快去報名

(Photo via jurvetson, CC License)

誰是產品經理?

June 13th, 2012

今天早上讀到 Twitter 前任產品經理  Satya Patel 分享的一段話,非常有道理:

產品經營 (Product Management) 不是一個職位,也不是一個功能,它其實是一組技能。這些技能能夠移除路障、潤滑齒輪,讓團隊分工裡的每一個專家能夠發揮他們的長才。此外,產品經營需要平衡使用者、公司與團隊三者間的需求,做出非常艱難的犧牲來使全體往前推進。某種程度上來說,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 非常像 CEO,很少人會說一個團隊裡不需要有一個 CEO,而產品經理其實就是他們產品的 CEO。任何一個組織都需要有人擁有「產品經營技能」,然後透過這些技能讓每個人的生命都更容易一些。

這也難怪小創業團隊裡面,CEO 往往就是產品經理,因為他們就只有一個產品,而這個產品也就是整個團隊重心。或者說 CEO 不是產品經理的新創團隊,可能從架構上就有問題,因為當產品經理在平衡使用者、公司與團隊三者間的需求,做出必要的犧牲時,CEO 看到的卻只有公司 (賺錢) 的需求。在這樣的權力結構下,這些公司往往犧牲了團隊的工作時間,卻無法做出給使用者足夠價值的產品,而最終也無法滿足 CEO 與公司的需求。這時 CEO 會更用力的向團隊施壓,然後開始創造一個向下迴轉的惡性循環。

Spark 的 Venture Partner,曾是遊戲公司創辦人兼產品經理的 Nabeel Hyatt 也跟著說:

一個傑出的產品經理會在符合組織遠景的前提下,同時把短期成果繳出來。他們擁有「懂客戶」的直覺來帶領他們到達那裡,更有權威與紀律來帶領他們的團隊沿著那個方向前進 — 如果做得好的話,會非常像一個小小 CEO。

這也難怪史上最成功的創業公司,從 Microsoft、AppleFacebook,CEO 本人就是產品經理。

——

除了網誌,我每天還會在 Facebook 分享許多有用資訊,歡迎追蹤

(Photo via joi,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