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013的文章

創業 CEO:壞策略就像國王的新衣

May 20th, 2013

Emperor's New Clothes

在每週一次的「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一個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一位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歡迎來到 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線上讀書會 #3,今天我們要討論第三章  Bad Strategy 與第四章 Why So Much Bad Strategy。

看穿壞策略

在正式進入本書的核心,也就是「如何形成好策略」的論述之前,Rumelt 先花了兩大章的時間解釋什麼是「壞策略」,以及壞策略是如何形成的。背後的原因非常簡單,這個世界上充斥著壞策略,已經到了「積非成是」的程度,如果你任由人們去開會討論,不必意外,得到的往往就是壞策略。所以一個好的領導者必須養成一眼就能看穿壞策略的能力,才有機會把這些劣幣驅逐,讓真正的良幣從組織中長出來。

根據 Rumelt 的歸納,常見壞策略大略可以分為四種:

1. Fluff (灌水)

真正專業與擁有內幕的其中一個特徵,是讓複雜的事情變得容易理解。而平庸與壞策略的其中一個特徵,則是不必要的複雜 — 灌一堆水來掩蓋重點的缺乏

最常見的壞策略就是灌水,去掉了水份之後什麼都不剩。最常見的水份就是所謂的「術語」、「流行關鍵字」,用這些難以理解的詞彙,來掩蓋國王並沒有穿衣服的事實。Rumelt 舉出的例子是某家銀行的策略:「我們的核心策略就是以顧客為中心的進行交易的促成」。講完之後,這個策略並沒有繼續說明所謂的顧客究竟是存款的顧客,或是貸款的顧客,也沒有說明所謂「以顧客為核心」所代表的更詳細、次要的目標,因此這是一個空話。而交易的促成,本來就是銀行業務的本質,所以國王褪去了新衣,這家銀行的策略的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我們的核心策略就是一個銀行」。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近期的新聞,HTC 宣布的新行銷策略,請大家試著解讀看看這裡面的重點又是什麼?

宏達電全球行銷長何永生上任後,今天首度對外說明宏達電行銷策略,強調宏達電在行銷上,將有很不一樣的展現。過去,宏達電廣告標語「quietly brilliant」是內部文化,對外太過於安靜內斂,不擅表現自我。因此,何永生強調,宏達電要重新定義品牌內涵,三大方向為「Bold」、「Authentic」、「playful」。何永生進一步補充,「Bold」的意思就是「有新產品、新特色就要大聲講」;「Authentic」是指,宏達電「從來不抄襲,注重研發」;「playful」是要融合好玩和好用的特色。–大紀元 2013.3.25

2. Failure to face challenge (沒搞清楚挑戰是什麼)

一個策略是一個克服困難的方法、一個越過難關的手段、一個對挑戰的回應。如果挑戰沒有被定義,則我們無法評估這個策略的品質。如果沒辦法評估策略的品質,則我們無法駁斥壞策略,也沒辦法精進好策略。

一個好策略勢必須是非常務實、有高度可執行性的,因此「忽略現實的限制」的策略,當然是壞策略。最常見的就是沒有實際營運經驗的 MBA 型經理人、投資人,在沒有考慮現實的資源、市場、供應鏈、員工心態、能力等諸多限制之下,冒然提出的策略。另外,忽略「人性」則是另一個新手常犯的錯誤,客戶、員工、通路夥伴、供應商、投資人都是人,是人都有喜怒哀樂,都有各種偏好,能夠抓住人性的,才是真正的好策略。

如果你無法清楚的分析障礙,你不會得到一個好策略。相反的,你只會得到一個過分的目標、一個預算表,或者是一張你「希望」發生的事情的清單。

3. Mistaking goals for strategy (把目標與策略搞混)

另一個常見的壞策略則是「只講目標沒講方法」,例如:我們的策略就是每年獲利要成長 20% — 成長 20% 是目標,不是方法。如果講完了這句話沒有清楚說明每年如何成長 20%,那這就不是策略,只是一個喊得很大聲的目標。

4. Bad Strategic Objectives (錯誤的子目標)

有效的資深企業領導人不會追逐隨機的目標,相反的,他們決定哪些共同的目標必須要被達到,接著,他們設計企業的各個部門應該要朝向的「子目標」。事實上,任何策略的周圍應該環繞著一組因這個策略所產生的「子目標」。

最典型的例子是軟體公司的研發部門往往把「產出行銷部門要求的軟體」作為子目標,也把「軟體」作為他們的衡量產出能力的 KPI。問題是行銷部門往往非常不了解「產生一個市場需要的好軟體」背後所代表的「技術障礙」,所以當行銷向研發要求一個軟體時,他們總是犯了 2. Failure to face challenge 的問題,沒辦法真的規劃出一個既符合市場需要,又務實面對技術門檻的好 Spec。

相對的,當研發好不容易花了六個月把這個軟體依 Spec 做出來,行銷與業務才會發現這完全不是市場要的東西,接著他們不斷向研發要求修正,這又會影響研發以「軟體產出速度」作為的 KPI,而遭到研發的抗拒,這狀況週而復始,讓多數軟體公司永遠無法有效率。中間的解藥其實非常明顯,就是要重新定義研發部門的「子目標」,把它從「軟體研發」改為與「訂單轉換」、「客戶滿意」更接近的子目標,則一切就會獲得大幅度的改善。

壞策略的源頭

講完了四種最常見的壞策略,Rumelt 接著帶我們檢視壞策略的源頭,也就是企業內部的「政治」與「人性」。

1. Unwillingness or inability to choose (無法抉擇)

策略需要專注,因此需要抉擇。抉擇代表你需要擱置某些目標,偏袒另一些目標。當這個艱難的工作沒有被完成,薄弱又模糊的策略就會被產生。

第一種,也是壞策略最常見的來源,就是領導人的缺乏果斷,無論其原因來自自身的鄉愿也好,或是其幹部的政治權力互鎖也好。為了想要囊括所有的可能,為了無法務實的面對自身的資源限制,為了想要討好所有參與的部門,最終往往讓企業無法明確的定義出一個好策略,最後造成了灌水、模糊,以及錯誤的子目標等問題。

2. Template-style strategy (套用模版式的策略)

非常奇怪的,「領導魅力」的研究反而造成了一種常見的壞策略… 對於一個改變世界的領導者,一般的概念大略是如此:(1) 發展出或是擁有一個遠見;(2) 啟發人們為了組織的好而犧牲;(3) 授權人們完成這個遠見。專家們多半強調這些領導人的道德崇高、專注與激發人們的能力。

當然當我們在討論這種領導人時,多半想到的是甘地、邱吉爾、毛澤東等政治領袖,但 1980 年代中期開始,這個領導人模型跑到了企業端,甚至還更進一步發展成了三步式策略模組:Vision – Values – Strategies。似乎只要能夠把這三個空隔填滿,大家都可以成為策略大師。當然,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3. New thought (新思想)

最後,是一種從 Jack Welch 在 GE 的成功所引發出來的新思想,認為領導人只要定下遠大的目標,並且真心的相信這個目標,則整個世界就會幫助你完成這個目標。當然身為一個創業者,你必須要擁有非常正面的態度與健康的心智,而這些東西往往是經由心靈的探索所得到的。但光光擁有無比的信心是不夠的,你還必須要用心的了解眼前以及路途上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如何有效的利用手頭極少的資源去解決這些問題,否則跟拿錢去買刮刮樂,又有什麼兩樣?

所以以上,就是讀了 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的第三章與第四章,我所得到的一些心得。下週,我們將繼續討論第五章 The Kernel of Good Strategy,到時候見。

前往 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線上讀書會 #4

___

歡迎加入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和我們輔導的創業 CEO 們一起學習策略思考

(Photo via duncan, CC License)

品味:A Boy and His Atom 突破人類極限的分子電影

May 17th, 2013

A Boy and His Atom by IBM

歡迎來到每週一次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所看到的種種美好。

位於加州矽谷 Almaden 的 IBM 研究中心,多年來致力於分子級數位儲存裝置的研發,目標是將「記錄」這件事情的單位空間需求,從目前每個 Bit 約 1,000,000 個分子的級距,大幅降到每個 Bit 只需要 10 個分子的級距,這會讓單位體積能夠儲存的資料量大幅提昇 10 萬倍左右,換句話說未來一支智慧手機內建的會是 1.6 Petabytes 的儲存空間,足以放下人類史上所有的電影。

為了展現他們的研究成果,並且讓更多小朋友對科學產生興趣,這群研究人員決定把他們的分子技術拿來做些有趣的事情,也因此有了這部名為「A Boy and His Atom」,破金氏世界紀錄的分子電影,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這電影或許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但你得知道這裡面每一個「畫素」,都是單獨一個一氧化碳分子,每一個畫面,都是 IBM 研究人員用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掃描穿隧式顯微鏡) 一個、一個分子去排列出來的,這背後代表的是他們在挑戰人類能去的最小極限,是非常非常厲害的一件事情。

IBM 也非常大方的與我們分享了這部「微電影」的實際製作過程:

事實上,IBM 的研究人員非常俏皮,除了 A Boy and His Atom 之外,跟著最近上映的 Star Trek 風潮,也用分子排出了 USS 企業號與 Vulcan 人「Live long and prosper」的手勢。

企業號

Atom USS Enterprise

Spock 的 Live long and prosper 手勢

Atom Live Long and Prosper

分子企業號實際只有一奈米的高度

Nano USS Enterprise

當然這樣的技術距離實際市場化,可能還有 10 年的時間,但我們得感謝有 IBM 這樣的公司,願意早期且持續的投入在這些先進研究上,把人類的文明不斷向前推進。在這裡也鼓勵年輕朋友,多多參與創造、研究,用行動改變人們的生活。

___

歡迎加入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

(Images via IBM)

三年來,appWorks 教了我什麼

May 15th, 2013

Team appWorks

昨天是 appWorks 之初創投這家公司成立的三週年紀念日,不過並沒有任何慶祝活動被舉辦。在我們眼中,appWorks 還是一個 Startup,雖然已有初步的商業模式,但距離一個「偉大的企業」還非常遙遠,因此我們只能埋頭繼續努力。

但回頭看看創辦 appWorks 的這三年,還是有一些學習,我想可以趁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

「利他」→ 商業模式

三年多前我們會想創辦 appWorks,主要的想法就是推動網路產業,尤其希望台灣能夠擁有一個世界一流的網路生態圈。所以在設計 appWorks 的種種服務時,我們常以「推動網路產業」為第一優先,接著去滿足網路創業者的需求,最後才把創投基金股東,與我們自己的獲利可能考慮進來。(結構上,appWorks 是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目前代股東們管理 3.2 億的「本善創投基金」)

所以每一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在招收團隊時,我們幾乎不考慮「這個團隊是不是投資機會」,相反的,我們考慮的是「這個團隊是不是真有決心要創業」,他們的「執行力」如何,以及進到育成計畫後,我們能不能「幫上他們的忙」。

進到育成計畫後,六個月的時間裡面,我們輔導、上課、辦演講、Workshop、找近千個投資人、業界先進來看 Demo Day,竭盡所能的提供創業團隊價值,這一切的服務,我們免費給所有參與的團隊享用。(當然,由於出錢的是「本善」,所以育成合約中免不了要帶到這「可能」會創造未來的投資機會。)

三年下來,我們總共這樣免費育成了約 150 個團隊,330 位創業者。截至目前為止,這 150 個團隊裡面有 17 家新創公司,在我們的促成下與「本善」之間發生了投資關係。而從帳面上來看,本善至今的投資組合報酬率有 3 倍以上,在創投業界也還算是水準以上的表現。

也就是說,我們從利他精神出發,免費提供給許多創業者輔導與幫助,這個利他活動最終為我們的投資人贏得的投資機會與潛在價值,事實上一點也不遜色於一般的創投模式。但相對於傳統創投的「挑柿子」,沒被挑中的團隊就沒辦法得到價值的模式,appWorks 的育成創投模式三年來除了創造 17 個成功增資的新創企業,還讓其他 130 個 Startups,也都免費在過程中得到價值。

我想這是「利他」可以是更棒的商業模式,一個相當實際的證明。

Traction

appWorks 之初創投在 2010 年 5 月 14 日正式成立,雖然名為創投,但一開始事實上只有我們幾個湊合的數百萬台幣可以投資。這麼小的資金杯水車薪,當然無法推動網路產業前進,因此我們必須向資本市場募集一支足夠規模的基金。雖然我與 IC 都有些創投的工作經驗,但光憑這些履歷是不足以贏得投資人的信心,讓他們願意把上億台幣託付給我們。

所以我們決定暫時不去找投資人,先用我們自己的這些資金,想辦法證明我們能夠創造投資價值。運氣不錯的是我們輔導的團隊中,開始有些人找到商業模式,需要資金做初步的規模化,而我們就把銀行中的小錢分別投入這些公司中,然後持續幫助他們規模化。

一年多過去了,我們投資的 EZTABLERichiGoodLifeTagtoo 等團隊都陸續募集了後續的資金,公司估值也都提升不少,也因此以「資產價值」的角度來看,我們的小小投資組合的確「升值」了,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在資本市場中創造了 Traction,證明了 appWorks 的商業模式是可以為基金股東換來好的投資機會的。

這時我們才逐漸開始與投資人接洽,也得到他們正面的肯定。最終在 2012 年 5 月 14 日,appWorks 成立的兩週年當日,我們總算順利與國泰金控、群聯電子、聯合報與華威創投這些一流的法人股東,一起成立了 3.2 億的本善基金。

社群、社群、社群

從 appWorks 創辦的初期,我們的目標就是推動網路這個「生態圈」,而我們知道這個工作必須基於一個強壯的社群。因此在育成過程,我們非常努力的去經營社群成員間的了解、信任、乃至於革命情感。我們精心的設計每個活動,從星期一的 Weekly Demo,星期二的 Training Tuesday 到星期五的 Workshops、學長姐回娘家、Happy Hour,每個活動都內建「Social」,想辦法透過六個月中數十個機會,推動我們育成的創業者們成為互相了解,互相幫助的社群。

三年下來,這個努力是有些成果的。在 appWorks,我們每天都看到跨團隊的討論、合作、解決問題 — 不久前,Fandora5945合作推出空間夢想家服務VideOhya 也與 JumpLife 在日前合作推出了 iOS 版的「電視連續劇 App」。

當然就像文章開頭說的一樣,appWorks 還是一個 Startup,未來還有很多我們必須要學習的。但回首這三年,利他、Traction 與社群,應該是我們能走到今天,最重要的三個關鍵。我想這三個關鍵,應該不只可以用在 appWorks,所以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希望對你們思考自己的創業,能夠有些幫助。

___

歡迎申請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加入這個互相幫助的創業大家庭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