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013的文章

Ask Jamie #4:聰明是天賦,而仁慈是選擇

December 12th, 2013

Jamie Lin 林之晨

Ask Jamie: 你提出問題,我整理成文章,與所有讀者分享

歡迎來到本週的 Ask Jamie。上週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8 申請最後衝刺因而暫停一回,謝謝大家的耐心等待。本週開始我會回到每週刊出,盡量幫忙大家想辦法。我們開始吧!

Joe Asked: 團隊「擦槍走火」該怎麼處理

Jamie 你好,

我是你網誌的忠實讀者,帶有一個小小的團隊,在管理上遇到的問題是:

1. 團隊之間的溝通與討論是為了從不同的角度和意見的碰撞下激盪出不同的火花啊!但問題是,每個人的個性和表達方式不同,因此常常碰出火氣,而不是火花,想請教您是怎麼處理團隊溝通的問題?

2. 碰撞沒有辦法收斂到有共識的時候,該如何解決?

3. 碰撞出火氣之後,該如何解決?

另外,關於帶人的問題,是如果一個團隊的成員 A 被定位在助手的角色,但在交付 A 任務時,他卻一直用自己方法和自己的理解來執行任務,導致任務與主管期望落差很大,但是溝通幾次後仍無法避免,該怎麼辦?

Joe

Hey Joe,

這是每個新創團隊都會經歷的過程,所以別擔心,現在只是在磨合,最後大家會找到一個一起工作的方法。

要記得的是這世界上並沒有「絕對好」的創業路線,塞翁失馬,一個錯的路卻帶團隊去了另一個桃花源,反而是我最常看到的實際情況。畢竟明顯很瞎的路線不會有人選擇,而明顯很好的路線大家也不會爭吵 (雖然這些路線往往存在很大的地雷,否則不會輪到我們來做),因此會吵架的都是中間這堆不知道到底是好還是壞的路線。如果是這樣,事前花更多時間去精挑細選是沒有意義的,反而應該專注在用更低的成本與更快的時間,趕快知道這些路線的好壞在哪裡。

因此,團隊有一個主導的角色是重要的,反正沒有絕對的好壞,花那麼多力氣在爭吵不僅浪費時間,也傷害團隊的戰鬥力,還不如有一個人說了算,大家趕快去走走看,從過程與結果中得到經驗值才是更有意義的。但重要的是要有回饋機制,也就是事後要來檢討當初選擇的理由,到底有哪些因子沒有考慮到。其中「數據導向」是重要的,同樣的道理,用較客觀的數據去檢討之前的決策,才不會又落入大家各自主觀觀察執行結果,接著又吵得沒完沒了的陷阱當中。

至於這位「助手」,很有可能你把他放錯位置了。

Jamie

Peter Asked: 當新創公司企業化…

Hey Jamie,

我一年半前加入一家新創公司, 除了產品是我想要做的, 另外一方面就是想擺脫大公司, 想要自己的能力發光發熱被看到.

沒想到, 這家公司 2012 年 6 月的時候, 我的員工編號是三十幾, 到今天 2013 年底, 已經逼近 200. 我上頭卻空降了不少人; 漸漸的發現自己的能見度越來越低, 幾乎快要變成空氣了. 因為老闆找了更多更多他之前合作很久的老戰友們.

儘管我很同意您的一篇文章說到  IPO 是手段不是目的, 我沒有樣高尚的情操, 我在 35 歲這個需要衝刺的年紀, 我需要能夠支撐整個家庭.

這樣的情形, 您怎麼看呢? 或許我該離開了?

Peter

Dear Peter,

首先恭喜你,很多人想要加入這樣一家事業蒸蒸日上的新創公司,但並沒有你的眼光與福氣,你應該為自己的選擇感到驕傲。同時間,當組織人口越來越多,管理與制度是無可避免的。我想你是懷念當初小公司的自由與彈性,以及可以對產品與公司的方向有較大影響的狀況。這裡有好多事情要同時考慮:第一,你畢竟參與了這家公司成長中很重要的段落,很有可能是在犧牲了現金薪水的情況下去換得了未來的股權以及可能的回報。如果的確有 IPO 可能,現在放掉會不會損失了未來的權利?第二,這家公司在追求的 Vision,還是你深信的嗎?如果是的話,那過程中為了達到那個 Vision,或許每個人都必須有一些犧牲。第三,如果要離開這家公司的話,有更好的選擇嗎?

有時候人在裡面會看不清楚。年節快到了,或許把假期延長一點,把自己抽離個兩、三個禮拜,說不定能幫助你看到全局。

加油!

Jamie

Carol Asked: 如何才能問出好問題

Hello, Jamie,

想請教您2個問題:

1>請問要怎樣才能有很多問題? 怎樣才能問出好問題? 我很喜歡看書 & 聽演講, 可是每次演講結束時, 我都沒有問題可以問講者, 我覺得很糟糕! 沒問題可以問的原因我想過, 是因為我對演講的內容確實沒有疑惑。但我覺得不該是這樣的, 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自己能問很多問題, 提出很好的問題?

2>如何預防不知不覺說了不該說的話, 事後後悔? 我應該可以算是個很愛分享的人, 如果別人提出問題或問我的生活(參與的活動)。我常常一股腦的很熱心跟他人分享我的經驗, 有哪些資源等等。但這個優點在遇上某些人時, 就會是缺點了! 像之前學生時代做報告, 考試(單雙號班考題相同, 但差一週考), 甄試(我前年參與過, 去年要再參與)。她會詳問你細節, 用你的 idea 去發展出更好的報告, 下週考試時準備的更好, 考更高! 最近遇到的是, 對方找不到就業方向, 來問我的去作參考。因而有感不是能對所有人都這麼毫不藏私的分享的。但常常在遇到聊天的當下, 就毫無防備的把所有都說出。事後才後悔, 請問除了避不見面外, 可以如何事前預防及作心理建設?

Carol

Hey Carol,

就像任何事情一樣,問問題也是需要練習的。通常當你在看電視、聽音樂、看表演的時候,大腦是放鬆的,也就是被動的「寫入」模式,你只是默默的接受所有的資訊,不會去懷疑中間的邏輯與合理性。相對的,通常當你在寫文章、創作、找路的時候,大腦時活躍的,不斷在質疑、反思、試圖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因此你需要做的事,就是練習把第二種狀態的大腦,運用在第一種狀態的情況中。例如看電視的時候,你可以試著思考節目內容的合理性,甚至去想為什麼某個笑話好笑,而另一個卻不好笑。久而久之你會發現這世上充滿著需要被更深入挖掘的道理。而好問題,也就產生了。

事實上很多時候朋友需要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你的關懷。時間久了,人幾乎都會自己試出問題的解決方案。但哪些人在失意的時候拍拍你,哪些人罵你、批評你、恥笑你,卻會讓他們留下非常不同「後味」。因此雖然我們好心要幫朋友解決問題,但如果因此傷害了他的自尊與心情,事實上是得不償失的。記得,聰明是天賦,而仁慈是選擇。

PS. 你這兩個問題其實問的不錯哦。

Jamie

行動正在吃掉所有媒體

December 10th, 2013

People Taking Pictures

根據 eMarketer 近期公布的一項市場調查顯示,美國每位成年人目前所有的媒體使用時間中,已有高達 20% 花費在行動裝置上,較去年的 12% 大幅上升了三分之二。相對的,除了行動之外的所有媒體,全數都在滑落。電視從 42% 減為 38%,桌面上網從 26% 跌為 20%,廣播從 14% 下降至 12%,而紙本則從 6% 減少至只剩 4%。

US Consumer Media Consumption Share by Business Insider

換句話說,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的崛起,正在侵蝕所有媒體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

這件事情是很容易解釋的,我們每天把手機帶在身上,通勤、下課、會議空檔、等人,甚至連等紅綠燈,走在馬路上,幾乎只要有空就會拿起來檢查一下。手機一滑開,朋友的照片、訊息、分享、Emails 馬上一個個跑出來,動態更新連結到文章,文章又連結到影片,總是一看下去就沒完沒了。

回到家中,當我們想要閱讀、上網、甚至聽音樂、看電視劇,平板逐漸變成最方便的選擇。我們可以坐在沙發上、床頭,舒舒服服的享受這些內容與服務。平板擁有書籍一般的活動性,卻能提供媲美電視、電腦的豐富內容,也難怪出現短短幾年,就如此獲得用戶的喜愛。

當智慧手機與平板吸引越來越多用戶眼球的同時,為了競逐這些用戶,Apple、Google、三星等廠商也必須不斷推出日新月異的裝置,同樣的,內容提供者也將推出越來越豐富的 Apps、音樂、電子書與影片。這些新裝置、新內容的又會讓更多使用者花更多時間在行動上,如此形成一個生生不息、相互推動的循環。

所以,無疑問的,行動將在明年大幅超越桌面。但更有趣的是三、五年之後,它有沒有機會挑戰 TV,成為佔據用戶最多時間的媒體。當然電視勢必會反擊,因此連網機上盒、智慧電視將會不斷推出,隨選收看、TV Apps 也會陸續進駐客廳裡的大螢幕。

但到了那個時候,電視、桌面與行動的背後,都將是網路,它們的使用方式、遊戲規則,也都會非常類似網路。這就是所謂的「數位匯流」,所有可以放螢幕的地方,都會匯流成為數位且互動的媒體。

所以行動吃掉用戶時間的背後,是網路正在取代各種傳輸管道,成為媒體的主流骨幹這個發展。行動 Apps 只是其中一個表現,更巨大的革命,可能還在後面呢!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APP 情報誌》; Graph via BI; Photo via davelawler, CC License)

創業 CEO:演講的好處

December 9th, 2013

Barack Obama

在每週一次的「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因為寫網誌累積的小小人氣,我經常收到各種演講邀請。但事實是四年半來我發表了近千篇文章,別說大腦裡的東西,很多連我自己都遺忘的知識,其實全都在裡面。所以我常覺得邀我去演講還不如把我的文章通通看過一遍,學到的東西可能多好幾倍。(時間不夠?歡迎愛用「創業必讀」文章精選。)

當然那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畢竟誰有美國時間把這麼多文章一篇篇看完,再加上「去演講」事實上有很多很多好處,這些年下來我倒是出席了不少這樣的公開場合 ── 算算可能有多達三、四百場。

以下就是根據我累積的經驗,整理出來關於演講的好處與注意事項,送給作為 CEO 的你參考:

接觸重要 TA

CEO 的工作是 360 Marketing,而演講正是其中一個接觸到平常無法接觸的 TA (Target Audience) 的重要管道。到學校演講可以碰到用戶、人才,到產業聚會演講有機會贏得客戶、夥伴,而到企業分享則可能得到投資人、Mentors。

精準行銷

既然 TA 是預先知道的,演講的內容就可以針對他們的組成設計。適時加入 Call to Action,請有興趣的人下載你的 Apps、寄履歷來、跟我們業務聯繫、甚至把想投資的支票寄到這個地址。

回顧與調研

準備演講很花費時間,但如果運用得當卻可以產生很大價值。整理自己與公司故事的同時,往往也是檢視方向、速度、策略、布局與執行力的最好機會。準備產業趨勢的同時,也可以推動你去調查清楚市場的走向、競爭對手、各國同業的成績等等。

建立連結

光是絢麗的詞藻無法組成一個動人故事,必須與聽眾產生真正的共鳴才行。溝通的重點不是講什麼,而是你想要聽眾留下什麼印象、產生什麼啟發。作為一個 CEO,與聽者「建立連結」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而每一次的演講就是最好的練習時刻。

QA 時間

每次演講,我最喜歡的就是 QA 時間,因為它可以幫助我知道聽眾從我的分享中得到了什麼,又有什麼訊息我沒有有效的傳達。台灣人特別害羞,很多人都要到活動結束後,才拉著你私下問問題。因此我都會在日曆上多留半個小時,才有時間好好聽聽他們的回饋。

有效分配時間

一旦你的名字開始出現在各種活動簡介裡,邀約就會如雨後春筍的冒出來。但 CEO 的時間畢竟有限,不可能從早到晚都在演講,因此你必須要聰明的投資時間。我的方法是總量管制,大概放 10% 的時間在公開活動與演講上面是個不錯的比例。

做球給夥伴

而當邀約多過你可以消化的份量,除了委婉的拒絕對方,你也可以積極得幫他們介紹人選 ── 公司的同事、合作夥伴、朋友都是可以考慮的對象。當然,要記得這裡用的是你的 Credit,務必用心介紹適合對方好的人選。

所以你可以看到,只要時間分配得宜,其實去演講可以有不少重要的好處。如果你不常這麼做,我鼓勵你再多投資一些時間在上面。如果你常常為了人情不甘不願的去,我鼓勵你反過來把它化為成長的動力。以上,與你分享。

___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8 今天截止,請把握時間

(Inspired by Seth Godin; Photo via jmtimages,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