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014的文章

創業 CEO:專注在餐盤,而不是樓盤

January 27th, 2014

The Alleys of Kyoto

歡迎來到每週一刊出的「創業 CEO」系列,在這裡,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念 MBA 的時候,美國麥當勞總公司出錢買店面、交給加盟主經營,再穩定收入房租的商業模式,是令商學生們都相當嚮往的經典案例。搬回台灣後,家裡附近從小開到大,生意非常好的三層樓麥當勞,剛好就因為與房東續約談不攏而必須關閉,更加深了我對餐廳就該擁有自己店面的印象,如此經營者永遠不會被房東關係困擾,還有機會賺到房地產增值收入。

但上週讀了王品創辦人戴勝益先生的一篇「專心開店不買店面」,點醒了我夢中人。

誘惑

3M是靠賣一張張貼紙賺錢的公司,如果讓員工知道公司買土地,一賺就好幾億元,不知道會不會手軟腳軟做不下去,公司核心價值也就消失了

當公司帳面上有多餘的現金,拿來投資所使用的房產,的確可以大幅降低營運成本,還有機會賺到增值。但試想,要是王品在 90 年代中後期這種時間點買店面,十多年後都已經漲了好幾倍,再加上貸款的 Leverage,算算可能淨賺好幾億、甚至好幾十億。相形之下餐廳一年才獲利數億,這時經理人怎麼有辦法靜下心來?一旦老闆受不了誘惑,公司裡厲害的高手也都跟著跑去搞房產,那麼本業就沒人看守,失去競爭力也只是遲早的事情。

成本劣勢

即便是房地產本身不賺錢,當營運上少了 5-10% 的房租成本,也是短多長空。短期在餐飲價格不變之下,公司的確會多賺一些錢。但這些多賺來的錢不會閒著,一般會被拿去展店、轉投資。當錢來得容易,花得也會跟著隨便。當展店與轉投資的評估變得草率,很多錢最後又會賠回去給市場。而且既然獲利能力不錯,公司上下也不會努力去追求效率的極致,最後雖然省下了房租,但管理與營運的能力又會輸給同業,造成長期的隱憂。

風險

此外,即使是房地產,也不是穩賺不賠的生意。就連專業的房地產基金也有賠錢的時候,更何況是非本業的投資客。當公司有過多資金曝險在房產,一旦經濟轉為蕭條,財務馬上就會面臨本業、房產雙重向下壓力,大大增加週轉不靈的風險。

王品或是麥當勞

也就是說,隔行如隔山,事實上沒有一行是比較容易賺錢的。當你的本業是餐飲,則專注把客人服務好,才是長期穩健獲利的關鍵。如果某項關鍵原物料,包括土地,有價格波動的風險,則適度的財務性避險或許可以。然而一旦超越了避險而跨入投資的領域,則輕則讓團隊分心,重則為組織帶來巨大的長期風險。

你或許會問,麥當勞怎麼說?

事實上,麥當勞的核心並不是一家餐廳,而是一家用餐飲品牌吸引加盟主的土地投資、租賃公司 (註),他們非常專注在這個領域,因此達到全球一流的地位。而另一方面,王品是一家中高端餐飲連鎖,因此他們專注在提供給消費者物超所值的用餐體驗,並且靠不斷優化營運效率來維持獲利能力,而只把房地產當做避險工具,也因此能夠長期在競爭激烈的餐飲界維持龍頭的地位。

要經營好一個事業已經夠難,要同時做兩個 DNA 相左的事業更是無比的挑戰。因此,至少在企業成長到一定規模前,專注是必要的。戴先生的提醒相當實際,如果大如王品都不敢輕易離開本業,我們這些小小創業 CEO 更該有所警惕。

與大家共勉。

___

(Photo via stuckincustoms, CC License)

品味:The Pocket Drone 你的私人飛行機器

January 24th, 2014

The Pocket Drone

歡迎來到每週五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所看到的種種美好。

還記得 Amazon 神奇的送貨飛行機嗎?雖然它還要五年才有機會真正開始在天空運行,但我們已經可以搶先擁有自己的私人飛行機。加州聖地牙哥的 AirDroids 團隊日前在 Kickstarter 上發表了 The Pocket Drone,短短兩週內就募到了 40 萬美金,比預定的目標還多了 11 倍,讓我們趕快來欣賞一下這台直升機的英姿: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這台飛行器之所以叫做 The Pocket Drone,它的設計理念就是讓使用者可以把它摺疊起來,收在口袋,輕易的帶到任何地方。它的重量只有一磅 (0.453 公斤),可以載運的貨物則達到半磅 (0.226 公斤),最高飛行時間達 20 分鐘,最適合拿來搭載 GoPro 之類的 ActionCam,用低成本製作出驚人的空拍效果。軟體方面,AirDroids 也精心設計出了自動維持高度、自動導航、自動依序飛過 GPS 座標點,甚至是跟隨我等功能,讓使用者可以輕鬆的控制這台機器人,拍出精美的畫面。

隨著智慧手機、電池、機構、晶片、軟體等等技術陸續成熟,接下來的幾年各式機器人將會不斷湧現,The Pocket Drone 是一個讓人興奮的開始,而整體私人飛行器未來的發展還更讓人期待。

___

2014 冬季 AppWorks Startups 聯合大徵才開跑,27 家潛力新創企業 64 個機會等你加入

Ask Jamie #9: 生技業的天險

January 22nd, 2014

Jamie Lin 林之晨

Ask Jamie: 你提出問題,我整理成文章,與所有讀者分享

本週所有 AW#7 創業者正式從 AppWorks 畢業,看著他們陸續把家當、設備搬走,真是有些離情依依。在這裡祝福他們接下來都能繼續堅持,在創業之路上不斷推進,得到越來越好的成績。

Austin Asked: 如何突破生技業的天險?

看 Mr.Jamie 的網誌有莫約一年半時間了,很喜歡裡面接收到的新知,也讓我養成每天至少花一小時來大量閱讀新知。很佩服每天早上大量閱讀國外書報,然後將心得想法內化成簡潔文字訴說這世界我們不見的知道但必須知道的事情。

我是陽明大學的碩士生,大學專業項目是台灣醫療環境中待遇相對不佳的師字輩醫檢師,雖然不太爭氣地還沒考到執業證書,想藉由研究所的修習可以改變未來討生活的專業,偏偏關於生科的負面新聞頻傳加上當年的宇昌案重挫生科環境。國內生技業者對於長期的投資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一項藥品的研發到上市中間耗費的資金足以讓生技廠的現金燒盡,因此才會著重於有短期利潤的保健食品。

對於所謂台灣廠商要做的事創新我一直心有戚戚焉,但是巨額的資金消耗對於台灣規模不大的生技廠商而言真的是件大問題。想請教 Jamie 對於這個看似無法突破的天險以及對於國際市場的了解有什麼看法呢?

Austin

Dear Austin,

謝謝你的長期支持。

我不是生技產業的專家,但根據側面了解,一顆新藥研發到上市的費用事實上不是最主要的問題,前後三期臨床試驗過程以及上市後市場接受度 (醫師願不願意寫處方、保險公司願不願意給付) 的低可預測性,才是真正的根源 ── 事實上,與半導體設備的投資比起來,新藥開發算是便宜的,但兩種投資的成功機率與總體期望值,新藥卻是低上許多。(我甚至有讀過報導指出新藥開發的整體產業投資期望值是負的)

試想,同樣要投資 10 億元本金,如果眼前有以下兩種投資機會,你會選擇哪一種?

  • A. 50% 機率拿回 100 億元,50% 機率拿回 0 元
  • B. 1% 機率拿回 6,000 億元,99% 機率拿回 0 元

雖然 B. 的期望值較高,但多數人可能會選擇 A.,因為 B. 的成功機率實在太低。所以在風險投資裡面,投資額、期望值往往不是問題 (期望值太低的投資機會根本沒有人會考慮),反而不確定性才是最大的關鍵。

過去台灣與美國這個生技的領導市場有相當距離,對於 FDA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醫療通路、醫師、保險公司的生態掌握度較低,這又讓生技投資的不確定性更加大,因此大家更不敢投資新藥開發。然後近年來,生技產業事實上逐漸找到方式克服這些問題,聘用對美國生技生態有深度了解的專家,把離我們較近的中國也視為主要市場等等,都能降低不確定性,讓新藥開發的投資機會更誘人。也因此永豐、潤泰等集團,近來都陸續進駐生技投資領域,包括智擎、基亞、太景、台微體、台灣醣聯、中裕等新藥開發公司,目前為止也都有不錯的進度

所以雖然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我對台灣突破所謂新藥投資的天險,事實上是相當樂觀的。

以上,預祝早日取得執業證書,用專業懸壺濟世。

Jamie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收聽我的創業分享

AppWorks Is Hiring!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