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014的文章

創業巨大成功的關鍵

May 7th, 2014

When the moon brakes down

要創辦一家長期成功的偉大企業非常難,有多難?在北美,每年約有 1,500 百家新創科技公司得到創投的投資,但最後能跨越 IPO 門檻卻只有 8-10 家。換句話說,即使是得到創投支持的一流創業者,最後能達到上市這個里程碑的也不過 0.7%。

所以除了團隊本身很強,且能夠得到資本的支持外,從創業到偉大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落差必須被弭平。十多年自己創業,並且觀察別人創業下來,我認為以下幾個要素是弭平這個巨大落差最重要的關鍵:

1. 年份

就像紅酒要好喝,年份往往比酒廠重要一樣 (註),每個創業題目也都有它的最佳年份。科技的突破、環境的成熟、市場的開放 –– 所謂的 Paradigm Shifts,總會突然讓某種產品與商業模式的成功機率激增。1980 前後幾年是 PC 相關創業最好的年份、2004 前後是社群與智慧手機,在台灣還有平台電商、2005 是視頻、2008 是社群遊戲與垂直電商、2009 是團購與閃購、2010 是行動社群、2012 是行動遊戲,而這兩年則是行動電商。

理論上在某個題目成熟的幾年前提早開始是沒有問題的,如果你能在外海省吃儉用蹲著等到浪來。只可惜創業者通常也是沒耐心者,因此往往在 Paradigm Shift 大幅發生前就把資源耗盡,或是過分投入在一個錯的方向上,導致浪來時無法快速轉向,最後把先機白白送給後進者 –– 在 2007 之前遙遙領先,卻在接下來三年把寶座拱手讓給 iOS & Android 的 Windows Phone 就是最好的例子。

2. 中心思想

在某個題目成熟的年份一起出發追逐它的同梯,最終只會有一組拔得頭籌。團隊的組成與規模能隨著成長與時俱進,做事有方法且效率高是最基本的。但能夠登峰造極的團隊,我認為背後真正的差別在於一個超凡且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中心思想」。Amazon 的中心思想是用 7-10 年的時間做別人做不來的事、Google 是不做邪惡之事並整理全球的資料供眾人取用、Apple 是做科技界的 Mercedes-Benz。

有了優異的中心思想,才能吸引到價值觀相投的人才,逐漸孕育出一組能長期獲勝的企業 DNA,因此最終有機會偉大。

3. 環境

在生物學上,同樣的 DNA 到了不同的環境,就會有不同的表現。在企業組織上,我認為也是一樣的邏輯。好的中心思想能幫你吸引價值觀類似的高手與合作夥伴,但如果所處的生態系缺少這些物種,那麼中心思想再好也是白搭。另一方面,如果環境中有強而有力的競爭對手,或是隨時可能來襲的既得利益者,那也會激發優秀團隊更多的潛能。這也是為什麼 Facebook 要大老遠從 Boston 搬到矽谷的原因,如果當年 Mark Zuckerberg 沒有孟母三遷,今天的社群王者恐怕不會是他。

4. 一口氣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團隊,更沒有完美的創業歷程。幾乎可以保證的,每條成功道路上一定會出現好幾個重大挫折,考驗著挑戰者的決心。絕大多數心臟小的人的確會放棄,但少數沒有放棄的人,我的經驗是,並不只是心臟比較大顆。沒有放棄的人,往往是一口氣嚥不下去。讀讀他們的故事,你會發現一定有像是小時候窮被親戚瞧不起、到都市念書淪為次等公民、前份工作的成績不被董事會重視,甚至是創業之初受到了大傢伙的侮辱這些劇情。而那口必須要爭的氣,就是支撐他們遇神殺神,見佛殺佛,不斷前進下去的真正動力。

5. 鐘擺

雖然不會有完美的組織,但一個組織不能停止追求完美。有時候,進步是把成功經驗在組織內擴散,而另一些時候,進步需要靠失敗的震撼,讓組織在教訓中成長。能夠出類拔萃的企業,我認為,領導者勢必充分掌握了鐘擺原理,能夠有節奏的施以炙燄與寒冰,從中淬鍊出組織越來越高的鋼性。

6. 再創業

無論年份再好,執行再成功,一個題目總有到頂的時候。優秀的創業者能夠做到一個題目的冠軍,但頂尖創業家在聲勢正好之時,早已經開始二度、三度創業。無論是 Facebook 的行動大 Pivot、Google 的 Android 策略,都是他們能繼續偉大很久的原因。

___

除了不能給你一口氣之外,歡迎來 AppWorks Accelerator 找其他五個關鍵要素

註:1. 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年份的影響已經較不顯著;2. 對於請酒、送酒的人,品牌與價格當然就很重要,因此會有那麼貴卻沒有好喝多少的紅酒存在

(Photo via robbie73, CC License)

創業 CEO:成為頂尖領導人,從學樣開始

May 5th, 2014

Tomato Man

歡迎來到每週一刊出的「創業 CEO」系列,在這裡,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四年來,AppWorks 每週三都會固定舉辦 Speaker Series,並邀請一位頂尖創業家來演講,包括愛情公寓共同創辦人暨總經理林志銘 (Jamy)、巴哈姆特創辦人暨執行長陳建弘 (Sega)、創業家兄弟的郭書齊 (Jerry)、神來也的江永祥 (Mike) 等等,都曾是我們的座上賓。

上百場演講聽下來,我發現這些成功的網路企業領導者,都有些共同的特質:他們都很成熟穩重、很會說故事、能客觀的分析自己的事業、對於產業的脈動有很高的掌握,也很用功在學做一個更好的領導者。

我常常在想,除了邀請他們來演講 (一對多)、並且讓他們成為年輕 CEO 們的 Mentors (一對一) 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 AppWorks 輔導的創業 CEO 們更有效的向他們學習,成為更優秀的領導者。這個週末我在複習 TED,看到 Amy Cuddy 著名的 Fake It Until You Become It,突然有了一個很大的領悟。

年輕 CEO 應該要試著模仿這些成熟領導人的風範,來加速他們成為更優秀的領導者。

我知道這道理乍聽之下很膚淺,但背後事實上有更深的涵義。

組織是一個市場

組織是一個市場,而公司的 Vision 是你想要這個市場買單的東西,則領導人的行為就是產品本身,也就是行銷本身。每個網路公司從事的行業或許有很大的差別,但裡面的組織構造其實大同小異。仔細思考,這些頂尖創業家為什麼會有類似的特質,當然是因為透過這些特質能最有效的領導網路公司。也就是說,這些領導人是已經達到 Product-Market Fit 的產品,而且在管理與領導上面並沒有專利限制你仿效,大家面對的 TA 更是完全切割 (管理不同的組織),因此沒有不見賢思齊的道理。

人腦的反饋機制

另一方面,人腦的設計是,當你有意識的從事某些行為,而能從中不斷獲得正向反饋,則久而久之這些行為就會逐漸變成直覺的反射。因此,一開始你仿效成熟創業家,由於他們的行為是有 Product-Market Fit 的,不難想像其中的許多行為也會在你的組織得到正向回饋,久而久之,這些行為就會逐漸烙印進你的脊髓,讓你從本質上蛻變成更優秀的創業者。

擷取各家精華

最後,雖然頂尖的創業家都有些共同的特質,但他們的風格也會有細微的差異。當你多方觀察、嘗試仿效久了,就會開始有能力分辨這些細微差距背後的邏輯,以及哪些對於你的組織與 Vision 有幫助,而哪些不適合。到了那個時候,你就跨越了 Good Artists Copy 的階段,進入到 Great Artists Steal 的境界,成為擁有自己風格的優秀領導人。

___

歡迎所有創業 CEO 來 AppWorks Accelerator 跟我們一起學領導

AppWorks Demo Day #8 將在 5/21 (三) 登場

(Photo via accionesurbanas, CC License)

品味:Lytro Illum 二代「先拍照後對焦」光場相機

May 2nd, 2014

Lytro Illum

歡迎來到每週五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看到的種種美好。

你應該還記得 2011 年中 Lytro 第一次公開「先拍照後對焦」光場技術時,整個社群媒體一陣瘋狂轉貼。緊接著在 2011 年底,他們把這個基於創辦人 Ren Ng 在 Stanford 攻讀博士時發展出來的技術,包裝成了第一代 Lytro 光場相機,定價 $399 美金,目標瞄準休閒市場,結果也創造了不少話題。

First gen Lytro camera

但同時間,那也引來了包括 HTC、Nokia、三星等在內數家手機大廠的競相模仿,並在過去一年間陸續推出了內建先拍照後對焦與 3D 動態景深相片等 Lytro-like 功能的智慧手機。

雖然使用的不是光場技術,但這些手機大廠用其他技術所做出來的景深效果,對休閒玩家而言其實難以分辨,也十分夠用,因此推測對 Lytro 的銷售產生了不小的衝擊。除了把立刻把第一代 Lytro 相機價格砍半至 $199,為了凸顯出光場技術在 3D 拍照上的真正實力,Lytro 也在日前正式宣布二代機 Illum,一口氣把光源捕捉量提昇 3.6 倍,並且配上等同於 30-250mm、f/2.0 專業鏡頭,價格定在相當高的美金 1,499,要瞄準專業的玩家。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由創辦人 Ren 親自帶來的 Demo:

Lytro Illum demonstration with Dr. Ren Ng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加上了專業鏡頭後,Illum 讓攝影師可以在照相前先透過鏡頭的控制,設定好景深捕捉的深度與前、後邊際,來創作出一張理想中的景深照片。值得注意的是 Lytro 強的不只是光場技術而已,在相機的使用介面上,為了讓攝影者一眼就能分辨景深、邊際,並且輕鬆的控制,看得出來他們在軟硬整合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甚至幫 Illum 搭載了先進的 Snapdragon 801 處理器來確保這些 3D 軟體有很高的執行效能。

當然 Illum 拍出來的 3D 效果再精美,光場相片畢竟是特殊格式,如果沒有對應的軟體可以欣賞也是白搭。所以除了產品上的軟硬整合,還需要有周邊生態圈的整合。在這方面,除了原有的桌面編輯軟體,為了更進一步讓攝影到欣賞的流程更無縫,Lytro 也宣布將隨著 Illum 推出類 iPhotos Stream 的雲端方案,未來 Illum 將會自動把新拍的光場照片上傳到 Lytro 的雲端,接著使用者就可以用 iPad 等裝置上的 Apps 直接開始欣賞,再也不需要費工傳輸照片。

創辦人 Ren 用「彩色照片之於黑白照片」,來比喻「光場照片」為攝影所帶來的躍進,但 3D 光場取景最終是否真能全面取代傳統 2D 取景,我認為還有待觀察。不過無論如何,Lytro 的市場策略與整體生態圈建構上的縝密思考,確實值得成為創業者的啟發。

___

歡迎所有軟硬整合團隊申請 AppWorks Accelerator

AppWorks Demo Day #8 即將於 5/21 (三) 登場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