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015的文章

創業 CEO / 領導人必研之《競合策略》

August 11th, 2015

競合策略 (Co-opetition) by Adam M. Brandenburger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探討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今天的創業 CEO 專欄,我想要跟各位年輕企業領導者推薦一本書,由我在 NYU Stern 的恩師,有當代賽局大師之稱的 Adam M. Brandenburger 著作的一本經典巨著,近期雲夢千里又重新發行的《競合策略》。

解局、破局

文 / 林之晨

2004 年,當我到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就讀企管碩士時,受到了許多當代財務、金融、領導大師的啟蒙,其中,亞當布蘭登伯格教授的賽局與競合,是我非常非常喜愛的一門課。

無論是國家之間的賽局、企業之間的競爭,或是個人的職業選擇,經過了布蘭登伯格教授的分析,都可以在我們眼前用賽局網絡簡單、清楚地呈現。參與者們為什麼做一個決策、為什麼不做另一個決策、甚至為什麼不敢決策,背後的思考、牽絆,在賽局面前可以是完全透明的。

當然,這不是我們這些 MBA 學生上上課就可以做出的分析,要成為像布蘭登伯格教授這般以簡馭繁的策略大師,不僅需要廣泛地涉獵,還要練就極高的抓重點功力。

因此我開始成為賽局的忠實學生,不斷在生活中、工作上,練習用布蘭登伯格教授的價值網、PARTS 架構、賽局網絡去解析情勢。尤其是教授的「他我中心」,也就是換位思考模式,是最需要不斷揣摩的。

局勢明確後,還需要釐清改變賽局的關鍵點,智慧地選擇要用引進新參與者,還是改變附加價值等方式,四兩撥千斤地扭轉情勢。

在這個台灣政治、經濟、社會都亟需轉型的關鍵時刻,很高興看到雲夢千里文化把布蘭登伯格教授的這本《競合策略》重新出版。這書會對台灣各界領袖思考如何破局,有很大幫助。我也鼓勵所有人融會之後,還要長期不斷練習運用書裡面的框架,才能賽局與競合的世界,一步步朝布蘭登伯格教授大師的境界前進。

___

歡迎訂閱我的 MR JAMIE 電子報

品味 / 搭載虛擬儀表板、三代 Audi TT 登場

August 7th, 2015

Audi TT Virtual Cockpit

歡迎來到每週五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看到的種種美好。

自從智慧手機、平板普及後,我想所有車主們一致的疑問,都是這些流暢、豐富的使用者體驗,什麼時候才能來到汽車上。Tesla 的巨大中央觸碰板為我們帶來了一線曙光,而近期配備虛擬儀表板登場的第三代 Audi TT,則宣告了所有主流車廠的產品,現在起將會陸續加入這個陣營。

讓我們來欣賞一下由 TechCrunch 拍攝、令人眼睛一亮的 Audi TT Virtual Cockpit 展示影片

影片中可以看到,為了在車上使用,Audi 特別讓這顆 12.3 吋、1440×540 螢幕的亮度超強不畏陽光、視角超大供全車乘客清楚看到,背後也使用了 Nvidia 四核心 Tegra 3 晶片,讓它有 60fps 的更新速率,更有實物感。它與方向盤、中控系統完全整合,提供按鈕、手寫等等控制方式,讓駕駛可以視需要選用。

當然 Audi TT Virtual Cockpit 只是眾車廠們的第一個嘗試,往前走,我想我們會看到更多在電腦與智慧裝置這邊美好的發明,被移植到汽車裡面。而更令人期待的是,兩個世界充分碰撞之後,會產生出什麼更巨大的火花。

___

到 Instagram 收看更多我收集的美好

創業 CEO / 雇不到優秀工程師,其實是企業文化的問題

August 4th, 2015

Little Programmer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探討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Jamie,都怪你大力鼓吹創業,害我們公司都找不到工程師!

從網路、電子商務到金控,這陣子,有越來越多企業老闆跟我這樣反應。

但事實是,人真的不是我殺的。

我的確有在鼓勵有志青年創業,主要透過本網誌。但這個網誌已經寫了六年多,並不是近期才開始,而它的閱覽人次過去一、兩年也只有微幅上升,所以要說我的鼓吹近期特別奏效,實在當之有愧。

從這兩年來申請我與夥伴們經營的 AppWorks Accelerator 創業加速器的團隊數量,也可以略之一二。剛剛截止的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11 申請,總共收到了 149 份申請書,較兩年前約增加 30%。其中因為讀了我的網誌、專欄、《創業》等書,或是聽了我的演講,而來申請的數量,卻反而下降了 12.5%。

所以我的鼓吹應該不能說是工程師都跑去創業的主因。真的要說,只能歸納為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企業近來感受到的軟體工程師招聘困難,其實跟創業沒有太大關係。

根據我們的估計,台灣每年有約 500 至 1,000 家網路新創公司被創辦,團隊規模平均約 3 人,其中工程師約佔一半。

也就是說,台灣每年有約 750 至 1,500 位工程師投入創業。這數量聽來不少,但相比之下,我們的高等教育一年可畢業 29,000 名資工相關科系學生,以及 11,000 位電機人才。相除之後,投入創業的比例是不到 4% 的鳳毛麟角。如果再考慮科技新創公司平均 5 年存活率不到 20%,那因創業而從此離開人才市場的軟體人才,甚至不到 1%。

所以近期從網路、電商、媒體、電信,到人才最愛的金控,紛紛碰到的工程師日益短缺問題,跟創業沒有太大關係,而是背後有更巨大的結構性因素。

首先,電子商務在過去幾年持續以 20% 以上年增率成長,交易額每年已達 5,000 億左右,也因此吸引越來越多企業增加投入。不僅原先的 PChome、Yahoo! 兩大集團持續成長,富邦集團旗下的 Momo 購物也在近年橫空出世,交易額快速追上領先群。此外,東森集團旗下經營東森與森森購物、統一集團的博客來、國泰集團的 Treemall、新光集團的 Payeasy 與剛剛分割出去的 17life、聯合報旗下的 udn 買東西、燦坤快三等等,都有一定成績。非集團方面,Lativ、Gomaji、創業家兄弟、OB 嚴選等,也都達到每年數十億營業額。

這些電商公司,每創造 1 億的年交易額,往往需要雇用 2 至 10 位人才,其中工程師比率約是一至三成 (近兩年來大家紛紛投入研發門檻更高的行動商務,這個數字有上升趨勢)。所以當整個產業的交易額每年成長近千億,這也代表著近千位的軟體人才需求。

另一方面,網路廣告行業每年有 161 億的營收,過去幾年也是以 13-18% 年增率成長。這個垂直領域雇用的人才數量有數千名,原先多以業務為主,但近兩年由於程式自動化廣告交易的快速發展,對於軟體工程師的需求也正大幅上升。

此外,以 Google、Facebook、LINE、獵豹移動等為首的國際通訊、社交、工具類網路公司,近年來也在台灣大舉招兵買馬,紛紛吸納了數十、甚至上百位軟體人才。

當市場對於軟體人才的需求不斷提昇,很可惜的是,我們的教育體系由於種種官僚結構,並無法適時隨之調整。也因此,才會有企業今日感受到的工程師招聘困難。

Software Programmer supply vs. demand by 104
(104 公布的軟體工程師供需情況,顯示需求不斷成長,但供給幾無上升)

往前走,這個供需問題還會日益嚴重,因此企業必須改變人才策略,以下是幾點實務的提醒:

把吸引、留下一流軟體人才定義為核心能力

既然工程師在未來十年註定成為珍貴的稀缺資源,那麼如何吸引並留下其中優秀者,必須成為企業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建立工程師文化

好工程師理性而客觀,喜歡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要吸引他們,公司必須建立尊重事實與數據的文化,而不隨主管心情起舞。

做真正有意義的軟體產品

多數工程師喜歡自己的作品,能夠改變廣大用戶的人生。因此當一家公司研發的產品影響層面越廣、越深時,越能吸引優秀的工程師加入。

減少繁文褥節

相對的,工程師厭惡企業的各種「防小人」管理制度。在美國,越來越多公司的產品經理,主要工作是幫助工程師解決申請設備、填寫假單、報銷費用等等瑣事,讓他們更能專注在產品之上。

提供精進機會

最後,好的工程師都想進步,因此如果在一家企業可以跟強者學習,或是鑽研更多好的工具與方法,那麼對他們而言,這工作就不只是工作。

小結

這個世界正在快速從工業革命時代,過度至網路革命時代。在工業時代,機台是最昂貴的關鍵生產要素,但在網路時代,軟體人才才是最有價值的產出來源。無法改變企業文化的人,當然無法在新的時代生存。現在找不到工程師,其實只是鐵達尼號開始漏水的徵兆而已。

___

歡迎訂閱我的 MR JAMIE 電子報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30》; Photo via scottvanderchijs,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