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品味:Beta.ey 用水晶球巧妙解決太陽光收集問題

January 17th, 2014

Beta.ey by Rawlemon

歡迎來到每週五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所看到的種種美好。

今天要分享一個乍看像是狐臭劑 (背景音樂:你對我說 我好寂寞~) 的玩意,但事實上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設計,來自 Rawlemon 的 Beta.ey,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影片:


Rawlemon Spherical Solar Energy Generator

我們都知道太陽是最「綠」的能量來源,但也是相當麻煩的收集對象。除了太陽能板的轉換效率不彰以外,太陽本身一直移動也會造成折射而損失光能。傳統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會把太陽能板放在一個轉動裝置上,去盡量維持太陽光的直射。但這樣的機械裝置往往笨重也容易損壞。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Rawlemon 的設計師巧妙的運用了「水晶球」這個玩意,讓任何角度的太陽光都能經由球體集中,再加上一個環繞球體內部半圓移動的機械裝置,就可以自動把太陽能板永遠放在集中後的太陽光束位置,非常聰明。

Beta.ey

Rawlemon 把這樣的設計首先運用在智慧手機充電器 Beta.ey 上,讓用戶能每天用最綠的方式,免費幫自己的 iPhone 與 Android 填飽肚子。Beta.ey 目前正在 Indiegogo 上募資,贊助 US$ 149 就可以在今年中左右率先拿到這個有趣又環保的裝置。Rawlemon 未來計畫還要把這樣的設計運用在電動車充電、家庭等人類主要耗能活動上,如果真的能用合理的成本實現,再加上太陽能板的轉換率不斷演進,我們離全綠能又將更近一步。

___

一天中的美景,我都收錄在 Instagram

Ask Jamie #8: 如何解讀初期市場數據

January 16th, 2014

Jamie Lin 林之晨

Ask Jamie: 你提出問題,我整理成文章,與所有讀者分享

本週是 AW#7 在 AppWorks 的最後一週,很快的下星期一就要歡送這 21 個 Startups 畢業。回想過去 6 個月陪著他們創業,看著其中幾個團隊的產品獲得市場很好的迴響 (VoiceTubeCityTasker跑客幫美樂狗Sword Quest 等),幾乎所有人都把產品做了出來,也有幾個人在過程中 Pivot 到了更好的方向,算是相當充實的半年。接著過完舊曆年後 25 支 AW#8 Startups 會正式入駐,這次又有不少實力堅強的創業者,非常期待未來 6 個月能幫他們解決一些關鍵的問題。

說到解決問題,讓我們開始今天的 Ask Jamie 吧!

Josh Asked: 初期市場數據似乎不好,該 Pivot 嗎?

Three months ago, our product went to alive, and since then there were about 90 unique visitors came visiting our website, and 35 of them signed up for the service, and 20 of them upload files there, and 3 of them used it to solve the problem we are trying to solve.

But 2 out of these 3 stop using it because we lack of the features they want, so only 1 people out of 90 is using it to solve the problem we are trying to solve. (I tried to email to those 2 who stop using, one of them was saying we were lack of the feature he want and I asked him what he wanted. But he didn’t reply me. The other was uploading some giant size files and I told her that we will charge $0.1 per GB per month if the file size is over the limit, and then she decided to stop using our service. I think this tells that our solution is not very attractive.)

We see more people are using our product to be their personal cloud player, instead of hosting podcast. (I’m sure personal cloud player has a much bigger market size than podcast hosting, but there are lots of existing products out there.)

My questions are:
1. From the summary statistics we saw, can we confirm that our product is not solving the problem? Or how can we validate it?

2. Should we pivot to Persona Cloud player?

Thank you.

Josh, JustCast

Hey Josh,

Congrats on the launch and thanks for being a longtime patron.  I’ll answer your questions in Chinese below so that it’ll be easier for other readers to learn from your case.

你的問題是有 90 個人到達你的網站,只有 3 個人試過你的產品,試過之後有 2 個人不再使用,這樣的數據是不是代表應該要 Pivot。首先,以新產品來說,3 / 90 = 3.33% 的第一層轉換率事實上一點也不低,1 / 3 = 33% 的第二層轉換率也相當可以接受。所以現在的重點是  90 個採樣數是不是一個足夠的大數,這得看你的目標族群的大小,以及你採樣時候的精確度。單純從消費性產品的統計學上來看,90 個採樣數很難說是大數。更重要的,最終只有一個留下的用戶,很難讓你針對用戶「群體」去做更多研究,來更精準的根據他們需求更新產品。

因此,我想你必須至少再增加 20 至 30 個長期用戶,來讓累積可以研究的使用者基礎。假設轉換率不變的話,意思是你必須再導約 1,800 至 2,700 個訪客到你的網站上。當然導這批流量的同時,你也在確認前面 90 個流量的轉換率,是不是就是你網站的長期轉換率。不過在這個階段,轉換率不是那麼重要,反而是留下足夠的長期用戶群體,來讓你可以有足夠的研究對象,從他們身上得到回饋,精進產品的核心功能。等到產品核心做好了,再來優化網站的轉換流程還不持。

至於要不要 Pivot 去做 Cloud Player,這真的是要看這群長期用戶的給你的回饋了。如果很明顯的他們都跟你說,他們喜歡用 Cloud Player,並且願意付費。或是當 Cloud Player 使用者群體不斷增加,你可以找到創投支持你,直到你累積到足夠的用戶量,可以靠廣告賺錢。則你到時候你應該會自然的被市場牽著去做 Cloud Player。反之,如果這群長期用戶,只有第一個用戶是想要 Cloud Player,剩下的用戶多數想要做 Podcast,則你就驗證了自己當初對 TA 需求的假設。

所以因為樣本數太少,現在決定 Pivot 或許有點太早。當然,創業最可貴的是找到自己的金三角,所以要不要 Pivot 除了市場的反饋,也得考慮自己的熱忱與能力這兩個重要的面向。

以上,希望有回答到你的問題,再讓我知道後續的發展。

Jamie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收聽我的創業分享

AppWorks Is Hiring!

2014,極有可能的智慧生活元年

January 15th, 2014

Kid with iPhone

行動廣告廠商 Vpon 日前出版了「2013 台灣行動廣告市場年終報告」,其中有幾個發展趨勢相當值得關注,也暗示了在 2014,智慧生活將有機會真正發光發熱。

首先是裝置的普及度。根據 Vpon 的估計,台灣的總體行動裝置數量已經突破 1,400 萬台,如果把它除以 2,134 萬的 10 歲以上總人口數,可以得到平均每 100 人當中,持有的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數量已經超過 66 台,也就是達到三分之二的普及率。

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iPhone 與 Android 正式登台也不過是 2008 年底的事情。短短的五年內,這兩個新平台就虜獲了絕大多數的寶島消費者,這樣的穿透速度是前所未見的,且它們將聯手帶來的用戶行為變化,也恐怕是前所未見的。

再來,三星在兩年前第一次嘗試了 5 吋大螢幕手機 Galaxy Note I,意外大獲市場好評,打開了一個介於 Phone 與 Tablet 的中間市場。緊接著各大 Android 手機廠陸續加入,讓 Phablet 這個新品種逐漸形成一股力量。

Sony Xperia Z Ultra

螢幕大小介於 5 到 7 吋的 Phablet 擁有手機的攜帶性,但加大的螢幕讓閱讀、筆記、欣賞影音體驗都有長足的進步。更重要的是,與手機一樣,Phablet 的仍經由電信商銷售,因此消費者可享受補貼過後的便宜入手價,且往往會跟經常連線的 3G 數據服務一起購買。與往往是空機價且必須到處找 WiFi 連線,或是依賴手機充當熱點的平板相比,Phablet 顯然是有競爭力許多。尤其在平均收入較歐美為低的東南亞等開發中市場,一台抵兩台的 Phablet 對消費者而言有很大的吸引力。

也由於這些有利因素,Phablet 在短短兩年中以近乎旱地拔蔥的姿態崛起。光 2013 一年內,在台灣的市佔就成長了 162%,已經達到總體行動裝置的 37%。扣除沒有 5-7 吋產品的 Apple 陣營,Phablet 在 Android 的市佔率更已堂堂超過 5 成。因此,除非有意外發生,否則 2014 年開始 Phablet 在台灣的主流地位幾乎已經確立。而如果這樣的狀況普遍在亞洲與全球開發中國家發生,則蘋果在今年推出 5 吋以上的 iPhone 6 予以回應也是可以預期的。

Phablet vs Phone vs Tablet Market Share in Taiwan

最後,Vpon 也公布了人們使用智慧裝置透過 WiFi 上網的行為,首次在 2013 第四季超越了透過 3G 上網的行為。這說明了無論是在家中、學校、公司,或是餐廳、戶外等人們經常逗留的地點,提供 WiFi 連線已日漸被視為與照明、自來水、洗手間相當,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必備服務。

綜合以上三個發展,我們可以說 2014 是台灣無線網路環境、智慧裝置體驗與數量都突破關鍵門檻的一年。隨著這樣的環境成熟,我們可以預期更多、更厲害的智慧應用也將陸續被激發出來。所以如果要猜 2014 是智慧生活真正開始發光發熱的一年,我想是相當有機會成真的。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APP 情報誌》; Photo via demandaj & Dambrāns,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