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品味 / 飛行器當裁判,Pepsi 的未來足球

May 8th, 2015

pepsi drone football

歡迎來到每週五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看到的種種美好。

隨著人工智慧、機器人、物聯網等科技的不斷進步,很多現在人類從事的工作,未來很快都會被機器所取代

Pepsi 近期推出 Drone Football 概念影片,讓大家感受一下飛行器扮演裁判,大樓牆面投射與音響扮演觀眾的足球比賽,會是什麼樣的樣貌,收到網路社群很大的回應,十天內達到了 493 萬人次傳閱,以及 94.5% 的喜歡率。

請欣賞這段影片:

Drone Football | Pepsi Max

我特別喜歡他們用 LED 燈取代實體的球門,讓電玩遊戲才有的「搖擺球門」自由球等玩法可以真的實現。搭配遊戲進展而播放的音效,也讓人非常興奮。

智能物件、智能環境的發展,終究要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妙、充實,Pepsi 為我們預言的這個運動未來,我想,真的很有可能發生。

___

創業者,正在重新發明事物?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

今年 27 歲?是創業的時候了

May 7th, 2015

27 year old

那天在整理 AppWorks Accelerator 的校友資料,突然發現

Steven Su, Alex Chen, Jeffrey Wu

Steven Su, Alex Chen, Jeffrey Wu

這些 3-5 年前從 AppWorks 畢業,之後表現優異,在各自領域找到一片天的創業者,有一個奇妙的共同點 ─ 他們剛創業時的年紀,都是 26-28 歲。

當然這樣的採樣不完全科學,但我想是有些關連性的。回想我自己第二次創業,與 Stern MBA 同學成立 Sosauce 時,也是剛滿 28 歲的年紀。

觀察這些 AppWorks 創業者,再想想我自己的經驗,27 歲這個年紀有很多優點:

  1. 體力還處於巔峰期
  2. 通常單身
  3. 沒有家庭、房車貸的壓力
  4. 往往已經就業 3-5 年,有些存款
  5. 在某領域積累了 1 萬小時以上的飛行時數,可以作為基本的競爭力來源
  6. 雖然已經社會化,但心中的熱火還沒完全被現實澆熄

因此,26-28 歲的創業者表現優異,背後是有些道理的。所以如果你不想打工一輩子,今年剛滿 27,那或許現在,就是你跳出來創業的時候。

而如果你今年未滿 25,但想為未來的創業做些準備,我會建議你先參與別人的創業,到有潛力、快速成長中的網路公司工作,累積 1 萬小時的「高度相關飛行里程」。等到你 27 歲時,絕對會比同年齡的創業者有更多的競爭優勢。

無論如何,期待看到更多年輕人,動手改變自己與台灣的未來。

___

27 歲創業者,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

後記:在 AppWorks 校友的 Facebook 社團中做了一個非正式調查,發現至少還有這麼多傑出 AppWorks 創業者,都是 26-28 歲時第一次創業的:

  • AW#2 獎金獵人創辦人 Roxman Yang
  • AW#4 電子豹創辦人 Louis Chang
  • AW#4 DingTaxi 共同創辦人 Ronnie Tseng
  • AW#4 Beautymemo 創辦人 Sapp Liu
  • AW#5 ComHere 創辦人 Joe Ciou
  • AW#5 Niceday 共同創辦人 Dean Wu
  • AW#5 Sudo 共同創辦人 Yvette Lin
  • AW#6 WeddingDay 創辦人鍾尚志
  • AW#6 樂吾老創辦人黃川珉
  • AW#7 希娜科技創辦人吳以尋
  • AW#8 TRIANWAN 創辦人 Steve Tai
  • AW#8 Blink 創辦人 Han-Chien Yang
  • AW#8 iGPSD 創辦人 Chris Chan
  • AW#8 ArtBloom 創辦人 Yata Wang
  • AW#8 HiinMusic Chia-Hui Liao
  • AW#9 17FIT 創辦人 Tiger Chang
  • AW#9 PickOne 創辦人 Aaron Chang
  • AW#9 愛葳創辦人 Erick Yang
  • AW#9 SnapViva 創辦人  Tim Chan
  • AW#10 Sharelike 創辦人 Shock Cheng
  • AppWorks Mentor GameApe 創辦人 Luke Hsu
  • AppWorks EIR iMatchBox 創辦人 Sam Lam

(Photo via kurt-b, CC License)

創業 CEO / 分辨四種市場,擬定對應戰略

May 6th, 2015

Farmer's Market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近期研究了 Steve Blank 的 4 Types of Markets,我認為對於協助創業 CEO 釐清面對的市場,擬定適合的作戰策略,很有幫助。我把這個框架稍微用我的想法調整並展開,整理成以下的表格,供大家參考。

4 Kinds of Markets

以下則是更完整的描述。

新市場 New Market

這是絕大多數初創業者面對的市場,主要原因是不想跟人家做一樣的事、缺乏資源 (無法挑戰既有市場),或是缺乏市場知識 (無法破壞創新)。新市場基本上還不存在,因此優點是沒什麼競爭對手,但缺點就是無中生有、挖掘出尚未被驗證的用戶需求,成功機率其低無比。因此要在這個市場成功,靠的是持久戰,用最低成本快速測試對用戶需求假設,一試再試,直到有一天賓果為止。也因為市場還沒成形,因此在這裡面宣傳,通常得依賴自媒體、病毒等免費的管道。最後,要在這個市場成功,靠的是使用者內幕,也就是 Peter Thiel 所謂的秘密,對於用戶的需求,你知道一些別人不知道的事情。

實務上,從開始創業到成功挖掘到前所未有需求、找到新市場,通常需要 2、3 年的時間,有時候甚至要超過 5 年 (因此成長曲線會呈曲棍球棒狀)。所以無所不用其極的維持低燃燒,是走這個市場最重要的策略。另外,一旦新市場被你成功驗證,那它馬上會變成既有市場,進入另外一個賽局。

既有市場 Existing Market

既有市場是用戶需求已經被確認,且通常已具經相當規模,或是快速成長中的市場。在這個市場裡面,用戶永遠在追求 C/P 值更高的產品,因此要進入它,靠的是提供同樣品質但價格更低,或是同樣價格但品質更高的產品。要做出這樣的產品,否則就是要犧牲毛利,或是擁有規模經濟等效率上的優勢。因此,在既有市場裡成功,打的資源戰,產品要快速迭代,越來越好;規模要越來越大,讓成本、售價越來越低;網路、平台效應要不斷提昇,讓產品的價值越來越高。這些事情要做得好,靠的是比對手更高的執行力,而為了要超越先行者,或是維持領先位置,通常要大量的透過付費媒體 (也就是廣告) 佔據用戶基礎。

跨國複製市場 Copy-to Market

跨國複製市場是把一個已經在國外成功的產品與商業模式,複製到本地市場來經營。這個市場有點像是新市場與既有市場的結合,它還是在嘗試一個在本地尚未完全被驗證的需求,但由於這個模式在外國已經被驗證,成功的機率比新市場高上許多。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100% 的複製是不會成功的,因此你必須要聰明的複製 90-95% 國外成功模式,然後再微調剩下的 5-10% 來適應本地用戶的文化與需求。所以經營這個市場的關鍵資源是人才,有能力真的了解外國成功模式的內涵,再把它調到符合本地用戶需求的那些。另一方面,通常好的國際模式都會引來不只一個模仿者,因此你必須比對手們更快、更準確的複製,因此這是一場效率戰。

顛覆既有市場 Resegmented Market

最後,面對一個成熟市場,當底層出現技術、平台、通路等 Paradigm Shifts 時,你可以搭著這些大浪,顛覆既有市場。成功抓住這樣的機會非常不容易,因為你必須同時充分掌握既有市場的痛點,以及各種底層正在發生的 Paradigm Shifts。要成功執行這個策略,靠的則是破壞創新策略,也就是先推出在周邊功能上不起眼的次世代產品,再慢慢進步,從底層蠶食大傢伙們的午餐。在破壞創新的初期,往往需要靠病毒等免費媒體,等到黃金交叉要開始發生,則要換檔進入快速圈地的資源戰。

結論

所以,面對四種市場,需要的是四種不同的工作方式,以及對應的資源需要。對於缺乏資金的創業者,通常不會選擇直接進入既有市場。但如果能夠,選擇顛覆既有市場,或是跨國複製,成功機率會稍高一些。尤其顛覆既有市場,往往能產生巨大的成功。

___

創業 CEO,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11,讓我們協助你征服市場

(Photo via infomastern,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