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創業 CEO / 理想的董事會

December 16th, 2014

Lego Board Meeting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由合適的成員組成,運作良好的董事會,可以為新創公司帶來極大的價值,這點我們已經聊了很多次

但什麼是理想的董事會組成?Y-Combinator 總經理 Sam Altman 與 Union Square Ventures 合夥人 Fred Wilson 近期陸續分享了他們的經驗。

Sam Altman 在他的 Board Members 一文中說到:

我認為對於大多數早期公司來說,理想的董事會是由 5 位董事組成,包含 2 位創辦人、2 位投資人,以及 1 位外部人 (獨立董事)。我認為 4 人董事會,含 2 位創辦人、1 位投資人,以及 1 位外部人的組成也很好。(實務上,偶數幾乎從來不曾產生問題)

Fred Wilson 則在他的 The Perfect Board 一文中提到:

完美的董事會會由 5 或 7 人組成,看起像是這樣 (的結構):

創業 CEO、2 個獨立董事、2 位投資人

創業 CEO、3 個獨立董事、2 位投資人

如果創辦人已經不再擔任 CEO 了,那麼我喜歡這樣的設定:

CEO、創辦人、2 個獨立董事、3 個投資人

如果你的投資人少於 3 位 (耶!),那麼就把每個公式裡的投資人用獨董取代,就會得到一個勝利的設定。

當然這是他們從多年投資經驗中萃取出來的菁華,但在直接複製貼上前,我想你有需要了解背後的一些思考與延伸事項。

1. 新創董事會幾乎不會動用投票

公司董事會理論上是一種「一人一票」、「多數決」的民主機構,但實務上,投票是非常罕見的,尤其在新創公司的董事會裡。根據定義,新創是資源相對匱乏的一方,因此它的團隊、股東與董事們,必須共同奮鬥,齊力推動公司往目標邁進,才有些許的機會能推倒衛冕者。如果一家新創的董事們無法在重大策略、營運議題上取得共識,必須要用投票才能形成決策,那麼這家企業當然是難以成功的。

2. 創辦團隊佔董事會席次實務上沒有差異

既然董事會極少動用表決,而開會時共同創辦人也多半會列席,因此經營團隊在董事會佔一席或是多席,實務上沒有太大的差別。

3. 獨立董事的價值

很多創業者誤以為「獨立董事」是上市櫃公司才需要,用來交代政府的玩意。但實務上,就像 Altman 與 Wilson 點出的一樣,獨董,尤其是優秀的獨董,能為新創帶來極大的價值,這點我在好幾個 AppWorks 投資的公司董事會上,都有實際的經歷。這些外部董事最大的優點,就是沒有自身權、利的糾葛,因此最能從最純粹的角度,去幫公司思考短、中、長期最好的策略。

尤其當獨董自身有厚實的營運基礎、相關業界經驗,或是廣泛的投資觸角,那麼更經常能在關鍵的時刻,提醒大家他看到的盲點。經驗中,「稍長 CEO」或是「同儕 CEO」 ,尤其是新創獨董非常好的選擇。另外,本身投資涉略廣泛的天使,也是早期公司不錯的選擇。(優秀獨董也是平衡投資人最好的力量,團隊可以更不用擔心董事席次上居於少數)

4. 協助董事們進入狀況

董事們再怎麼優秀,畢竟還是人類,有資訊、知識、記憶的限制。好的經營團隊會花足夠的功夫協助董事們進入狀況,不管是第一次加入前做公司歷史等資訊的新手上路,或是每一次開會開始時的上月、上季、上次開會回顧,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5. 把討論專注在策略

好不容易把董事組織起來開會,最可惜的就是把時間浪費在細項數字的鑽研與回顧。董事們不是你的營運副總,他們最能貢獻的不是執行的細節,而是策略的討論。再次重申,最好的開會方法是把投影片在三、五天前寄給大家,然後用前面 15-30 分鐘講完重點,回答問題,接著就進入次月、次季、次年度的策略討論。

6. 認真經營這個組織

最後,要讓董事們一起發揮作用,除了開會外,建立這個小社群中間互相的信任與情誼也非常重要。每季開完會,如果能夠的話,盡量找大家一起用個晚餐,把酒言歡之間,也可以討論許多正式會議上無法覆蓋的軟性議題。

___

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Photo georgivar, CC License)

品味 / 令人耳目一新的蘚苔塗鴉牆

December 12th, 2014

Moss Graffiti

歡迎來到每週五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看到的種種美好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台灣到處充滿著用盆栽排列而成的所謂「植生牆」,這些牆面裝飾雖然讓水泥森林多出了一些綠意,但往往也令人覺得刻意造作,如果盆栽維護不當,甚至還會變成枯籐牆。

近來在日本、美國開始流行起更天然的蘚苔塗鴉牆,做法是把蘚苔與肥料打成黏稠的漆狀,再用刷子作畫在牆上,接著就可以看到蘚苔慢慢沿著作品的形狀長出青柄,形成相當耳目一新的牆上藝術。

Moss Graffiti

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大家的作品。

Moss Graffiti

Moss Graffiti

Moss Graffiti

Moss Graffiti

Moss Graffiti

是不是很令人驚豔?

蘚苔漆的製作方法其實非常簡單,YouTube 上也有好心人分享了詳細教學影片。

How To Make Moss Graffiti

各位建商、開發商、屋主,別再搞那些麻煩又人工的盆栽植生牆了,改來試試最天然的蘚苔塗鴉吧。
___

去 Instagram 收看更多美好風景

(Images via Wonderful Engineering)

缺乏資金,是台灣創業圈最芝麻蒜皮的問題

December 11th, 2014

Taipei

絕大多數的台灣新創團隊都缺乏資金,但那不是一個台灣獨有問題。在所謂創業天堂的美國,99% 的新創企業還是無法募得資金。事實上,缺乏資金是一個普世問題,如果你去問企業、個人,極少會跟你說他沒有資金的問題。[1]

但即使在絕大多數新創缺乏資金的美國,每年還是有 1%,也就是約 3,000-4,000 個新創公司可以募得資金。而在所謂土壤更貧瘠的台灣,每年還是有 500-600 家新創公司可以得到創投支持 (其中約有 20-40 家會是網路公司,且這個數字過去五年逐步在成長)。

或許它還可以成長為 700-1,000,甚至是更接近美國的 1,000-2,000,但即使這樣,對於改善台灣的新創環境,其實不會有太大額外的幫助。台灣現在亟需的是能夠承接台塑、華碩、台積電、廣達、聯發科等一脈相傳,從台灣出發,成為長期、國際性成功的企業,才能扮演經濟成長引擎,並且提供大量就業機會。要長出這樣的偉大企業,需要的是好的成長環境,而不是更多的新創公司。[2]

如果你要問我回來台灣深耕創業環境五年,觀察到家鄉出現什麼問題,讓成功的新創公司,難以成長為偉大的企業,我會說最根本的問題如下:

1. 優質人才供給不足

在矽谷,當一家新創公司找到早期的成功,它可以非常容易的雇用大量、優質的工程師、設計師等員工,以及行銷、業務、營運等重要的中高階主管,來協助公司規模化,以支應商業模式放大的需求。但在台灣,當創業者要快速擴張團隊,你會發現不僅優質的員工難找,有經驗的中高階主管更難找。

這背後必須要被解決的子題有以下幾項:

1-1. 高等教育與產業脫節

台灣高等教育與產業需求脫節過去 15 年來日益嚴重,導致企業無法直接從學校得到即戰力。另一方面,當美國一流學府都在大幅擴張資工、資科、資管系學生人數,以因應產業的需求,台灣的大學完全沒有注意到這樣的大勢所趨。

圖:哈佛主修資科學生在 5 年內成長 3 倍

Harvard student majors

1-2. 外籍白領難以取得工作簽證

要成長為國際型企業,需要國際人才的幫助。在矽谷,快速成長中的科技公司可以輕易的從周邊學校吸收到前來攻讀學、碩、博士的國際一流人才。在台灣,我們每年也有上萬僑生來台攻讀高等學歷,但我們卻讓企業要雇用他們極度困難。另一方面,要直接從國外聘請白領人才,也是層層難關。

1-3. 分紅費用化等會計準則改變

這點大概會有些爭議,但我會說過去十年分紅費用化等會計準則陸續更改,是謀害台灣新創競爭力的幕後重要殺手。當現金豐厚的大公司用高薪、高獎金吸引人才,成長中的新創企業往往得依賴技術股、選擇權、限制型股票等未來才能兌現的工具來競逐千里馬。當政府限制企業必須用嚴苛的會計準則去計算這些股權工具,結果就是削弱新創企業對人才的競爭力。很多人會說,這是與國際會計標準接軌。但事實是所謂國際會計準則,說穿了也只是大國用來箝制、削弱小國的工具。身為小國,我們應該更聰明的選擇何時配合,何時走自己的路線。分紅費用化,就是其中一個應該要勇敢與大國走不同路線,以爭取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所在。

2. 缺乏創業家創投

在矽谷,PayPal 創辦人 Peter Thiel、LinkedIn 創辦人 Reid Hoffman、Netscape 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Viaweb 創辦人 Paul Graham、Digg 創辦人 Kevin Rose 等,成功後都轉身成為創投,並且成為最受創業者喜愛的投資人。這些創業家創投不但能夠帶來資本,還可以真正協助團隊思考產品、商業模式、營運、資本、商務發展,以致於企業發展 (Corporate Development,通常意指投資與併購) 等關鍵策略。

但回台五年,我發現只有極少數的投資人,真的有創業經驗,更別說有網路創業的經驗。也因此,在我們投資的新創公司董事會上,多數來自其他創投的董事,總是在要求創業者儘快獲利、提昇 EPS,而不是在一起思考如何把資金投資在對的長期策略之上。

3. 高上市櫃門檻,導致成長企業難以取得籌碼優勢

最後,在美國,快速成長中的企業,經常會仰賴 IPO 來取得籌碼優勢,接著再透過資本支出、併購等策略,加速其成長。但在台灣,這個策略滯礙難行,因為我們的上市門檻其高無比,不僅要弭平累虧,還要連續兩年獲利,才能掛牌。打消累虧完全與經濟學公認的沉沒成本觀念背道而馳,連續兩年獲利更是把企業的長期體質與短期帳面收益混為一談 ─ 全球電商巨擘、市值 1,440 億美金,年營業額 800 億美金的 Amazon 至今也還在投資未來,不急著顯現短期獲利。政府會跟你說,可以跟工業局申請「科技事業上市」,就可以規避這些門檻。但事實是,自始自終,從未有網路公司成功申請到「高科技事業證明」,因為政府請來的學者評審,無法了解網路的價值。

這是非常奇妙的事情,一家長期體質健全,但短期帳面尚未呈現獲利的公司,能否到全世界的資本市場 IPO,都是看買方 (共同基金等) 的認購意願。只有在台灣,看的是學者的意願。

所以結論就是,如果不徹底改善上述三個成長環境問題,那麼政府用再多創業天使計畫,民間用再多自有資金,去推動更多人創業,還是無法解決台灣的經濟困境。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長期的問題,需要的是根本的解決方案,是時間痛定思痛了,大家。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更多我的分享

[1] 問題的根本是錢真正的意義,也就是對他人時間的支配,全世界他人時間是有限的,但人的總體支配慾望是近乎無窮的,因此造成了絕大多數人「缺錢」,也就是「支配能力無法滿足」的現象。

[2] 當成長環境太差,新創公司成長為偉大公司的成功機率趨近於零下,成立再多新創公司,也無法得到偉大公司。此時唯有先改善新創環境,提昇這個機率,才能改善問題。

(Photo via liuwencheng,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