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品味:聰明的鎖頭 Noke

September 5th, 2014

Noke, the smart padlock

歡迎來到每週五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看到的種種美好

智慧手機內建網路、顯示器、可客製化用戶介面、電源、運算能力,當它普及後,能夠作為許多生活周遭物件「聰明化」的基礎,這個大勢我們講了很久,也介紹過不少搭著這個 Paradigm Shift 開枝散葉出來的 Smart Objects,像是聰明的燈泡門鎖自來水龍頭,甚至是工具機

今天在 Kickstarter 上又看到一個,來自猶他州的 FŪZ Designs 決定把這個概念應用在數十年如一日的鎖頭上,因此做出來了 Noke,也就是 No Key 縮寫的聰明版 Padlock,受到市場非常正面的迴響,短短 20 天內得到了 4,600 位贊助者的支持,目前為止募得了美金 47.9 萬的資金,比原先設定的目標超出近 4 倍。

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個聰明的玩意兒:

Noke: The World’s First Bluetooth Padlock

我特別喜歡 Noke 善用低功率藍芽,讓你不用拿出手機就可以解鎖,真的達到 No Key 的境界。它把上鎖、解鎖等多數耗電的機械運作交給人類,因此讓一顆小小扭扣電池就可以撐上 1 年的使用也相當令人期待。而為了防止手機沒電而無法開鎖的窘境,它內建摩斯暗碼式的解鎖功能也相當聰明 ─ 當然,你還是有可能把暗碼忘掉,但趕快在附近找個插頭把手機打開,也不是太難的事情。最後,鎖頭智慧化後,新的應用像是一次性的允許朋友使用,長期的共享開鎖權限,都是可能的。

想想生活周遭,還好多物件等著被聰明化,希望今天 Noke 的成功募資案例,有啟發你去嘗試這些改變。

___

生活中遇見的聰明事物,我分享在 Instagram

蹲的寶藏

September 3rd, 2014

crouching

蹲,讓你跳得更高。

蹲,磨練你的核心肌群。

蹲,迫使你謙卑的向上看人。

蹲,逼你習慣大家的忽視。

蹲,讓你體會自己的極限。

蹲,讓你突破那個極限。

蹲,讓你知道原來沒有極限。

蹲,告訴你團隊中誰是真勇士。

蹲,帶給你雪中送炭的真貴人。

所有的蹲,都是為了那一天。

當你展翅的那天。

起飛後,那些過去蹲出來的功力,都將成為你更高、更遠的支柱。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蹲,更不要試著跳過它。

蹲可以給你太多珍貴的,成功失敗都拿不走的寶藏。

___

歡迎在 Google+ 上追蹤我

(Photo via boltron, CC License)

創業 CEO:內容行銷不是寫寫網誌而已

September 2nd, 2014

Poking elephant

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在這裡,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討論了好些年,內容行銷終於在近期開始受到企業與品牌更多的重視。算算透過 MR JAMIE 這個「內容品牌」推動 AppWorks 與台灣網路產業也有五年多了,回顧這些日子以來累積的心得,大概可以整理如下,在此提供給所有想把 Content Marketing 做好的創業 CEO 參考。

定義明確目的

內容行銷是方法,因此重點是要達到什麼目的。曝光、出名或許是一個選項,但其實不是最棒的選項。速食媒體時代,今天再怎麼出名,明天就會被消費者遺忘 (註)。因此內容策略必須有更長期的目的,企業從事行銷,不外乎是為了在上、下游的資源競爭中提昇自身優勢。以下游而言,內容行銷最適合的目的是積累 Owned Media,進而貢獻會員基礎,形成自有通路。以上游而言,它適合用來吸引供應商、積累業內影響力,以及有效的延攬人才。

切割 TA

因此,對於單一企業而言,內容行銷的 TA (Target Audience) 通常至少可分為三組:客戶、合作夥伴、人才。更細膩的還可以再依 TA 屬性進行更小顆粒的切割。

定義內容品牌

針對不同 TA 與不同的行銷目的,企業應考慮是否用單一內容品牌,或是切割成多內容品牌。舉例來說,Google 把自己用語言與產品線,切割成了至少  140 個內容品牌,Facebook 也把自己區分為面對大眾面對企業等數個內容品牌。

Top-Down + Bottom-Up

既然是品牌,那麼它希望讓 TA 感受到的性格,應該要有相當明確的 Top-Down 定義。接著讓負責的同仁以 Bottom-Up 的方式去創造出能夠讓 TA 留下這般印象的內容。

Measure → Learn → Iterate

TA 是否真能留下想要他們留下的印象,當然必須透過 Measure、Learn 才能知道,接著從學習結果不斷去改進內容策略。

Earned (+Paid) → Owned

而即使內容得到很棒的互動與分享 (Earned Media),甚至追加了推廣預算去放大 (Paid Media),最後也讓 TA 留下我們想要的印象,這還是不夠。記得嗎?他們明天可能就會忘了你。因此,除了內容本身的擴散性與影響力,內容行銷往往也要帶入 Owned Media 的轉換,所謂 Call-to-Action。留下手機、Email,請他加入會員、粉絲團,或是訂閱頻道、電子報,甚至是請他下載你的 App,根據 TA 的屬性不同,要搭配適合的 Owned Channel(s) 去積累他們。

重點都在長線

最後,內容創造需要時間,學會用內容達到擴散效果需要時間,用內容組合讓 TA 留下正確印象需要時間,用內容行銷去積累 Owned Media 更是需要時間。內容行銷無法立刻見效,但如果長期經營得宜,積累出來的上下游自有通路能量,卻可以是極高的競爭門檻,以及對吸引優質客戶、供應商、人才產生極大的貢獻。

雖然這麼說,你可以預期不是每個企業都會全心的去做內容行銷。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往往有短期業績壓力,因此選擇馬上有效的 Paid Media 無可厚非。他們經常更換東家,主導者改變後內容品牌策略也往往無法延續。許多 CEO 也不是全然理解行銷的真諦,以及 Owned Media、Owned Channels 等這些「聖杯」的價值,因此很難長期全心的投資在慢工出細活的內容行銷上。

當一個工具能創造極大價值,又與既得利益者的中心思想相違背時,那麼就是顛覆者的大好機會。而內容行銷,就是這樣一個「心時代」的新工具。

___

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註:短短半年,還有誰在關心服貿?

(Photo via tambako,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