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12 個創業者可以避免的後悔

June 18th, 2014

Carlton Arms

創業者從錯誤中學習,但有些錯誤會造成長期、不可逆的苦果,仍須提前注意、警惕。

1. 跟厲害的混蛋合夥

你打從心裡不喜歡這個人,之所以找他一起創業,只是因為他的技術很強,或是擁有你需要的人脈、經驗、履歷。

後果:將來勢必要請他離開,離開時幾乎保證會讓你跟公司受到很大傷害 ─ 混蛋不是白混的。

2. 為了一個商機創業

對這個產業、客戶沒有任何熱忱,純粹只是看到了一個所謂商機,就一頭栽到裡面去。

後果:缺乏熱忱又急於獲利,頂多就是陪公子讀書,損失金錢與寶貴的人生。

3. 把這件事當做兒戲

認為創業很酷、很浪漫,人生必須有一次追逐夢想的體驗。

後果:在真槍實彈的創業戰場,觀光客心態輕則損失門票錢,重則造成一輩子的傷害。

4. 靠著婊人往上爬

總有一天繞回來婊你自己。

5. 對的人在錯的位置上

丁丁是個人才,所以先請進來再說。

後果:公司裡並沒有他的位置,只好幫他創造位置、找工作給他做,無故增加公司成本,他也很難從中得到滿足,最後往往失望的離開,而公司白白犧牲了資本與機會。

6. 借了不該借的錢

為了救火去借錢,或是還沒有商業模式就盲目的去申請青年創業貸款。

後果:創業失敗機率遠大過成功,所以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失敗卻背了一屁股債,還要打工五年、八年才還清。

7. 拿了不該拿的投資

因為他不斷引誘你,因為不拿白不拿,因為錢快燒完,你拿了缺乏共識的投資人的錢。

後果:不久之後他就會開始管你,聽他的可能把公司搞成四不像,不聽他的他又去外面放話,讓你陷入人間煉獄。

8. 過早稀釋

因為不熟悉增資的遊戲規則,因為不知道如何繞過台灣無理的面額制度,你在第一輪增資就稀釋了 40%、60%,甚至 80% 的股權。

後果:前面稀釋的越多,後面增資的選擇就越少,當你被稀釋到只剩 10%、5%,這還算是你的公司嗎?

9. 用錯誤的結構增資

為了趕快把錢拿進來,跟投資人簽誇張的對賭條款、完全不平等的清算條款等非常另類的增資合約,或是用非國際慣例的本土式結構設計特別股。

後果:亂七八糟的資本、合約結構,嚇跑後面想投資的創投。

10. 不用功

認為只要把產品顧好,客人就會來,對於身處的垂直市場、上下游產業、橫向相關領域、國際同業,缺乏積極、深刻的研究。

後果:閉門造車,無法成為氣候。

11. 沒把英文學好

反正暫時用不到。

後果:外國潛在夥伴來台、需要出國考察,甚至向海外拓展,破爛的英文讓你事倍功半。

12. 不運動

每天忙到沒時間了。

後果:公司有點成績,正需要你帶領它更上一層樓時,健康先亮起紅燈。

結論

創業是長期極限運動,要持續頂尖,有太多方方面面需要注意,與大家共勉之。

___

別後悔,快來 Facebook 上加入我們

(Image via guy_on_the_streets, CC License)

創業 CEO:Possible 如何形塑文化,挑戰不可能的任務

June 17th, 2014

Possible Health Campus

Possible 是一個在全世界最艱困的環境作業的非營利組織。在缺乏電力、飲水、基礎建設,甚至是道路的尼泊爾鄉下,他們提供 26 萬本地人健康與醫療照護服務。這個社群仍舊在從 10 年前才剛結束的內戰中復原,平均收入是 150 美元,而一般病人需要步行 2.5 小時才能到達照護的基地。

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在這裡,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First Round Review 日前刊出了非營利組織 Possible 如何透過文化的建立,協助他們更快、更透明,且更有完成力的案例,是一篇非常有洞見,也非常值得所有創業 CEO 參考的文章。我鼓勵大家花個 15-30 分鐘,好好把它咀嚼一次,以下則是我讀完後的心得。

首先是 Possible 非常精準到位的十條「For-Impact Culture Code」:

  1. 我們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2. 我們用堅毅不拔地擁抱挑戰
  3. 我們以效率作為道德上的必須
  4. 我們想得很大
  5. 我們從簡單開始建造
  6. 我們挑戰傳統的思維
  7. 我們意識到偉大的設計創造尊嚴
  8. 我們透明,直到透明產生傷害為止
  9. 我們平衡專業的強度與個人的支持
  10. 我們相信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直到它成為不可能

以及他們為了向夥伴們 (包括同仁與支持者) 解釋這十條文化準則所製作的,非常打動人心的 70 頁投影片:

Possible’s For-Impact Culture Code

接著是我的心得與學習:

Start with Why

當 Possible 的領導團隊想要好好定義他們的文化,他們不是從自己喜歡的價值觀開始,而是從 Why 開始,認真透過 Simon Sinek 的 Golden Circle,釐清了 Possible 的 Why-How-What,然後才定義出這份文件。

Non-Profit For-Impact

我非常喜歡 Possible 不稱自己為 Non-Profit,而把這個字轉 180 度成為了 For-Impact。Non-Profit 只是 For-Profit 的相反,事實上沒有任何意義 (我認識的絕大多數新創公司也都是 Non-Profit),但 For-Impact 完全說明了這個組織存在的目的,也完全展現了上述 Start with Why 的精神。

文化不是一份文件

文化不只是一份說明文件,而必須是一個貫徹的流程。Possible 把每天早上 10-15 分鐘的站立晨會稱之為「Culture in Progress」(建立中的文化,從 Work in Progress 衍生而來),就是他們貫徹文化很好的範例。

堅毅不拔 vs. 鄉愿愚勇

堅毅與鄉愿其實只有一線之隔,而中間的差異就是對於現實的掌握。除了決心之外,Possible 也非常務實的去實現他們理想。為了幫組織得到長期的經濟支持,他們深入研究了尼泊爾的政府預算,並且發現真正的問題來自 30% 的醫療經費根本花不出去,而花出去的經費中,在每個病人的平均治療成本上,也比 Possible 的方案貴上一倍。基於這些洞察,Possible 因此有信心他們的任務,是可以長期堅持的工作。

設計的力量

Possible 很早就發現,同樣是產出,如果加上好的設計,可以大大提昇病人以及支持者對於自己與 Possible 的認同感。所以包括他們的網站、這次的 Culture Code 投影片等,Possible 都非常用心的以品味來提昇尊嚴。

專業與情誼

在團隊的文化上面,Possible 是專業與個人情感支持並重。醫療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因此在執行上必須要非常的專業。但對於從全球各處來加入 Possible 的個人,又必須要用心體貼他們思鄉的情感,並且提供足夠的個人成長支持。舉例來說,在新成員報到的第一天,他們可以自己選擇想要的 Mentor,而 Possible 會盡一切可能讓這個關係被建立起來。

影響合作夥伴

而當他們確定完成了一份精準抓住 Possible 價值觀的 Culture Code 文件後,他們不僅用它來做內部整合,也把它寄給重要的合作夥伴,用價值觀去影響所有 Stakeholders。

媒體價值

由於這個案例相當令人驚艷,它也幫 Possible 贏得了相當多的媒體關注 (當然也包括我今天的文章),這又讓他們用心思考、執行這個文化形塑流程的投資換來更大的回報。

結論:文化建立的必要性

因此,或許對於多數創業 CEO 來說,建立文化是虛無飄渺,不知何時才能回收的功課。但對於少數真的抓住訣竅者,這件事不僅立竿見影,還是有極大報酬的投資。工具是死的,效果端看領導人如何運用罷了。

我看到自己唯一不同的點,就是我不怕死在跑步機上。我不會被人用努力打敗,句點。你或許擁有比我更多的天賦,你或許比我更聰明,你或許比我更性感,你或許那些通通都有,你可以在九個項目打敗我,但當我們一起走上跑步機,只有兩件事情會發生:你會比我早下去,或是我會死在上面。這件事就是那麼簡單。

–Will Smith (威爾史密斯)

___

歡迎在 Flipboard 上訂閱我的每日創業精選雜誌

品味:Apple 的完美 vs. Nike 的冒險

June 13th, 2014

Nike Football

歡迎來到每週五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看到的種種美好

Apple 與 Nike 不約而同的在 6/9 當天發表了新的形象影片,兩支都在網路上獲得了相當大的迴響。Apple 推出的是 OS X Yosemite 的宣傳短片,訴求的是精細、理性、完美、方便的設計,4 天內很快突破了 54 萬次的觀賞,以及高達 97% 的喜歡率:

The New Look of OS X Yosemite

Nike 則是因應世界盃熱潮推出了 Nike Football 形象影片,用人類球員與完美複製人間戰爭的故事,去訴求 Nike 的核心價值,冒險、嘗試、Just Do It,四天贏得了爆量的 3,100 萬網友觀賞 (英文版),喜歡率高達 97.5%:

Nike Football: 終極對決

雖然 Apple 與 Nike 同為頂尖品牌,但顯然 Nike 這次搭乘上世界盃的熱潮,用力地擁抱人性不完美,並以故事的方式傳達,應該算是技高一籌的表現。

___

歡迎在 Instagram 上追蹤我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