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品味:賦予曲線瓶第二人生,賣可樂不只要可口

June 6th, 2014

coca cola 2nd lives

歡迎來到每週五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看到的種種美好

雖然在去年首度被 Apple 與 Google 超越,結束了 Interbrand 全球最有價值品牌連續 13 年封王的神話,Coca-Cola 還是沒有失去他們不斷重新發明自己,確保這個百年老牌與時俱進的精神。既去年中以色列團隊推出 3D Mini Me 犒賞粉絲,掀起一陣話題後,這次 Coke China 又與 Ogilvy & Mather 聯手,推出了 Coca-Cola 2nd Lives 品牌活動,賦予可樂瓶新的生命。活動影片發佈半個月,很快贏得超過 64 萬次觀賞,以及無數媒體的討論報導。

Coca-Cola 2nd Lives

這次的活動由 Coke China 發動,在越南、泰國、印尼等地隨著可樂的銷售,免費送出了 40 萬份專位曲線瓶打造的功能瓶蓋組。這個行銷活動除了討好當地粉絲外,產生的形象影片也由 Coke 全球部門發佈至網路,一分半鐘輕鬆溫馨的內容換來了不少使用者的分享,更贏得了不少媒體追蹤報導。

細細品味,在這 94 秒的影片裡面,除了一幕拿著可樂乾杯的鏡頭之外,完全沒有喝可樂的畫面。取而代之的,是小孩、大人、攤販、老師,使用 Coke 奉送的特殊瓶蓋,讓空曲線瓶有了全新的生命。除了把可樂帶來歡愉這個概念,巧妙地從享受可樂的當下延伸到喝完之後的生活以外,Coke 也非常優雅地在不直接提及環保下讓觀賞者聞到了濃濃的綠色氣味。此外,這支影片也是少數以亞洲庶民臉孔為主角的可樂形象影片,脫離美國生活印象,抓住快速崛起的東南亞經濟圈意圖十分鮮明。

說實在,這樣的形象影片製作成本絕對不會高於傳統電視廣告,但這次活動背後 Coke China 思維之細緻與執行之精準,功力實在值得大家尊敬與用心學習。

___

AppWorks Accelerator 申請只剩三天,請把握時間!

 

失敗的旅遊規劃帶來成功的體驗商城,Niceday 的創業故事

June 5th, 2014

Team Niceday

2011 年底,正當 AW#4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4) 申請接近尾聲時,我的信箱裡收到了一封 Email:

上周五我們有參與 AppWorks Startup Mixer,我是 YourFIX 悠遊飛客網站的Dean!我們剛上線的網站是以行程規劃為核心的產品,同時我們也有多的問題與想像,都希望能向你請益,不知道能不能撥出時間一起喝杯咖啡

積極主動的創業者是特別讓人喜歡的,因此我撥出時間與 YourFIX 的兩位共同創辦人 Dean 與 Frank (照片前排蹲著的) 喝了杯咖啡,也從此開啟了一個特別的緣份。

YourFIX 的開始

Yourfix_homepage

Frank (嚴寬行) 是在加拿大的長大的小留學生,在 Camosun College 取得商管學士學位後不久回到台灣,開始在家裡的媒體公司幫忙,從出納會計一路做到通路發行,在基層熬了三年才開始接觸管理,再過兩年後就把公司的營收帶到十年新高。做出成績後,他想要帶領公司往新媒體領域發展,剛好朋友介紹下認識了在富士康手機部門服務、政大資科碩士畢業的 Dean (吳建良),一個人懂媒體,另一個人懂技術,兩個人都喜歡旅遊,越聊越投緣,就決定一起創辦 YourFIX,用科技去解決解決兩個人都碰到過的惱人旅遊行程規劃問題。

兩個人找了外包團隊合作,一起把第一個版本的 YourFIX 做出來後,就發現了所有初創業者都會發現的殘酷事實 ─ 不知道用戶在哪裡。他們拼命找方法推廣,但用戶總是來了又走,很難留下些什麼。他們想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因此找上了我。第一次咖啡時,我跟他們分享我在 Sosauce 時也做過行程規劃,但行程規劃有好幾個科技難以解決的問題:

  1. 多數用戶每年頂多只出國兩次,所以網站的回訪率很低
  2. POI (Points-of-Interest 景點) 的資料量非常大,收集困難,且資料經常更動,餐廳什麼時候開門、休息,景點什麼時候維修,要有 90% 的正確度都很難,但如果無法有高正確度,則很難真的為行程規劃使用
  3. 行程安排的變數極多,食、住、行、季節都得考慮,很難開發出真的搞定的演算法
  4. 人性多半很懶散,不想花太多時間在行程規劃上
  5. 少數勤勞的自助旅行者人則難以取悅,也很難從他們身上產生出太大的商業價值

也因此,行程規劃雖然是一個千古習題,但網路發展 20 年,還是沒有人能夠用科技真的把它徹底解決。雖然困難重重,Frank 與 Dean 還是想要繼續挑戰,他們認為外包的開發團隊蓋的平台不夠好,如果能夠請到好的工程師,拿進來自己做,還是有機會。因緣際會下,他們找到了在網站開發很有經驗的 Ricky Su 與設計強將 Debby Shih 來加入。同時大概也覺得一個月跟我喝一次咖啡太久,因此他們來申請加入了 AW#5,這樣天天都可以被我點評。

AppWorks #5

在 AppWorks #5 的六個月,他們努力的把 YourFIX 徹底改寫,終於趕在 Demo Day #5 時推出了新版「YourFIX 癮旅遊」。可惜這個版本還是沒有解決行程規劃的基本問題,從 AppWorks #5 畢業後,他們繼續經營這個網站,但使用量始終沒有顯著的提升,也因此每次回來跟我 Office Hour 時,討論的話題逐漸從怎麼把行程規劃做好,轉向了該 Pivot 去哪裡。

意外發現單日體驗行程市場

這段期間,我們討論了建構「旅遊用品商城」、用工人智慧提供懶惰旅遊者「行程規劃服務」等種種 Pivot 方向,結果他們真的花了一些時間手動幫不少旅行者規劃了行程,這個服務做了一段時間後,他們意外發現台灣有很多非常獨特且有趣的單日景點、體驗行程,卻很少出現在大家的雷達上。

Niceday 登場

Niceday

他們開始去一個個的接觸這些體驗行程,並且把它們通通收集起來,接著一年前左右,他們推出了 Niceday 玩體驗商城,讓消費者可以輕鬆的在這個網站預定這些有趣的單日旅遊商品。這個 Pivot 得到了 Product-Market Fit,尤其在親子、企業員工旅遊等區塊特別受到歡迎,也因此,過去一年來,Niceday 的營業額每月成長 40%,到今年四月,已經突破了每月新台幣 300 萬。

當然 Niceday 離真正的成功還有一段距離,但從當初的 YourFIX 到現在,我很榮幸能一路陪著他們成長,也特此用這篇文章紀念三年來的奇妙緣份。

___

歡迎來 AppWorks Accelerator 讓我陪著你找到 Product-Market Fit

創業 CEO:你建造的價值在網路還是平台?

June 4th, 2014

A monument built for Expo '58, the 1958 Brussels World's Fair. Designed by André Waterkeyn, it is 102-metre (335-feet) tall, with nine steel spheres connected so that the whole forms the shape of a unit cell of an iron crystal magnified 165 billion times.

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在這裡,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網路效應 (Network Effect) 是一種特性,使某產品對於一個新用戶而言的價值受擁有該產品用戶數量的影響。換言之,對下一個採用者而言,既有採用者的數量是一個重要考量。舉例來說,如果只有很少人使用傳真機,則多數人不會考慮添購。而當越來越多朋友使用 WhatsApp / Line / WeChat,則會帶動更多使用者加入。

平台效應 (Platform Effect) 又稱為雙向網路,由兩種不同的用戶群體來提供給對方網路效應。舉例來說,拍賣網站的賣家越多,則單一買家得到的價值就越大,反之亦然。

網路產業的創業者應該都知道這兩個效應,但我發現多數創業 CEO 並沒有好好思考如何利用它們為自己的商業模式建造更長期、持久的價值。今天的文章,就讓我們花點時間探討一下這兩者,以及運用上的案例。

網路效應 vs. 平台效應

首先,網路效應與平台效應經常是互斥的。網路效應代表價值由同類型用戶提供,而平台效應則代表價值由另一類型用戶提供。因此,在以 Network Effect 為主的服務裡,同類型用戶越多,則價值越高,而另一類型用戶的出現,則會降低其價值濃度 ─ 越多朋友使用 Line,則它的價值越高,但每次收到另一類用戶的廣告、詐騙訊息,則會讓我們對這個服務打折扣。

相對的,在以 Platform Effect 為主的平台上,同類型的用戶越多,其價值反而會降低 ─ 當拍賣網站上有很多買家跟我們競標同一個商品,使得價格不斷上升,這會讓我們覺得痛苦而不是快樂。(註)

適合的應用

由於特性的不同,這兩種效應適合的生長環境也大不相同。

網路效應的價值由同類型用戶所產生,越多用戶價值越高,因此適合低物理成本,且低複製成本的價值產生行為。舉例來說,溝通、分享文字、圖片、照片、影片,這些用戶行為在網路世界的邊際成本幾乎是零,因此社群服務普遍利用它們來產生網路效應。而雖然物理成本為零,但這些用戶行為的「機會成本」卻往往很高,而且越能夠吸引用戶投入高機會成本的社群服務,因此能產生的網路價值越大 ─ Instagram 當初比一般的相機 App 多出了濾鏡功能,事實上是增加了分享照片的步驟與機會成本,但由於套用濾鏡後產生照片的品質大幅提昇,吸引了很多用戶願意多花時間去製作相片,因此從中產生出了很有價值的使用者網路。

平台效應的價值由另一類型的用戶所產生,越多賣家,則對於買家的價值越高,因此適合需要「有效的找到對的另一方」的「價值交換」,也就是「交易」情境,像是拍賣、商店街、交友,乃至於訂餐廳找裝修師父,都是平台效應可以發揮的地方。

關鍵數量與營運槓桿

由於價值的產生依賴著其他用戶,因此無論是網路效應與平台效應,初期都需要達到關鍵的用戶規模,才能夠讓提供的價值大於一定比例用戶的進入門檻,從此用戶取得就能進入正向循環。

所謂關鍵數量必須分兩個層次去思考。首先是對單一用戶而言的關鍵數量,也就是當他要加入使用這個服務時,需要看到的其他用戶數量。對於單一用戶而言,整個服務上的絕對用戶數量通常不是關鍵,有多少他「在意」的其他用戶反而更重要。另,加入後,如果要維持該用戶的粘性,則他在意的其他用戶數量必須隨著時間成長,才能抵消對既有關注用戶的彈性疲乏。

另一方面,對經營這些服務的新創公司而言,當用戶數量達到某個關鍵規模,全體總和所能產生的邊際利益將會加速成長,使商業模式進入高營運槓桿 (Operating Leverage) 的正向循環,這也是網路與平台效應發揮所帶來的好處。

網路效應的創造

因此創造網路或平台效應,是資源匱乏的新創公司取得槓桿的重要方法。關於網路效應的創造,我認為有以下的思考點:

  • 找到高濃度的早期小目標群體,e.g. Facebook 發跡的哈佛校園、PTT 發跡的台大資工
  • 提供早期用戶殺手應用,降低進入門檻
  • 精心設計幫助用戶形成高品質網路的流程,e.g. 朋友推薦、手機/FB 名單匯入流程
  • 降低互動、創作門檻,e.g. Line 貼紙、濾鏡、按讚
  • 精心設計內容排序、篩選方式,確保用戶得到最大閱讀價值
  • 在確認並維持高粘性前提下,逐漸擴大用戶群體
  • 未達關鍵數量前無法有商業模式,因此最好能以「推薦引擎」成長
  • 定期改版維持新鮮感
  • 協助用戶在網路中找到、認識新朋友
  • 適當遊戲化來增加粘性
  • 一切都是 Social Engineering,必須針對人性去設計規則與流程

平台效應的創造

相對的,平台效應的創造,我認為有以下思考點:

  • 平台的目的是交易,因此早期以創造買賣家間成功交易為目標,必要時新創團隊本身需扮演其中一方
  • 平台經營者早期通常需要自行吸收成本,以降低買賣家進入門檻
  • 成長方式通常為買方 → 賣方 → 買方之反覆循環,亦即所謂「翹翹板」式成長
  • 早期往往必須以少數明星商品手動吸引買方,或以少數大戶手動吸引賣方之成長模式 (註二)
  • 既然交易是平台的主要價值,則再次交易,也就是回購就是平台效應的真正展現
  • 要產生再次交易,必須有好的 Retention Marketing 策略
  • 買家 Retention 包括取得更多既有買家還會感興趣的商品、會員經營、忠誠度計畫等
  • 賣家 Retention 包括導引更多買家、提供數據、回扣等
  • 平台的主要成長動力為高 Retention 所引發的主動 (廣告) 用戶取得

Google 的翹翹板

Google 早期透過搜尋引擎自行扮演資訊的賣方,提供資訊買方,也就是搜尋用戶極大價值,因此吸引了大量用戶登上平台。接著他們推出 AdWords,來讓點擊買方用 DIY 方式購買關鍵字廣告。由於搜尋使用者已經有相當數量,因此 AdWords 雖然是 DIY 的模式,但跨越了廣告主的管理成本門檻,也為 Google 創造了營運槓桿。

接著,得到了廣告預算,Google 開發出了 AdSense 網頁廣告,吸引網站主人加入,同時也讓 AdWords 廣告主可以在類似管理成本下,一次採買到更多點擊。最後,當越來越多廣告主與網站主依賴 Google 作為廣告的媒合平台,他們再更進一步推出 Ad Exchange,吸納更多的點擊買、賣方上到平台。

以上,希望今天的文章有幫助你思考你的商業模式,應該以網路或是平台效應作為主要價值引擎。

___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9 申請只剩最後 5 天

註:在生活市集這類的團購網站上,當買家看到越多其他買家已經購買某個商品,會增加他加入購買行列的慾望,這好像有一點點網路效應的味道,但由於這個買家並沒有實質上從其他買家的存在得到價值 (商品價格固定),這樣的行為比較適合歸類在「羊群效應

註二:有些人稱這個模式為「煮石頭湯」,但需小心早期提供的價值不能太過「石頭」,否則買家事後發現時難免覺得受騙上當,反而不利於長期的商譽

(Photo via fatboyke,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