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AppWorks」文章

創業的 Delta

April 9th, 2012

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團隊們的畢業典禮,appWorks Demo Day #4 終於在上周五圓滿落幕。在現場爆滿的創投、貴賓的注目下,這次有 24 個團隊輪番上陣展現了他們過去半年的創業成果。以當天的掌聲與笑聲來判斷,這場演出還算成功,不少創投朋友也跟我說他們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 (錯過的人可以在 TechOrange 上找到錄影重播)。

接下來當然我們會開始看到一些心得、評論 (e.g. 賽維拉柯南fOx、、CherylTom’s IT、 Go! Sport),或許會說某些服務很有創意,或許會說某些東西還太簡陋,我覺得這些都是很好的討論,對於創業者來說,鼓勵與批評都是他們進步的動力。

不過我今天想提出的,是大家在看創業團隊的時候,看到的應該是他們的「Delta」,而不是現在的樣子。所謂的「Delta」,就是他們進步的速度和幅度。根據定義,新創團隊比起成熟的公司,當然是比較遜的。所以當你拿成熟公司的標準去衡量他們,當然有挑不完的毛病。問題是成熟公司未來的成長往往有限,但多數新創團隊卻是以驚人的速度在進步。

那個情況大概是長這個樣子。在左邊起點的時候,當你看到一個 Startup,由上往下看,會覺得他們看起來很遜,完全不值得一顧。但如果你持續的觀察他們,你會發現他們進步的非常快,比你自己還快很多。這時候如果成熟公司不能趕快做些什麼,重新找回成長的動力,那在未來的某一天,就會被新創公司超越,而且一去不回頭。從早期 Google 取代 Alta Vista、後來的 Facebook 超越 Myspace,一直到近期的 iPhone 打敗 Nokia,都是一樣的例子。

所以在你看新創公司的時候,要避免和成熟公司犯一樣的過錯,那就是用他們的現況去評判他們。相反的,你應該要看的是這些人的 Delta,他們進步的速度。而如果你是新創團隊,也不必在意你現在與大公司比相形失色。你應該要專注追求你的 Delta,只要你不斷的進步,就有機會某一天能超越領先者。

以上,與大家共勉之。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

(Photo via sbh, CC License)

資金,在創業者真正需要的時候

April 5th, 2012

Premature scaling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Jamie C. Lin

說到底我是認為創業者太早拿到創投的錢是一個詛咒,因為這件事情我自己幹過。2000 年,當我們創立碩網沒多久,就拿到了上億的創投資金 — 那是一個瘋狂的達康年代,大概跟這幾年的中國差不了多少。

「你們現在有錢了,趕快成長吧!」創投們說。

於是我們開始瘋狂的雇人,在一年之內,團隊從 20 人變成了 120 人 — 真的很瘋狂,大部分人只經過 30 分鐘的面試,明天就可以來上班了。那時候最有名的說法,是你今天不雇這個人,明天他就被另一個網路公司搶走了。反正進來之後還有三個月的可以試用,覺得不錯的就不能讓他跑掉。

問題是,我們根本還沒有找到商業模式。事實上,我們根本連 Product-Market Fit (PMF) 都還沒找到。所以一個已經有 120 人的公司,還要從原本的 B2C 電子商務 Pivot 到 B2B,再從 B2B 電子商務 Pivot 到內容管理、搜尋引擎、知識管理,最後才在專利、智財權管理找到我們的 PMF。那已經是兩年多後的事情。也就是說,在這兩年之中,我們幾乎是白白浪費掉 100 個人的人事成本,把好幾千萬的現金丟到水裡面,只因為我們太急著「成長」。

當然如果浪費掉的只是錢,那也就算了。但事實是當一個公司有 83% 的員工都是新來的,各自從他們原來的公司帶來各式各樣的文化 (讀為「陋習」),那身為一個原來的團隊,要適應「新公司」的不是他們,變成是你。你大概很難想像那是多麼痛苦的過程,當你在外面打拼、跑案子、談合作,想辦法幫公司找出路,回到家裡面卻已經有人開始搞黨派、爭權力、互捅,還捅你,在你們當初辛辛苦苦建立,目標是要改變這個世界的公司裡面。那,是非常非常痛的領悟。

當然,碩網的情況是極端,發生在一個百年難得一見的時空背景下。不過當我從創業者變成了投資人,我發誓我要成為一個真正幫忙的投資人,而不是讓創業者親身經歷我體會過的那些狗屁事。所以 appWorks 的投資哲學,是在團隊們找到 PMF 之前,透過育成計畫的輔導,幫助你更快找到它。而在你找到 PMF 後,真正需要資金去建立商業模式、規模化之時,再提供資本給你運用。

這當然會引來一些批評,認為我很小氣,創投那麼有錢,先給個幾十萬有多難,非要等到人家「成功」才要把錢掏出來。事實上,真的一點也不難,灑錢誰不會,問題是那樣的做法是不是真的有在幫創業者。況且如果你反過來想,假設事實證明我們的輔導是沒有價值的,那等到創業者「成功」之後,為什麼他要給我們投資?憑一只合約?那也太天真。如果你從這觀點去看,我們的做法同樣冒著一個很大的風險,因為我們必須要真的提供價值,才能贏得未來的投資機會。

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好的互動方式,甚至比 Y-Combinator 的模式還好。投資畢竟是一種關係,在還沒有充分了解之前,短短 30 分鐘的談話,就讓一個投資人成為你的股東,對團隊而言是一個極大的風險。相信我,好的投資人會帶你上天堂,爛的投資人會讓你比在地獄還不如,這點你可以問問所有網路圈的前輩,每個人都有數不完的故事可以告訴你。

不過當然,事情也不一定就是非黑即白。appWorks 育成計畫兩年來辦了四屆,我們也不斷的在嘗試、學習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在幫創業者。我們觀察發現,有一些參與育成的團隊,為了求生存,一邊創業,一邊還是接了一些跟核心業務沒有相關的外包案。這樣的情況,我們認為當然不利於創業成功。

所以從幾個月前,我們開始跟這些團隊們做一個新的實驗,由 appWorks 提供他們一筆小小的資金 (約 50-100萬),幫助他們可以不用擔心生活,專心在創業之上。由於我們把金額限制在核心團隊的生活所需,所以並不會帶來資金太過充裕的反效果,而參與這個實驗的團隊們也認為這筆錢有助於減少他們的困擾,讓他們有更多心思在做出市場想要的產品之上。

最後我們決定把這個服務,正式命名為「appWorks 種子投資計畫」,並且讓所有的 appWorks 育成的團隊都可以享用。重點它是一個「選配」,意思是我們不強迫參與育成計畫的團隊,都必須要拿這筆錢。畢竟它是一筆相對貴的資金 (你需要稀釋 6% 左右的股本),而我們的經驗是大多數來 appWorks 的團隊都希望能夠 Bootstrap,然後在日後用更高的估值去募「規模化」需要的資金。我們甚至會鼓勵所有團隊不要拿這筆錢,讓 appWorks 用六個月育成所提供的服務,去證明我們的價值,去贏得未來投資你的機會。

是的,本善創投基金要成立了,appWorks 再來會有一筆不小的錢可以運用,但在投資上面,我們還是會堅持當初的理念 — 資金,應該只提供在創業者真正需要的時候。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

(Photo via ejazasi, CC License)

本著善意

April 4th, 2012

appWorks,有幾件事情是我們引以為傲的:

我們是少數由「創業者」所成立的「創業投資 (Venture Capital)」機構,因此當傳統 VC 最在意投資表現,appWorks 卻堅持以創業者的需求與成就為最優先的考量 — 我們認為團隊是主角,創投是配角,而投資表現只是創業成功的副產品。因此身為創投,我們更重要的工作就是幫助團隊們成功。

appWorks 是「加值型」的投資人,意思是我們不只投資資金,還會不斷幫助團隊找到更好的商業模式。無論是透過育成計畫、輔導、人脈、媒體關係、業務協助,還是各種實習、求才、合作機會媒合的活動,只要團隊們有問題,我們就想辦法解決。只要能夠幫助團隊們成功的事情,我們就會去做。事實上,我們拒絕「純投資」的機會,天下比 appWorks 有錢的創投多的是,因此我們只想專注做一個真的能幫上忙的投資人。

我們不但「教」Lean Startup,事實上,我們自己也在「做」 Lean Startup — 無論是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內容,還是 appWorks 提供的各種服務,都是我們從團隊們的反饋中所開發出來的「功能」。對我們來說,appWorks 必須是一個不斷演進的產品。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也才能永遠提供創業者第一流的服務。

本周五 (4/6),appWorks 即將為參與「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所有團隊,舉辦「appWorks Demo Day #4」。而在那之前,我們會舉辦一個小小的記者會,向大家宣布「本善創投基金」的成立。本善基金是 appWorks 團隊兩年來奔走的成果,我們邀請到包括國泰金控、聯合報系等在內的五大企業集團聯手,與我們共同成立這支資本 3 億元台幣的創投基金,目標非常簡單,就是投資網路創業團隊,推動台灣科技產業升級。

而這,就是 appWorks 所最新開發出來的「功能」。有了這筆資金,更重要的是有了這五個夥伴的集團資源,appWorks 將能夠提供團隊們更全面、更完善的服務。這就是我們一直在做,也會不斷做下去的事情。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

(Photo via johnmcnab,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