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好書」文章

芬蘭教育這樣改:教育應該是神聖的,必須是神聖的

January 10th, 2013

芬蘭教育這樣改!全球第一個教改成功案例教我們的事

所有人都知道,台灣當今社會的種種問題,根源於「教育」。但過去這十多年,政府不是沒有在改革教育,相反的,我們的眾多改革方針,不知道為什麼,最終總是「適得其反」。相較之下,芬蘭過去這 30 年來的教改經驗,似乎是成功很多很多的。但兩個社會的文化背景很不相同,照抄絕對不是辦法,所以我們需要的是研究清楚芬蘭的成功,背後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精髓。

在北美,Finnish Lessons 是所有想要了解芬蘭教改的人,必須要先讀的一本入門書,因為它的作者正是在芬蘭教育文化部內負責國際事務的 Pasi Sahlberg (Director General of the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Mobility and Coope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Finland)。

所以當商周前陣子聯絡我說 Finnish Lessons 要出中文版時,我當然非常樂意來當它的推薦人。而以下,就是我讀完這本書後所寫的心得感言。

教育應該是神聖的,必須是神聖的

說實在的,Pasi Sahlberg 與他的這本《芬蘭教育這樣改》,不需要我的推薦。

因為早在我之前,Sahlberg 對於芬蘭教育改革的參與與研究,早已備受各界的推崇 — 前芬蘭國家教育理事會理事長 Erkki Aho 稱 Sahlberg 是「最適合把芬蘭教育政策分享給全世界的專家… 當芬蘭面對教育上的挑戰,需要找尋解決方案時,我們需要的實行者與遠見者」。芬蘭前教育部長 Olli-Pekka Heinonen 則說 Sahlberg 是「一個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的圈內人,並且是一個對於因果關係擁有客觀觀點的研究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 Henry M. Levin 教授甚至直指這本書是「一個給美國的起床號」。

所以我再多說什麼,其實只是錦上添花罷了。

但在你深入這本書之前,尤其如果你從事的是教育相關工作,更甚或是你在教育部上班,那我倒是有幾點讀後感想想與你分享。

首先,我想這幾十年來我們謀殺了「教育」。

曾幾何時,教育被變成了製造業,而學校則成為了一座座的工廠 — 一年級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升上二年級。國中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上高中。而大學的目的,是為了碩士、博士。

老師們則變成了生產線上的作業員,忙著應付下一個關卡前的品質管制,考績是她們的學生有沒有順利通過考試,進到下一個生產階段。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把一個原本僅屬於「聖人」的工作給打入了凡間,甚至打進了地獄。

但教育不該是這樣。

一個教師的工作,每年要影響數十、數百,甚至數千人的人生。一個國家全體教師的工作,則會影響這個國家全體人民的人生。這件事情不能只是個製造業,它必須是一個神聖的行業。

事實上,無論是在古希臘或是中國的歷史中,教育一直是個神聖的行業,直到近百年來受到了工業革命的污染。而芬蘭過去這 30 年來教育改革真正的核心,我認為,是證明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這個污染是可以被逆轉的,教育可以重新成為一個神聖的行業,它在芬蘭政府與老師的齊心努力之下,已然重新成為全國最受尊敬的行業。

那是芬蘭後面所有政策、制度改革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最最重要的關鍵。也因此,如果你看完了這本書,卻只學到了那些政策與制度,那你就錯過了整個森林。

教育改革是一個花了芬蘭三十年的工作,而它勢必也將花我們好幾十年的時間。因此既然要做,就要把它做對,而一切的一切,必須從徹底改變老師的社會地位開始。

那是本書最重要的重點,也是教育改革中最艱難的工作,如果你能抱著這樣的角度去看《芬蘭教育這樣改》,我相信你會有很大的收穫。

(Image via 博客來)

引爆需求:行銷不是資源戰,行銷是心理戰

December 26th, 2012

引爆需求

在創業的世界,我們的每天想的是如何創造需求,以及創造一個能夠創造需求的企業文化,關於這個主題,天下雜誌於日前出版了一本值得參考的好書 –《引爆需求》,我剛好有這個榮幸為它寫了推薦序,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行銷不是資源戰,行銷是心理戰

「那產品賣這麼好,我只要做出類似的東西,大不了價格訂便宜一點,一定可以分食它的市場。」「這個產品賣得這麼好,我只要多加兩個功能,大不了價格還比它便宜,俗又大碗,一定能夠賣得比它更好。」

這大概是你最常聽到的兩種產品行銷策略,不過也是所有行銷策略裡面最損人不利己的兩種。第一種策略基本上是「焦土政策」,最終只會讓一個新興產品加速隕落,搞得所有的人都無利可圖。第二種策略則是「加法邏輯」,創造出的往往是功能繁多但卻令人無法理解的產品。

事實上,你從來沒有聽過哪個企業靠著這兩種策略成功的。但令人費解的是,類似的邏輯卻一再的出現在企業老闆、行銷人的規劃當中。歸咎原因,是大家沒有真的的去了解這個工作的本質

行銷的核心不是與同類型產品的比較,行銷的核心其實是挖掘人們內心深處的渴望,然後再想辦法滿足這些渴望。所以重點不在市面上有什麼商品,重點在看穿人們到底想要什麼。

注意這些「想要」不是被你創造出來的,而是被你「引爆」出來的,炸彈本來就埋在那裡,你只是在找那條點燃它的引線而已。而這,就是本書中大大小小的行銷案例,背後想要跟你說的邏輯。

行銷終究是一場心理戰,一場你與消費者之間,不斷相互拉鋸的長期戰爭。這世界上或許沒有一本武林秘笈,能夠讓你在這場戰爭中每戰必勝,但有的確些書能給你很好的指引,大大提昇你出手的成功機率。

引爆需求》,就是一本這樣的書。

___

關於行銷的種種觀察,我常分享在 Facebook 上,歡迎追蹤

獲利世代:「寫」計劃書,不如「發展」一個偉大的模式

December 18th, 2012

在「解構商業模式」一系列文章中,我幫大家拆解了 Business Model Canvas 的九個區塊,並且討論了要測試、設計、發展出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應該要注意的種種事項。在系列文章寫完的不久,我就接到了早安財經的來信,Business Model Canvas 發明人 Alexander Osterwalder 的暢銷書《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要出中文版了,希望我幫大家寫篇導讀。

知道這個消息相當興奮,因為這本書會讓大家更進一步的了解「商業模式」,讓這個創業、管理工具被更正確的使用。因此,有了以下這篇導讀文,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獲利世代:「寫」計劃書,不如「發展」一個偉大的模式

傳統的職場與商業教育,我們要創業、創新的人花很多時間調查研究,然後整理成一份落落長的商業計劃書。可惜的是這些花了三個月、六個月寫成的厚厚文件,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你一旦開始付諸執行,就會發現裡面的假設通通與現實不符。

為什麼?原因很簡單,世界是活的,可是商業計劃書是死的。一旦文件寫成的一天,裡面的資料也就成了歷史。在這個變動日益劇烈的世界,這樣的情況尤其嚴重。2009 年夏天,Facebook 不到兩個月之內就在台灣從 5 萬用戶躍升為 500 萬,那之後,一切的網路行銷邏輯全部改寫。想像你年初開始寫網路創業計劃書,到了 6 月完成,剛要開始執行,才發現你的計劃裡完全沒有考慮到 Facebook 猛報成長的情況,於是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所以最終你的「計畫」必須要是活的,時時跟著世界變動。但如果你有試著改過一份商業計劃書,尤其是裡面的核心假設,你就知道那有多困難。改了前面,落了後面,牽了一髮,動了全身,就像一本已經寫完的小說一樣,當故事這麼完整,你實在很難更動某個情節,卻不影響所有後續的劇情和完美大結局。

除此之外,商業計劃書還有另一個很嚴重的缺點,那就是缺乏「全局」的觀點。它基本上假設每個人都有很強的結構化能力,能夠在一邊看完一本 60 頁文件的同時,把裡面所有的資訊消化吸收,轉化成一個體系,並且體會到系統裡錯綜複雜的關係,以及所有該注意的風險與事項。這樣強大的抽象化能力當然不是不可能存在,但畢竟不是在多數人身上,這因此也讓商業計劃書的實用性變得非常低。

所以在這個新時代,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工具,一個輔助,甚至取代商業計劃書的工具。這個工具要能夠幫大多數人很快的看到創業 (創新) 計畫的重點,並且因應世界的快速變動,可以輕易的被更新,不斷的被更新。

沒錯,這個新工具就叫做「商業模式圖」。

商業模式圖把一個創業體系分為九個重點區塊,並且透過精心的視覺設計讓你一眼就看到它們之間的關係。從目標客戶、價值主張、客戶關係與通路策略,你可以得出營收來源,然後再確認關鍵資源、關鍵生產活動與關鍵夥伴,你就可以算出成本結構。營收減掉成本,就是你的獲利模式。

有沒有很難懂?沒錯,因為上面這段文字,並沒有給你任何視覺化的架構可以投射,所以即使我細心的跟你解釋了這九個商業模式區塊間的關係,你還是很難體會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沒問題,等等你開始深入這本書,就會整個商業模式圖的全局,並且逐步的了解每個區塊,以及區塊與區塊間的關係。

不過在你開始之前,我要提醒你幾件事情,不過你現在應該還無法體會,所以我建議你在整本書讀完後,再回過頭來看我的這幾個建議。

首先,商業模式是活的,它存在目的就是被更新,好讓團隊裡的每個成員們了解今天、本週我們正在執行的計畫是什麼。一旦執行的過程發現有問題,那就要回頭修改相對應的商業模式區塊,並且確認這個更動會不會影響要其他的區塊。

所以,商業模式圖並不是讓你寫下一個無敵的商業模式,它的用途是幫助你追蹤目前為止的所有「假設」,例如:我認為 18-25 歲的女性 (目標客戶) 應該會喜歡買一件 200 元的平價時尚洋裝 (價值訴求),接著你開始試著執行這樣的計畫,在最低成本的狀態下想辦法驗證這些假設。如果事實證明 18-25 歲的女性的確喜歡買一件 200 元的平價時尚洋裝,你就可以接著嘗試不同的銷售通路,不同的客戶關係等等。如果發現她們不喜歡,那你就要改變目標客戶,或是改變價值訴求 — 12-18 歲呢?300 元一件的呢?每嘗試一次,就讓你得到更多關於市場的資訊,然後再回來調整你的商業模式,這樣一直不斷的循環下去,永遠沒有停下來的一天。

所以重點不是在會議室裡腦力激盪,「想」出最棒的商業模式,重點是在真實的世界中不斷的實驗,然後不斷試出更棒,還要再更棒,還要再更棒的商業模式,如此無止境的追尋下去。

這幾個重點是我們兩年多來透過「appWorks 育成計畫」實際使用並且教授這個工具的心得,我們的實務經驗是商業模式圖可以大幅提昇創業者分析與追蹤自己創業進度的能力,也能夠讓團隊的每個成員更清楚的知道公司目前的走向,以及需要多花心思注意的區塊。

創業模式圖就是一個這麼簡單卻威力無窮的工具,現在,就請您透過《獲利時代》這本書,用心的體會它了。

___

歡迎在 Google+ 上收聽我每天的分享

(Photos via BMGTaiwan)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