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個案分析」文章

彩色橡皮筋編出千萬美元大生意,Rainbow Loom 創業故事的啟發

March 4th, 2014

Cheong Choon Ng, Founder of Rainbow Loom

過去一年中,Rainbow Loom 的人氣快速起飛,粉絲上傳了數百支影片到 YouTube,也冒出了許多像 Julia 這樣所謂的「兒童創業家」

NYTimes 不久前刊登了一則相當啟發人的創業故事 Rainbow Loom’s success, from 2,000 pounds of rubber bands,內容講述 22 歲時移居美國的馬來西亞華僑吴昌俊 (Cheong Choon Ng 音譯),本來是一個在 Nissan 服務的品管工程師, 下班時為了加入一雙女兒的橡皮筋手作遊戲,開始利用他的機械工程知識去製作工具,結果最後大獲女兒們的愛用,也在她們的鼓勵下決定商品化這個工具組,命名 Rainbow Loom,走向創業者條路。當然創業後不是一帆風順,經歷了一些波折,但三年後終於演變成千萬美元的大生意。

我鼓勵大家都去讀讀這篇故事 (中文版在這裡,雖然翻譯得不怎麼樣),以下是我從中間得到的啟發:

  • 最棒的需求,往往是在我們身邊發現的
  • TA 就在身邊的好處,是可以快速 Iterate,更快找到 PMF
  • 需要教育市場的新產品,要善用 YouTube 的力量
  • 最初的合作通路,要選針對早期熱衷者的那種
  • 打開通路的關鍵是贏得店主人的推薦
  • 與其佔很多店的一小部分營收,不如佔很少店的一大部分營收
  • 就算產品再好,進入市場後,也要一段時間的醞釀
  • 向下相容很重要 (美國小孩間本就有編織友誼手鍊互送的習俗)
  • 正向力量很重要 (與其打電動,父母更希望孩子動手)
  • 一旦打開,小孩市場的傳染力非常強
  • 有了初期成功後,還要不斷演進,才能維持顧客的興奮與市場的領先

這是去年八月的文章,而到了今年 2 月,Rainbow Loom 已經正式在美國成為一個潮流,連脫口秀主持人 Jimmy Kimmel 都穿起用它編織出的西裝。(不過我不確定是廠商置入還是製作單位主動安排的)

Jimmy Kimmel in Rainbow Loom suit

另一方面,WSJ 去年九月也刊出了另一篇文章,報導 Rainbow Loom 成功後,馬上引來眾多仿冒品,而吴昌俊正在透過訴訟,盡力維護他三年來辛苦建造的小王國 — 沒錯,山寨不是中國的特產,有錢賺的地方,就有黑帽的存在。

無論如何,希望今天分享的這則故事有給你一些啟發。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收聽我的創業分享

(Screenshot from NYTimes; Picture via Kansas.com)

Facebook 殭局 ─ 花錢買到粉絲還是殭屍

February 11th, 2014

Rihanna's Facebook Page

打開剛剛成為 Facebook 最受歡迎個人,粉絲數突破 8,500 萬的超人氣歌手 Rihanna 粉絲頁,除了 Talking About This 的比例不到 1%,稍嫌低了點,每則故事大約都有幾萬個讚跟幾千個分享,似乎非常熱鬧。但點入這個頁面的 Likes 分析,嗯,她最受歡迎的城市居然是在喜歡拉丁音樂的墨西哥。

Rihanna Likes

接著打開 Facebook 第二受歡迎女歌手,擁有近 8,200 萬粉絲的哥倫比亞女星 Shakira 頁面,最受歡迎城市,嗯,居然不是哥倫比亞首都 Bogota,而是墨西哥。嗯,她是中南美洲人,而且墨西哥的人口比 Bogota 多出 200 萬,所以好吧,勉強接受。

Shakira Likes

接著看看前代拳王,現在暫居第三名,擁有 6,200 萬粉絲的 Lady Gaga 的頁面,最受歡迎的城市,奇怪,還是墨西哥。

Lady Gaga Likes

不僅是女歌手,已逝的天王 Michael Jackson,仍舊擁有 7,000 多萬粉絲,最受歡迎的城市,還是墨西哥。更有趣的是他最受歡迎的受眾居然是 18-24 歲的青少年,當年 MJ 火紅的時候,這些人很多根本還沒出生吧?

Michael Jackson Likes

也不僅是歌手,打開正統美式幽默卡通 The Simpsons 的頁面,7,000 多萬粉絲,你沒猜錯,一樣是在墨西哥最受歡迎。

The Simpsons Likes

事實上,你還可以去把更多在 Facebook 上最多人按讚的名人與品牌的粉絲團打開,進去他們的 Likes 分析,你會發現最受歡迎的城市,往往不是墨西哥,就是雅加達、曼谷這些開發中國家的首都,而不是這些明星或是品牌的發源國家。這只有兩種解釋,第一,那些城市的人們比較喜歡幫明星或是品牌按讚,或是,第二,有人有組織的在 Hack 這個粉絲系統。

但說也奇怪,這些幫粉絲團灌水的黑帽操作者,為什麼要去幫知名的品牌按讚,知名的品牌又不會付他們廣告費?

經營科學網誌的 Veritasium 昨天貼出了一則影片,裡面提出了一個理論,我認為還蠻有道理,請看 VCR:

Facebook Fraud (VoiceTube 學英文版)

根據他的推論,這些假粉絲操作者,為了讓 Facebook 認為他們是有效的用戶,所以大方的去幫各種粉絲團按讚,也會去點擊粉絲團在 Facebook 上投放的廣告,這樣他們的帳號得以維持,才能賣假粉絲給直客賺錢。既然很難分辨是真是假,反正粉絲團也得到了他們需要的讚,Facebook 也賺到了廣告費,有何不可?

答案是「活躍比例」。一旦你花錢買 Facebook 廣告,結果換來了這些假粉絲,由於他們把分母灌大,則你的一則故事的早期互動比例就會降低,一旦這個比例降低,Facebook 就會減少你每則故事的曝光量,結果是你必須在每一則故事花更多廣告預算去得到你想要的曝光。

因此,最後對品牌而言的結果是短期、表象上的粉絲上漲,但長期的黏度降低,廣告投放的效果也越來越差。當然,這只是 Veritasium 提出的一個理論,除了 Facebook 以外沒有人知道它是對的還是錯的。但從 Facebook 的桌面營收 (裡面大多是品牌的廣告投放) 不斷下滑的情況,或許暗示了粉絲廣告的成效有日益惡化,遭廣告主遺棄的跡象。

無論如何,在網路的世界裡,只要有自然流量的地方就會有黑帽與白帽的鬥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看 Facebook 會不會用新的措施去打壓了。

___

2014 冬季 AppWorks Startups 聯合大徵才,27 家新創企業 64 個機會等你加入

歡迎真誠關心網路與創業的你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

Facebook 再完成關鍵 Pivot,化身行動公司

January 30th, 2014

Facebook Home for Mobile

台北時間今天凌晨,Facebook 公布了最新一季 (13Q4) 的財報。營業額 25.9 億美金,較去年同期成長 63%。月活躍用戶 12.3 億,同比成長 16%。淨利 5.23 億美金,年成長高達 717%。

表面上看起來,FB 的使用者成長雖然趨緩,但 Monetization (把流量變現) 的能力大幅提昇,營運也跨越了關鍵門檻,來到有 Operating Leverage 的領域,但真正的故事遠遠超過這樣。

來自桌面

Facebook 於 2004 年創辦,從校園封閉社交網路出發,2007 年開放化、平台化後,成功創造了整個社群遊戲的產業,Facebook 也因此找到了商業模式,開啟了營收的跳躍式成長。到了 2010 年,Facebook 營業額已然突破 10 億美金關卡,再隔一年,連淨利也來到 10 億,從此走向 IPO 之路。但這條理當輕輕鬆鬆的路,卻演變成 Facebook 創立以來碰到的最艱難挑戰。首先上市價定得太高,導致所有參與 IPO 股東全部沈入水底,吃上集體官司。上市後不久又立即碰到社群遊戲退燒,陷入成長動能潰散的窘境。

行不行動?

於此同時,華爾街與媒體紛紛開始質疑,Facebook 的過半用戶早已往行動遷徙,為何該公司卻遲遲沒有任何手機獲利模式?原生於桌面的 Facebook 在那之前是不屑行動的,有好長一段時間他們的 Android App 甚至是交給外包商去處理。加上行動的強勢通路是 App Store 與 Google Play,Facebook 暫時也沒有力氣去跟他們搶地盤。但幸好 Mark Zuckerberg 是一位激不得的創業者,反正社群遊戲已經開始停滯,為了證明給華爾街看,也為了幫 Facebook 找下一個引擎,整個公司從 2012 年初開始認真往 Mobile 移動。

Pivot!

2012 年 10 月推出的導下載原生廣告徹底改變了戰局,到了 2013 年初,情勢非常明朗,Facebook 開始成為行動遊戲發行商的首選推廣管道。到了這次公布的報表,行動的貢獻已經來到 13.7 億美金營業額,佔 Facebook 總體營收首次過半,達到 53%。短短兩年,Facebook 完成了一個超級巨大的 Pivot,從一個靠傳統網頁廣告維生的網站,轉身成為一家主要靠行動獲利的公司。也幸好 Facebook 有在兩年前開始這個 Pivot,因為過去五季 Facebook 的桌面營收基本上是緩步下滑的。

Facebook Revenue Breakdown

而不只是營收,在新的一季,Facebook 的行動月活躍用戶 (MAU) 也快速成長至 9.45 億,佔全體已超過四分之三。只從手機上 Facebook 的 MAU 也來到 2.96 億,佔全體達四分之一,超過了只從桌面上 Facebook 的活躍數。沒錯,在使用者跨到手機的同時,巧妙的,Facebook 也跨到了手機。

Facebook Users' Mobile Migration

Lesson Learned

Facebook 短短十年的歷史上,已經出現了好幾個決定性的關鍵 Pivots,包括:從 Boston 搬到矽谷、從 Google 挖來 Sheryl Sandberg、平台化、開放給大眾使用、推出粉絲頁、推出社團,以及這一次以出奇制勝的原生廣告切入行動。接下來的 Facebook,還必須面對年輕族群流失問題,以及賴以為生行動平台被 Google 與 Apple 控制的長期隱憂。

Zuckerbeg 已經開始著手要讓 FB Messenger 更加獨立,正面迎擊來自 Snapchat 的挑戰。他們試過與 HTC 合作手機,市場反應不怎麼樣,但顯然不會就此放棄。無論如何,如果 Facebook 的案例是任何教訓,現代網路公司顯然不會有得閒的一刻,即便你已經是某個領域的王者。因此創業者的決心、學習速度,以及執行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擁有這些元素的團隊,才能不斷重新發明自己,在一波又一波的產業浪潮中,不斷維持在浪頭的領先地位。

新春快樂,來年大家一起加油!

___

2014 冬季 AppWorks Startups 聯合大徵才,27 家明日 Facebook 等著你來加入

歡迎用手機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

(Photo via Facebook, TechCrunch)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