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管理學」文章

Google 失去魔力了嗎?

December 23rd, 2010

說到北美的「雲端服務」開發者,保羅‧巴凱特 (Paul Buchheit) 又是另一位傳奇人物。他是 Google 的第 23 位員工,也是第一個提出 Google 應以「勿為惡」 (Don’t be evil) 為信仰的人。就是他,利用 Google 著名的 20% 時間,開發出現在受到上億人歡迎的 Gmail,也是他,把 AdWords 和 Gmail 結合,創造出今天受到上百萬網站使用,每年產生美金 80 億營收的 Google AdSense。

離開 Google 後,他也沒閒著。2007 年,他和幾位夥伴推出了頗受歡迎的 FriendFeed — 一個社群動態入口,幫助大家集結、管理 Web 2.0 時代眾多的社群網站帳號,方便瀏覽朋友的動態。FriendFeed 後來 (2009) 被 Facebook 買下,所以布挈特又在 FB 工作了一年,直到最近才加入了 Y-Combinator,正式成為一位超級天使

大膽預測 ChromeOS 的未來

也正因為布挈特在網路開發者心中的地位,當前幾天他突然跳出來說,Chrome OS 計畫明年將會被終止,或是與 Android 合併,北美網路圈當然一片嘩然。

大家開始解讀他的話,到最後整個大論戰甚至又回到了那個問題:「Google 失去了它的魔力嗎?」

Google 還有什麼

所以,布挈特只好又再次出來發言,提出四點他認為 Google 還是很讚的理由,我覺得相當認同:

1. Google 還是很敢大冒險

Wave 常常被用來當作 Google 失去魔力的例子,其實正好相反,它是 Google 沒有忘記像一個新創公司一樣勇於冒險嘗試,勇於 Pivot 的最好象徵。當然大嘗試不可能通通成功,但是如果沒有通通失敗,那就能夠開創新局,大受市場歡迎的 Chrome 瀏覽器和 Android 作業系統,就是最好的例子。

2. Google 還是願意嘗試似乎完全不相干的產品

當布挈特的團隊在 Google 開發 Gmail 時,外界質疑這和他們的核心 — 搜尋 — 有什麼關聯,但是 Google 還是非常支持他們,最後開花結果成為一個超成功的產品。而近來,又有人質疑 Google 為何要開發「自動駕駛汽車」,你說呢?

3. Google 還是用很正面的態度競爭

很多科技公司都在用「消滅價值」的方式競爭,例如:興訟關門放狗。但 Google 則往往是擁抱開放,然後讓消費者去選擇。一個這麼大上市的公司,還能夠把使用者的需要放在這麼前面,是很難得的。

4. Google 可以接受嚴厲的批評

網路上一天到晚有人用最嚴厲、最尖酸的話語批評 Google,但他們似乎很少因此動怒,封鎖使用者的帳號,還是把這個 App  下架。這是很難得文化,布挈特也說在他工作的這麼多公司裡面,只有在 Google 他覺得可以任意的說出心裡的話,不會造成麻煩。

Google 發揚光大的魔力

除此之外,我認為 Google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魔力,是布挈特漏掉的,那就是它把一個外面的小團隊買進來,然後發揚光大的能力。2006 買進來的 Youtube 在 Google 的手上變成了網路影片分享的霸主,2005 買進來的 Android 則成為了市佔率最高的行動作業平台。2003 買進來的 Blogger 不但是最大的網誌平台,而且在 Google 一流工程師們的努力下,居然達到了 100% up time 的驚人成績。而我認為這就是 Google 最厲害的魔力。

所以,就算團隊再厲害,要開發出一個受使用者歡迎的網路服務,本來就很難有 100% 的事情。但是我尊敬 Google 擁抱使用者、勇於嘗試、勇於冒險的精神,我希望所有的創業人可以向他們學習,有朝一日變成下一個 Google,加油!

(Pic via bradleypjohnson@flickr under CC license, pingdom.com)

你不能錯過的「創業流言終結者」

October 5th, 2010

市面上有非常多的創業書籍,但是寫得好的卻非常非常少。這些書大多是由一些沒有創業經驗的管理顧問或所謂的「觀察家」,從旁觀者的角度去撰寫,所以往往寫不出創業的真正精髓。

最好的例子就是這些書都會叫創業者去編寫一個「露露長」的商業計畫書,裡面還一定要包含五力分析、SWOT 等炫麗的工具,殊不知這些活動和一個創業團隊會不會成功一點關係也沒有,根本是浪費時間、浪費資源的過程。這些書也常常會過度強調「創新」的重要,卻不知道創新往往是在創業不斷失敗、不斷嘗試、不斷碰撞的過程中,所產生出來的「副產品」。只有沒經歷過創業的人,才會以為幾個人坐在家裡面一邊寫計畫書,一邊就可以想出劃時代的革命性創新產品。

這就是為什麼當 37signals (非常成功的網路商用軟體公司) 的兩位共同創辦人把他們十幾年的網路創業經驗,集結成《Rework》一書出版後,會一下就空降 Amazon 的創業書籍榜,並長期霸占前幾名,久久不能自己的原因。

讀過《Rework》後,我覺得他不但不是一本平凡的創業書,根本就是一本創業的「流言終結者」。從計畫、資金、生產力、競爭到公司文化等幾十個創業、管理相關的主題,兩位創辦人都非常用心的用實際的案例,去打破傳統的謬誤,試圖讓讀者了解最新的方法。

所以,當天下文化決定要推出這本書的中文版《工作大解放》,找上我掛名推薦時,我毫不考慮的答應,也就有了以下的推薦文。在這邊順便也要向所有正在創業的朋友喊話,這些觀念光看是不夠的,你還必須要有一個環境可以付諸實行,而 appWorks 育成計畫就是你最好的選擇。在 appWorks,你可以和第一流的團隊一起創業,在 appWorks 專業的顧問群的輔導之下快速成長。第二屆的申請即將在 10/10 截止,請把握時間,如需該計畫的更多細節,請至 appWorks 育成計畫網頁

創業的「流言終結者」

從很多層面來說,37signals 都可以稱得上是網路界的傳奇。他們算是我的同班同學 — 都是在 Web 1.0 最鼎盛的1999 那年創業,不過我當初做的是電子商務公司,而 37signals 一開始則是一家單純網頁設計公司。

雖然是設計公司,但是37signals 卻有一個創舉,就是當所有人還停留在砸錢買「眼珠」,用「燃燒速度」換取市佔率的那個年代,他們已然發現了「網誌」(blog) 這個概念,懂得在網路上發表文章,用內容吸引免費的目光,藉此累積品牌的能量,最後轉換成客戶的信任,和案件的委託。

到了 2004 年,37signals 決定轉型成為產品公司。於此同時又有另一個創舉,那就是把他們所開發出來的 Ruby on Rails 軟體架構,用「開放原始碼」的方式免費分享給全世界,從此在軟體界捲起了一場 Ruby 旋風,創造出一個價值上億美金的產業。

而這樣又過了 5 年,到了 2009,37signals 終於大放異彩。業績在這一年內成長了好幾倍,使用者的數量也衝破了3 百萬人大關。於是,在創業了 10 年之後,37signals 終於開始被認定為一個成功的網路公司。

所以當傑森‧福萊德把他這 10 年來累積的經驗,萃取出所有的精華,然後再濃縮成一本《工作大解放》的時候,你可以想像這本書的內容有多精彩。沒錯!它精彩到會讓你覺得有點誇張,但同樣的在創業圈 10 年的經驗,我可以告訴你福萊德其實非常貼近現實的層面。

簡單的說這本書就是創業版的「流言終結者」(Mythbuster),福萊德從創業的目標、方式、管理、資金、人事、行銷、競爭對手等各種主題切入,把大家常有的錯誤觀念各個擊破,再用最真實的 數據和案例來告訴你實際上怎麼做才是對的。架構上它很接近目前最獲推崇的「精實創業模式」(Lean Startup Model) 的各種論述,但是在呈現上這本書讓創業人讀起來更輕鬆、更有趣,因此也更容易吸收。

整本書裡面,我最喜歡福萊德在第五章對於生產力的描述,裡面許多都是企業普遍有的通病。像是常常浪費時間在「計畫」上面,結果到了真正執行時才發現根本不是原來想的那樣。或是浪費時間在開會,只為了達到共犯結構,最後往往為了妥協員工、部門間的喜好和利益,沒辦法做出最有效的決定。而近來大家喜歡透過 Email 開會的趨勢,更是讓這樣的情況更加惡化。

另外,第八章關於行銷的種種觀念,也是非常值得大家學習的。像是用「分享」來吸引目光和追求進步,就是其中之一。我常會碰到一些神秘兮兮的創業人,以為自己知道什麼別人不知道的事情,或者以為這件事情只有自己可以做到,然後為了這個天大的秘密,不但不敢透過跟別人聊天取得回饋,甚至把自己窩在家裡,到最後落得閉門造車,什麼名堂也沒搞出來。天曉得這個世界這麼大,根本就沒有秘密,你想得到的事情全世界大概有 3 萬個其他人也想到了。創業比的是執行力,唯有不斷的和別人討論,不斷的精進,你才有勝出的機會。

不過雖然我選出了以上兩章推薦,其實我更想說的是這本書根本絕無冷場,每一頁都充滿著驚喜,也充滿著對真實商業世界的獨到觀察,和十分洽當的描述。所以,各位看官,不要再浪費時間在無用的推薦文中了,趕快往後翻到主文,進入《大解放》的世界,和福萊德一起用力的破除迷思吧!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