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市場學」文章

羊群效應 ─ 他人的讚會讓我們更想按讚

August 13th, 2013

herding

羊群心態形容人們如何受到同儕影響而感染某種行為、追隨流行或是購買商品。羊群心態的例子包含股票趨勢、穿著時尚、車子、音樂品味、迷信、宗教、裝潢等等 ── Wikipedia

我天生是一個很不「Social」的人。學生時代我最享受一個人窩在房間搞我的電腦、上網、打電動。電腦雖然偶爾會當機,但我完全知道要怎麼把它修復。電腦遊戲裡的 NPC (電腦控制的角色) 就算被我打敗了、殺死了,他們也不會真的痛。但同學朋友就不一樣了,他們有人類的七情六慾,其中很多是我不能理解的,因此當他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也不太知道該如何幫忙修復他們。

當然長大之後我漸漸比較能體會人們的感性,也比較知道該如何面對種種的情緒狀況 ── 原來有些時候他們需要的不是修復。不過因為仍患有輕微的「不 Social 症」,當 Facebook 普及後,常常我在瀏覽首頁朋友動態時,會意識到自己有一些有趣的行為。當朋友分享一個負面的消息,我常常會不知道該不該按讚,然後第一個反應就是先參考別人有沒有按讚。當朋友的一則更新有很多人按讚時,我也會發現自己不自主的想要按讚。

後來我才知道這是一種本能,叫做「羊群效應」,在演化的過程中早就已經寫進我們的 DNA 裡面。大概是有羊群效應的族群在村落、國家間的戰爭中有較高的獲勝機率,因此這樣的基因就在演化中生存了下來。

而當數十億的人們帶著這樣的羊群心態遷徙到了網路社群上,會出現什麼有趣的現象,紐約時報日前報導了一個 MIT 實驗室的研究結果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與某個社群網站合作長達五個月的時間,利用程式隨機幫每則新留言都自動的加上一個 Up 或是 Down,也就是「讚」跟「爛」的意思。結果發現,當使用者看到一則留言已經被「按讚」,他跟著按讚的機率提高了 32%。而一個一開始就被電腦隨機按讚的留言,比起沒有被電腦按讚的對照組,最後得到的分數居然可以多出 25%。

更有趣的是,一個一開始就被電腦隨機給「爛」的留言,它接著被按讚的機率或是最後得到的分數,與對照組都沒有顯著的差別。

另外,在實驗前研究人員先要求了使用者告訴系統哪些人是他的朋友,哪些人他不喜歡。結果實驗後發現,當電腦幫他朋友的留言隨機加了一個爛,這時使用者會傾向用讚去幫朋友「平反」。相反的,如果系統幫他討厭的人加了讚,則使用者比較不會去做什麼來「打擊」敵人。

MIT 的這些研究結果是對於人性的羊群效應相當有趣的歸納,也蠻值得正在設計社交產品的創業者參考。我還蠻好奇除了 NY Times 摘錄的這些數字,這個研究裡面還有什麼有趣的發現。可惜在 Science 上的原文需要訂戶身分才能看到,如果有讀者能夠讀到原文,再請你們分享裡面更多值得參考的發現了。

___

歡迎在 Facebook 追蹤我的創業相關分享

(Photo via turatti, CC License)

人人是媒體的時代,你的媒體原則是什麼?

July 23rd, 2013

Chinatimes evening issue stopped

Internet 與 Social Media 帶來了人人都是媒體的時代。只要我們願意,每個人都可以寫網誌、貼 Facebook、經營粉絲團、上傳影片到 Youtube,分享自己的觀點,影響他人的想法。

當你開始有了讀者,開始有了影響力,你必須要做出一些抉擇,你必須要抉擇我在「辦」的,是怎麼樣的一個「媒體」。Seth Godin 前天寫了一篇 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media moguls,裡面提到的十組問題,都是我在經營 MR JAMIE 這個媒體品牌的過程,曾經思考過,也曾經抉擇過的價值觀。

這裡面沒有「對」與「錯」,但仔細把它們想過一輪,絕對能幫助你釐清,你的媒體原則到底是什麼:

  1. 建立一個對「事實」的定義,並且堅守它。你是否認同刊登「八卦文」與「嘲弄文」來贏得關注?急著下結論,只為了比所有人都更早登出某則消息?人們其實可以忍受很多東西,只要你不是朝三暮四。
  2. 你內容中的「訊噪比」有多高?你會選擇用「湊熱鬧」的方式填滿「播出時間」嗎?訪問無關緊要的路人,浪費秒數、頁面、版位、畫素,只是因為要填滿它?
  3. 你會如何表彰、保護或是揭露那些付錢給你的人?你的老闆、廣告主、客戶從與你的關係中得到價值,或是傷害?
  4. 你會不會放大恐懼?如果你的讀者上鉤,你會不會製作更多這樣的內容?
  5. 你可以允許自己多常說「同上」?(意思應該是就像大家報導的一樣,我無以復加)
  6. 你會把門檻拉高或是降低?如果一個智障在滿座的電影院裡大喊「失火了!」,你會大肆的報導這件事情,因為可能真的有火災,還是你會忽略這個白痴?或是你會把他揪出來,然後幫助社會更「正常」?
  7. 對你而言,更重要的是有越來越多的讀者與觀眾,或是你希望跟現有的讀者有更深的互動?兩者是無法得兼的。
  8. 你的作品是為了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設計,還只是為了當下、現在?
  9. 精確的來說,你是想要討好誰?沒有人會頒發普立茲獎給我們這些人,所以如果不是要討好那些評審,你到底為什麼在辦媒體?
  10. 如果到了某個程度,你只是為了工作或者為了人們的期望而發聲,你會停下來嗎?

當我們每個人都變成了媒體,當每家網路公司更常會經營多個社群媒體,希望上面這些問題,能夠幫助你確認自己的中心思想,做一個對世界更有價值的文字/影音工作者。

___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在 Facebook 追蹤我

(Photo via Lennon Wong, CC License)

天殺的,為什麼已讀訊息不回?

July 17th, 2013

TechOrange Read Message

與上一代的 Email、MSN、Skype 一樣,這一代的 Whatsapp、Line、Facebook Messenger 與 Google Hangout 都是人跟人之間的溝通工具。但與上一代的 Email、MSN、Skype 不一樣的,除了 Whatsapp、Line、FB Messenger  與 Hangout 都更關注「Mobile」之外,就是這些溝通軟體都提供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新功能:

已讀訊息

說真的,技術上,已讀訊息是一個非常小的功能,你問任何一個工程師,他都會跟你這說不過就是資料庫的一個 0 變成 1,然後把它推播給「寄件者」而已。

但如果你觀察消費者,這個功能顯然對他們非常非常的重要。TO 的 Chloe 昨天寫了一篇「我們在社群媒體上的戀人絮語:天殺的,為什麼已讀訊息不回!」側寫包括「已讀」在內的種種新科技社交現象,一夜之間馬上得到超過 3,600 次分享。

關於已讀,她精闢的說:

…曠男怨女在 Line、Whatsapp、FB Messenger 傳達一句句隱晦的愛意和邀約:「你在幹嘛?」、「聽說《環太平洋》很好看耶」,然後,隨時翻出手機看訊息已讀了沒、對方回傳了沒、對方上線了沒;曖昧男女被通訊軟體制約地一塌糊塗,然後在已讀不回的等待煎熬裡,咒罵已讀真是天殺的發明…

但與其說這樣的現象是「制約」,不如說它其實是挖出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某種「渴望」,一種想要趕快得到回應,趕快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的人性趨向。

「渴望」與「必須」

這讓我連想 Nir Eyal 的這篇「Why Behavior Change Apps Fail to Change Behavior」,他提到人們的需要其實分為「Wanna」與「Hafta」。Wanna 也就是 Want to 的縮寫,是你內心渴望要做的事情 ─ 偷懶、愛現、見到心愛的人、吃一頓大餐、看五月天演唱會,這些是很情緒性的、感性的、衝動的事情。相對的,Hafta 是 Have to 的縮寫,是你大腦認知到必須要做的事情 ─ 工作、課業、運動、少吃一點,這些是很理智的、受壓迫的、邏輯上知道這樣做比較好的任務,但也往往是我們情緒上最想要逃避的事情。

失敗的網路服務與 App,往往就是針對了 Hafta,卻沒有滿足到 Wanna。最好的例子就是自從有網路以來,無數勇者戰死的「旅遊行程安排」沙場。照理來說,消費者去旅遊前,當然「需要」也「應該」安排行程,因此做一個好用的 Trip Planner,理當會有市場。但事實證明,二十年的網路下來,沒有任何一個這樣的網路服務得到應該有的巨大成功。為什麼?因為絕大多數的人們,「想要」懶惰、「想要」逃避、「想要」到時候再說。

觀察實體的旅遊業就會知道,人們都了解「自由行」比較能夠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而「跟團」則常會因為旅行社想多賺錢而被安插怪異的購物行程。但事實是絕大多數人還是選擇跟團,也就是把行程安排「外包」給旅行社。歸咎原因,大家雖然「知道」自己安排行程是有最棒旅遊體驗的 Hafta,但「不要去想它」卻是每天已經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的人們的 Wanna。對絕大多數人而言,Wanna 通常會戰勝 Hafta,因此 Trip Planner 是一個很難有巨大成功的產品。

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絕大多數的卡路里管理、運動規劃、婚禮計畫等類型的 Apps,都犯了類似的毛病。相對的,少數抓住了人們的 Wanna 的產品,則能夠在市場上取得好成績。RunKeeper 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完全抓住了人們「愛現」的心理,我認為那是它獲得運動者愛用最重要的關鍵。

所以,我從這裡面得到的啟發是,在設計產品時,重點不是功能在技術上的複雜度,而是它們對於使用者的意義,尤其是能不能打中他們的 Wanna。已讀訊息是這麼樣一個簡單的東西,但卻完全命中了曠男怨女的心態,難怪這東西被如此被廣泛的複製,也被如此廣泛的討論著。

___

關於行銷的觀察,我常分享在 Facebook,歡迎追蹤

(Photo via TechOrang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