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相關政策」文章

一人一信拯救 App 產業和 300 萬 Android 用戶

January 12th, 2012

這個網誌的長期讀者都知道,我是 Android 的愛用者。最近我又換了一支新的 Android 手機,按照慣例,Android 的無痛升級照樣在我輸入帳號之後,自動開始把所有我的 Apps 都下載並安裝。但這次,有一件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那就是在下載完成之後,幾個我最喜歡的手機遊戲居然不見了。我本來以為是 Google 的伺服器的問題,所以決定手動去下載這些 Apps。但正當我打開 Android Market 並找到我的遊戲之後,等著我的居然是這樣的訊息:

This item isn’t available in your country. (這個東西在你的國家不能被下載)

沒錯,因為那些是付費的遊戲,所以在台灣已經不能被下載。為什麼?因為一條恐龍法條、因為七天鑑賞期、因為葉慶元先生、因為台北市政府無法和 Google 達成協議。

我原先以為這樣的僵局,只是傷害到台灣數百家的 App 開發商,但沒想到事情比那個還嚴重許多,因為它根本已經傷害到所有台灣 Android 用戶的權益。不,這些人裡面,有大多數並不住在台北市,但他們卻通通要受到這個僵局的牽連。

昨天午飯時,正好在跟一些電信業的朋友抱怨這件事情,結果他們提供了我一個很好的 idea,那就是趁現在還在選舉,趕快跟馬總統反應這件事情,請他表態他對於 App 產業發展的態度,以及照顧上百萬 Android 用戶的決心。所以,我決定發起「一人一信,拯救 App 產業和 300 萬 Android 用戶」的行動。

如果你願意支持我的請願,方法很簡單,請打開總統信箱,填上你的姓名Email (地址和電話為選填),並且把以下的請願標題內容貼上,然後跟著系統的步驟確認你的意見反映即可。(歡迎修改內容)

標題:請總統正視台北市與Google間「七天鑑賞」僵局對300萬Android用戶的傷害

親愛的馬總統,

台北市與 Google 間自 2011 年 7 月起發生的「七天鑑賞」僵局,至今已超過半年,但始終無法獲得解決。這個僵局讓整個台灣近 300 萬、大多不住在台北市的 Android 智慧手機用戶,都因此無法在他們的手機上購買、下載、更新他們的付費軟體,大大損及了這些消費者的權益。這也讓台灣上百家的 Apps 開發商,因此無法透過 Android Market 來販售他們製作的優秀軟體,和經濟部斥資上億,大力推動台灣成為「App 重鎮」的產業政策背道而馳,嚴重威脅台灣產業升級的過程,長期將大幅損害台灣的國際競爭力。

在這總統大選的前夕,我們希望您能夠正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並且承諾您若當選連任,必將協助我們解決這個僵局,讓台灣上百萬的 Android 手機使用者,能夠真正享受到一個完整、國際級的產品。也讓台灣成千上萬的 Apps 開發從業人員,能夠有更完善的發展環境。

謝謝

From: 一群關心台灣消費者權益與 App 產業的選民

我希望今天裡面,能夠有超過 100 封這樣的信件被寄到總統府的信箱,也希望集合我們的力量,能夠為這個僵局帶來一些正面的影響。如果你支持這個行動,有幫我寄出這封信,歡迎在下面留言讓我知道。

(Photo via kalexanderson, CC License)

別蓋「蚊子雲」

October 20th, 2011

搬回台灣的這一年多來,我參加了很多「雲端服務」產業發展政策座談。這些活動的立意很好,廣邀產業界來對軟體/網路業的未來發言,建議政府能夠幫什麼忙。但可惜討論常常牛頭不對馬嘴,明明要發展「雲端服務」,卻老是把「高科技製造業」的那套邏輯直接拿來套用。

最常討論的就是要政府建設「政府雲」,供服務業者運用,就好像蓋「科學園區」支持製造業一樣。

這真是天大的誤會,首先,「雲」根本不是用「蓋」的。Amazon 的 AWS,全世界最成功的「雲」,2006 年剛開始時根本只有兩三個功能,只有一個機房,「產能」也常常用盡。但這 5 年來他們一路緊貼著網路/軟體產業客戶的需求進步,不斷的更新、擴張、優化,漸漸的才發展成今天上百項功能,橫跨三大洲,世界第一的「雲」。

也就是說雲沒辦法蓋,而是要發展、營運、不斷優化。換句話說,雲不是「製造業」,雲是「服務業」。但以政府目前的採購模式,是沒辦法發展、營運、持續更新、服務一個「雲」的。真的發包出去「建置」了,最後大概也只是搞來一堆「蚊子雲」。

所以要發展「雲端服務」產業之前,政府可能要先把「製造業」的邏輯、架構、腦袋換掉,好好發展一個「服務業文化」,如此,或許才能真的幫助到網路/軟體業的發展。

想多了解台灣「雲端服務」的發展近況?歡迎 10/28 (五) 1:00PM 一起到 appWorks Demo Day #3 來看看 24 個創業團隊所開發出來的超強 Web/Mobile Apps。

(image via balt-arts, cc license)

台灣需要下一個 Facebook… 嗎?

September 20th, 2011

回台灣之後,我經常受邀參加各種官方、半官方的座談會、研討會,除了最新流行的「我們如何成為亞太 Apps 研發中心?」之外,常常討論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如何培養出下一個 Facebook?」。

他們的邏輯通常很簡單:其實我們有很多創業者在做下一個 Facebook,只可惜欠缺好的「行銷」– 這些人通常搞不懂行銷跟推銷的差異,所以我們只要辦很多活動,然後帶他們去美國參加 DEMO Show,這樣就有機會可以養出下一個 Facebook。

美國 DEMO Show 的問題

殊不知,Facebook 從來沒參加過 DEMO Show。事實上,99% 矽谷成功的創業公司,都沒有參加過 DEMO Show。沒參加過活動,那他們是如何成功的?靠做出使用者想要的好產品,再加上網路上效率最高的病毒CPA 兩種行銷管道。

「巷子內」的網路創業就是這麼一回事,台灣的 Lativ 在 5 年內突破 10 億營收、神來也在 2 年內突破數億營業額,靠的都是同一套。但可惜這些想要「引導」網路業的人,往往卻是不懂網路業的外行人,所以才會以為到處參加比賽、上電視新聞、買奇摩首頁廣告、導流量或是辦大型活動是有用的。那些,從網路創業者的角度看,都是「轉換率」極低,投資報酬率往往為負的行銷通路。

下一個 Facebook

不過更重要的問題是,「台灣到底有沒有資格養出下一個 Facebook?」答案當然是沒有,小島天生就沒資格做「平台」,因為你的人口基數小,沒能力影響其他國家的文化。再說大多台灣人的視野也不夠國際,沒能力了解其他社會的喜好。

那,這表示我們的網路產業沒有希望了嗎?當然不是,其實要擁有一個好的網路產業,你根本不需要做出下一個平台。事實上,這個道理在大多的產業都行得通。台灣以前並沒有擁有全世界的 3C 通路,但卻能做出賣到全世界的電腦、周邊。蘋果也沒有擁有全世界的電信公司,但它的 iPhone 還是賣到全世界。所以發展殺手應用 (Killer Apps) 對台灣而言是對的策略,因為它符合我們需要的以小博大的特性。

殺手應用型產業

但發展殺手應用型產業比起發展平台,不是對經濟的貢獻度低很多?答案恰恰相反。最新的數據顯示,Facebook 應用經濟圈,2011 年總共將為美國創造約 235,000 個工作,以及 157 億美金的產值。相對的,Facebook 平台本身創造的工作量約為 4,000 個,2011 年的營收約為 35 億美金。也就是說,無論是創造工作或是創造產值的能力,應用經濟圈都將比平台來得大上許多 — 這點很合理,因為這些 Web 3.0 平台往往抽 30% 的稅,所以應用產生的產值當然比平台高很多。

而 Facebook 應用經濟圈,並沒有任何國家限定。所以如果根據使用者比率和消費水準保守估計,台灣光是發展 Facebook 應用經濟圈的年產值潛力,就高達 8.32 億美金,相當於 241 億台幣。因此將創造的工作數量,也超過 10,000 個。而這些數字,其實很多已經實現。更重要的是,這還是不計算出口潛力的情況。

所以發展「平台」,夢雖然很美,但其實殺手應用才是真正的產值、就業機會所在,也才是小國應該要專注的產業型態。因此,我雖然不贊同許多官方推動「App 經濟」的外行手法,但相較於「發展下一個 Facebook」的春秋大夢,衝刺「殺手應用生態圈」的確是比較務實,也比較令人期待的新方向。

而如果你是想要做出全世界人使用 Killer Apps 的創業人?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的加入。

(image via prospere,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