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社群媒體」文章

Facebook f8: Timeline 和 Social Apps 背後的意義

September 23rd, 2011

Facebook 一年一度的 f8 開發者大會正在進行,Mark Zuckerberg 在開場的 keynote 宣布了兩個重大發展 — Timeline 和 Social Apps。今天會有很多人新聞報導這兩個大「新方向」的各種細節 (e.g.:TechOrange聯合新聞網),所以我在這裡就不再重覆介紹。

我今天想跟大家討論的,是這兩個發展背後的意義:

1. Timeline = 個人首頁 → Blog 化、開放化

我認為 Timeline 是 Facebook 從「牆後花園」(Walled Garden) 跨出到「開放網路」(Open Web) 非常重要的一步。他們看到 Blogger、Wordpress、Tumblr 等「網誌」、「輕網誌」,和 Flickr、Instagram 等「相片分享」服務,一直在幫助人們用「內容」去表達自己。即使在 FB 成為世界的中心之後,人們並沒有停止使用這些服務,反而有更多人透過 FB 發現到存在在 Blogger、Wordpress 等這些網站的有趣內容。

所以 Facebook 想要改變這件事情,它想要人們把這些本來要張貼在 Tumblr、Instagram 的文章、照片,改放到Facebook。他想要讓 Facebook Timeline 成為你的「個人首頁」,你表達自己的一個中心,所以你的朋友不用再從 Facebook 連到你的 Tumblr,去看你分享的東西。

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必須要開放,因為無論是 WordPress、Tumblr、Flickr,都是「開放網路」的一部份,所以想要在「內容分享」上與這些服務競爭,那 Facebook 就必須要更開放。(現在就想試試 Timeline 的人,TechOrange 上有教學)

2. 不只是「讚」→ FB 全面深入你做的每一件事

自從一年半前的 f8 宣告了 Open Graph 的到來之後,OG 的第一個重大功能:「讚」(Like Button) 徹底的改變許多人的使用習慣 — 現在看完文章如果沒有一個地方可以按讚,是不是有一點怪怪的。現在 Facebook 還要把這件事情再擴大,因為他們知道你看了 10 篇文章後,可能只有 1 篇會按讚,但另外這 9 個「閱讀」,對他們而言還是很重要的資料 — 沒錯,Facebook 想要徹底的了解你。

但如何做到,又不會讓使用者反彈,是最大的問題,也因此他們非常巧妙的設計了這個系統。首先,就像玩 Facebook 遊戲一樣,第一次使用這些 Social Apps 網站、應用程式時,它們會跟你要求一次授權,然後從此你就不會再被通知。接著,為了吸引開發者支援這樣的功能,他們把使用者的 News Feed 整個改過,除了中間的 Top News ,也在右上角加上了 Ticker (跑馬燈) 的功能。而這裡,就是所有的開發者可以用來 SPAM 宣傳他們的 Social Apps 的地方。

有了這個誘因,像是 Spotify 這樣的 Social Apps 將會錄下你在他們的服務中的一舉一動 — Jamie 聽了這首歌、Jamie 看了那張專輯封面、Jamie 製作了這個播放清單,然後一五一十的送到 Facebook Ticker 裡面,因為 Spotify 希望因此我的朋友會看到,然後被我影響而開始使用 Spotify,而 Facebook 呢?緊接著十分之一的「讚」之後,它現在連我聽過什麼歌、看過甚麼文章、欣賞過什麼電影,通通都知了。

3. FB 鐘擺 → 請立即服用

自從 Facebook 平台化以來,他們就不斷的在「讓開發者送更多訊息到 News Feed」和「讓 News Feed 更乾淨」兩個衝突的價值觀中搖擺,無法找到好的平衡點 — 如果不讓 Apps 送訊息到 News Feed,少了病毒效應,開發者的意願就會降低。如果讓太多 App SPAMs,使用者就會反彈,就會開始少用 Facebook。

而這次,顯然 Facebook 又再度搖擺到開發者那邊,要讓你們可以大量發送訊息,宣傳你們的產品、服務。我認為這將會造就一些新的勝利者,例如他們主推的 Spotify,就很有可能因此成為 Social Music 的第一名。但根據過往的經驗,這個窗口不會開太久,因為垃圾行銷勢力很快就會進駐,讓 Tickers 充滿 SPAMs,然後 Facebook 就又會開始搖擺它的政策。

所以如果你正在經營、開發跟內容、生活品味相關的 Apps,最好現在趕快支援 Social Apps,因為相信我,機會不會存在太久。

以上,就是這次 f8 我的一些感想,跟大家分享。篇幅關係還有很多點我沒有提到,歡迎留言補充。

網路的世界每天都在劇烈變化,你需要一群專家幫你追蹤、分析,擬定最好的創業策略。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加入我們。

學校沒有教的「社群媒體經理」

July 8th, 2011

前天幾個大學研究生跑來找我,針對他們的碩士專題「行動服務」,設計了一份落落長的問卷,叫我給他們一些意見。這些問題客氣一點說叫做很「學術」 — 『請問在選擇行動服務時,可以傳輸資訊重不重要?』『提供的定位必須是準確的嗎?』『必須要在移動的狀況下也能使用嗎?』– 這種鬼問題請問有人會回答『否』嗎?有任何意義嗎?我好奇一問之下,原來是教授規定他們一定要翻文獻,按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去推導題目。

問題是文什麼獻啊?7 年前這個世界根本還沒有 Facebook、Twitter,5 年前也才剛有 iPhone、Android,iPad 更是去年初才出的,那疊在這些新服務還沒有推出的情況下寫的「文獻」,當然會有這些蠢問題,你去參考它幹嘛呢?

但我更擔心的是背後更大的問題,我常問大學生為什麼要念碩士,通常的答案都是「覺得」比較好找工作。好,現在當企業在搞不懂社群媒體,正需要你們這群「網路原生族群」幫他們解危時,你不親自去摸熟這些新工具,了解它們在業界是怎麼被使用,實作上要怎麼最佳化,反而去跟了一群傻里傻氣、沒上過班的教授,用一些白癡的方法胡亂分析,我問你出來之後,你覺得你會比較好找工作嗎?

幾個月前,創業現場預言社群經理將橫掃職場,並引述了 Richard Riley (前美國教育部長) 的話說:

目前最迫切需要的十種工作,在2004年根本不存在,亦即我們必須教導現在的學生,畢業後投入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還沒發明的科技,解決我們從未想像過的問題。

前陣子 Joel Spolsky (喬‧史波斯基,有名的 Joel on Software 作者) 的文章也呼應了這個預言

在網路上建立社群是一種新的職業…  你需要的是一個聰明的經理,運用他的判斷能力,去一步步塑造出這個社群… 這個工作結合了行銷、公關和業務… 成功的人可以把一個死氣沉沉的網站,搞成一個網路上最熱鬧的酒吧,而這就是 21 世紀最重要的技能。

除了這個,已經在網路業十幾年的 Joel 還說:

我不期望很多人會這個工作,事實上我也不敢說我已經會了。但是我們會一起學習,每天一大早 9 點我們訂定計畫,接著 6 小時我們分頭去經營、實作、測試,之後的 1 小時我們一起學習,分享什麼東西有用,什麼東西沒用。

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因為網路業的變動太快了,昨天有效的工作方式,沒有人敢保證今天也有效。所以,每天都是一種新的學習,每天都是一個新的機會。不,他們的工作中沒有翻文獻這件事,相反的,他們用每一天的實作,去創造更精準的認知,更強的獨立判斷能力。這,就是現代化的「社群媒體經理」必須要有的能力,這,就是學校永遠不會教你的東西。

所以,親愛的同學,別傻了,每年有上千名「資管碩士」從學校畢業,多那一個學歷,並不能幫你找到工作。但是,如果你能夠告訴任何一個企業,你有能力把幫它經營「社群媒體」,把他們的品牌從石頭變成黃金,從朽木變成藝術,我保證你,所有人捧著錢求你加入,沒有人會管你是大學畢業還是國中輟學。

現在,請問你還是要念碩士,或者從今天開始學「社群媒體」?

歡迎在 Google+ 加入我

(Image via swamibu, CC license)

社群「媒體」,不是「社群」

July 6th, 2011

感謝 Peter Gu 提供本篇文章的題目,如果你錯過之前的「你想看什麼?」,現在還可以去提問、投票,讓你想看的主題更快被我寫成文章。

最近出席了幾次關於「社群媒體」(Social Media) 的研討會、座談會,一則以喜,一則以憂。高興的是大家似乎開始感覺到這個世界正在急速改變,難過的是與會的所謂「專家學者」,根本搞不懂「社群」、「媒體」和「社群媒體」之間的差異。

Media (媒體)

首先,我覺得大家從根本就誤會了「媒體」。媒體是介質、是通路、是資訊傳播的管道,就像是「街道」一樣。所以,媒體是中立的、是沒有色彩的。可惜大家在討論媒體時,往往把它和「新聞媒體」、「廣告媒體」、「印刷媒體」混為一談,接著把「新聞」、「廣告」、「印刷」這些東西的「性格」通通都加諸在「媒體」上面,最後當然是極度混淆、雞同鴨講。因此,要討論「社群媒體」之前,請大家先記住一件事情,「媒體」是一個簡單到不行的東西,它就是資訊流通的管道,如此而已。

Social

Social 是什麼?Social 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可能是家人、是朋友、是同學、是同事。或者說 Social 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這些連結有強弱、有發生的頻率、有加速、有半衰期、有新增、有廢除。它是一個極度動態的世界,一個不斷更新的圖譜 — 所以才有 Social Graph (社群圖譜) 這個字。

Social + Media

所以當 Social 碰上了 Media,會發生什麼事情呢?當然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成為了資訊傳播的管道。這不是廢話,人跟人之間本來就會講話。對,所以這不是重點。而是近幾年來網路的發展,讓這個行為出現了什麼轉變。

實名制 + 真實人際

首先,是 Facebook 的興起,讓人們開始大規模的在網路上使用真實身份,和真實生活中的朋友互動。剛說的,Social 之間有強弱之分,這就是「朋友」和「網友」之間最大的差別。「網友」跟你說這台相機很好,你可能要再多看幾篇評測才會買單。「朋友」跟你說這台相機好用,你頂多再多問兩個問題就可以決定,而這,就是「社群媒體」最厲害的時候。

經營媒體,不是經營社群

所以經營社群媒體,不是在經營社群。經營社群講的是「黏性」,要的是網友常常回來,多多逗留。但是經營社群媒體,追求的是不是回來,而是出去;不是黏性,而是傳播。所以社群媒體,是讓粉絲會主動向他們的「朋友」,推薦你的商品和服務。因為你講一百次,講破了嘴,都沒有他們講一次有用。這,就是社群媒體和社群最大的不同,也是可口可樂行銷長口中「擁抱表達」的真正意涵。

所以,大傢伙們可以不懂這件事情,他們可以繼續傻傻的把社群媒體外包給別人經營,但是身為創業團隊,你,一定要搞清楚這件事情,因為這就是你打敗他們最好的開始。

再說一次,社群媒體,是媒體,不是社群。Now go hack it and hack it hard!

歡迎在 Google+ 加入我

(Image via nairoozdotcom,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