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community’

創業 CEO / 全面黏網時代,企業如何加速提昇數位 DNA

September 8th, 2015

Dino DNA

呼叫擁有數位 DNA 的 i 人才,2015 夏季 AppWorks Ecosystem 聯合大徵才 熱烈進行中,97 家網路公司、620 個職缺在那裡等你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探討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隨著行動裝置日益普及,消費者的時間也越來越被網路佔據 ─ 不僅走路、開車時要邊滑手機,甚至在高級餐廳中,你也經常看到一家四口,沒人聊天,只是各自忙著他們眼前的手機、平板。

在這消費者全面「黏網」的新時代,企業如果無法有效透過網路與他們溝通、了解需求、進而提供適切且優質的線上消費體驗 、服務管道,很快將會被這個世界淘汰。

這個觀念大家都理解,但環顧四周,成功轉型的企業卻屈指可數。近來我與許多企業主聊天,發現他們共同的問題,都是卡在對外難以找到優秀的網路人才,對內又無法有效提昇同仁的數位 DNA。

在這個網路公司百花齊放、快速崛起,而傳統消費型企業如銀行、電信、媒體、通路積極轉型的時刻,我們的教育體系卻是僵固而沒有積極反應社會的需求,因此,優秀的數位、軟體人才「一票」難求,是必然的結果 ─ 事實上,人才供需的嚴重失調,是台灣社會現在最大的問題,也是未來十年要提昇國際競爭力最大的挑戰,需要各界一起來正視、解決。

但無論如何,網路人才供不應求的現象,短期無法被有效改善。也就是說,對多數企業而言,要提昇網路能力,仰賴外來的數位 DNA 將是杯水車薪,很難真的造成決定性的突變。

但在這新黏網時代要生存、要勝出,企業又必須在未來幾年大幅提升數位能力。因此,結論就是大家必須往內修身齊家,培養同仁們的網路競爭力,才有機會先立於不敗之地。

請業界專家來演講、舉行工作坊、教育訓練大家都在做,但成效非常有限,原因是師父領進門,修行還是得靠每個同仁。因此,必須設計一些長期、經常性的方案,去激發同仁們不斷精進。

其中,內部競賽通常是有效的方法,以下提供三個階段、由淺入深的規劃,供大家參考:

階段一:粉絲團經營大賽

Facebook Pages、Instagram、Twitter 帳號等等各種俗稱「粉絲團」的服務,是最容易上手的數位工具。它們麻雀雖小,卻是五臟都有,幾乎是大型網路服務的完美縮影。要把一個粉絲團經營好,你必須設定 TA (Target Audience)、篩選與他們高度相關的內容來分享 (所謂 Curation)、學習如何到 TA 流連其他粉絲團 (或網站) 去引導他們加入 (所謂 Inbound Marketing),以及以病毒性高的內容贏得粉絲們的再分享,取得更多粉絲 (所謂 Word-of-Mouth / Earned Media)。此外,為了追蹤成效,你必須學會分析數據,並且以數據為基礎,修正自己的工作方法。

因此,鼓勵同仁們去經營粉絲團,幾乎就已經覆蓋了最基本的數位能力。所以我建議組織內可以設計一個比賽,給每季增加最多活躍粉絲的同仁某種實質的獎勵。另外,實務上,如果真要讓他們有熱情,自由的選擇題目,不要求與公司業務相關,往往是比較好的設定,畢竟,主要目的是養成他們的數位能力,不是幫公司宣傳。

階段二:網誌經營大賽

如果說經營粉絲團是養隻小麻雀,那營運網誌就像照顧一隻大公雞。網誌的基本概念與粉絲團類似,但成功門檻卻要高上許多。當今的網誌,尤其以千字以上的長文為主流,因此光是內容製作就需要一定功力。但經營一個網誌,有更多元的訪客來源,透過 Google Analytics 等工具去追蹤,你可以得到更細緻的數據,也能夠對網路的「流行銷」概念,有更多的掌握。因此當同仁們透過經營粉絲團,已經擁有不錯的數位能力,則要更上一層樓,網誌經營大賽是一個相當好的選擇。

階段三:網路商店經營大賽

有了粉絲團與網誌的經驗,同仁們應該開始對數位媒體、導流、轉換等網路的基本邏輯有好的掌握。接著,我們可以進到商務的領域,學習透過網路提供消費者優質購物體驗。在這裡,實際去經營一家網路商店是最直接的方法。幸運的是,在今日,就像粉絲團一樣,企業的員工也可以非常低成本的在商店街等平台開始經營電子商務,更有甚者,如果想要進一步了解行動時代如何經營跨裝置網路商店,還有像是 91APP 這樣的多通路開店平台可以運用。當然,經營網路商店還牽扯到進貨、出貨,所以恐怕得把同仁分組,才能夠在 20% 時間內,確實去學習掌握這門知識,又不過分影響既有業務。

實務上,在組織內逐步走完這三個階段,我估計約需 18-24 個月 。但我幾乎可以跟你保證,屆時,你公司內部擁有的數位 DNA,將有大幅度的躍進,換言之,你擁有了一顆在這黏網時代,企業要持續演化,最棒的核心引擎。

___

呼叫優秀人才,有興趣參與建立台灣成為世界一流創業生態系?AppWorks 正在招募 Chief Editor、Legal Master (法務輔導長)、Design Master (設計輔導長),以及 Real Estate Master (辦公空間輔導長) 等專才,歡迎加入!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30》Photo via mtowber, CC License)

粉絲不是聽眾,而是我最好的朋友

February 19th, 2013

MR JAMIE Facebook Page

MR JAMIE 的 Facebook Page,昨天正式突破了 40,000 人按讚 (也就是俗稱的 4 萬名粉絲)。當然這跟很多國際品牌動輒百萬、甚至千萬的人數比起來,一點都沒什麼,但對我自己來說,它是一個辛苦耕耘才達到的里程碑。所以今天除了要在這裡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之外,也想藉著這個機會,分享一下這些年來社群經營的種種感想。

累積

首先,最大的心得,是真正的粉絲就像朋友一樣,都是用「贏」來的,不是用「騙」來的。既然要贏,它當然一定很慢,所以你必須要很有耐心,還要能夠持之以恆。這 4 年來,我沒有辦過抽 7-11 禮券的活動,也沒有花過一毛錢在廣告上,一切就是每天真槍實彈一篇網誌再加上數則 Facebook 分享唯二兩個管道,一位一位的去贏得我的 4 萬個朋友。沒錯,這需要花不少時間,但只要你願意耕耘,就能夠有累積。在創業充滿不確定的世界,這事實上是少數日起有功,真的能夠保證創造價值的活動。

品牌定位 → TA

雖然我從來沒有公開談論過,但這個網誌長期的讀者大概都可以感覺到,MR JAMIE 的品牌設定,從一開始就是以「服務網路創業者」為定位。因此它的 TA (Target Audience),想當然耳就是所有的網路創業者。由於這樣的 TA 無法用傳統的人口屬性 (demographics) 去定義,因此從一開始我就被迫採用「興趣」 作為贏得 TA 的橋樑,也因此所有的網誌文章與 Facebook 分享,都必須要圍繞在「網路創業者會有興趣」的主題上面。一旦 TA 設定好,社群經營者就必須嚴守目標,所以無論 Facebook 上阿貓阿狗的照片再受歡迎,或是任何自己喜歡的東西,只要那不是創業者限定的內容,就不應該被拿來分享。

良性循環

當然「什麼是價值」很難確切定義,但至少以經營 Facebook Page 來說,就是分享有用的內容。分享是個很簡單的動作,但是每天找到有用的內容來分享就相當的困難。所以到最後我每天要讀 80-100 篇文章,然後才能從中選取最精華的拿出來分享。因此我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作息,除了早上 5 點起床抓時間晨讀,也在一天當中、睡前,都養成了閱讀的習慣。經營社群一開始是為了服務創業者,而服務創業者的過程卻也敦促了我更用功,最後形成了一個超棒的良性循環。

粉絲不是聽眾

最後,我的領悟是不可以把粉絲當成「聽眾」,因為比起聽眾,他們更像是「代言人」。這一路上,有太多優秀的創業者,太多的合作夥伴,都是在這些粉絲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我跟 appWorks。所以重點不是你想跟粉絲說什麼,重點是當粉絲跟他的朋友介紹你時,他會跟朋友們說什麼。

如果說寫網誌讓我可以向全世界發聲,那經營 Facebook Page 則讓我可以更貼近我的族群,更了解大家的需求,也與這些朋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在網路時代要建立一個品牌,兩者缺一不可。如果我都可以做到,我想,任何一個創業者,沒有理由做不到。

學校沒有教的「社群媒體經理」

July 8th, 2011

前天幾個大學研究生跑來找我,針對他們的碩士專題「行動服務」,設計了一份落落長的問卷,叫我給他們一些意見。這些問題客氣一點說叫做很「學術」 — 『請問在選擇行動服務時,可以傳輸資訊重不重要?』『提供的定位必須是準確的嗎?』『必須要在移動的狀況下也能使用嗎?』– 這種鬼問題請問有人會回答『否』嗎?有任何意義嗎?我好奇一問之下,原來是教授規定他們一定要翻文獻,按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去推導題目。

問題是文什麼獻啊?7 年前這個世界根本還沒有 Facebook、Twitter,5 年前也才剛有 iPhone、Android,iPad 更是去年初才出的,那疊在這些新服務還沒有推出的情況下寫的「文獻」,當然會有這些蠢問題,你去參考它幹嘛呢?

但我更擔心的是背後更大的問題,我常問大學生為什麼要念碩士,通常的答案都是「覺得」比較好找工作。好,現在當企業在搞不懂社群媒體,正需要你們這群「網路原生族群」幫他們解危時,你不親自去摸熟這些新工具,了解它們在業界是怎麼被使用,實作上要怎麼最佳化,反而去跟了一群傻里傻氣、沒上過班的教授,用一些白癡的方法胡亂分析,我問你出來之後,你覺得你會比較好找工作嗎?

幾個月前,創業現場預言社群經理將橫掃職場,並引述了 Richard Riley (前美國教育部長) 的話說:

目前最迫切需要的十種工作,在2004年根本不存在,亦即我們必須教導現在的學生,畢業後投入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還沒發明的科技,解決我們從未想像過的問題。

前陣子 Joel Spolsky (喬‧史波斯基,有名的 Joel on Software 作者) 的文章也呼應了這個預言

在網路上建立社群是一種新的職業…  你需要的是一個聰明的經理,運用他的判斷能力,去一步步塑造出這個社群… 這個工作結合了行銷、公關和業務… 成功的人可以把一個死氣沉沉的網站,搞成一個網路上最熱鬧的酒吧,而這就是 21 世紀最重要的技能。

除了這個,已經在網路業十幾年的 Joel 還說:

我不期望很多人會這個工作,事實上我也不敢說我已經會了。但是我們會一起學習,每天一大早 9 點我們訂定計畫,接著 6 小時我們分頭去經營、實作、測試,之後的 1 小時我們一起學習,分享什麼東西有用,什麼東西沒用。

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因為網路業的變動太快了,昨天有效的工作方式,沒有人敢保證今天也有效。所以,每天都是一種新的學習,每天都是一個新的機會。不,他們的工作中沒有翻文獻這件事,相反的,他們用每一天的實作,去創造更精準的認知,更強的獨立判斷能力。這,就是現代化的「社群媒體經理」必須要有的能力,這,就是學校永遠不會教你的東西。

所以,親愛的同學,別傻了,每年有上千名「資管碩士」從學校畢業,多那一個學歷,並不能幫你找到工作。但是,如果你能夠告訴任何一個企業,你有能力把幫它經營「社群媒體」,把他們的品牌從石頭變成黃金,從朽木變成藝術,我保證你,所有人捧著錢求你加入,沒有人會管你是大學畢業還是國中輟學。

現在,請問你還是要念碩士,或者從今天開始學「社群媒體」?

歡迎在 Google+ 加入我

(Image via swamibu,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