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須知」文章

做足你的功課

October 15th, 2010

這兩天在和申請第二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團隊們面談,每天談到晚上 8-9 點才回到家,然後都會有一種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感覺。這些團隊們太有創意,和他們腦力激盪一整天下來,我自己也有了好多新的領悟,所以和早上出門前的心境相比,才會有一種大夢初醒,彷彿隔世的時空錯亂。

我尤其喜歡那些做足了功課的創業人,因為和他們的討論,可以非常的深入,圍繞在問題的本身、解決方案的各個環節,以及競爭對手可能有的反應等等,而不必浪費時間在跟他們說市場的情況、可行性、或是現有的類似產品等等。而所謂的做足了功課,我覺得至少要對於以下的這些東西瞭若指掌。

問題在哪裡?

之前就聊過,創業的意義就在於 (用更好的方式) 解決市場上存在的問題。既然如此,就必須要先確定問題在哪裡。很多人喜歡從自己碰到的問題著手,這是很好的事情,但是要去確定其他的人也有相同的困擾。否則做出來一個產品只有自己在那邊爽,那也沒辦法改變人們的生活,不是嗎?

目標客戶在哪裡?

定義了問題之後,還要更進一步的去了解目標客戶 (Target Audience, 俗稱 TA) 的特性,和他們都在哪裡。如果你要賣很貴的高級時尚商品,那 (主要的) 目標族群大概不可能是 15-25 歲的年輕人。如果你要做的是 LBS,那不會買智慧手機的使用者大概不太可能變成你的客戶。

競爭對手在哪裡?

一般創業人往往會誤以為「競爭對手」指的是在做同樣的事情的人,例如:Google 和 Bing。但其實創業的過程碰到的對手,常常是來自人們的「舊習慣」,例如:賣衣服網站的最大敵人其實是百貨公司,而任何美食網站也都必須要打敗「問朋友」這個最簡單直接的方式。所以除了要了解直接競爭對手,更重要的是要非常清楚的了解客戶「現在」是怎麼解決問題的,才能知道你提出的新方式他們有沒有可能採用。

可行性

最後,你必須要很清楚的知道你所提出的解決方式,到底有沒有可行性。發想的時候當然可以天馬行空,問題是回過頭來必須要徹底的檢視每一種解法的實際程度。舉例來說,如果你的產品需要在現在做到自動影像辨識或是 (任意) 中文字體辨識,那大概是不太可行。如果要做室內定位,還是要影片採礦,那技術也還相當的不成熟。

總而言之,千萬不要誤以為創業只是幾個人聚在一起,做些事情,然後就可以改變這個世界。他的本質是一場豪賭,你將會賭上青春、賭上資本、賭上名節,而最後只有非常非常少數的人會成功。既然如此,你就必須要大膽假設,然後努力的求證。在做任何決定之前,請做足你的功課。加油!

(Pic via lij@flickr under CC license)

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

September 28th, 2010

我常常在這個網誌上說 ideas 不值錢,execution 才值錢。我想這個觀念我必須要澄清一下,所謂的「ideas 不值錢」,意思是說「要創什麼業?」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值錢,例如:我要開一間咖啡店、我要做一個超酷的 LBS 服務、我要寫出一支好玩的 iPhone 遊戲等。這些,都不值錢,因為全世界和你同時想到的人,大約有 2,000 萬人。

不過如果你再多做一點功課,研究出了一些執行面細節,那這個 idea 就變得稍微值錢一點,例如:我要在淡水沙崙開一間咖啡店,因為那邊沒有咖啡店,而且我調查過路上的觀光客有一半想要坐下來喝咖啡看風景。我要用 LBS 的做出一個百貨公司櫃點導覽,讓大家血拼的過程更有效率,而且我訪問過百貨公司的顧客,有 30% 會下載來用等等。但即使到這個程度,這個 idea 也還是沒有什麼了不起,全世界還是有 200 萬人可以想出來。

接下來如果你覺得這個 idea 值得投資時間和資源去嘗試,你就會開始進入執行模式。你會實地去淡水沙崙找點、研究咖啡豆的來源、店內的裝潢風格等等。你會和許多人討論,請一些專家給你意見,然後越來越了解這個 idea 該如何執行。中途你或許會發現政府根本規定沙崙不可以開咖啡店,但是淡水老街是更好的選擇,於是你開了這個店。剛開始沒什麼客人,後來你跟旅遊業的朋友談,發現可以專做外國觀光客生意。就這樣一年之後,你終於轉虧為盈。

到這裡為止,你原本的開咖啡店 idea 終於從一個不值錢的空想,經過了執行 (execution) 過程的不斷淬鍊,變成了一個 good idea.  所以我們會說,ideas 不值錢,execution 才值錢,是因為所有粗糙 idea 都必須要透過 execution,才能夠補上重要的細節,轉變成 good ideas.

而有創業過的人就會知道,這個把 an idea 變成 a good idea 的過程,非常多的時候靠的是從別人那裡得來靈感。關於這樣的過程,這裡有一個敘述得非常棒的影片:

這其實是暢銷作家史蒂芬‧強生 (Steven Johnson) 即將發行的一本書《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的宣傳影片。史蒂芬花了 5 年的時間去研究到底好的 ideas 是怎麼來的,結果發現,他們都是「碰撞」出來的。也就是說,當一個想法和另一個想法碰撞,有些時候,更棒的想法就這樣產生了。這其實跟我們上面說的 execution 是一樣的意思,當你進入執行模式,不斷的嘗試、不斷的和別人討論,一個 idea 就會慢慢的磨成一個 good idea.

而碰撞,或說創造出一個環境讓一流的團隊一起創業,讓他們擦出更大、更燦爛的花火,也正是我們賦予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最重要任務。事實證明,經過過去這四個月的朝夕相處,第一屆的 11 個育成團隊,真的在這樣的環境中快速的成長茁壯,他們的 ideas 也都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實際、精確、創新,越來越像 good ideas。(事實上,就在我寫這篇網誌的同時,外頭就有兩、三個跨團隊的討論正在進行中。)

所以,你有創業的 idea 嗎?想要把他從一個 2,000 萬分之一個平凡 idea,快速淬煉成一個獨一無二的 good idea 嗎?第二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中,非常歡迎你的加入。

(Picture via clarazamith@flickr under CC license)

網誌有什麼好?

August 26th, 2010

Joan 今天在 appWorks 網誌上登出的文章,透露了我一直強迫他要趕快開始寫網誌這件事情。這大概是自從他 8 月 1 日正式加入 appWorks 團隊以來,一件我要求他要求的最嚴格的工作項目。不過這個要求並不是沒有道理的,我自己認為自從去年 6 月開始寫 Mr. Jamie 以來,網誌教了我非常非常多的事情,即使我已經在網路圈足足有 10 多年之久。更重要的是,這中間許多的領悟,是我沒辦法用言語敘述的。所以我常常叫所有的網路人,趕快自己跳下水開網誌,把自己浸在裡面,才能夠深深體會箇中奧妙。

寫網誌幫你記錄思緒

寫網誌的第一個好處,是可以記錄你的思緒。尤其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當你每天吸收了那麼多的新知,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一篇文章把感想記錄下來,方便日後可以回過頭來咀嚼、參考。我其實常常回過頭去看我以前寫的文章,當然有時候會覺得當初的想法很幼稚,但也常常發現我居然忘記了一個很有價值的觀點。如果當初沒有寫下來,那這些東西就都不見了。

寫網誌可以強化你的論述

當然如果你只是要想法寫下來,準備將來給自己看,那一本筆記本就解決了。但就因為網誌面對的是全世界,所以你被強迫必須要好好把思緒整理清楚,再刊登出來。我們常常說要把一件想法融會貫通,最好的方式就是試著把他拿來教會別人。那網誌,就是你的 24 小時線上教室,剛剛想通一件很酷的事情嗎?何不試著在你的網誌上解釋給讀著們聽,自己也更能掌握這個想法的精髓呢?

寫網誌幫你面對顧客

閉門造車常常是許多創業人容易掉入的陷阱,由於產品開發的過程通常是內化的,所以一忙就是好幾個禮拜沒跟人群接觸,這常常讓你陷入自己的世界當中,忘了問問人們的需求是什麼。但如果你固定寫個網誌,至少有一個和全世界溝通的管道,讓你可以不斷的把想法跟計畫和大家討論,減少過渡自閉的可能。而和讀者間的留言討論,也可以訓練你溝通的藝術,和如果說服潛在客戶你產品的優點。

寫網誌幫你了解他們的喜好

很多人沒發現,網誌除了你散播思想的好管道,更是得知客戶喜好的絕佳途徑。我每天都會看看網誌的每篇文章的點擊率、被分享的強度、讀者瀏覽的路徑等等資訊,來幫助我了解華文地區網路人和創業人,也就是 appWorks 的客戶,所關心的話題。例如昨天的 Joan 一文,比前天的 Web 3.0 一文還熱門,就證明了一件事情,宅宅都是愛正妹的!!

網誌會給你能量

而除了網誌本身,他背後的這群讀者,更會給你很多的能量。好的文章,他們會幫你轉寄、推薦。好的想法,他們會吸收,融入他們的思想中,再散播給其他人。他們會和朋友聊到你,會和老闆提及你,很多時候,機會就會從這中間出現。說的誇張一點,整個 appWorks 和我到今天為止的一些小成就,都是從 Mr. Jamie 一個小小網誌開始的。

寫網誌讓你成為社群的一員

最後,寫網誌還會讓你成為「網誌圈」的一員。這可以說是一個由「網路意見領袖」組成的小社群,所以成為社群的一份子,會給你帶來許多好處,例如你可以和大家互通有無,得到別人沒有的圈內資訊,也可以和大家互相幫忙,在關鍵時刻幫助彼此宣傳重要的資訊,例如 appWorks 育成計畫開始收件時,Inside 和 MMdays 就非常熱情的幫助我們打廣告。

當然,寫網誌的好處,絕對不只上面這些。很多的奧妙,就像一開始說的一樣,只有自己跳下去體會。所以,正在創業的你,何不從今天就開始呢?

___

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

(Picture via trois-tetes@flickr under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