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須知」文章

Dropbox 和 Xobni 在兩年內突破百萬會員的七個關鍵

May 7th, 2010

前情提要:昨天的文章簡單的介紹了 Dropbox 和 Xobni 的背景,和他們的 Y-Combinator 同學關係,是如何的在創業的路上,讓他們能夠藉著不斷互相交換心得,更有效率的執行各自的計畫。文章的最後,則貼出了他們在 Web 2.0 Expo 上分享的 0-100 萬會員成長心得報告,並請大家自己讀過之後,今天再來看我的解說。

錯過昨天文章的人,下面是今天要分析的投影片:

而以下,就是從我的角度,抓出這份簡報的七個最關鍵重點,和個別的分析解釋:

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 — 市場的重要

其實在先前的文章中就有提過市場的重要,簡單的說,如果沒有市場,再好的產品也沒有任何意義,投影片裡面的 Segway 就是近年來最出名的一個例子。

Segway 是一個由眾多科學家、工程師聯手合作,前前後後花了一億美金的研發成本,所創造出來的劃時代產品。雖然只有兩輪,但他卻可以自動平衡,還可以依照駕駛身體傾斜的幅度,自動前進、後退、轉彎。從技術和創新的角度去看, Segway 絕對是一個非常酷、非常突破性的產品。但直立雙輪車這個概念最大的問題,是從來就沒有一個有潛力的市場。更慘的是,Segway 公司,是在花了這麼多時間、這麼多金錢,把產品創造出來之後,才了解到這件事情。

而關於市場這個問題,解決的方式是製作“最簡化可實行產品 (Minimum Viable Product 或稱 MVP)”來測試。MVP 這個概念聽起來複雜,不過你可以把他想像是一部電影的劇情大綱,或是一部漫畫的角色介紹。他的重點就是製作的成本要極低,但是卻能展示最終產品的最主要特色

以 Dropbox 的例子,他們的 MVP 是一個 3 分鐘的示意影片,拍完之後就丟到網路上,去看市場的反應。而測試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方式,是透過 Google 關鍵字廣告。從過程中,你可以知道有多少人會對這樣的產品有興趣 (搜尋量),有多少人會點選你的廣告,連過來之後又有多少人觀看你的介紹,多少人留下 email 希望得到更多資訊。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 善用“工人智慧”

初期 MVP 測試的另一個妙計,就是用“工人智慧”,也就是用手動的方法模擬,直到這個功能値得你開發,例如:告訴使用者你的網站會自動幫他們掃描名片,整理成通訊錄,其實私底下找人用手動的方式幫他們輸入。直到有足夠的使用者付費了,再找工程團隊來開發這個功能。

Niche First, World Later — 從小處開始

創業家常犯的錯誤,就是一開始就想要登陸月球。這個論點不是叫你不要有遠大的目標,而叫你體認到一個大型的計畫裡面有太多複雜的變數,失敗的機率極高。相對的,用一個個小計畫來累積,最後還是能達到目標。大如 Facebook,起初也只是想解決哈佛校園沒有學生名冊的問題。但當他們一步步成功,一步步累積,最後也是登上了月球。

Help Users Tell Their Friends — 讓分享和邀請越簡單越好

進入了 Web 3.0 社群時代,朋友間的分享和邀請,將是網站流量的非常重要來源,所以你要讓這件事情越簡單越好。最好的例子就是… 我的網誌!你看我每篇文章上都放著大大的分享按鈕,你就沒有藉口懶得把我介紹給你朋友啦!

Do a Few Things Really Well — 專注於你的核心價值

這個道理其實是從經濟學來的,並非網路業專用,最好的例子就是台積電和聯電的對比。台積就只作一件事情,晶圓代工,但是他做得是全世界最好的,所以最後吃掉了一半以上的市場。聯電每天在轉投資,集團化經營,最後當然顧不好本業 (不過倒是肥了許多上面的大老闆)。

Every 10% Easier, 50% Larger Audience — 簡單為上策

簡單這點也在之前的文章中提過,而 Dropbox 和 Xobni 則把它量化。這其實就是人口的常態分佈,當你把進入門檻降低了,對電腦和網路比較不熟悉的人因此可以上手,想當然耳市場就變大了。

The Way Your Users See The Product — 研究實際使用情形

請使用者來辦公室,放任他們使用你的產品,你會從中間學到很多。

結論

不過說穿了,以上的這些觀念,其實都是來自艾瑞克‧萊斯 (Eric Ries) 的“精實創業模式 (Lean Startup Model)”,因為 Dropbox 和 Xobni 都是這個模式的徹底實踐者,也是這個模式能如何幫助創業團隊的最佳範例。

另外,要跟大家預告的就是精實創業模式,也會是 appWorks 育成計畫裡面,除了營造 Y-Combinator 的互助風氣之外,另一個輔導的重點。我們會把這個目前在美國已經被新創公司奉為圭臬的創業架構,整套移植到我們的育成計畫,讓每個參與的團隊都能夠取得其中精隨,更有效率的創造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以上,如果大家對 Dropbox 和 Xobni 的成功故事,還有什麼想法和問題,歡迎留言和我討論。

(Pic via 1Happysnapper@flickr under CC license)


為什麼 Jobs 永遠不會讓 Flash 上 iPhone?

April 30th, 2010

還記得兩個禮拜前為大家整理的“為什麼 Apple 永遠不會讓 Adobe 和 Flash 上 iPhone”一文嗎?當時有鑑於蘋果似乎要開始全力防堵使用 CS5 和 Flash 等跨平台工具來開發 iPhone 應用,覺得有必要提醒大家注意這個趨勢,並思考是否選擇使用其他的開發工具,於是有了該篇文章。不過當時,對於蘋果是否真的有這樣的策略,包括引述的約翰‧古柏 (John Gruber) 在內,所有的觀察家都還是處於推測的狀態。

直到今天北美時間一早,蘋果為什麼不會讓 Flash 上 iPhone 這件事情,終於突然完全明朗。為什麼?因為賈伯斯 (Steve Jobs, 蘋果 CEO) 居然在蘋果的網站上刊出了一個落落長,理由多達六點的文章,正式對外說明他為什麼堅決反對這件事情 (懶得讀英文的人可以看 T 客邦上的翻譯)。

結果說了老半天,賈伯自己也點出其中有一個理由最重要,也就是最後一個理由,因此他也花了最多的篇幅解釋 (多達四段),不過其中又可以摘錄出如下的重點:

We know from painful experience that letting a third party layer of software come between the platform and the developer ultimately results in sub-standard apps and hinders the enhance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platform…. We cannot be at the mercy of a third party deciding if and when they will make our enhancements available to our developers.

This becomes even worse if the third party is supplying a cross platform development tool… we cannot accept an outcome where developers are blocked from using our innovations and enhancements because they are not available on our competitor’s platforms…

…Adobe has been painfully slow to adopt enhancements to Apple’s platforms. For example, although Mac OS X has been shipping for almost 10 years now, Adobe just adopted it fully (Cocoa) two weeks ago when they shipped CS5. Adobe was the last major third party developer to fully adopt Mac OS X.

我簡單翻譯如下:

讓第三方中間軟體夾在平台和應用之間,會造成應用品質降低,也會延緩平台的進步,這我們有太多痛苦的經驗了… 我們不能讓第三方軟體商擋在蘋果和開發商中間,任由他們來決定蘋果平台的新功能,什麼時候才會抵達應用開發商的手上。

況且,若這個中間軟體是跨平台的軟體,那情況還會更糟… 他會讓開發人員無法使用我們平台的特殊功能,只因為其他平台無法支援這些功能…

一直以來,Adobe 對於支援 Apple 平台上的新功能,都是極端緩慢的。舉例來說,Mac OS X 推出至今已經十年了,但 Adobe 兩個星期前剛剛才完成對 OS X 的完全支援。Adobe 是所有重大軟體商裡面,最後一個完全支援 OS X 的。

我認為光以上這些文字,就足以讓你了解賈伯永遠不會讓 Flash 和 CS5 上 iPhone 的最重要原因:他需要完全的控制,也厭惡 Adobe 先前在 Apple 最脆弱的時候,現實的把他們遺棄。

至於前面 5 個關於技術面的辯證,其實都沒什麼意義,因為這些問題,如果 Apple 和 Adobe 願意合作,其實都是可以獲得減輕甚至解決的。甚至,這段時間吵下來,這其中的每個問題成不成立,也都還沒有人能夠提出能夠完全說服人的證據。最好的例子就是今天早上賈伯才剛講完,下午 Adobe 的執行長山塔奴‧那拉顏 (Shantanu Narayen) 馬上就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用力的駁斥這些技術問題。但是關於第六點,他卻一點辦法也沒有。

不過,無論如何,經過賈伯今天的發言,我們已經可以確認,蘋果這次是認真的,也會用所有資源把 CS5 和 Flash 擋在 iPhone OS 的門外。所以,還是要再提醒一次要開發 iPhone 應用的創業團隊,請改採蘋果建議的 Xcode、Objective-C 和 WebKit 等工具,才是最保險的選擇

(Pic via tsevis@flickr under CC license)

先弄個社群起來吧!

March 30th, 2010

經過 14 小時的飛行,我又回到了紐約,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把這邊的事情都結束,然後全家遷移回台灣。我想,等我 60 歲的時候回頭看,這或許會是這輩子最關鍵的抉擇。我大概不會有李國鼎、張忠謀先生們偉大,但我很確定的是,到時候的“網路業”,會是經濟的中流砥柱,就和現在的晶圓代工一樣。而我,可以很驕傲的跟孫子們說,這是阿公和一群朋友一起打拼的結果。而一群朋友,一個社群,正是這一切的關鍵。

沒社群不行

這趟回去碰了很多創業中的朋友,最常聽到的問題就是“我的網站做好了,但是人家不來用,現在怎麼辦?轉換跑道嗎?還是砸大錢打廣告?”

這種網路創業的方式,我都稱他作 Web 1.0 式 — 當初架一個網站的確需要相當久的時間,而且大家用撥接上網以分計費,也沒有時間跟你瞎耗,所以等到網站做好再來宣傳,是有他的必要性的。

不過經過了 10 年的突飛猛進,Web 3.0 式的網路創業可是大不同。現在開一個 FB 專頁只需要十分鐘的時間,架一個簡單的網誌也不花你半小時。更重要的是,使用者隨時都在上網,連搭捷運的時候眼睛都離不開他的智慧手機,說找不到人,是騙人的。

提供有用的資訊

無論你最後選的是 FB 頁還是網誌,架好了一個訊息廣播站,再來就是要定時發送有用的資訊。為了你要開發的產品正在大量測試類似網站嗎?那就分享你的心得吧!讀了一篇好網誌?那就寫寫感想吧!畫了一張網頁設計的草稿?還不趕快貼出來請大家評評理。

這個過程一開始會比較辛苦,但卻是非常重要的。當你不斷地分享與你正在開發的服務相關的訊息,久而久之,你便累積了一個會對這樣一個產品會感到興趣的社群。那等到你的產品可以上線,這些人不就是完美的先期採用者。況且他們已經和你互動了好一陣子,更能了解產品設計的概念,也更能夠提供你有效的反饋。

來個星光大道

有了這樣的ㄧ個社群,除了互動,也別忘了讓他們參與產品開發的每一個過程。其實這就是超級星光大道,或是任何一個競賽節目厲害的地方,我稱他作“母愛效應”。當你讓觀眾參與,看著一個路人經過改造、單挑、團體賽、票選、抗壓賽、總決賽,一步步變成一個獨當一面的明星,那中間除了熟悉感之外,還會產生許多的化學變化 — 疼惜、支持、驕傲、與有榮焉等等。這樣同甘共苦的過程,是任何行銷宣傳都無法取代的,也是你吸引一群忠實支持者的唯一管道。

今天就開始

這兩天很多人跟我恭喜上星期四的 Startup Mixer 辦得很成功,來了很多人。更重要的是,大家在活動中碰到了很多創業同好,有了精彩的討論。如果你問我怎麼辦到的,其實我也是從寫寫網誌,更新 FB 頁開始的。在 Web 3.0 的時代,累積一個社群,真的沒有那麼難,重點就是去執行而已。所以,別再找藉口了,今天就去做吧!

(Pic via fotopakismo@flickr under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