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須知」文章

你做哪門生意的?

March 18th, 2010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面談到現在進行了一半,總體團隊的素質還是讓我們相當驚艷。裡面有許多成員都有非常好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也很清楚自己的創業動機和競爭優勢。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很酷的 demo,對大家開發產品和技術方面的能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過如果硬要挑一件事情出來講,我想對「生意」的了解不足,是不少團隊都有的通病。

什麼是「生意」?

其實生意的意思非常簡單,就是你靠什麼賺錢的,或者講白話一點:你賣得是什麼?也就是說,當客戶給你錢,他換來的是什麼。

以圖片裡的水果攤為例,他做的就是賣食物的生意。換到網路上來說,Google 做的是“賣流量”的生意,Yahoo 奇摩做的是“賣廣告曝光”的生意,Flickr 和無名小站賣的是“儲存空間”,eBay 和 Yahoo 拍賣是“出租商店街”,Amazon 和 PC Home 購物則是“百貨零售”。(當然這些公司都不只做一個生意,但是我們先集中在最主要的營收來源上面。)

誰是顧客?需求是什麼?

除了知道你賣的是什麼,你還必須要知道誰會來買,為什麼要來買

再以 Google 為例,會買流量當然是“需要人潮的其他網站”。至於 Yahoo 的客人,就變成了“需要傳達訊息的廣告主”。eBay 的虛擬商店街是出租給“想要在網路賣東西的人”,相對的 Amazon 的客人則是“需要購買書籍和其他各種商品的消費者”。

這裡要注意的是,或許 Google 和 Yahoo 的客人會有不少重疊性,但是你必須要知道這是兩門不同的生意。而同樣是電子商務平台,eBay 的客人是賣方,Amazon 的則是買方。所以你必須要很清楚的知道買單的人是誰,他們為什麼要買單。

市場有多大?成長有都快?

了解了你的生意後,你還必須要知道他的潛在市場規模,和成長力道。原因是最適合創業的,往往是規模小,但快速成長中的市場。規模大,又快速成長的,多半是資本密集產業,大公司的戰場,例如:LCD 面板製造業。規模大,又不成長的,是成熟產業,例如:鞋業,這種市場往往已有許多大企業進駐,你必須要以小搏大,多半比較適合已在該產業歷練多年的人。(至於規模小,又不成長的,我想應該不用解釋了吧…)

再以上面幾個公司當例子,Google 所在市場規模就是“所有網站行銷預算的總合”,成長的力道大概與“網站數量”增加的速度相當。Yahoo 則是所有廣告主“置放網路廣告預算的總合”,而影響成長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總體廣告預算”的成長,一個是“網路廣告占總體比率”的成長。eBay 的是“總線上開店預算”,Amazon 是“總電子商務產值”,兩個的大小差很多,但成長力道則類似。

有誰在搶?

最後,你必須要對你的競爭對手瞭若指掌,如數家珍。這裡面除了跟你賣類似東西的以外,還包含了製造出類似效益的,還有實體的競爭者。

再以 Google 而言,他的直接對手是 Bing 和 Yahoo 搜尋,而廣義的就是所有“流量製造工具”,這包括了 Yahoo 的看板廣告,也包括了 Facebook, Twitter 等等社群媒體。而 eBay 的對手則是其他拍賣,但是廣義來說 Amazon 和實體百貨公司也是競爭對象。

定期檢視 反覆思考

所以要了解你的生意,你就必須要能夠非常清楚回答以上的三個問題。這些不但是身為投資人的我們所關心的,也是身為創業團隊的你們必須要徹底研究清楚的。

更重要的是,你的答案,將會不斷的隨著公司調整方向,市場上出現新數據,或是競爭對手改變策略而有所變動。所以這三個問題,絕對不只是商業計畫中的三個章節而已,他是你身為公司經營者,必須要定期檢視,不斷的思考,不斷的修正的。

加油!

PS. 3/25 (四) 6:30 我們將再次舉辦 Startup Mixer,請先把日曆圈起來,更多細節我明天會公布。

(Pic via jasmic@flickr under CC license)

你怎麼確定這是一個創業的好機會?

March 9th, 2010

今天的文章開始之前,首先要宣布一個好消息:上周末截止的第一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我們一共收到了 24 個團隊的報名,比我們預期中的還要多了一些。所以,我想先在這裡謝謝大家的支持,尤其是許多熱心幫我們把訊息傳遞出去的朋友,You guys rock (你們比五月天還搖滾)!

接下來,我們將進入緊鑼密鼓的初審過程,希望在本周四以前,可以開始寄出面談邀請給通過的團隊。審核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是要判斷大家的創業主題,是不是個好機會。好巧不巧的,在這方面,哈佛商業評論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在上週四,刊登了一篇相當好的文章

照慣例,英文好的,我鼓勵你們點過去閱讀。懶得看原文的,下面是我的版本,除了原文的重點外,還有一些我個人的意見,提供給正在考慮是否要創業,創什麼業的人一些參考。(暗示:申請 appWorks 育成的團隊們,這些也將是面談的主要內容。)

1. 你的新產品,可以解決別人的問題、困擾、痛苦、不愉快嗎?

當 iPhone 上市時,主打的並不是“觸碰式螢幕手機”,而是“真正的隨處上網”。因為 iPhone 之前的手機,按鍵都沒有問題,所以觸碰螢幕,並不能幫人解決任何問題。然而大家早就受夠了那些“笨蛋手機”的內建瀏覽器,所以當 iPhone 打出 real internet 時,剛好正中下懷,因此馬上獲得市場熱烈的反應。

2. 很多人有這樣的問題嗎?

決定了產品後,還必須了解市場的大小,這也往往是最難的確認的。不過,大部分時候,你可以找到“前一代”產品,或是英文市場的類似產品等等,來看出一些端倪。

3. 這些人有消費能力嗎?可以立刻買單嗎?

別忘了 Web 1.0 的教訓,眼珠不等於營收,所以,潛在客戶的口袋有沒有麥克麥克,很重要。這點可以參考我之前對於繁體中文、簡體中文、英文等各個市場,會員價值的分析

4. 你有什麼獨特的經驗和技能,可以把這個產品做得比別人好?

律師們都很聰明,但如果你的車壞掉了,大概不會找一個律師朋友幫你修理吧?但是,如果是一個愛重型機車成癡,每天在車庫摸車的律師朋友,或許你會考慮吧?另外,網路是個很競爭的產業,隨時都有許多團隊在做類似的事情,你必須要知道自己有什麼優勢,可以在這些人中勝出。

5. 你有什麼特殊的資源,是別人沒有的?

除了經驗和技能外,或許你有一些特殊的管道,例如:有個有錢的親戚、認識一個沒事開什麼免費育成中心的怪人、這個怪人還傳授你很多秘訣、最後他還投資你等等,這些可以幫助你贏過競爭對手的資源,也非常重要。

6. 你可以找到 2 個以上的合夥人加入你嗎?

網路歷史上成功的創業公司,都是有 2 個以上的核心成員的 — Google 有佩吉和布林,Yahoo 有楊志遠和費羅,Facebook 雖然是沙克博比較有名,但其實也有 4 個主要創辦人。合夥人有太多的好處,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常常也可以提供不同的觀點,所以你需要其他人的加入,即使不是全職也沒關係。

7. 他們的個性、經驗、技能跟你互補嗎?

這點大概不用解釋,不過有一點很重要的,找合夥人的時候,EQ 非常的重要,創業過程就像雲霄飛車,常常起起伏伏,最怕意氣用事和沒辦法承受壓力的夥伴,這些人不僅會害大家情緒低落,有時候還會讓創業迷失了方向。

8. 他們的價值觀跟你相近嗎?

如果一個人想攻大眾市場,一個人想攻金字塔尖端,那很難成事。一個人想要靠廣告賺錢,一個人想要用 Freemium 模式,那也很難。所以尤其在商業模式上,價值觀相近,相當重要。

9. 業界先進和相關的朋友們,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嗎?

跟合夥人一樣,創業家也需要一些相關產業的先進和朋友,來給你關鍵的回饋。美國的創業團隊,往往都會給自己找一個顧問群 (advisory board),給他們一點點公司的股票,然後不斷的向他們請益。這點在台灣還不流行,我鼓勵大家可以多多學習。

10. 有沒有人覺得這是一個爛主意?

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為什麼他們覺得是個爛主意,然後要把這些建議,轉化成方向的修正,讓你的主意變得更完整、更實際。當然,如果他們只是出自於對新東西、新方法的不理解和害怕 (出版業 vs. 電子書),那反而是很好的肯定。

11. 這是一個你非常想要的產品嗎?

創業的過程非常辛苦,在背後支撐你的,往往是你對這個產品的熱情。而這股熱情,也常常是讓你更願意花時間去研究,花精神去把產品做得比別人更好的動力。

12. 為什麼相關的大公司短期內不會進入這個市場?

或許是成本,或許是市場規模,或許是速度,你必須要了解產業的大傢伙們,為什麼短期內不會來跟你搶飯碗,讓你可以有時間養足實力,跟他們一決勝負。

13. 你能找到幾個潛在客戶幫你測試嗎?

這點常常是非常重要的,幾個關鍵的測試用戶,對產品的最後走向,有很大的影響。找到對的人,想辦法讓他們參與,就是成功的一半。

14. 這個產品只需要花一點點錢就可以開發出來?

這點在 Web 3.0 時代,其實已經非常明顯。但是更重要的是,不要一口氣就想做出 100 個功能,先從最重要的一個開始,先上線,再慢慢增加功能。

15. 產品上市後,公司的固定成本可以維持的很低?

如果你的服務每增加一個使用者,就必須要多買三台主機,那再好的產品,大概也很難獲利。所以在財務上,如果邊際成本是遞減的,也就是隨著使用者增加,每多一個人多出的成本會越來越少,那是最好的。

測驗結果

以上 15 個問題,如果有 12 題以上答是,那恭喜你,你手上的創業機會,相當不錯。但更重要的是,所有不到 15 的人,都要努力的修正、改善,把你的創業主題,變成滿分,那創業也就離成功不遠了。

加油!

(Picture via amirjina@flickr)

創業的迷思 (二) 技術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September 30th, 2009

**關於創業的迷思系列: 對於想要創業,卻沒有經驗,也從未在創新公司 (startup) 工作過的人來說,創業這件事其實有許多迷思 (myth – 筆譯: 似是而非的觀念)。我將藉由這個系列與大家分享一些心得,希望能讓有心走上創業這條路的讀者們做為參考。**

上一回創業的迷思破除了先進者優勢 (First-mover Advantage) 的觀念,談到了在新產業中,往往是後進者 (second mover) 才佔有優勢的。這一回我們來看看大家很喜歡掛在口中的 技術,也就是大家在與創業家聊天的時候,常聽到我們團隊在 技術 上領先所有的競爭對手,我們的產品擁有最新的 技術 等等這些論點。到底技術是什麼,跟創業有什麼關係,技術好,就會成功嗎?  就是今天我要破除的迷思。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技術的定義。英文的維基百科 (Wikipedia) 是這樣解釋的:

Technology is a broad concept that deals with human as well as other animal species‘ usage and knowledge of tools and crafts, and how it affects a species’ ability to control and adapt to its environment.

翻成中文是這個意思: 技術是一個廣泛的概念,用來指人類 (以及其他物種) 對於工具和工藝的了解和運用,以及這樣的行為如何幫助人類控制以及適應所處的環境。或者白話一點來說,技術就是用來改善生活的工具或是方法。

而中文的維基百科似乎也呼應這樣的解釋:

不論何種文化,技術都是個難懂的詞。它可以指物質,如機器硬體或器皿,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廣的架構,如系統、組織方法學和技巧。它是知識進化的主體,由社會形塑或形塑社會。如電腦等新技術的增生使人們相信技術是社會進化的決定性力量,換句話說,它是趨動改變的自發性動力。

也就是說,社會結構往往會隨著新技術的產生而改變,而這些改變發生的同時,往往會刺激產業變動,因而造成創業的機會,例如: 網際技術的進步創造了網路零售 (online retail) 在內的許多新產業,或是行動網路技術造就了手機鈴聲等相關行業。這也就是為什麼技術往往是許多創業家關心的焦點,因為這些新創公司 (startup) 所處在的領域,往往都是因為某些新技術演進,因而創造出來。

然而,技術到了最後是必須要改善生活的。在商場上,無法改善生活的技術,可以說是沒有用途的。所以創業家關心影響他所在產業的種種相關新技術,是必要的。但是最忌諱過於沉迷,再好的技術,都只是工具,重點還是在於能不能 為顧客帶來價值。而價值的創造,靠得不外乎是 功能 (feature)服務 兩個管道。

功能 有時候靠得是新技術所產生的,有得時候卻不是。我們拿 iPhone 當例子,多點觸碰 (multi touch screen) 是一個新技術,他帶來的功能是好用的螢幕鍵盤,和放大縮小等各種手勢。相對的,iPhone 的大螢幕與行動網路,都不是新技術,但是把這些技術組合起來,卻帶來了好用的行動上網的功能,刺激了數以萬計的各種手機應用程式 (iPhone App) 產生,讓 iPhone 幾乎達到無所不能,和功能可以無限擴充的地步。所以說 iPhone 之所以是一個成功的產品,是他獨特的功能組合 (feature combination),技術只是背後的推手 (enabler)。相對的,其他同時期的智慧型手機,也擁有類似的技術,但卻因為功能組合的不同,大多數無法像 iPhone 如此的成功。

另一方面,服務 則往往與技術更是沒有關係。再拿 iPhone 的成功當例子,當對手發現他的功能組合是市場需要的,紛紛跟進推出類似的手機,例如: 黑莓 (Blackberry) 的 Storm,Palm 的 Pre 等等,但是這些甚至比 iPhone 在功能上更勝一籌的手機,卻無法在市場上獲得消費者的青睞,為什麼呢?  因為當對手忙著模仿的時候,Apple 已經悄悄的將主戰場從功能,轉向了服務。也就是從手機本身,轉向了應用軟體。當使用者發現 iPhone 的 App Store 裡面有數以萬計的軟體可以下載,而 Palm Store 只有幾十個軟體,那勝負便很明顯了。

所以一個新產品要在市場上成功,靠得是功能以及服務,靠得是為使用者帶來的價值。技術,只是讓這些可以實現的一個工具。也就是說,身為一個創業家,與其把技術掛在嘴邊,我更想聽到你說的是,你的產品能夠怎樣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生活,為企業客戶帶來更有效率的營運。除了產品以外,你有什麼樣的服務策略,能夠讓客戶願意長期追隨著你。這些,都是比技術更重要的課題。以上,希望能夠為各位有興趣創業的朋友,帶來一些思考。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