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須知」文章

眼高,手也要高

April 17th, 2013

Advice for Beginners by Zen Pencils

沒有人告訴那些新手 — 我真希望當年有人這樣跟我說,我們這些創作者,會入這行的原因往往是我們有很好的品味。

但當你剛開始創作的前幾年,你做出來的東西其實不怎麼樣。它「試著」想要很棒,它有「野心」想要很棒,但實際上並不怎麼樣。

但你的品味,那個帶你進到這遊戲的東西,還是很殺,它會告訴你你做出來的東西讓你失望,有些丟臉。很多人沒辦法撐過這個階段,他們往往在這裡就放棄了。

我可以告訴你的是,幾乎所有我認識、有些成就的創意工作者,他們都經歷過好多年這樣的歲月,當他們的品味遠遠高過他們做東西的能力。他們知道這些作品缺了些什麼,那個我們希望它擁有的「特別的東西」。每個人都經歷過這個過程,非常正常。

那時你能夠做的最重要工作,就是不斷的創作,大量的創作。給你自己截稿日,所以每週、每月,你都會創作出一個新的故事。因為唯有實際經歷過大量的創作,你才能夠慢慢追趕,縮短差距,讓你的作品有一天達到你的期望。

這將會花上好一些時間,花上好一些時間非常的正常,你就是必須要奮戰直到你突破這個關卡為止。

這是美國著名廣播主持人 Ira Glass 在 90 年代接受訪問時,說出的一段頗常被引用的灼見。Tristan Louis 曾經用它來感嘆自己因為 NeXT 的不足而誤判了 Steve Jobs 的決心,Zen Pencils 的 Gavin Aung Than 也根據他自己的漫畫家之路,為這這段話配上了非常棒的畫面

這其實也是創業過程必經道路,一開始我們總認為市面上的產品都很白痴,那些人不知道在想什麼,我一下就把他們幹掉了。但等到我們真的下去做了,才會發現自己當初只是看到冰山的一角,這件事情其實比想像中還要複雜好幾百倍,也還要難好幾百倍。

很多人在這裡就放棄了,但有少數的人沒有。他們不斷的嘗試,並且藉著每次嘗試持續精進自己的能力,就這樣過了三年、五年,有一天,他們的能力追趕上了眼光,能夠做出滿足自己品味,並且無論是理想還是現實層面都更好的作品,這時候往往才是他們找到突破,創造出一個事業的開始。

創業者當然要「眼高」,但光眼高是沒有用的。你必須想辦法讓「手」跟「眼」一樣高,才能真的「做」出一番大事。

與大家共勉。

___

如果你需要一個跟大家一起「練手」的環境,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

(Image via zenpencils)

Bill Gross 的創業心法

March 27th, 2013

Bill Gross

Bill Gross 與他的 Idealab 是「網路企業工廠」這個領域的始祖 (也是啟發李開復做創新工場的人)。從 1996 年開始運作至今,Idealab 已經「製造」了 75 家網路企業公司,完成了 300 輪,總金額高達 33 億美元的募資。這些企業中現已有 35 家成功退場,包括 8 家掛牌上市,其中還有 5 家是超過 10 億美元的全壘打

Bill 最近參與了 First Round Capital 所舉辦的年度 CEO 高峰會,分享了他 17 年來的創業心得。他說,雖然有 35 個成功經驗,但實際上,教他最多的是那 40 個失敗的嘗試。他把這些教訓歸納如下,我加入自己的一些心得與大家分享:

找跟你不一樣的人一起

很多工程師創業喜歡找工程師一起,而且常常是臭味相投的一群。好處是大家語言接近,溝通很容易,但缺點是會做的事情重疊性太高。但創業畢竟是創造一個事業,一個事業需要設計、研發產品,也需要與市場、媒體、顧客、合作夥伴、投資人溝通,更需要管理公司的會計、財務、進銷存、報表等等。當然這些事情可以學,但是每件事情都要從零開始會浪費很多時間。所以最理想的狀態,共同創辦人要找價值觀接近,但能力與經驗互補的一群 — 至少要能涵蓋 Product Visionary, Designer, Hacker 與 Hustler 等四種職業。

吸引「比你更強」的人加入

很多第一次當老闆的創業者,會很害怕把經驗、能力太強的人請進來,最後把自己淘汰掉。但問題是如果沒有他們,公司根本沒辦法更上一層樓。所以你無論如何必須要跨出這一步,讓他們迫使你進步,成為更強的領導人,你的公司也才有任何機會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

連刀口上都不花錢

絕大多數的新創公司是錢燒光而死的,因為「找到一個商業模式」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沒人能預測什麼時候會發生。因此,在你還沒找到之前,請把每分錢都當做最後一分錢來花 — 相信我,只要你認真想,所有的事情都有更便宜的方法。

不是 A 咖就請他另謀高就,立刻!

如果你讓一個每次都無法把事情做好的 C 咖留下,不只會損失生產力,也會讓全公司的人都以為那就是標準。所以不要懷疑,留下他對彼此都沒有好處,如果他對你的公司沒有熱情,你該做的是立刻放他自由,讓他趕快去找到他真的有熱情的工作。

說到做到

出來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 credit。如果你每次都 over promise 但 under deliver,久而久之就會變成放羊的小孩,即使說真話也沒有人要信任你。所以最好的策略是 under promise,但永遠 over deliver。

快刀斬亂麻

小公司的好處就是走錯路可以倒車重來,所以不需要在每個路口猶豫太久。當你的時間、金錢有限,猶豫的機會成本遠高過做錯決定 — 做錯決定可以學到教訓,猶豫什麼都學不到。所以決策務必明快,做了之後務必追蹤成效,成效不好務必趕快悔改。這沒有什麼面子問題,當然,你必須要讓團隊知道這就是新創公司的做事風格。

承認錯誤,擁抱改變

創業者不需要當聖人,只需要當勇敢的實驗者。錯了認,有更好的方法就改,不斷不斷的修正,才能夠不斷不斷的進步。

榮耀歸給團隊

當團隊成員、合作夥伴、股東,甚至是董事幫你完成了一件事情,請務必記得給他足夠的鼓勵與榮耀 — 創業者往往是要求完美的人,但記得團隊需要你的鼓勵,才能夠有繼續進步的動力。

擁抱失敗

千萬不要過度懲罰錯誤,否則只會讓你的團隊失去嘗試的勇氣。如果團隊犯了錯,大家一起檢討從中學到了什麼教訓,下次不要再犯就好。

儘早確認你的產品到底有沒有人要

你的時間與金錢是有限的,越早知道這個版本的產品到底有沒有人要,你就能越早確定該繼續投入下去,或是去找另一個更有可能的產品。這就是 Lean Startup 的基本精神,跟摳門沒有關係,但跟提昇錢燒完之前,你找到商業模式的機率有非常大的關係。

創業的道理說來說去就是那些,但因為它們太違背從小到大訓練的脊椎反射,我發現必須重複提醒自己。我從 Bill Gross 分享中又再度溫習了這些功課,希望你們也是。

___

如果你太無聊,可以在 Twitter 上收聽我的各種碎唸

(Photo via jdlasica, CC License)

成功創業家跟你想的不一樣

March 21st, 2013

Co-founder of Fraiche, yogurt for geeks

86% 的成功創業者認為國家與地方政府的協助一點都不重要

2009 年,在 Kauffman Foundation 的支持下,長期研究「創業」且常發表文章至 TechCrunch 的 Duke 教授 Vivek Wadhwa 等人,針對 549 個「成功」的「高成長」新創公司創辦人做了一次普查 (註),並且得到一些非常有趣的發現

以下挑出一些我覺得值得討論的數字,並且附上我的想法:

  • 90% 的成功創業者來自「中產」或「高低產 (Upper-Lower)」家庭

這與刻板印象中那個來自貧窮家庭的成功創業者有很大的不同,我想主要原因是媒體比較常渲染刻苦出身創業者的背景,相對的中產出身者的家庭就比較沒有新聞性。

  • 95% 大學畢業,47% 有碩士以上學歷

這再次與那個「輟學」創業的成功者印象相違背,即使在學制開放的美國,95% 的創業者還是有把大學完成。

  • 75% 說他們的高中在校成績是 Top 30%,52% 則是 Top 10%
  • 67% 說他們的大學在校成績是 Top 30%,37% 則是 Top 10%

如果說美國高中的成就大多可以靠「智力」,而大學的成往往必須非常用功,則看到有一半的成功創業者可以在高中擠進 Top 10%,但只剩 1/3 可以在大學做到,我想印證了創業者多是非常聰明,但是也不那麼愛念書的人。但他們的功課也不是真的很差,還是有 2/3 在大學成績可以擠進 30%。

  • 他們第一次創業的平均年齡是 40 歲,70% 創業時已經結婚,60% 已經有小孩

這又與刻板印象中那個 20 出頭的年輕小伙子有很大的不同,但與我們這 3 年輔導創業者的經驗其實非常一致。絕大多數創業畢竟是在 Hack 一個產業,所以產業內幕與成功還是有很高的正相關。另外,從我自己的經驗來說,結婚可以讓創業者比較專注在事業之上,而小孩更會讓你關心他長大後的社會,想要留給他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動力來源。

  • 73% 的成功創業者認為商務上的人脈網對他們很重要

這大概是常識,但由於它需要長期的投資,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創業者輕忽的,因此在 appWorks, 我們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幫新創企業建立最棒的商務網路。

  • 68% 認為資本的供給很重要,但只有 20% 收到創投、私募或是天使的投資
  • 在有募得創投資金的成功者裡面,96% 認為創投資金對他們很重要

即使是在創投發達的美國,創業資本的供給與需求仍有很大的缺口。但幸好成功者裡面有 80% 的沒有靠投資人的支持,代表多數人還是可以靠有機成長獲取成功。而在新興市場比快的創業者,他們往往需要創投資金的加速,因此有 96% 認為 VC 重要當然是很合理的。

  • 86% 的成功創業者認為國家與地方政府的協助一點都不重要

開創長期成功的新事業是一種極度困難的挑戰,連最厲害的高手也不敢說有超過一半的打擊率,所以要說任何單位可以協助他成功,那都是過分誇大的廣告 — 即使是像電信一樣高度管制的特許行業,拿到執照跟成功還是有很遙遠的距離。政府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路障移除,讓環境越開放越好,剩下的必須要交由創業者自己去努力。

  • 最關鍵的成功門檻:「不敢承擔風險」有 98%,「努力與時間」有 93%, 「募資困難」是 91%,「管理能力」有 89%,「創業知識」是 84%,「產業與市場知識」有 83%,而「來自家庭叫你去正常公司上班的壓力」則有 73%

努力與時間管理能力創業/產業/市場知識都是這個網誌的老話題了。不敢承擔風險是第一名倒是很有趣,但想想也符合我的觀察 — 很多創業者雖然看似出來創業,但其實只是在接案維生,這種商業模式沒有多大風險,當然也很難變成偉大的企業。

而與上面資本供需不平衡相吻合,有 91% 的創業者認為募資是困難的,這也與台灣這邊以為「美國創投淹腳目」的刻板印象非常不同。事實上無論走到哪裡,向創投募資都不會是容易的,創業者必須要非常清楚資本市場的需求,才能有機會架構出雙贏的合作機會。

最後,不要懷疑,即使在創業發達的美國,還是有 73% 創業者的家人會要求他們回去「正常」公司上班。雖然那不是一種真正的「成功」門檻,但絕對是一種「失敗」門檻 — 一旦屈服,創業就失敗了。

所以結論就是,以大環境來說,美國創業者或許比其他地區的人幸福,但那個差距事實上也僅是 X%,而不是 X 倍的等級。所以我們當然要繼續努力去改善環境,但最終,創業是自己的事情,認清所處環境的優缺點,聰明的選擇風險與策略,善用手頭上的資源,發揮出最高的執行能力,這個方法是走到全世界,都不會改變的創業真諦。

___

網誌之外,我每天會在 Google+ 上分享許多新發現,歡迎收聽

註:報告裡面對「成功」並沒有明確的定義,但 549 個「成功創業」的研究對象確實是經過某種篩選。所謂高成長領域則定義為:太空、國防、電腦軟硬體、電器以及醫療。

(Photo via Scobleizer,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