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須知」文章

全世界都不是笨蛋

November 1st, 2012

初創業者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覺得別人都太笨了,才會用那麼笨的方法做事情,明明我想出來的這套新東西就好很多,全世界應該立馬換用我的這個產品。

但往往,等到他好不容易把那個新東西做出來,才會發現全世界的人都不想買單。

為什麼?原因其實很容易解釋,因為全世界的人都不是笨蛋。商業是達爾文「物競天擇」的世界,公司是物種,市場是天,公司負責演化,而市場決定誰生存下來。所以現行普及的方案,必定是激烈競爭後,由「天」決定讓它留下來的。真正「笨」的產品與公司,老早就被市場淘汰,哪有可能成為一個繁盛的物種。

也就是說,當你覺得某個東西很笨的時候,它對於「天」,也就是市場來說,其實是聰明的恰到好處,也因此生存了下來。至於所有過度聰明,或是過度愚笨的相似物種,往往不是沒有被嘗試過,而是在競爭的過程中,被市場淘汰掉了。

也就是說,當你覺得「這樣做不是比較好嗎?」的時候,你的解決方案往往有某種不符合市場實際需求的地方,很有可能是營運成本太高導致終端售價遠高於市場的願付價格、很有可能是太難上手、也很有可能是大多數人根本沒有這樣的需求。

唯有一個例外的時候,就是當出現 Paradigm Shift 時。這個東西中文多翻成「典範轉移」,但我覺得翻成「環境劇變」還更容易解釋一點。如果市場是達爾文生態圈,那當物競天擇好不容易達到平衡時,什麼時候會產生新物種?沒錯,就是當環境出現劇變的時候。

突變者的唯一機會,就是當 Paradigm Shift 正在發生,但目前主宰的物種沒發現,或是來不及適應的時候。iPod 搭著音樂數位化的 Paradigm Shift 打敗了 Sony 的隨身聽,iPhone 則搭著多點觸碰與行動上網的 Paradigm Shifts 打敗了 Nokia 與 Blackberry。Facebook 搭著實名制、真實人際和社群遊戲的 Paradigm Shifts 打敗了 Myspace,而 WhatsApp, WeChat 與 Line 則搭著行動上網普及的 Paradigm Shift 取代了 MSN Messenger 的主宰地位

所以,要成功顛覆一個產業,你不但要深入了解這個產業原來運作的模式,還必須要知道有沒有正在發生的環境劇變,將會影響這個產業的運作邏輯,讓你這個突變者有機會乘虛而入,與原本的主宰競爭。相反的,當沒有 Paradigm Shift 發生時,如果你只是在某個功能上比原本的產品稍稍改進,那往往是無法打敗現今的主宰的。

當然,人為的除外,在大自然界,環境劇變發生的情況是很少有的,因此物種演化的速度也相當的緩慢。但在商業的世界,環境變遷的速度不但比自然界快許多,而且還有越來越加速的情況。Facebook Open Graph 平台、社群媒體、病毒行銷、行動上網、後 PC 裝置、3C 產品的上網化 (智慧電視、智慧相機) 等等,都是正在發生的巨大環境變遷,也是破壞創新者可以利用來突破在位者霸權的 Paradigm Shifts。

全世界都不是笨蛋,多一根尾巴的恐龍不是比較好的恐龍。找出正在撞地球的彗星有哪些,然後演化出更能適應劇變後環境的新物種,才是在創業世界生存真正的方法。

___

11/7 (三) 1:00PM 歡迎到「appWorks Demo Day #5」來看看所有參與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團隊們,觀察到了哪些環境的變遷,又演化出了哪些更新、更強悍的物種。

(Photo via jdhancock, CC License)

深厚的知識

October 30th, 2012

當一個人或一個組織專注在品質之上,也就是「工作的總價值產出」除以「總成本」,則品質往往會隨著時間提昇,而成本則會逐漸下降。相反的,當人或組織專注在成本之上,則隨著時間提昇的反而是成本本身,下降的反而是品質。–W. Edwards Deming

我最近正在經歷一個非常嚴重的「演講牆」,就好像長跑選手在起跑後不久後碰到的「撞牆期」一樣。每天早上 5 點起來晨讀幾年下來,我發現當你越研究這個世界,就越體會所有的事情都是相互連結的系統,因此每當我想要在演講中傳達一個概念,很難不去想到種種與這個概念相關的母系統與子系統,還有與它相互影響的平行系統,然後我就發現我的表達能力太弱,根本無法把這樣錯綜複雜的東西解釋清楚,事實上,其中有很多系統我自己也還沒有研究清楚。更重要的是,即使我能夠把這些系統解釋清楚,現場的人大多也無法一下子體會到整個結構。

所以我必須要簡化我的訊息,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傳達給聽眾,但是該如何簡化,從什麼角度投射這些系統,才能讓這群人更容易理解?我發現我沒辦法決定,因為我不知道聽眾的組成,以及他們先前對這些知識的理解程度。接著我就撞牆了,因為我無法選擇該從哪裡講起,用什麼角度切入。

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很嚴重,因為一個人的知識如果不能成為他人的價值,那他懂再多也沒用。我大概知道我的問題在哪裡,知識與哲學研究、萃取到最後,會非常的形而上,非常的抽象,但那不是知識最容易被吸收的一種型態。知識最容易被吸收的形態,是透過故事、案例與親身的經歷。所以我需要去收集更多的好故事,才能夠把我想傳達的概念,有效的分享給大家。

不過在我還沒收集到這些故事之前,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The System of Profound Knowledge」,翻成中文就是「深厚知識的系統」。這是昨天提到的「系統式思考」的先驅,也是造就 Toyota 奇蹟的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運動的發起人 Dr. W. Edwards Deming 所創造的一個系統,用來協助你分析、理解所有系統的運作,然後才有能力改造、重新設計系統。

The System of Profound Knowledge 可以分為下列四個元件,彼此互相影響:

  1. 對系統的欣賞 (Appreciation of a system) — 深入了解系統運作的方式,以及每個元件互動的情況。以商業模式來說,就是理解客戶、通路、價值訴求、關鍵資源、夥伴、營收、成本等等九大元件之間的連動關係。
  2. 理解變動相關的知識 (Knowledge of variation) — 了解造成系統效用改變的相關知識,以及這些變動的範圍,例如:當降價促銷,整體營收往往會上升,但那不代表這個商業模式的獲利能力也會跟著提昇,甚至會影響未來的定價與獲利能力。
  3. 知識的理論 (Theory of knowledge) — 能夠解釋知識,以及理解知識能夠解釋與不能解釋的東西,能夠量測與不能量測的東西。
  4. 人類心理的知識 (Knowledge of psychology) — 對人類心理的理解與體會。

記住 Profound Knowledge 是一個系統,所以它擁有系統的特性。它是由這四個元件所組成,但元件間是互相影響,而不是相加。Profound Knowledge 存在的目的是協助你了解其他的系統,但其中任一個單一元件無法單獨達成這個功效。要能夠提昇你了解其他系統的能力,你不能只是單獨提昇四個元件的其中一項,你必須要讓元件們互相影響,然後造成整體的提升。

以上,希望能幫助你們更能夠以以系統的方式思考,以系統的方式了解這個世界。

__

appWorks Demo Day #5」來了,11/7 (三) 1:00PM 所有參與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團隊們,將會在那裡向全世界展示他們的創業成果,歡迎你一起來感受他們的熱情,欣賞他們的作品,或許得到一些啟發。

(Photo via hpj7173, CC License)

思考一整個系統

October 29th, 2012

社會現行的管理制度,摧毀了每個「人」。人有與生俱來的內在動機、自我尊重、尊嚴、驅動學習的好奇心,以及樂在學習的喜悅。可惜從兒童時期,我們就開始破壞它 — 我們頒獎給「最好」的萬聖節服裝、「學」校的重點卻是「考試」成績、「第一名」還有獎狀,就這樣一路到大學。在工作中,個人、團隊和部門都被排名,績優的給獎勵、落後的就懲罰。目標式管理、業績、獎金、商業計劃,這些工具被湊在一起,部門間又有不同的制度,造成更多的損失,無論已知或未知的。– W. Edwards Deming

兩年半、前後五屆、加起來超過 120 個團隊的 appWorks 育成計畫下來,我最大的感想是:創業是一個無法「教」的事情。

這必須要從系統式思考 (Systems Thinking) 說起。基本上,我們處在的這個世界,是一個巨大的系統,系統裡面又有許多的子系統。所謂「系統」,它有幾個重要的特色:

  1. 系統是由互相連動、互相影響的元件所組成:以「人」這個系統為例,人是由大腦、心臟、骨骼、四肢等器官所組成,這些器官之間互相連動,也互相影響。大腦可以影響肌肉去牽動骨骼運動,相反的,關節不好不但會影響肌肉的運動,關節痛更會影響大腦專心思考的能力。
  2. 系統的功能是元件「互動」的結果,而不是「相加」的結果:人之所以能「前進」,是經由腦與神經的協調,不同部位肌肉依序巧妙的拉動骨架所造成,而不是腦、神經、肌肉、骨架紛紛向前移動一點點的結果。
  3. 任一元件皆無法單獨完成系統的功能:飛機的主要功能是起飛與飛行,但飛機裡面的任何一個元件皆無法單獨起飛或飛行。「人」會用滑鼠,但「手」無法用滑鼠 (不然你可以把它砍下來看看它會不會繼續點游標),人會說話,但嘴巴無法單獨說話,人會思考,但大腦無法單獨思考。
  4. 只升級單一元件往往無法造成整個系統的進步:改過車的人就知道,改了輪子造成過彎性能的提升,但油耗也變差了。改了 Turbo 造成加速的提升,但煞車距離也拉大了。
  5. 只改善單一問題點往往也無法造成系統的進步:當腳踏車「脫鍊」,你只是把它修好並無法防止下次「脫鍊」的發生。

也就是說,「系統」是一個複雜的東西,就像一隻大象一樣,如果只是矇著眼睛一個一個器官的摸,你永遠沒辦法了解整隻大象的樣貌,更別說牠活動起來的樣子。所以系統是沒辦法「教」的,你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把摸象人的眼罩拿下來,讓他看到整隻大象的樣子,然後再把他丟到大象身上,讓他去感受大象如何走路、喝水、過河。

可惜在教育體系,光是要把眼罩拿下來就是一件超級困難的事情。從小,我們的教育就沒有「系統」的觀念。國文老師只教國文,他根本不管歷史老師在教什麼,也不管這些文章作者在歷史上的定位。歷史老師只教歷史,他根本不管這些國家當年的地理環境。地理老師只教地理,他不管每個城市不同時期的發展。英文老師只教英文,他甚至連每個國家、每個城市、每個歷史名人的英文名字也不會教你。

然後,我們又告訴這些孩子,學習的重點就是每一科的考試都要考 100 分。你仔細想想,在一個充滿選擇題的考試考 100 分是什麼意思,意思是你訓練他們只在乎每個「子元件」的最佳化,但不需要去思考系統層面的任何問題。所以國文裡面作者與作者間的相互啟發、影響並不重要,地理裡面河川上下游間的關係也不重要,甚至連歷史裡面國家與國家間、朝代與朝代間的連動關係也不重要。

我們訓練所有人專注在「元件」的優化,但卻沒有教他們去思考「系統」存在目的到底是什麼。我們訓練出一批批考試 100 分的年輕人,但他們卻連自己、社會、國家、世界等等系統現在到底需要什麼,連最基本的答案也沒有。

所以當創業需要他們創造一個新的系統,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去解決人們的問題,去為世界創造巨大的價值時,這當然無法教,因為你必須要先學會從系統面看事情。十多年的「元件式教育」就好像一個眼罩一樣,唯有當你把它拿下,真正打開雙眼,你才有辦法開始學習創業這個系統,一個複雜、連動、活躍的系統。

___

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歡迎來跟我一起學習系統思考、思考系統。

(Inspired by Russ Ackoff; Photo via Wikipedia,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