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須知」文章

廣告可以是「費用」,但更可以是「投資」

September 3rd, 2012

我花在廣告上的錢有一半是浪費掉了,問題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19 世紀知名廣告人/零售業者 John Wanamaker

大眾媒體的投資報酬率幾乎是沒辦法追蹤的,無論你是投放在電視上、雜誌上還是公車上,廣告上刊之後,你大概只能求神保佑消費者會因此多買幾個你的產品。三個月之後如果你發現業績變好了,那就再用同樣的方法繼續打廣告。如果沒有變好,那就趕快做一個品牌知名度調查,說服自己至少人們記住了你。久而久之,「行銷」在企業裡變成了一種「花費」,好像不花,生意就會變差,花了,也不知道到底花到哪裡去了。

因為無法得知到底是「誰」在看我的廣告,看了之後,又有「誰」去買了我的產品,大眾媒體最後演化成了一種「流刺網」生態圈 — 媒體先無差別的衝收視率、衝發行量來「濫捕」,接著再把魚整包整包的賣給廣告主 — 無論是用 CPM (Cost per Mille) 或是 CPRP (Cost per Rating Point) 的方式計價,背後的意思就是每雙眼珠的價值都一樣,不管他的收入、興趣、購買計畫是如何。

而雖然企業需要的客戶,但既然魚群只有賣整包的,他們也只好跟著亂槍打鳥,以「曝光」為名,把自家的廣告到處張貼 –『這麼多魚裡面,總有幾條是我要的吧!』久而久之,「廣告」開始充斥著「不精準」的行銷訊息 — 或稱為「垃圾」,並且逐漸在消費者心目中留下了負面的印象,甚至讓大家避之惟恐不及。

但其實「廣告」可以不用這樣搞。事實上,在我熟習的網路產業,廣告不是這樣搞的。好的網路公司,從來不把廣告當作一門花費,好的網路公司,其實把廣告當作一門「投資」,因為與 John Wanamaker 所處的時代不同的是,在網路的世界,你永遠知道浪費的那一半,是哪一半。

好的網路公司老闆,每天會把正在投資的幾十、幾百個「廣告通道」攤開來檢視,仔細計算投資報酬率,看看產生的 LTV 是否大於 CPA。報酬率高的,他們毫不猶豫的加碼買進,報酬為負的,他們會先試著更換廣告素材,如果仍然沒有起色,那就馬上砍掉,前後可能不到兩天的時間。如此不斷重複的優化他們的行銷投資,永遠沒有停歇的一天。

這就是「大眾」與「網路」最大的差異,也是要進入網路業的創業者必須要學會的 know-how,無論你是要投資廣告,還是被投資廣告。

___

歡迎加入我的 Google+

(Photo via worldbank, CC License)

最終的決勝點:品味

August 31st, 2012

2007 年,當 Steve Jobs 與 Bill Gates 兩位「Frienemy」(Friend + Enemy) 歷史性的同台 D5 座談會,記者問到 Bill 最佩服 Steve 的是什麼,Bill 幾乎毫不思索的就回答了:

I would give a lot to have Steve’s taste. (我願意犧牲很多東西換取 Steve 的品味)

品味?兩位科技史上最強的創業者 CEO,戰到了最後,定高下的關鍵居然不是技術、不是策略、不是手腕、也不是溝通能力,Bill 最欣賞 Steve 的,居然是「品味」。

但你仔細想想,這是很有道理的。Apple 終究是一個消費性電子「精品」的品牌,這樣的品牌背後一定會有一個「品牌精神」,一個必須要「入世」、不「流俗」,又能「與時俱進」的品牌精神。當 Steve Jobs 還在時,其實他就是這個精神。所以 Apple 產品從工業設計、使用體驗、搭載的軟體、生態圈的規矩、行銷文案、價格,一路到 Apple Store 的擺設,最終都是由他來拍板定案的,而他決策的基礎?你或許可以說是「獨裁」,但也可以說是他個人的「品味」。

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想,技術、策略、手腕、溝通能力,如果你願意花一萬個小時去學習,一個創業 CEO 大概都可以達到非常不錯的境界。但「品味」,我就真的不知道了。一個人花一萬個小時,真的能夠體會「品味」到達一個程度,讓他可以「出眾」而又不「出世」嗎?這我真的不確定。況且,如果你需要花一萬個小時學習品味,你該從哪裡學起?這又是另一個課題。

但無庸置疑的,我認為「品味」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我們常說一個創業 CEO 每天要做幾十個大大小小的決策,大多無法經過充分的討論與資訊收集,但好處是這些決策不需要每個都正確,只需要「多數」正確,錯了趕快修正就行。如果你仔細想想,當一個創業 CEO 在這樣的工作情境下,能夠有比較高的決策正確率,短期來說,或許是運氣,但長期而言,除了他的知識與經驗之外,品味絕對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在 2008 的美國總統大選中,Obama 陣營推出了上面那張經典的海報,海報中的 Obama,最終成為在社群媒體裡最廣為流傳的候選人印象。這張海報既現代又後現代,紅色的臉讓你感受到衝突,白色的臉卻又讓你感受到冷靜,Obama 看著右上方代表遠見,下方寫的文字是「HOPE」,強調 Obama 陣營主打的是希望與改變,而不是他們的候選人。當然 Obama 最後奇蹟似的贏得選戰有很多原因,但你仔細想想,當初他一定有很多海報可以選擇,為何決定就是這張,然後你再觀察 Obama 陣營整個選戰下來的種種品牌決策,我想那背後在默默運作的,應該是他本人的「品味」。

當然「品味」很難學,我也不敢說是什麼大師,但我想我們可以從觀察與質問開始,為什麼 Mac 是金屬色的?為什麼 iPhone 是黑與白的?然後你還必須去別的領域得到靈感,精品、時尚、汽車工藝、精緻美食,都是我們可以師法的地方。Bill Gates 到了五十歲才想到他當初應該犧牲一點,去換取 Steve Jobs 擁有的品味,那或許 20、30 歲的我們,應該提早開始用功,一點一滴,累積自己的 Taste。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加入我

(Photo via screenpunk, CC License)

你不該「一翻兩瞪眼」,如果這是場德州撲克的話…

August 30th, 2012

還不會玩「德州撲克」(Texas Hold’em Poker) 的創業者,我建議你找會的朋友學習一下,然後每個月花一個晚上去體驗這個遊戲,現場體驗 — 網路上雖然也有不少德撲遊戲,但那跟現場版的體會差非常多。這個遊戲裡面有太多跟創業相關的教訓,很難跟你形容,只能說每個創業者都該親自並且深刻的去體會。

德州撲克是一個規則很簡單,但玩的過程卻是無比細膩的遊戲。

每局的一開始每個玩家會先拿到兩張牌,接著莊家會依序翻出三張、一張、一張牌在海底,最終的目的是比較每個人手上的兩張牌,與海底的五張牌去組合,誰能夠組出最佳的「五張」。在這個過程中,每次發或翻完牌,大家就要下注,每輪下注每個人都可以提高籌碼,其他人則可以決定要跟、要提高,還是要放棄。最後的贏家,則可以獨吃海底裡面所有的籌碼。

所以這個遊戲中間滿滿的是機率、投資報酬率的計算,以及對同場競技者人性的觀察。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說,你可以想像手上的兩張牌是你的「產品」,而海底的牌則是「市場」,所以你的任務,就是找到「Product-Market Fit」,贏得大獎回家。

而如果你是「精實創業者」,那在這裡面的策略就是用最低的「成本」(注金),去看到那第一次莊家翻出來的三張牌,因為這 2+3 張牌,基本上決定了你 70% 的命運。所以當你有錢的競爭對手在莊家第一次翻出牌前就在下大注時,你往往會選擇「退場」,讓他們自己去決一死戰,這就像是當 Google 與 Firefox 在市場還不明確時就在花大錢嘗試「Web OS」,這時身為精實創業者當然會迴避這樣的市場。

而最最甜蜜的不外乎是你手上的牌明明不怎麼樣,例如兩張 3,你花了最低的成本去看翻牌,但翻出來的卻是另外兩張 3 這種情況,這就像是 MVP 找到了 Product-Market Fit,接下來的戰況,如果沒有太多意外,你大概會扮豬吃老虎,把其他人殺得片甲不留 — 你可以聽我的,因為敝人在下就是靠這樣的策略在 200 人參加的 2005 年 NYU Stern 慈善撲克牌大賽中贏得了冠軍。

因為「市場」終究決定了你的命運,所以在得知任何市場資訊前,無論你的產品看起來再好 (兩張 A),你都不應該丟過多成本進去。一切的遊戲,應該是在得知市場之後,才開始的。創業也是一樣,市場終究決定了你會不會成功,所以你的任務其實不是「做出 (我認為) 最棒的產品」,你的任務其實是用「更低成本的去了解市場」,了解「我的產品與市場間有沒有 Fit」。

所以花六個月的時間做一個產品,做完之後才推向市場,一翻兩瞪眼,是很不好的賭博習慣,因為這就像是在莊家還沒翻出任何海底前,你就已經「梭」了三分之一的籌碼一樣 (假設你準備了 18 個月的糧草)。如果錢不是重點,那你至少想想你的人生,有多少六個月可以浪費在賭「市場未知」的產品之上。

一個好的創業者,應該是對市場「痴迷」的,用盡各種力氣想要「提早」知道市場喜好的,因為越早知道,你下注的籌碼就越低,在糧草耗盡前能夠有的嘗試 (與學習) 也就越多。

講這麼多,還不如你親身體會一下,這個週末,找幾個朋友一起「德撲」一下吧!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

(Photo via insightimaging,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