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須知」文章

成長,有意義的

January 11th, 2012

網路的世界發展近 20 年,裡面累積了許多光怪離奇的現象,其中我最喜愛的一個,稱之為「蘋果橘子統計學」── 如果你有讀過 Steven Levitt 的「蘋果橘子經濟學」,就知道我的意思。這件事情是這樣來的,剛開始的時候,大眾媒體的記者們並不知道網路業到底在搞什麼鬼,所以我們必須要發明一些簡單易懂的統計數據,讓他們比較容易說我們的故事。

所以,我們會餵出一些像是「流量」、「Hits/Pageviews/PVs」、「會員數」等等的數字,然後再給他們一些比較的基準, 像是「我們現在有 20 萬會員,每個月成長 30%」。這樣的數據非常容易理解,聽起來也很厲害,所以就這麼被沿用了下來。但是真正經營過網路公司的人都知道,這些數字跟公司的實際健康情況關聯度極低,況且其實非常容易作弊 — 如果你沒有設計「刪除會員」的功能,那廢話你的會員人數一定會不斷的增加。流量更是簡單,只要登入 Google AdWords,把你的每日預算調高一點,流量自然就會增加。

問題是,累積 20 年下來,這種「蘋果橘子」的作法不但成功的誤導了大眾,最後也成功的誤導了許多新來的網路人。所以,當聽到年輕人說「網站上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衝流量、衝會員數」,我常常哭笑不得。即便是最近把焦點搬到了行動上,你還是看到大家把「排行榜 (最高) 名次」和「下載數」等這些假成績拿出來比大小 — 廢話只要你的 App 還在 Store 裡的一天,下載數當然只會上升,不會下降。至於排行榜名次,那更是可以直接用廣告預算去買。

所以作為一個正牌的網路創業者,你不能拿這些嚇唬外行的數字來追蹤自己的成長。相反的,你必須要專注在更有意義的東西上面。首先,你必須要精確的追蹤自己產品的轉換率留下率、使用率、回客率、病毒參數等等健康參數。接著,你要學會針對每個版本進行量測,然後確認每次更新時產品有實質的進步。你還要學會作 A/B 測試,在確認新功能的轉換率之前,不一定要釋出給全部使用者。最後,你必須要追蹤不同行銷管道間轉換比率的差異,然後學會針對表現好的管道加強投資。

而做這麼多事情,你的終極目標就是要達到 LTV > CPA 的狀態。沒錯,這件事情很複雜,所以我們往往懶得跟外行人解釋。所以面對媒體,甚至你還是要跟著玩這場「蘋果橘子」的遊戲。但轉過身來,作為一個創業者,請注意千萬別再搞混了,好嗎?

(Inspired by Venture Hacks; photo via pandiyan, CC License)

流言終結者 #9:「你需要堅固的技術門檻…」

January 7th, 2012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常常需要參加所謂的「創投媒合會」──若說「投資」是一場創業者和創業投資人間的婚姻,那這些媒合會就是促成彼此認識的「相親大會」。這種相親活動往往從新創團隊會輪番上台介紹創業計畫開始,接著台下的創投會針對計劃中不清楚的地方提出疑問,最後彼此交換連絡資料,下次約個時間再喝杯咖啡進一步交流。

有趣的是,每當一個網路新創團隊介紹完他們的產品,有幾個問題總會一再的出現。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請問,你這個東西的技術門檻在哪裡?不是很容易被抄襲嗎?」

其實,會問這樣的問題,是出自於對「網路業」的不理解。傳統的科技產業,產品的先期研發時間長、成本高──拿開一顆晶片為例,大概要花個 5,000 萬到 1 億,再加上 9 到 18 個月的研發時間,才有可能成形。所以如果你沒有建立起足夠的技術、專利門檻,一旦產品上市後熱賣,對手一定會馬上抄襲,搞得你連研發投資都還沒有回收,產品的售價就已經被市場競爭打爛。

問題是,網路業根本不是傳統科技產業。現在的網路創業講求「精實」,產品的先期研發時間短、成本低──往往運用大量的免費開源工具,再加上 2 至 4 個星期的「揉合」,便能做出雛形,所謂的 MVP。接著,我們會把這個雛型推上火線,再透過市場的反饋,不斷的修正產品,優化使用率、轉換/變現率,從那邊建立起競爭優勢。

因此,網路業的競爭優勢不在技術門檻,而是在速度門檻──以 Google 為例,即使已經是網路搜尋的強勢領導者,它進步的速度也從來沒有減緩下來。事實上,Google 上隨時都有 200 個實驗正在進行,用三天一小改、五天一大改來讓對手追無可追。

除了速度,網路產品更重要的競爭優勢來自「網路效應」,也就是讓使用者和使用者間建立起連結,用使用者來綁架使用者。Facebook 就是最好的例子,當人們打開這個網站,他們其實並不是要去用 Facebook 。當人們打開Facebook,他們根本就是要去找朋友聊天的。這非常容易證明,試想如果有一天你的朋友們都不用 Facebook 了,那即便這個網站進步再快、技術門檻再高,對你還有任何意義嗎?

最後,網路產品的競爭優勢必須還來自於「行銷通路」,也就是搜尋、社群媒體和行動平台。搜尋指的是 SEO (搜尋引擎最佳化),也就是努力提升自己在 Google 搜尋結果的排名。排名高的網站,就容易從 Google 吸引到大量的搜尋使用者。社群媒體指的是消費者主動在 Facebook 等網路社群上推薦你的頻率和強度,也就是所謂「贏來的媒體」。最後,行動平台指得是你在消費者的智慧手機、平板裝置上是否占有一席地位。

所以說穿了,網路的背後雖然是科技,但實際帶來的卻是消費行業的通路革命,因此,技術門檻其實跟成不成功沒有多大關係。這一點,有心透過網路創業的人,都必須要認清。有心投資網路的人,更要認清。

(這篇文章編輯後的版本,刊登在 2012 年 1 月號的《30 雜誌》上; Photo via kwc, CC License)

從今天起,開始學寫程式吧,每個人!

January 6th, 2012

那天在 WIRED 台灣的發表會上,總編輯 Tai (戴季全) 說了一個小故事:

二十年前,我在台大誠品找書,也在誠品買書。十年前,我在誠品看書,然後回家上博客去買。現在,我去誠品翻書,然後直接在誠品用手機上網,去博客來買。店員常常跑來警告我:『先生,這裡不准拍照。』我都回答:『我沒有在拍照,我在買書。』

這雖然只是一個典型的「Tai 式寓言」,卻也是這 20 年來消費行為巨幅轉變的精準寫照。更重要的是,我發現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不,網路已經不再是科技業的延伸,我們正在目睹的是它「重新發明」各行各業的過程。消費者正在把他們取得知識、服務和商品的通路,從實體移到網路,再從網路移到智慧型手機 (移動裝置)。

說得更簡單一些,未來的 10 年內,過半的人類交易行為,都將被網路取代。還記得工業革命重新發明了各行各業嗎?沒錯,你們正在目睹的是更大規模的網路革命。因為它不只改革了製造,還改革了媒體、通路、售前、售後服務,因此產生的轉變將遠比工業革命巨大。

而背後驅動這個革命的,就是軟體。但這個軟體不是你在學校學的那種軟體。它不是一種終端商品,而是一個活生生的生物。你不只要把它設計、開發出來,還要學會如何依據消費者的使用情況來更新、改進、維護它,你也要學會不同硬體、平台的不同特性,針對這些特性去提供使用者更棒的服務。

說穿了,這些軟體不是產品,而是一個個直達消費者的特快車,讓你可以透過它們來提供知識、商品,和更貼心的服務。不,「Software as a Service」(軟體即服務) 不是一種收費方式,SaaS 是一種經營的態度,從今天開始,所有的行業都變成了服務業,而軟體,就是你提供服務的通路。

也就是說,就像工業革命把大多數人帶入工廠去上班一樣,從今天開始,我們將會需要巨量的軟體人才。而且這些人不能只會寫程式,他們還必須要懂得如何把品牌精神、知識傳遞、貼心服務、商品價值等元素通通揉入到軟體之中。很抱歉,這種人目前非常的稀有,這也難怪在網路業最發達的美國,全國的失業率高達 10%,但矽谷的網路公司卻通通找不到員工。

我預期這樣的人力供需不對稱狀況,在三年內也會來到亞洲。所以如果能夠的話,你應該現在開始學寫程式。如果你沒有任何經驗,Ruby on Rails 是個不錯的開始。如果你先前學過 C++/Java,那可以考慮學學 Python

而如果你是創業者,我認為這裡面有巨大的機會。在美國,已經有人開始推出像是一個星期一堂課,一年內學會寫程式的這類型服務給消費者。我相信在中文市場,也可以有許多類似的服務被推出。

這場網路革命來得很慢,但相信我,它已經在發生,而且非常、非常的巨大。

(Photo via louish,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