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須知」文章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September 16th, 2011

2005 年,Steve Jobs 在 Stanford 畢業典禮上演講,最後送給了在場的年輕人一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這個演講後來被廣為流傳,各種中譯版也紛紛出現,有些人把這句話翻譯為「求知若飢,虛心若愚」,《Cheers 雜誌》則把這句話翻譯為「飢渴求知,虛懷若愚」。無論如何,我認為這些都是錯誤的解讀。

什麼叫 Hungry?

美國人不會用 hungry 來形容對於知識的追求。對知識,他們用的是「好奇」(curious) 這個字。一個求知若渴的人,叫做「intellectually curious」或是「eager to learn」,但絕對不會是「intellectually hungry」,也極少是「hungry to learn」。

用到 hungry 的時候,針對的「成功」,也就是「hungry for success」。所以 Steve Jobs 的「Stay Hungry」,根本不是叫你去求「知」的意思,他真正想說的,是要你去不停的尋找成功,永遠不知道滿足。為什麼?因為創業者最常犯的錯誤,除了做出沒人要的東西之外,就是太快滿足於初期的成功,接著開始以為自己是神,再也不會失敗。

楊致遠就是最好的例子,90 年代末期 Yahoo 叱吒網路圈後,他開始陶醉於成功之中,成天打高爾夫球、旅行,結果呢?快轉十年之後,Yahoo 現在的市值等於他們手中持有的阿里巴巴股票,也就是說這家母公司是一毛不值。為什麼?因為他失去了 hungry。

回頭看 Steve Jobs,過去 14 年來,他像一頭肌餓的猛獸,永遠不會滿足,Mac、iPod、iPhone、iPad 一招接一招,不停直搗對手的心臟,如果不是因為健康狀況,他大概永遠沒有停歇的一天,這,就是 hungry,這,就是 Fox 寫的「稀有的豬」。

什麼叫 Foolish?

美國人也不會用 foolish 來形容虛心,虛心叫做「humble」、叫做「be a good listener」、叫做「be open to new ideas」。而 fool,根本不是「虛心的人」,fool 是「笨蛋」的意思。

「You gotta be a fool to believe that will work.」(你一定是個白癡才會相信那東西會成功) 是所有的創業者最常聽到的,而 Steve Jobs 想告訴你的,就是別理他們,繼續當你的傻瓜。因為要革命,你就註定要在眾人的誤會中孤獨的前進

所以各位創業者,記住 Steve Jobs 的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然後一輩子都不要停止戰鬥。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People!

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來跟我們一起當傻瓜。

(image via)

創業 = 大公司的相反

September 14th, 2011

昨天因為 App Star 節目的邀請,回到母校台大去演講。會前、會後,有許多對創業有興趣的學弟妹跑來找我聊天,其中不少問題圍繞在如何「開始」,是不是要先寫一本厚厚的商業計畫募一大筆資金、建一個「完整」的團隊,還是要先打下深厚程式基礎?是不是應該去企業上上班,學學他們的管理方式?

我突然有一種感覺,原來「創業」這件事情這麼難解釋,是因為我們都活在一個「大公司」的世界,所有人對於「生意」的想像,都是來自這些大傢伙們行為 — 大企業的組織、大企業的架構、大企業的流程、大企業的邏輯…

問題是,創業根本不是那樣

為什麼?簡單的說,如果大公司的邏輯放諸四海皆準、到處都可以成立,那大家都不用創業了,這世界早就被他們填滿。問題是,每天都有人成功開創新公司、新領域、新產業,為什麼?就是因為大公司的邏輯,在創業世界往往是行不同的。

或者讓我這麼說:

新創公司 ≠ 大公司的縮小版

大公司在做的事情,是「執行」已經找到的商業模式,就好像連鎖餐廳的廚師照著食譜做菜一樣。所以架構、流程、嚴密的成本管理是重點,因為在食譜不變的情況之下,這些管理方法才會幫助企業產生出最多的利潤。問題是身為一個新創公司,你根本連消費者想吃什麼都還不知道,哪裡來的食譜。

所以身為一個 startup,你的重點是如何快速的找到這個食譜,也就是你的「商業模式」。既然如此,你當然不能做大公司在做的事情,你應該做它的相反。人家「充分授權」,你就應該「事必躬親」。人家謀定而後動,你就應該動而後謀變。人家找廣告代理,你就應該自己經營行銷、社群媒體。人家注重 reporting system,你就應該注重效率。人家組織完整,你就應該要力求精簡 — 剛好我的「異父異母」雙胞胎哥哥 Mark Suster 今天也寫一篇為什麼你不需要 COO

記住,創業就是在找到那個消費者想吃的東西,接著再做出你自己的食譜。在那發生之前,你千萬不能像大公司,你甚至不應該遵守任何規矩、任何管理學的教條。Remember, good entrepreneurs hack, everything.

想跟其他一流「廚師」一起開發食譜、嘗試新菜色?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熱烈徵求團隊中。

(image via jurvetson, cc license)

夥伴,不是談判對手

September 6th, 2011

昨天是很開心的一天,投資、輔導了近一年的一個團隊,終於在這兩個月找到了 Product-Market Fit — 他們開發的 Apps 被消費者大量的下載,下載後的活躍比例、使用頻率,都非常的高。緊接著品牌廠商也一個個主動登門拜訪,洽談行銷合作。辛苦了大半年,終於開始在市場上有所斬獲,公司也準備要開始走向下一個階段。

因為這樣,我特別跑去他們公司一趟,和幾個創辦人聊聊接下來的策略,順便幫他們打打氣。半個多小時的會議,除了感覺到他們對未來的發展充滿期待,更重要的是我又看到他們眼中閃閃的火光。秋天的下午天氣很好,會議之後我決定散步回公司,一路上順便想想這一年的輔導過程,有什麼心得、收穫。

介紹人

首先,這家公司當初是由一個我很信任的創業家帶來見我的。所以雖然他們來的時候已經到了接近「關門」的狀態,但 appWorks 最後還是決定要幫他們。當然如果是一個全新的團隊,我們還是有可能會幫忙,但是一個好的介紹人可以讓雙方都省去很多「背景調查」的時間,快速進入工作狀態,我認為是比較有效率的模式 — 有沒有跟你說喝咖啡很重要

自有資金

再來,當這個團隊來找我們時,已經燒了一年多的錢,而且大部分是團隊自己的錢,但公司遲遲無法獲利,資產基本上已經轉為負數,然而創辦人還繼續墊款維持營運。當時完全可以感覺到他們已經繳夠了學費,而接下來一年的輔導他們也的確很能夠接受從「成本效率」去看事情的各種建議。

夥伴 vs. 談判

而我覺得這個案例最最重要的,是從頭到尾,雙方都把彼此當作夥伴,而不是「談判對象」。還沒投資前我跟創投同業聊這個案子,有幾個人建議我應該要先請對方辦理減資,然後我們再入股,把能購買到的股權最大化。我思考了很久,最後決定這根本是一個短視的爛手段,因為辦減資等於在入股前先捅了原始投資人和經營團隊一刀,日後的股東、董事會怎麼可能和諧。

況且這會讓大家花很多時間在股權談判上面,問題是這根本和這家公司能不能找到新方向、轉虧為盈一點關係也沒有。所以最後我們決定不但不請他們減資,還反過來跟被稀釋的創業團隊定了一個認股合約,只要他們一年內能夠逆轉局勢,就可以用最優惠的價格認購公司股票,提升自己的股權比率。

當然沒有人知道如果是另一種處理方式,現在會是什麼局面。但至少我知道「夥伴策略」是有效的,這一年來我看到他們繼續把這家公司當做自己的寶貝在經營,而最後也成功的找到未來的方向。

Negotiation vs. Sales

剛好前兩天 EZTABLE 的創辦人 Alex 傳給我一篇 TechCrunch 的文章,在講為什麼 Negotiation is worthless. Sales is everything.  我覺得寫得非常棒,也正好是這次案例的最佳寫照。我推薦每個創業人都應該要讀一讀,並且認真的體會、實踐這篇文章的精髓。

所以今天的結論是夥伴,沒錯,appWorks 不想做你的投資人,不想做你的董事,也不想做你的老闆。我們只想做你的夥伴,陪你認認真真的建立一番事業的夥伴。如果這也是你想要的,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我們歡迎你的加入。

(image via nzdave,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