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須知」文章

為什麼搖滾樂團 Van Halen 不吃棕色的 M&M 巧克力?

August 5th, 2011

80 年代的歌手和搖滾樂團,常常為人詬病的就是很大牌,每次到任何地方表演,要求特多。最有名的就是 Michael Jackson,洗澡一定要用進口名牌礦泉水根據多個留言表示這其實只是一則誇大的新聞報導。另外一個大家常常說的案例,就是 Van Halen。他們的演唱會後台一定要放一大碗 M&M’s 巧克力,那就算了,合約上還特別註明「絕對不能有棕色」的。

多年來,這個條款經常被大家拿來作為樂手們被寵壞的最好證明,都幾歲的人了,自己沒有手嗎?不吃棕色的 M&M 就自己挑出來就好了,幹嘛還勞師動眾把這種小事寫到演唱會的合約裡面?真是大牌到不行!

真的是這樣的嗎?

事實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不吃棕色 M&M 的條款,其實跟 Van Halen 團員的口味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是他們放進合約裡的一個 hack。

原來,在 80 年代,Van Halen 是把巨型演唱會帶到美國成千上萬小城鎮的先鋒。別人的演唱會器材是 3 卡車,他們的則要多達 9 卡車。因此,要辦一場 Van Halen 的演唱會,無論是舞台、燈光、設備的搭建,複雜的程度都比其他的演唱會高出好幾倍 — 千萬不要搞錯了,演唱會設備弄不好真的會出人命的。

又因為 Van Halen 的巡迴行程非常緊湊,工作人員常常處於疲憊的狀況,再加上要和當地的場地人員合作,所以他們開始把所有舞台、設備的注意事項都詳細寫入演唱會合約裡面,讓所有人都完全清楚這些資訊,來確保演唱會的安全進行。而要怎麼證明大家有看這些注意事項列表?Van Halen 只要走進後台就可以了。

如果後台有一碗 M&M 巧克力,而且沒有棕色的,那表示大家仔細的檢查過了合約裡的所有注意事項。如果碗裡面不幸出現了棕色巧克力,甚至連 M&M 的影子也沒有,那團員們就知道這次的主辦單位並不仔細,大家馬上開始檢查所有設備線路,通常,都會查出問題來。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

第一,當你看到別人有一個奇怪的行為,事情往往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你必須要好好去思考、了解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有沒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

第二,這世界常常有簡單卻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解決事情,在你出動全體人員進行地毯式搜索之前,先想想能不能用一個簡單的 M&M Hack 就 Ping (/pinpoint) 出問題的輪廓。

記住,好的創業家不只是寫程式,做產品,好的創業家 Hack, everything!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收聽更多我分享的故事

(Image via tonythemisfit, CC license)

Apple 的死敵是 Google?

August 4th, 2011

跟據 Apple 最新一季的財報,該公司最賺錢的生意就是 iPhone 和 iPad 了。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內,這兩個系列產品分別帶進了 133 億和 60 億的營收,佔 Q3FY11 總營收 286 億的 47% 和 21% (相對的 MacBook 只貢獻了 35 億)。也就是說,iOS 佔了蘋果至少三分之二的生意,是這間公司最核心、也最重要的產品線。

既然是的核心,如果有任何人威脅到 iOS 的市場地位,那他們就是 Apple 的敵人。所以,死 Google 的搞什麼爛 Android,這些人就是眼中釘、肉中刺,除之而後快。難怪好幾次由大統領 Steve Jobs 帶頭,Apple 都在公開場合嚴打 Android,因為競爭就是如此,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是贏,就是輸,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敵人趕盡殺絕… 真的是這樣嗎?

幾天前 Cult of Mac 的 Mike Elgan 幾天前寫了一篇文章,裡頭說得很好:

Apple 主要靠著販售整合軟體和硬體的產品賺錢,同時收取 App Store/iTunes 下載的「過路費」,他們也賣一些軟體,但幾乎沒什麼廣告營收。

相對的,Google 的營收有 97% 來自廣告。他們從硬體來的收入幾乎是零,Android Market 的貢獻也趨近於零,Google 的軟體也幾乎都是免費奉送。

簡單來說,Apple 是一家消費者電子公司,Google 則是一家廣告公司。

在大家眼中,iOS 是「封閉」的 — 請讀為「整合」如果你像 Prof. Mike 一樣是「果粉」的話。Android 則是「分裂」的 — 讀為「開放」如果你跟我一樣。所以當 Steve Jobs 和 Eric Schmidt 一來一往在那邊說自己的模式比較優越,聽起是很有趣,但是最終這個辯論是沒有意義的。這個世界永遠都會有「整合」平台,也永遠都會有其他「開放」的選擇,各自有它的優缺點,也各自有它的粉絲和厭惡者。

得了腦充血的粉絲們把各自支持的平台和精神劃上等號,好像沒有了 Google,這世界就少了開放;或是沒有了 Apple,這世界就沒有了整合。簡單來說,目前 Apple 統治了整合世界,而 Google 則是開放的冠軍。

問題是總是會有人統治整合,也總會有人是開放冠軍。如果沒有了 Apple,總會有另一家公司佔領整合 (Apple 之前是 Sony)。如果 Google 消失了,絕對會有另一家公司主導開放 (Google 之前是 Sun)。

Apple 本來就不想當「大眾」產品,他們想要佔據的是高階、高毛利的區塊,至於低階、不賺錢的生意,他們很高興讓給別人去做。

相對的,Android 的開放模式會把硬體和軟體的毛利趨向於零 (你看誰賣 Linux Servers 賺到錢了),但 Google 卻可以坐收廣告利潤。硬體的毛利越低,Google 越開心,因為會賣得越好,Google 可以賣的廣告看板就越多。

當然,Google 和 Apple 間並不是全無競爭,只是這兩個圓之間的重疊比大家想像中的都還要小很多。更重要的是,Google 對於 iOS 生態圈的貢獻超大,這是大家常常忘記的。想想 iOS 上最受歡迎的 Apps (和服務),有多少來自 Google —  Maps, Gmail, Google Search, Google+, Google Earth, Google Voice, Google Places, Google Translate… 多到數不清。

而更多時候這兩家公司根本就是一個鼻孔出氣的「矽谷幫」,共同對抗其他地區的敵人。舉例來說,之前行動平台的「整合 – 開放」組合是 RIM (做黑梅機的公司) 和 Nokia,然後你看這兩家隔著大西洋的公司被 Apple – Google 這兩個總部只差幾十公里的搭檔整得有多慘。除此之外,矽谷幫的共同敵人還有「西雅圖幫」的 Microsoft 和 Amazon,和「亞洲幫」的三星、阿里巴巴等。

所以,或許他們會在新聞上刻意激起對立,讓各自的粉絲們更熱情擁抱「開放」或是「整合」,但實際上,Google 之於 Apple,常常更像朋友,而不是敵人。

這就是我之前在「競爭與進步」中所說的,其實在商業的世界,根本沒有真正的敵人,越是競爭對手,越是你必須要學會合作的對象,要一起把餅做大,一起對抗實體通路,也要一起為你們的產業跟政府爭取更合理的法規。如果連 Apple 和 Google 都在合作,你怎麼能夠傻傻的把其他創業團隊都當成死敵,不跟對方說話呢?

而這,也就是我們創造 appWorks 的最重要原因,創業團隊們如果能夠互相溝通、互相合作、互相學習,一起把餅做大,大家都是最後的受益者。所以,我在這裡宣布,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從今天開始正式開放申請,如果你受夠了孤零零的自己創業,那就來加入這個已經超過 50 個團隊的創業社群吧!期待看到你們的申請書

(Image via)

創投為什麼要教 Lean Startup?

August 1st, 2011

Xdite 的網誌最近真是好文連連,繼上周的「需不需要一開始就 Scale」之後 (我也因此寫了什麼時候 Scale),昨天又寫了一篇很棒的「Startup 需不需要一開始注意資金的問題?」。在文章裡,他說:

我發現,這些玩垮的網路公司,幾乎所有的問題點出都在於「燒錢不會痛」… 沒有活命壓力就沒有 “deadline” ,然後有天就很難看的直接 dead 了… 需不需要一開始注意資金的問題?當然需要。只不過我的想法偏向「注意資金」的定義是「嚴格注意資金的運用」,而不是「去募到一堆錢然後亂花」。錢太多,十之八九會讓公司在一開始就滋養出一堆奇怪的病症…

寫得真是太貼切了。就像我說的,尋找新商業模式,和開發軟體一樣,都是一種「創造新知識」的過程,9 個女人也沒辦法在 1 個月生出小孩,所以這樣的過程你多砸更多「資源」下去,速度不但往往不會變快,甚至常常只會有反效果。

倒是 Xdite 的文章最後,提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Lean Startup 由創投來教又是更詭異的一件事。創投的存在基本上就是投注給你「很多資金」。而仔細回想,其實只要你很缺錢,自然就會很 Lean,所謂 Lean Startup 只是當你很缺錢時會自動產生的一連串決策成果。你會變得很 Agile,很注重投資效益,很注重 Pivot,很注重 deadline,因為不重視就會直接死。拿了很多錢又怎樣 Lean 呢?我也想不通。

聽起來的確蠻衝突的,創投不是希望你拿錢的人,這回怎麼又叫你要 Lean Startup 呢?Jamie 也說自己是創投,那他一天到晚寫那些精實創業的 MVPPivotPMF,到底什麼意思?

其實事情也沒有那麼複雜,我稱它叫做「演化」。演化是「天擇」的結果,而創投這個「物種」,近年來碰到的巨大環境變遷,就是「創業成本」的不斷降低 — 主要來自於開源/自由軟體、AWS 等雲端服務、行動裝置 (App Stores) 和社群媒體的普及。

在我看來,現在的網路創業,跟 99 年我們創辦碩網資訊時相比,成本至少差了 10 倍,甚至將近 100 倍。想當年我們要先花好幾百萬台幣自己打造一個 B2C 電子商務平台、再花好幾十萬買主機、最後一個月的 co-location 還要好幾萬。時光快轉 12 年,在 2011,你隨便 Google 都可以找到幾十種 Open Source EC 平台可以用,再懶惰一點的去商店街,一年才 1 萬塊租金,三兩下店就開張了。

所以當創業變得「便宜」,新創團隊的勝負關鍵就不再是誰的「本比較粗」,而變成一場「效率」和「生產力」的戰爭。相對的,當錢不再是最重要的資源,而管錢的 VC 卻想要成為 Startups 的股東時,那我們就必須要能提供錢以外的「資源」和「價值」,來協助創業團隊找到更多效率和生產力。「超級天使」因應而生,有人說,這是「創投產業的革命」,對我來說,這就只是物競天擇的結果。

所以,創投為什麼要教 Lean Startup?因為我們希望服務到我們的客戶,也就是每一位辛苦的創業者。當我們能提供錢以外的價值,創業者才會更願意和我們成為一起奮鬥的夥伴。或者說,無論在矽谷還是在台北,創投都在經歷一場重大的變種過程,大家努力的演化,就只是想成為最後生存下來新物種,如此而已。

無論如何,我覺得這對於創業團隊都是好事,因為天平已經倒轉,讓創業者從弱勢的一方,變成了強勢的一方。讓創投必須要更用功,提供更多的價值。這,只能說是更美好的世界,是吧?

而你千萬別懷疑,appWorks 絕對不只是教 Lean Startup 而已。在這裡,除了創業需要的所有理論、工具、案例,你還可以隨時跟 50 個第一流團隊切磋、互相幫助,這,就是我們提供的價值。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即將在幾天後正式開始接受申請,我們期待你的加入。

歡迎在 Google+ 上加入我們的討論

(Image via kk,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