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總體市場」文章

網路公司是人類的救星

February 28th, 2013

Superheros

我不知道你覺得如何,但我每天總好像被各種大大小小的網路服務「救」了無數次。

早上起來,我想要看到全世界最即時的新聞與最棒的評論,謝天謝地,我不用訂 100 份報紙,因為這些資訊通通都在網路上。每天上萬篇的文章怎麼篩選,沒問題,感謝有 Google Reader,我不用請一位助理,也有「人」自動幫我計算出當天早上我最該關心的文章,讓我可以花很少的時間在「選文章」,花更多的時間在「看文章」、「吸收知識」上面。

接著開始一邊讀資料一邊寫網誌,可惜我的記性很差,對於很多事情常常只有模糊的印象,但感謝有 Google Search 與 Wikipedia,我不用打電話問朋友,不用出門去圖書館,就能找到我亟需的資料,並且常常是非常即時、非常豐富且用心整理過的資料。

網誌寫完了,我要想辦法把它送到我的讀者面前,感謝有 Google+FacebookFeedburnerTwitterPlurk 等社群媒體,我不需要把文章拿去印刷、寫地址、貼郵票,簡單的幾個點擊,就可以讓為數超過 10 萬的「訂戶」立刻收到今天最新的作品。

接著準備出門工作,穿著必須要搭配今天的行程,問題大腦硬碟完全壞軌的我根本不記得今天有哪些行程,沒問題,感謝有 Google Calendar,我不用請秘書,只需要拿起家裡角落任何一個行動裝置,就可以查到今天安排的會議。外面看起來有點黑,到底會不會下雨?感謝有台灣氣象 App,不管任立渝退休還是復出,我都可以精準預測每個小時的氣溫和下雨的時間。

出門去開會,約在一個從沒去過的地址,沒問題,我有 Google Maps,不需要找人問路,我就可以把自己帶到那個定點,況且它還會告訴我哪些路段會塞車,讓我有機會避開惱人路況,謝天謝地。糟糕,記性不好又有點忘記今天開會對象的背景,再次感謝有 Google 與 Facebook,讓我不需要秘書,只要花 10 分鐘就可以刷新我的記憶體。

開完會開始工作,感謝有 Chrome、Gmail、Dropbox、Google Docs,我不需要隨身帶著大大小小的文件,也不用抱著一顆硬碟,任何一台電腦打開,只要登入這些網路服務,我就可以開始工作。

中午、晚上要去聚餐,不知道要吃什麼,沒問題,我有 Google Maps 和愛評網,不需要去買美食雜誌,也有最豐富的餐廳知識。決定好了餐廳要訂位,當然要感謝有 EZTABLE,不需要等餐廳接電話,也不需要有美國運通訂餐秘書,24 小時我都可以立刻訂到位子。

週末要帶老婆去看電影,最怕踩到雷被老婆慘電,這時感謝有 Yahoo! 奇摩電影、電影櫃,讓我不需要到處問朋友,也可以選到打動人心的好片。家裡熱水器突然爆掉,感謝有 5945,讓我不需要到處找電話,也能在最短時間內有值得信任的師父來幫我把它修好。

晚上才想到明天突然要用到一些東西,感謝有 PCHome 24 小時購物,讓我不用出門,第二天早上連店鋪都還沒開張,我就已經拿到我需要的產品。

放假想出去玩,感謝有高鐵、長榮航空、各大旅行社網站、Kayak 搜尋引擎YelpOpenTable,讓我不需要旅行社,自己就可以輕鬆安排豐富的行程。

需要投資、理財、匯款,感謝有 Google Finance、Yahoo 奇摩股市、各大券商、銀行網站,我不需要聽投顧老師廢話,不需要打電話被營業員「魯洨」,不需要跑 3 點半,只要人在家中坐,就可以一手掌控我的金融迷你帝國。

晚上睡覺前要讀書,感謝有 Amazon Kindle,讓我不需要去誠品,不需要付昂貴的進口書標價,甚至比在美國買實體書還便宜的價錢,我就可以立刻買到所有最新、最棒的知識。

我不知道你覺得如何,但每天從起床到睡覺,我總好像被各種大大小小的網路服務「救」了無數次。而且絕大多數的時候,我連一毛錢都沒有付給這些公司。我很難想像我的生活沒有這些網路服務,也很難想像如果這些服務如果都不重視台灣市場,都不體貼台灣使用者的需求,那會是怎麼樣的狀況。

所以我們必須要努力給台灣的網路產業一個健全的成長環境,如果這些網路公司是人們的救星,那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就是給他們富饒的土壤,去除妨礙他們生長的雜草與害蟲,不要過度噴灑農藥,不要揠苗助長,然後看著他們去拯救社會、帶動經濟、刺激就業。

這是我三年前決定從紐約搬回來台灣的原因,也是我下半輩子的志業,我邀請你們一起來感恩我們有「網路」這個全世界最棒的發明,一起來關心、推動這個「超級產業」的發展。

___

關注台灣未來與網路產業發展的朋友,歡迎加入 TIEA 粉絲團

(Photo via 1uplego, CC License)

網路正在「吃掉」所有產業

February 26th, 2013

iPad Puzzle

別人的網路產業在跑百米大賽,台灣的政府卻要求我們跑百米跨欄。–Jamie Lin

當然我們很難去定義到底什麼才算是一個「產業」,畢竟產業與產業之間本來就沒有明顯的分野 — 餐廳製造食物,卻也服務客人,是製造業也是服務業。超商賣罐裝飲料,也賣研磨咖啡、關東煮,所以是零售業也是餐飲業。

但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所有產業存在,都在滿足人類「食衣住行育樂」等需求。而更重要的是,近年來,人們越來越依賴「網路」來協助他們來滿足這些需求。因此,

網路不是一個「產業」,而是一個「超級產業」

以「食」為例,為 500 家餐廳提供 24 小時網路訂位的 EZTABLE,每年要送 200 萬位消費者去餐廳用餐,產生上十億的年經濟產值。吃完飯後,很多消費者會到愛評網去評論他們的用餐經驗,這些評論每個月又影響上百萬消費者的用餐選擇。新開的餐廳要刺激銷售,會找 Gomaji 等「半價團購」服務來協助。而半價團購在台灣,已經是每年超過 50 億產值的行業。

就算是「在家吃飯」的消費者,也有越來越多依賴網路來豐富他們的晚餐。食材方面,PCHomeMomo 購物上 24 小時都可以下單購買生鮮蔬果,永豐餘集團的 Green & Safe 有機食材配送服務更是固定服務上萬消費者,創造數億年產值。買了食材不知道如何調理,每月有數十萬消費者依賴 iCook 上數千個食譜來煮出更好的料理。

「衣」的方面,網路的穿透力道最驚人。台灣線上服飾零售已經是個年產值超過 200 億的行業,佔整體服飾零售更早已跨越 10% 關鍵門檻。除了各大購物、拍賣平台都以女裝為重要主力外,也產生出了年銷近 1,000 萬件,營業額破 50 億台幣的 Lativ 以及年銷數百萬件,營業額 10 億台幣的東京著衣這兩個隱形冠軍。

而除了身上穿的,講到臉上著的美妝,每月也有上百萬消費者依賴最具公信力的 FashionGuide 美妝評鑑來協助他們選購化妝品。講到嬰幼兒用品,每年的數十萬新手爸媽幾乎都靠著 BabyHome 上的討論與 Mamibuy 上的評鑑來協助他們為寶寶選購最安全、最健康的產品。

講到「行」,高鐵超方便的 T-Express 手機訂票 App 才推出年餘,已經累計超過 66 萬人下載,每年有 150 萬人次通過該服務購買高鐵車票,更有超過 50 萬人次直接使用該 App 通關搭車,完全省去紙本票務的麻煩。此外,也有數百萬人依賴捷運地圖、公車動態、車隊叫車等相關 Apps,來計畫、加速、提昇他們從 A 點到 B 點的體驗。

講到「育」,每個月有千萬人靠 Yahoo、Google、UDN、蘋果、中時等線上頻道取得新聞知識,網路百科全書 Wikipedia 是台灣人最喜歡拜訪的前 15 大網站之一,我們熱愛 TED 程度更是高居全世界前 20 名。除此之外,在教育類 Apps 的世界,來自台灣的 QLL 更是在全世界突破 400 萬次的下載。

講到「樂」,台灣人依賴網路的程度也很驚人。我們的「線上遊戲」市場有數百萬玩家,每年產值高達 200 億台幣,每個月光是靠著巴哈姆特來選擇要玩什麼遊戲的,就有好幾百萬用戶。我們的「線上音樂」服務 KKBOX 也有百萬訂戶,更是外銷到日本與東南亞。講到看電影,每年有兩百萬消費者透過 EZ 訂購買電影票。講到看演唱會,每年也有數十萬消費者透過網路取得他們的門票 — 每次五月天、張惠妹和巧虎開賣,就是網路售票系統癱瘓的時候。

而上述這些例子,也只不過是「網路」在現代台灣人生活中所佔據的地位,一些快速的剪影。實際上網路對我們的消費決策、生活品質所擁有的影響,遠遠大過這些,也遠遠複雜過這些,並且這個影響力還在逐年的增加之中。

所以說,如果一切產業的根源來自於人們對食衣住行育樂的需求,當消費者越來越依賴網路來協助他們滿足這些需求,則網路對每個行業的影響力也就會越來越大,因此,網路正在一個個的「吃掉」這些行業。所以說網路不是一個行業,因為它不「只」是一個行業,網路根本就是一個行業之上的行業,一個「超級行業」。

三大問題

這樣一個「超級行業」的發展,當然非常重要,因為它的蓬勃,會帶動所有其他行業的蓬勃。但在台灣,網路產業的發展,事實上碰到了許多問題。

1. 資本市場的落後

當新典範降臨,我們總是對剛開始的兩年期望太高,失望後又對接下來的十年太過冷感。–Bill Gates

在 2000 年的第一次網路大航海時代,台灣的資本市場積極參與了網路公司的投資與發展,投入了上千億台幣的資金,但也隨著之後的網路泡沫化,慘賠了上千億台幣。從此之後,網路變成創投的票房毒藥。但曾幾何時,電子商務已經逐步成長為破 5,000 億年產值的產業,而線上遊戲與網路廣告也都是破百億產值的經濟活動,網路真的長大成了非常有投資價值的產業。

這本是台灣創投產業再次跨足網路的最好時機,但他們卻發現自己已經無法理解這個產業。過去這 20 年來,網路在快速發展下,累積了非常多獨特的產業邏輯,無論是產品面的連續開發、長期優化、雲端佈署、動態規模化,行銷面的社群、搜尋最佳化、付費率、轉換率、漏斗、使用者取得成本、終身價值,以至於管理面的人才至上、選擇權結構等等邏輯,都不是慣於投資製造業的本土創投所能輕易跨越的學習門檻。

因此我們看到不少超級成功的網路公司,像是神來也與 Lativ,從頭到尾沒有拿過創投的資金。而即使有拿創投資金的網路公司,從愛評、iCook、東京著衣到 FashionGuide 等近期成交的案件,多數的資金也都來自台灣以外的日本、新加坡等地創投。這代表了台灣創投在爭取這個「超級產業」上已經落後於全世界,也代表了未來我們將得面對這個落後所帶來的種種後果。

2. 基礎建設的落後

就像在過去的世界,「電力網路建設」開啟了家電行業,「公路建設」開啟了流通行業一樣,「頻寬建設」是網路這個「超級產業」發展最重要的命脈。在這點方面,台灣早期居於全球領先的地位,所以 2000 年代我們的網路公司得以快速發展。但到了 2000 年代末,我們不但在「有線頻寬」建設上開始逐漸被超越,到了 4G LTE 無線頻寬建設上,我們甚至成為了全球的落後國家。這個基礎建設升級速度的差距,在 5-10 年之後將會放大成台灣網路產業全球競爭力的落後,這也是我們將要面對的另一個痛苦。

3. 政策的綑綁

美國政府對於 Google 成功過程中最大的貢獻,就是他們什麼事情也沒做 –某 Google 主管

最後,台灣政府從來沒有正視過網路這個「超級產業」。不僅如此,還經常拿一些不符合網路產業邏輯的怪異政策來綑綁它。從 Android Market 鬧劇、七天鑑賞、第三方支付、履約保證、乃至超級難用的網路 ATM 服務、3D 刷卡認證等等邏輯,都不斷顯示了台灣政府各機關對於這個產業的理解薄弱,也對這個產業的重大策略價值認知薄弱,才會對它進行種種無理的要求。

事實上,在一個產業發展初期,政府應該採取寬鬆政策,來讓產業可以發展起來,站穩腳步。等到產業趨於成熟,此時才適合採取管制的策略。網路雖然在我們的生活中漸漸佔據重要地位,但台灣的網路產業,事實上從未真的發展起來。面對一個從未發展起來的產業,就採取種種的管制策略,只會讓這個產業胎死腹中。更重要的是,台灣政府無法管制國外的網路服務,所以當我們採取比國外還要嚴格的管制,這只會讓消費者趨向國外的網路服務,最後傷害了本國產業與經濟的命脈。

台灣的未來

十八世紀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國沒跟上腳步,最後導致經濟大幅落後,成為八國聯軍蠶食鯨吞的對象。二十世紀中後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台灣加入了代工的行列,雖然沒有因此晉升列強,但的確累積了不少經濟實力。如今,網路正在帶來第三次工業革命,美、德、日、韓的領先地位已經確立,中國則在急起直追。

台灣呢?

台灣正在面對來自全世界網路公司有史以來最激烈的入侵,Facebook 不花一兵一卒就在台灣攻克 1,100 萬用戶,淘寶、LINE、WeChat 乃至於各種 Web/App 遊戲都在積極搶攻台灣市場。我們想要積極抵抗,甚至反攻國外,但上述的資本、基礎建設、政策三大問題,正在成為我們反擊最嚴重的絆腳石。

因此,我在這裡謹代表所有台灣網路企業,以及所有的 TIEA 台灣網路暨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協會的成員大聲疾呼,台灣必須要重點發展網路產業,必須要徹底解決網路發展的三大問題,其中

政府尤其必須要大力推動頻寬基礎建設,大幅開放政策環境

我們正處在台灣未來 20 年發展最關鍵的歷史時刻。當台灣人使用本土網站與 Apps 時間越來越少,當韓國已經透過 LINE 開始在全世界攻城掠地,當中國已透過十二五計畫把「互聯網」定位為關鍵產業的同時,我們不能再停滯下去。

___

關注台灣未來與網路產業發展的朋友,歡迎加入 TIEA 粉絲團

(Photo via boltron, CC License)

Kickstarter、AngelList 與募資革命

January 31st, 2013

Kickstarter 2012 Stats

Kickstarter 日前公布了他們的「The Best of 2012」年度總結,其中這張圖大概會讓很多人震驚。創立短短三年,Kickstarter 已經成長為一個 3.2 億美金的募資管道,一年有 220 萬人參與贊助,讓將近 2 萬個計畫得以成功進行。

相較之下,北美的創投產業一年投資約 400 個種子期案件,總金額落在 9-18 億美金的範圍。而專門幫種子期公司找天使的 AngelList,目前一年約幫助 1,000 個種子期的公司募資,總金額是 1.4 億美元左右

對比到台灣,我們的創投產業一年投資種子時期公司約新台幣 3.2 億,類似 AngelList 的服務尚未出現,而類似 Kickstarter 的有成立不到一年的 FlyingV ,目前協助的募資金額大約在數千萬台幣之譜。

單純從「募資」的角度來看,Kickstarter 與 AngelList 這類型的服務其實是一種「去化中間人」的概念。傳統的創投模式,管理的基金來源多為企業、金融業與各式的退休基金、校務基金,是一個非常多層次的資金通道 — 個人先把錢拿去投資企業的股權、買保險、存放退休基金或贊助校務發展,再由企業、保險、基金經理人代替個人決定要把錢放在哪一種投資工具,其中一部分放在創投基金的,再由創投經理人決定要投資哪些新創企業,新創企業得到了資金,再生產商品去販售給個人。

傳統上這樣多層次的專業管理有許多好處:

  • 決策成本:個人有自己的工作與興趣,往往不想花過多的時間在投資決策上,所以合理的解決方案是外包給專業經理人處理。
  • 資訊的取得與分析:好的投資決策需要充足的資訊與知識作為基石,但個人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花在資訊採集與研究上,在這方面專業的資金經理人有規模經濟的優勢。
  • 分散風險:投資一定有風險,如果要降低「非系統風險」,也就是避免踩到地雷,必須把資金分配在一個投資組合之上。在這方面,機構往往也比個人有規模經濟。
  • 進入門檻:尤其在創投,僅有不到 10% 的案件會產生 90% 的投資報酬。因此,好的投資機會往往是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當募資方有選擇的權力,則往往專業、有長期聲譽的投資機構比較容易進入。
  • 交易成本:創業投資案件往往有簽約、文件往返處理、申請註冊、會計、律師等固定成本,所以能夠一次投資較大金額的機構投資人,也有規模經濟的優勢。
  • 後續追蹤管理:投資之後,個人往往也沒有太多時間追蹤管理這些資產。相對之下,專業投資機構除了可以積極管理下檔風險,往往也可以正面協助被投資公司的種種業務,增加投資的期望值。

但它也有一些壞處,例如:

  • 規模不經濟問題:機構投資由於較有規模,為了滿足管理與交易成本,一定會有投資金額的門檻,相對也讓小型資金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 管理成本:每一層次的專業經理,勢必要收取管理費用,這是資金的損耗,也降低個人最終的投資報酬期望值。
  • 代理人問題:上述所有「好處」發生的必要條件是專業經理人的一切行為,必須以最大化股東利益為依歸,當然在現實的世界,一定無法 100% 達成。

也因此,在每筆募資金額小,風險因此容易分散,並且決策成本低,資訊取得與分析相對容易,無明顯進入門檻,且交易成本低時,這樣的案件其實適合跳過傳統的多層次創投路線,直接讓小企業去面對個人去募資,因而解決規模不經濟問題,並且省下層層的管理成本,避免掉代理人問題。

這也就是為什麼你看到 Kickstarter 的平均每案的募資金額只有 1.8 萬美金,而每個個人的貢獻值更只有 143 美金,因為這些案件大多是以「預購」的方式成立,個人只是「貸款」給企業去生產產品,生產完成後個人則得到商品作為投資報酬,這個決策非常簡單,風險在個人能承受的範圍內,也不太需要後續的追蹤與管理。

相對之下,在 AngelList 上,決策、交易成本稍高,並且需要一定程度的投資後追蹤管理的種子案件,它的平均每案金額就拉高到了 14 萬美元左右。而決策、交易成本更高,需要非常專業的投資後管理的創投種子案件,每案金額則更進一步拉高到 200-500 萬美金。

從這個角度看去,Kickstarter 與 AngelList 帶來的其實是募資的「下放」,填補了傳統創投模式因為規模不經濟所沒辦法觸及的低金額募資市場,讓 1 萬到 100 萬美金等級的募資計畫,能夠有更高的成行機率。

___

歡迎在 Twitter 上收聽我的碎碎念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