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總體市場」文章

移動廣告網「Millennial Media」上市,Mobile Internet 時代正式到來

April 29th, 2012

北美移動廣告聯播網「Millennial Media」日前於紐約證交所 (NYSE: MM) 成功以每股 13 美元掛牌上市,IPO 當天就受到資本市場的熱烈擁抱,最高跳漲至每股 27.9 美元,超過上市價達兩倍以上,盤末也以每股 25 元作收。這讓 MM 的市值一口氣達到 18 億美元,比起老牌網路公司 AOL (美國在線) 還高。

而 Millennial Media 會如此受到投資人的歡迎,其背後的原因其實不難解釋。觀察目前北美行動廣告聯播網的市場,MM 是領先群中碩果僅存的獨立公司。根據調研機構 IDC 的統計,Google 加上於 2009 年收購的 AdMob 目前以 23.8% 的市占率居於該市場領先地位,接著是 Millennial Media 的 16.7%,之後才是蘋果 iAd 平台的 15.1% — iAd 的前身是 Quattro,由蘋果於 2010 年買下。

另外,一份由 eMarketer 出版的報告則顯示,移動廣告市場於 2011 年成長率高達 89%,首次突破 10 億美金,來到 14.5 億的總產值。根據該機構的預測,接下來隨著基數放大,行動廣告的成長會逐漸趨緩,但即使如此,整體市場仍有機會在 2016 年突破 100 億美金門檻。也就是說,假設 eMarketer 的預言正確,未來 5 年內這個市場會成長 10 倍。

5 年 10 倍對華爾街而言,當然是不能錯過的投資機會。而如果你要押注在這樣的瘋狂成長上,基本上不可能選擇 Google 或是 Apple,因為行動廣告只是 Google、Apple 所有營收中的小小一塊,即使這部分業務真的能跟著市場起飛,Google 和 Apple 的股價還是有可能受其他產品線更大的影響。所以剩下你能做的,當然就是買進碩果僅存的 MM 股票。

而到底 Millennial Media 值不值得這樣的估值,我們可以來看看它的 S-1 (上市前公開說明書) 中提供的資料。首先,從 2010 年的前三季到 2011 年前三季,MM 的營業額總共成長了 137.7%,遠高過整體市場的 89%。當營收成長,Millennial Media 的毛利率並沒有衰退,反而從 33.2% 成長至 38.5%,表示千禧仍處在具有 Operating Leverage 的擴張當中。

對於一個廣告聯播網而言,毛利率是尤其重要的健康指標,因為它代表著該聯播網取得廣告板位的成本高低。以 Millennial 的例子來說,就是當它每取得 1 塊美金營收,必須要付給與它合作的 Mobile Apps 開發商的比率。理論上當 Apps 開發商選擇行動廣告聯播網時,它們當然希望抽成的比率能夠越高越好,也就是當市場競爭,聯播網所得到的抽成比率將會降低,因此毛利率也將跟著衰退。

但實作上會影響開發商行動廣告營收的,其實不只有抽成比率而已。包括聯播網本身能提供的填滿率 (Fill Rate)、點擊率 (Click Through Rate)、每點擊費用 (Cost Per Click)、每千次觀看費用 (Cost Per Mille) 甚至是參與廣告的品牌種類、價值,都會影響開發商選擇聯播平台的意願。再者,以現行市場情況,行動 Apps 開發商往往會選擇像是 Unity、PhoneGap、Titanium 等技術框架,用來加速應用開發的時程,所以一個聯播網能夠支援多少開發商愛用的平台,也影響了它被市場接受的程度。

因此,當 MM 的毛利能夠隨著營業額上升,表示在過去的一年中,它在上述這些非拆帳比率的條件上有所突破,也讓開發商更願意犧商拆帳比率,來使用 MM 提供的服務。

也因此,雖然 Millennial 尚未達到公司整體的真正獲利,但華爾街投資人就已經願意用高達 18 倍營收的估值擁有這支股票。而 MM 的上市,也代表了第一支「純移動互聯網」股正式進駐紐約證交所,若要說這個事件宣告了 Mobile Internet 的來到,我認為一點也不為過。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 — 最後一天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2012.4 月的《創新發現誌》)

《科技想要什麼》– 你又想要科技做什麼

April 25th, 2012

從小,我就是一個很爛的「歷史」學生。我永遠背不起來漢朝皇帝的順序,要不是因為潘迎紫,我大概也很難記得武則天跟唐朝是有什麼的關係。我一直以為歷史就是一個需要背誦的資料,它像是你的祖譜一樣,背好它是你的責任,但背不好,似乎也跟你的生活沒什麼關係。

直到我去了 NYU Stern,修了一門「經濟史」的課程,那才讓我大開了眼界。原來,「華爾街」之所以是「華爾」街,只是因為美國獨立初期,聯邦政府選擇了透過紐約州發行第一次 8,000 萬美金債券。後來因為財務管理的關係,這批債券持有人需要交易手上的票券,所以就在依附在紐約市港邊的貨品市集開始買賣 — 沒錯,華爾街就在河邊走路 5 分鐘的地方 — 接著再經過幾十年的演變,市集漸漸消失了,但「華爾街」卻成了全世界的金融中心。(參考)

1990 年代末期 Internet 所帶來的「新經濟」泡沫,其實也不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發生。事實上,1800 年初期,當「電報」第一次被發明時,由於它大大改變了跨區域企業總部與子公司間溝通的效率,也被所有媒體冠上 New Economy 的稱謂,並且帶來了「交換中心」的過度投資,最後當然也引發了大規模的經濟泡沫。

所以歷史其實是很有用的東西– 所謂「以史為鏡」、「鑑往知來」,端看你用什麼角度去了解這些發生過的故事。我在 Stern 修的是「經濟史」,而 Kevin Kelly 的這本《科技想要什麼》,說穿了,就是一部「科技史」。謝謝貓頭鷹的厚愛,我有幸搶先讀到了這本書的初稿,讀完之後也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第一部,KK 從很宏觀的角度,先把百萬年來科技與人類的關係,從頭描述了一次。到了第二部,KK 抽絲剝繭,把這麼長一段時間的科技發展,它背後共同的邏輯清楚的描述出來。第三部,KK 舉了武器發展以及美國「阿米緒人」兩個極端的「科技哲學」為例,討論科技發展過程中值得我們思考的面向。最後,KK 再看向未來,提出他看到的科技發展軌跡,以及這場無止境活動的延續。

這本將會厚達 430 頁的書,可能要花上你一、兩周,甚至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去讀,它有時候像是輕鬆的科幻小說,有時卻充滿非常非常深的哲理 — 記得嗎?Kevin Kelly 希望你大量閱讀,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我認為這本書的重點不在書裡的內容是對是錯,而在讀的過程中,和讀完之後,你到底從中得到了什麼啟發。

跟大家推薦 Kevin Kelly 的《科技想要什麼》,我想它會讓你更知道,你想要科技做什麼。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即將截止

「內容行銷」取代「廣告」

April 23rd, 2012

老查 (@bestguy) 上禮拜在 Inside 寫了一篇「社群時代,運用內容行銷才給力」,大家都該去讀讀。讀完之後,我還有幾點要補充:

消費行為的改變

行銷的重點從「廣告」轉變到「內容」,並不是網路的問題,而是消費者行為的改變。很久以前,電視只有三台,很多人家裡甚至沒有遙控器,所以這群消費者被訓練成每看 15 分鐘節目,就要搭配 5 分鐘廣告的收視習慣。但現代的年輕人,他們從小活在的是 YouTube、PPStream、土豆、風行網的「隨選」世界,想看什麼就看什麼,並沒有人想注意廣告,就算你強迫把閃爍的霓虹燈放在他們面前,其實也只要一個滑鼠點擊就可以閃避。

Paid Media → Owned Media

既然「隨選時代」的消費者在找的是內容不是廣告,那身為「廣告主」,與其付費買內容「旁邊」的版位,你還不如自己成為內容本身。所以你必須要經營「部落格」、「粉絲團」、「YouTube 頻道」,還要開發自己「Mobile Apps」,所謂的「Owned Media」(自有媒體)。另外,以前要經營一個媒體,非常貴也非常難,所以除非你是像旺旺這樣大賺錢的企業,否則只能靠「Paid Media」(付費媒體) 來買別人的媒體。但現在在網路世界,經營自家媒體非常便宜也非常容易,所以你當然必須要這麼做。

Owned Media → Earned Media

有了自有媒體之後,你必須要宣傳它 (們)。以往,你靠著在 Yahoo/Google 上買廣告,或是「搜尋引擎最佳化 (SEO)」來讓人們知道你。而在 2008 年之後的「社群時代」,更好的方式是靠著 Social 的病毒擴散效應,讓粉絲們幫你影響他們的朋友,所謂「Earned Media」(贏來的媒體)。而這就是為什麼 Google 這麼怕 Facebook 的原因,因為當朋友可以影響朋友,那品牌主對於 SEO 與關鍵字廣告 (SEM) 的需求就會大幅降低。

所以,「內容行銷」已經不是做與不做的選擇,而是在這個時代每個企業都必須精通的策略。而當你產業的 Incumbents (衛冕者) 還活在過去時,這就是 New Entrants (新進者) 可以 Disrupt (突擊/破壞) 他們最好的時機。每當世界劇烈變化,就是創業的最好機會。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即將截止

(Photo via thomasleuthard,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