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總體市場」文章

重點真的不在 Apps

July 20th, 2011

最近接連出席了好幾場辦給「雜誌」和「出版」人聽的「數位出版研討會」,然後就聽到現場各路的「專家學者」開始在那邊講他們做的 iPad Apps 有多神奇,「互動」、「360 度」、「影片」、「EP 同步」(電子版和紙本一起上市) 是一定要出現的關鍵字。

我聽得又氣又好笑,這就好像一部電影裡面,一群外星人來到地球,觀察了三天之後,發表了一個結論:

啊,地球的主宰是交通工具,然後有很多渺小的人類,寄生在這些交通工具裡面。所以身為外星人,為了要融入地球的生活,我們要注意的是車子的造型、馬力、顏色和迴轉半徑。

親愛的出版業朋友,我真的很希望你們的觀察是對的,因為做雜誌跟做 Apps 還有點像,這會讓你們很快可以適應地球的生活。但很可惜,就像地球的主宰是人類,車子只是我們的交通工具一樣。網路業的主宰是商業模式、是社群,Apps,說穿了只是我們的一個通路罷了。

還好後來讓我看到一絲絲曙光,先前勇敢推出比雜誌便宜 6 折的 iPad Apps、台灣 GQ/Vogue 總經理 Sophia Liao 上台就說:

重點不是 App

接著她說:

因為了解到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所以公司鼓勵團隊裡面每個員工都去學如何玩網路、玩 Apps 製作,如何想整體、全載具 (包含活動) 的內容和行銷策略。為了幫助他們學習,GQ/Vogue 甚至願意把他們原本負責的製版、排版等這些實體出版工作 (Day Jobs) 外包給外面的人做。

這,才是真正融入地球生活的過程。

親愛的出版業,網路是一個整體的通路,一個嶄新的服務環境,iPad、iPhone、Android 其實都只是其中的一環。在這個新通路上,好處是你再也不用畏懼 7-11 的威力。但相對的,你也多了成千上萬和你一起在競爭使用者的目光和口袋的網路業者。你有什麼樣的品牌策略、產品策略、內容策略、行銷策略社群媒體策略,如何應用每個次通路的特性,才能讓你成功的勝出,這些,你必須要去了解,必須要想得很清楚。

無論如何,千萬別再搞多媒體光碟了,那件事情我們早就試過了,並不 work,okay?

歡迎在 Google+ 上加入我們的討論

消費者,你到底贏了什麼?

July 15th, 2011

1940 年代初,正值二次世界大戰的高峰,主戰場雖然在歐亞,但參戰的美國仍進入了全國動員的狀態。此時幾乎所有大型工廠的製造,都從自由經濟轉變成計劃生產,由政府來統一主導以便產出軍備和補給,支援前線作戰使用。

由於是計劃經濟,所以勞工的薪資也是常年固定的,這讓辛苦工作的工人相當不是滋味。於是,當大戰的情勢逐漸明朗,工人們便開始組織工會,透過集體的力量去跟政府談判,要求薪資的調整。但戒嚴畢竟是戒嚴,政府的勞委會也沒辦法改變戰時的法令,於是兩邊腦力激當之下,想出了用員工福利來做為另類的貼補,因而生出了後來為世界效法的退休終身撫恤和建保制度。

大戰後來結束了,但是這些工會並沒有因此解散,反而勢力越來越龐大。一次又一次的勞資衝突中,工會往往是最後勝利的那方。他們總是告訴勞工們:「我們贏了!從萬惡貪婪的商人手中,工會為你們鞏固了最多的福利。」

時序快轉到 2000 年代末期,面對日、韓車廠的激烈競爭,偉大的美國三大車廠居然敗下陣來了。通用、福特被迫變賣祖產,而克萊斯勒更是以形同倒閉的價格被賤賣。這造成了美國數十萬名的汽車工人失業,無數家庭的破碎。深究背後的原因,原來,在工會幾十年下來的強勢爭取之下,美國三大車廠的員工福利節節高升。所以,這三家公司每生產一台車,平均就要多花美金 3,000 元在員工福利之上,這樣的成本結構導致他們無法在價格或品質上與日、韓對手競爭,最後當然無法在市場上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從萬惡貪婪的商人手中,我為你們爭取了最多的福利。」這句話說起來很好聽:

但是各位消費者,請你記住,我們處在的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每個人都必須要靠著 (某種形式的) 薪水過活。而薪水怎麼來?企業必須要賺錢,才有辦法付給員工薪水,才有辦法付給政府稅收,財政部才有辦法支應公務人員的所得。所以,政客們的話可以講得很漂亮,但是你千萬要想清楚,這些人到底是在幫你,還是在害你。

歡迎在 Google+ 加入我

(Image via splorp, CC license)

從差點死掉的「翡翠海計劃」到 Google+,背後的故事

July 13th, 2011

還記得一年多前我寫過一篇 Google Me 的文章,和裡面的 The Real Life Social Network 投影片嗎?從那裡到今天一出發就聲勢如此浩大的 Google+,發生了什麼事?昨天一名曾經參與「翡翠海計劃」(Emerald Sea),也就是 Google+ 前身的工程師,突然跑出來把背後整個故事補齊了,裡面有很多值得創業者參考的地方。

原來事情的開始是這樣的,Paul Adams (保羅‧亞當斯) 本來是一位 Google 的使用者經驗研究員,在對很多使用者進行深入訪談之後,他得到了一個結論,那就是人們在真實生活的社交網路 (Social Network), 是由很多的小網路 (或小圈圈) 組成的,而不是一個很大的「朋友」圈。

而當 Google 高層下定決心要追逐 Social 策略時,Paul 的投影片變成了他們一本很重要的兵法。從那邊,「翡翠海計劃」被創造了出來。200 多位工程師在 Google 內部被徵召,接著基於 Paul 的研究成果,他們開始實作一個基於「多個圈圈」的社群平台。

開發的過程是非常辛苦也非常令人沮喪的,畢竟 Social 並不在 Google 的文化裡面。工程師們、Paul 代表的產品行銷以及 Google 高層,經常的碰撞。這時也剛好適逢 Facebook 大量的向 Google 挖腳,「翡翠海計劃」的成員不少因此跳槽 — 反正我都已經在搞 Social 了,與其在 Google 做這個不知道會不會死掉的東西,還不如直接去快要上市的 Facebook。Paul 的投影片在這時候流出到市面上 (所以這大約就是我寫文章的時候),對事情一點幫助也沒有。

而對「翡翠海計劃」最致命的一擊是 Paul Adams 本人,在投影片流出不久之後,居然被 Facebook 挖走了。這時候計劃外的 Google 工程師,紛紛開始預測這個產品什麼時候會胎死腹中。接著 Facebook 出招了,推出 Facebook Groups 產品,這讓「翡翠海計劃」的人全部都嚇了一大跳。

不,Facebook Groups 跟「翡翠海計劃」的社交圈核心概念一點關係也沒有,Mark Zuckerberg 原來並沒有搞懂,或是他沒辦法這麼大規模的改造 Facebook 的根本。「翡翠海計劃」的成員信心大增,因為事實證明他們追逐了一個策略,如果成功的話,是 Facebook 沒辦法仿效的。

事情快轉至今日,「翡翠海計劃」變成了 Google+,並且成功的推出。不,它在短期內沒辦法把 Facebook 從社交的王座拉下來。但是 Google 給 Google+ 的種種優勢,包括 SEO 等等,很有可能迫使 Facebook 轉變,更擁抱開放,就 Chrome 的威脅迫使 IE 更認真支援 HTML5 一樣。

從外面看,這好像只是大傢伙下三著棋的功夫。但是當你聽到裡面的內幕,你就知道任何一個公司,都有很多管理、動機、整合的問題。身為創業團隊,在這方面,其實你並沒有任何劣勢。大公司只有資源和通路的優勢,而你則有動作快、效率高的優點 — 你沒看 Google+ 花了一年多,好幾百個工程師才做出來。這樣,你了解要如何挑戰大傢伙了嗎?

歡迎在 Google+ 加入我

(Image via The Real Life Social Network)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