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總體市場」文章

如果導航變成走最美的途徑…

July 10th, 2014

Yellow Vespa

MIT Technology Review 上的文章,Yahoo 巴塞隆納實驗室研究員 Daniele Quercia 與幾個夥伴開發出了一種新演算法,可以讓導航軟體不只告訴你最短、最不塞車的路徑,還可以告訴你從 A 點到 B 點,最美的路徑 ─ 歐洲人還是比較懂生活,實驗發生在浪漫之都巴塞隆納更是完全不意外。

當然這個軟體還在很初期的實驗室階段,離真正商用恐怕還要 5 年,不過它激發了我好多想像。

如果導航可以從「節省時間」演變成「提昇品質」,那生活周遭的科技,是不是也將開始往類似方向發展。有一天,我們可以選擇 Email 在最適合對方的時間送達、叫 EZTABLE 預訂一個提供新鮮美味時令材料的餐廳、請 Lativ 篩出最符合我品味風格與衣櫥搭配的服裝,還可以讓 PubGame 推薦我可以從中得到最大滿足感的遊戲,這樣的世界,豈不是超級美好。

當然這背後需要大數據的支持,但光有數據是不夠的,數據是死的,如何從數據中看出個人的喜好,才是重點。所以科技需要大量的與人文交織,尤其懂心理、行為的人才。

這裡面將會有很多、很大的機會,而僅僅是科技、規模領先者地位,很有可能會被「懂人」的後進者顛覆。

___

歡迎訂閱我的每日創業精選 Flipboard 雜誌

(Photo via hmoong, CC License)

網路原生品牌的大航海時代

July 3rd, 2014

Lativ website

台灣的 Lativ、中國的小米,美國的 Warby ParkerHarry’s,近幾年來,全球各地陸續冒出許多成功的網路原生品牌。如果你仔細研究,這些品牌的背後,其實不只是受歡迎的商品與設計而已,更是了不起的商業模式與可維持的競爭優勢。

成本優勢

由於沒有店鋪,相較於實體品牌,網路原生品牌往往有非常高的成本優勢,最基本的是店租成本、人事成本,更進階的是備貨、倉儲、調貨成本、庫存風險成本,以及衍生出的物流、管理,與資金成本。

營業時間

實體的店鋪要從營運 12 小時變成 24 小時,邊際成本上升超過 2 倍,但邊際營業額的上升卻往往遠低於 2 倍,因此很少人會願意做這樣的投資。網路店鋪多營運 1 小時的邊際成本極低,而產生出來的相對邊際營業額則通常高過相對邊際成本,因此很少網路店鋪不開 24 小時。結論就是,在「隨時可以逛」的方便性上面,實體很難跟網路競爭。

更新速度

實體店鋪商品要鋪貨、上架,櫃位要移動,都是以天計算的工作,相對的,網路商店則是分分秒秒都可以調整,像是時裝、漁獲等這類強調時效性、季節性的垂直,這個速度差異產生的優勢尤其顯著。

回饋、數據收集

網路商店可以知道每件商品的轉換率,以及它與不同族群目標顧客之間的關係,再透過這些反饋去精進商品、文案、陳列,相對的,實體商店對顧客看過了什麼,不買什麼,所知有限。

垂直整合

擁有大量數據之後,越來越多網路原生品牌採取垂直整合的商業模式,把前端採集到的數據,快速傳遞到後端的商品設計、改良與製造,然後再短時間內更新店鋪,來取得更好的市場成績。

命中率與下檔風險

因此,妥善經營的網路原生品牌往往較他們的實體競爭者有更高的商品命中率,也因為可以用更靈活的方法測試市場,當商品「沒中」時,因而損耗的庫存風險也較低。

價格優勢

上述所有節省下來的成本以及增加的效率,多數網路原生品牌會把它們反應回商品的售價,造成一個終極的競爭優勢,成為實體品牌難以跨越門檻。

個性化

另一方面,由於網路的靈活與科學,有越來越多數位原生品牌也開始往個人化的商品、網頁呈現,與推廣訊息前進,這又將造成另一個實體很難與之競爭的門檻。

行動

最後,實體與網路品牌間過去是井水不犯河水,但隨著智慧手機普及,越來越多消費者人在實體店鋪的同時,手也在網路之上。所以可以預期的是,未來實體品牌面對來自網路原生品牌的競爭將會越來越強烈,而網路原生品牌的種種優勢也將會越來越顯著。

換句話說,就像 Lativ 用網路原生挑戰 Uniqlo、小米用原生挑戰蘋果,而 Harry’s 挑戰吉利刮鬍刀一樣,你現在所有看到的所有實體品牌,如果不是正在,也會在很快的未來,被它們的網路原生對手所威脅,甚至顛覆。

這真是個大航海時代,能善用網路這個究極兵器的創業者,處處都是機會。

___

有志建立網路原生品牌的創業者,歡迎來找 AppWorks 投資

在 Facebook 上收聽更多我的創業分享

 

為什麼 App 勢如破竹而 Web 節節敗退?

April 10th, 2014

Kid with iPhone

我是 1978 年出生的,也就是 Jobs 與 Wozniak 把 Apple II 介紹給全世界,打開 PC 時代的隔年。雖然我到 10 歲時才真正開始接觸個人電腦,但我的上半生可以說是跟著 PC 一起成大的 ── 從黑綠到彩色、從鍵盤到滑鼠、從文字到視窗、從 CRT 到 LCD、從單機到撥接上網,再從撥接到 Wifi。

我的大兒子是 2007 年出生的,也就是 Jobs 把 iPhone 介紹給全世界,打開 Mobile 時代的那年。他從 1 歲半就會使用 iPhone,一路從簡單的幼兒 Apps,慢慢進階到兒童遊戲、用 iBooks 看童書,再到現在會自己把 YouTube App 打開,找到喜歡的影片,再透過 Chromecast 或 AppleTV 送到電視上觀賞。

我常常在想,當他 35 歲時,回頭看上半生這些智慧工具的演進,跟我所看到的風景會有多大的不同。

第一個大不同,就是在他的網路世界裡面,大概不會再有 URL 的概念。在他的網路世界裡面,所有服務的起點,恐怕一直都會是一個個的 App 標誌。

演進的速度

這背後的原因是演進速度的差異。當 PC 演進到 1990 年代中期,型態開始穩定且被少數作業系統盤據,大家可以在大略相同的架構上去延伸出虛擬平台,並且讓軟體在虛擬平台上跨系統運行。瀏覽器就是這裡面最成功的案例,它透過網路去存取 HTML、CSS 與 JavaScript 等高階軟體,再透過自身的翻譯去確保底層的作業系統能夠幾乎一致的呈現結果。

但在 Mobile 的時代,由於硬體與作業系統的型態變化的太快、太分散,手機、平板、眼鏡手錶、電視、汽車一個個的出現,將會讓上層的虛擬平台難以出現,再加上原生的 Apps 可以完全利用這些新硬體的優點,擁有的優勢也很難被虛擬平台超越。

App 成為主流

App dominates Mobile Web by Flurry

所以我們現在在智慧手機觀察到的 Apps 佔據使用者越來越多時間,而 Mobile Web 的重要性越來越低的情況,將會一直延續下去。而與此同時,全球的行動用戶總數也正在與桌面形成黃金交叉,使用者花在 Mobile 上的總時間也早已超越桌面。換句話說,Apps 真正成為主流,而 Web 成為次要的大勢,其實已經發生,而且短期內將無法回頭。

Global Mobile Users overtaking Desktop by ComScore

___

在 Flipboard App 內可以找到我的「每日創業精選」雜誌

(Photo via jenny-pics,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