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總體市場」文章

Netflix Prize 百萬獎金大懸賞落幕 其實是研發外包的絕佳案例

September 23rd, 2009

http://www.netflixprize.com//assets/header_prize1.jpg

三年來獲得美國媒體及科技圈許多關注的 Netflix Prize 日前終於落幕,一百萬美元的獎金由七位工程師,統計學家,人工智慧專家,等組成的 Belkor’s Pragmatic Chaos 團隊領走。Netflix 付了巨款,還直呼這個一百萬簡直是花得太值得了,他們學到的是十倍的價值,所以第一輪才剛結束,他們馬上又宣布還要再來第二回合。到底是為什麼,且看下面的分析。

首先為了照顧不熟悉 Netflix 的朋友們,我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個網站。Netflix 是一個 DVD 出租網站,他最大的創舉是 97 年時首創”吃到飽 免運費 無滯納金 (沒有還片期限)”的商業模式。你只要付一個固定的月租費,並在 Netflix 網站上選好想看的電影,這些 DVD 就會照順序寄到你家,收到之後你愛看多久看多久,等到看滿意後再用 Netflix 附上的免費回郵信封寄回,然後下一片就會寄來。Netflix 這樣的收費方式不但很有創意,也剛好正中現代人的胃口。於是會員數不斷上升,做著做著把美國許多出租店都做倒了,最後連百事達 (Blockbuster) 也得趕快跳下來複製這個模式。

2006 年末,Netflix 突然宣布要重賞美金一百萬元,條件非常簡單,只要開發出比 Netflix 自行研發的 Cinematch DVD 推薦軟體,精準度還要高 10% 以上的團隊,就可以把獎金領走。這個條件看似簡單,但是三年來各國專家前仆後繼的組團,始終達不到這個 10% 的門檻,這些團隊只好彼此再整合,讓演算法再進化,最後 Belkor’s 終於在日前勉強以 10.1% 把獎金領走。

你不得不讚嘆 Netflix 這個策略實在是太有創意了,我把他分以下幾點分析:

對使用經驗 (User Experience) 的重視 從 Netflix 的角度來看,客人每多租一片 DVD,他就得多付兩趟運費,也就吃掉一些他的利潤。所以照理來說,他應該是希望你少租幾片 DVD,最好是坐在家裡付月租費,一片都不要租。結果不是,他知道他這個商業模是很容易複製的,但是如果他能夠在這個模式之上提供更多價值 (Added Value),那留住會員的機會就大很多。所以他願意花錢請研發團隊開發 DVD 推薦軟體,最後覺得自己團隊已經到了極限,乾脆在發帖各路英雄好漢,看看有沒有人能夠做得更好,而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客戶在他的網站上能夠有最好的使用經驗,藉此與其他的山寨版本區隔。

“高”獎金與”低”門檻 其實這個 1 百萬美金對年營收 14 億美金,一年花 9 千萬在研發上面的 Netflix 簡直連零頭都稱不上,會計上根本是可以忽略的誤差值。但是相對的,”市面上”卻很少有這麼高額的懸賞,所以馬上引起各路菁英的興趣。加上這個 10% 的門檻聽起來真的不會很難,更是讓大家覺得獎金就在眼前。但是事實證明這個 1 百萬真的很難賺,七個人花了三年,等於一個人一年才 $48,000 ,比美國大學畢業生領的薪水還少。

顧及研發團隊的士氣 另一方面,也許有些經理人會擔心辦這樣的活動,可能打擊研發團隊的士氣。這又更顯得這個 10% 的門檻真是取得好。換句話說,你等於在告訴研發團隊他們已經非常好了,這個世界上要找出比他們利害 10% 的都很難。(如果事實證明很簡單的話,那可能可以考慮把這個一年花 9 千萬美金的研發團隊開除掉。)

達到宣傳效果 由於這個比賽項目夠新奇,賞金也夠”高”,當然吸引了很多很多媒體的目光,而刊載的也都是非常正面的報導。由此更能看出 Netflix 策略的聰明之處,光是這些免費的正面媒體報導,大概就值得好幾十倍的獎金。

吸引人才 最後,不管是最後獲勝,還是名列前茅的的團隊,比賽的過程中都要和 Netflix 合作測試,所以 Netflix 有很多機會可以接觸,了解其中每個團員,等比賽終了,也可以很容易的知道那些人才可以積極吸引。

所以 Netflix 辦這個比賽真的是物超所值,是我也要趕快再辦一場。而這樣有創意的研發模式,連紐約時報 (NY Times) 也忍不住跳出來說大家要趕快參考 (又是一則正面媒體報導)。所以當你的公司需要研發上的突破,或是外包一些開發案時,也許可以參考這樣的一場高額獎金懸賞賽事。Jamie 目前也在研究,或許會將手頭上一些案子,變成獎金賽事。請大家期待。

Update (9/23/09): 獲勝隊伍的名稱原誤植為 The Ensemble,感謝 Hyde Yen-Fu Chen 指正。

即時莫拉克災情 (透過 Google Maps)

August 10th, 2009

莫拉克颱風災情地圖 上周四 (8/6) 朋友們慶祝颱風假的言猶在耳,想不到一個周末後,台灣許多地區已經淹沒在大水中。Jamie 身在美國無法參與救災,在此除了希望對於受災區的朋友們表達慰問之外,也想藉此宣傳由 Billy Pan 發起的 莫拉克颱風地圖。(右圖來自 Google Maps)

這個互動式地圖由 Billy 與一群志工們建立,讓關心的民眾可以非常容易的綜覽整個災情的情況。如果你需要詳細地方災情,也可以透過 Google Maps 內建的互動功能,放大到某個地區去細覽。(如果你有新的災情訊息,請 email 給上述 Billy 網誌上的志工協助新增至該地圖上。)

重點是這麼好用的災情管理工具,他居然是免費的。這就是科技及網路的力量,只要你懂得去利用手邊的工具,不需要什麼成本,也能夠創造出很多價值。

而對於台灣的網路客能夠這麼快的組織起來,促進災情情報的散播,加速救災的工作,Jamie 覺得非常的佩服。也希望各政府機關,能夠多加正視民間的努力,透過這些現代網路科技的利用,來讓救災的執行更順利。

以下說明節錄自 Billy 的網誌:

簡單說明圖示的意思:

: 有急需救助的病患
:有等待支援的災民
:需要直昇機搶救的地方,或預定空投地點,計劃。
:土石流或潰堤的地方
:遷村或已有警力
:影片
:注意,斷橋,道路封閉,或危險的地方
:聯絡電話
:水患的地方
:顏色表示狀態,粉紅表有些情況,綠色表沒有,安全
:有重要資訊
:救援站,物資集散點,徵求物資。
:有人在找尋親友,詢問當地的情況,通常附有電話或E Mail可回報
:斷電,斷水,斷訊等
: 照片

iPhone 應用限制太多 Apple 踩到地雷

August 3rd, 2009

上周 (7/31) 美國科技圈掀起了一波反 iPhone 浪潮,連長期支持 Apple 的知名科技網誌 TechCrunch 主編麥可‧阿靈頓 (Michael Arrington) 也登高大呼: 我受夠了!

這主要的起因是 Apple 莫名其妙的拒絕了兩個 Google 為 iPhone 所開發的應用 (App) ,其中一個是大家非常期待的 Google Voice。Google Voice 的主要功能是讓使用者可以透過 Google 申請一個終身號碼,然後再透過設定將該號碼轉接到任何實體號碼上。透過該服務,使用者也可以享受廉價國際電話費率,如: 美國打台灣市話一分鐘只要美金兩分 (合台幣 0.7 元)。

而 Google Voice 的 iPhone 應用,則可以讓使用者撥打電話時,不必透過虛擬總機轉接,直接讓他的終身號碼顯示為來電號碼,還可以透過終身號碼發送簡訊。這樣一個能夠為使用者帶來種種方便的好程式,居然被 Apple 沒有理由擋在門外,想當然爾 iPhone 的使用者必群起抗議。而 Apple 的這樣不顧使用者權益的行為,當然也是非常不值得鼓勵的經營方式.

而美國時間今天 (8/3) 早上,更爆出長期在 Apple 兼任董事的 Google 執行長艾瑞克‧舒密 (Eric Schmidt),在美國公交會 (FTC/Fair Trade Comission) 的要求下辭去該董事一職,原因在於兩公司間董事重疊度太高,有妨礙自由市場競爭之嫌。而 Apple 因為隨便拒絕 iPhone 應用惹來的麻煩還不只如此,除了 FTC 外,聯邦通訊委員會 (FCC/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 上周 (7/31) 也宣布開始調查 Apple 與 AT&T 對於 iPhone 應用開發商的種種不公平對待以及妨礙競爭的商業手法.

綜觀這些事件,Jamie 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 Apple 當年第一代麥金塔 (Macintosh) 創下銷售佳績後,自已為是導致最後輸掉大片個人電腦江山的大頭病,好像又要開始復發。大家不妨仔細觀察當今科技市場上成功的平台,從 Facebook,Firefox,一路到 Linux,Twitter,Android,共同的原因都在於兩個字: 開放 (openness)。開放可以吸引好的工程團隊幫你開發應用發揮集體的力量來幫你的平台加值。開放也可以讓使用者不必擔心自己的資料被綁死,而放心的使用你的平台。開放更可以加速口耳相傳 (word-of-mouth) 的擴散效應,讓你的平台快速達到關鍵使用者數量.

換句話說,開放可以說是當今的王道。而 Apple 如果持續這樣反其道而行,結果恐怕也不會太樂觀。希望各位創業家們好好擁抱開放,利用開放,才是上策.

(Image by brankomaster)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