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關於創投」文章

為什麼 appWorks 的錢很難拿?

June 6th, 2013

appWorks Speaker Series

2011 年底從第三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畢業,目前主要與企業合作 Mobile Web / HTML 5 開發,與 Fandora 同桌進駐在 appWorks Co-Working Space 的 YouMeb 創辦人 Sean,前幾天分享了他這 2 年來 Inside appWorks 的心得,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這一段:

…近期身旁的兩個友好團隊開始在市場上打出了可觀的成績,也開始獲得了投資人的青睞,你不得不說,在這從無到有的過程中,你如無親眼親身在旁看到,你真的很難想像得到過程是如何的艱困,而果實卻又多麼的鮮美,我說的果實不是取得多少 VC 的資金、上過多少媒體,創業目的不是募資,而是披荊斬棘後浴血仍站在戰場上那短暫的快感,然後能繼續告訴身旁質疑你的人,指著他們說:平凡不是我的選項!

三年 appWorks 下來,近身觀察了 150 個創業團隊,我越來越領悟到在創業的世界,失敗真的是常態,成功才是近乎「變態」。這不是台灣獨有現象,Y-Combinator 從 2005 年創立至今,已經育成了 513 個 Startups,幾天前 Paul Graham 自己透漏,目前為止估值超過 4,000 萬美元,也就是在矽谷可以被歸類在「小有成功」以上的,有 37 家,換句話說,7.2% 的機率:

北美創投每年投資 1,500 家科技公司,最後能夠達到 5,000 萬美金以上退場的,大約是 80 家左右,也就是 5.3% 的成功機率。粗略比較,YC Startups 比整體平均多了約 40% 的成功機會 (這個比較非常粗略,僅供參考)。但即使如此,無論是 YC Startups 或是 VC-Funded Startups,他們的 「失敗」機會都還是大過 90%。

而這些都還只是「挑過」的 Startups。一般來說,申請 YC 的錄取機率只有 3%,而被北美創投投資的比率約是 5%,再把這些概率算近來,矽谷新創公司「成功」的機率只剩下 0.25% 左右,也就是每 400 家裡面,才會有一家能成就超過 $40-50M 以上估值的機會。

這帶我們回到今天我想討論的點,也是 Sean 在文章最後的結論:

一、appWorks的錢是最難拿的,相信我。

二、團隊生存率幾乎是十分之一。

三、今年過年吃年夜飯時最好買個耳塞。

四、只要活下來!平凡就不是你的選項。

appWorks 從 2010 年 6 月開始,也就是說前三屆的團隊至今已經都有 2 年以上的營運時間,以目前「仍在創業」的團隊 (主觀認定) 與從育成計畫畢業時的團隊數量來看,他們生存的狀況分別是:

  • 第一屆:6/11 = 54.5%
  • 第二屆:6/12 = 50%
  • 第三屆:7/15 = 46.7%

這個數字與 YC Startups 的生存狀況比較,其實是相當類似的。

而關於「錢很難拿」這點,首先先讓我分享一些數據。appWorks 管理的 3.2 億「本善基金」,目前為止總共投資了 1.2 億台幣在 17 家新創公司上。其中一至三屆育成團隊被投資的狀況如下 (括號內為正在談增資中的家數):

  • 第一屆:5 家 
  • 第二屆:1 (+ 2) 家
  • 第三屆:2 (+ 1) 家

所以客觀來說,拿到 appWorks 的錢的確不是那麼容易。這背後有些複雜的思考邏輯,請讓我試著解釋:

  1. appWorks 的錢其實不是 appWorks 的錢,本善基金的股東是國泰金控、群聯電子、聯合報系以及 CID 華威創投,appWorks 只是代替股東管理他們一起成立的基金
  2. 創投基金存在的目的是「產生投資報酬」,一般以風險如此高,且流通性如此差的資產種類,投資人期望得到的最終總報酬是 3 倍以上,年化報酬率是 30% 以上
  3. 所以 appWorks 的存在必須要平衡創業團隊的利益 (更容易拿到錢、有錢可以加速成長) 以及基金股東們的利益 (慎選投資機會、產生良好投資報酬)
  4. 要產生好的投資報酬,必須要有健康的 IPO 市場與活躍的企業併購活動,這兩點台灣相較美國目前都略輸一籌
  5. 在能夠達到 IPO 之前,一個新創團隊要一路成功長大,必須仰賴健全的創投生態圈,能夠從 Seed 到 A、B、C、D 輪陸續交棒跟投,一路協助新創公司規模化,這點台灣也比矽谷弱上許多

所以 appWorks 最終的 Vision 是改革台灣的創投生態與資本市場,讓它對創業者的友善程度能夠盡量向矽谷靠齊。但這畢竟不是容易的工作,更不是三兩天就可以完成的任務。因此,在這緩慢的革命過程中,我們選擇穩步推進,在兼顧到資本市場接受程度與股東的利益之下,一步一腳印的試著讓情況越來越好。

的確,appWorks 的錢不好拿,或者說,本善基金的錢不好拿。但換個角度看,過去三年來,我們已經投入了 17 家本土新創網路公司,這個數量應該大過所有創投同業投入的總和。而今年剩下的 7 個月,我們預計還要再投入 5-8 家。

無論如何,既然下定決心要改革資本市場,我們就會堅持下去,也有信心能讓情況越來越好。創業很難,不可以輕易嘗試,但就像 Sean 說的一樣,如果你跟我們一樣是不怕死的那一種,我在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等你。

 

投資人必須是你的 Team Member

May 29th, 2013

Team Skype, including investors

昨天應文化部與創投公會之邀,到「文創嘉年華」的「天使選秀」擔任評審,十組創業團隊輪番上陣演出 6 分鐘 Demo 後,我心中突然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疑問:

到底誰規定 Demo 是 6 分鐘的?

事實上,我認識的 A 咖創業者都可以在 2 分鐘內把他的 business 講得一清二楚,但一般的初創業者,如果你沒有給他有足夠的練習,Demo 時間設為 6 分鐘通常只是在惡整他而已,不但常常無法把事情講清楚,很多時候為了取捨反而刪去了不該刪的東西。

(在 appWorks,我們的標準 Demo 是 5 分鐘,但在每次 Demo Day 之前,創業者必須要接受兩整週的魔鬼訓練。)

其中一個被昨天十組創業者都刪掉,卻是一個 Pitch 中絕對不該刪掉的內容 (在後面的 QA 時間我特別請他們每個人都補充了):

你在找什麼樣的投資人?我們如何幫助你?

投資人,尤其是天使投資人,之所以投資一個 Startup,除了著眼於投資報酬的機會以外,幾乎也必定是因為他們喜歡你,或是喜歡你在做的事情。因此他們絕對是想幫忙的,只是你必須要讓他們知道該如何幫你的忙。

這點所有 appWorks 育成、投資的 150 個團隊裡面,EZTABLE 的 Alex 與 Pubgame 的 Ben 做得最好。無論是當面約我、打電話、傳 Whatsapp,他們會適時、適當的使用溝通工具,很清楚的讓我知道,他們現在有什麼問題需要被解決,然後我可以如何幫他們解決。幾乎沒有一個禮拜過去,我沒有從 Alex 與 Ben 手上接到一些任務的。對他們而言,我不只是股東,也是一個隨時可以呼叫的召喚獸。(吼)

但他還沒有投資我,怎麼會幫我的忙?一般的創業者可能會問。事實上,如果一個投資人不願意在投資前對你付出,那代表他在投資後也會對你斤斤計較。相反的,我認識的所有好投資人,都會先跟團隊一起工作,確定雙方合得來再談投資 — 沒錯,先同居後結婚的概念。此外,讓潛在投資人參與你的工作,也是一個在過程中贏得他信任的好方法。

關於如何把投資人納進延伸的工作團隊裡面,Mark Suster 最近寫了一篇很棒的 8 Tips to Get the Most out of Your Investors and Board,我用自己的語言整理如下與大家分享:

  1. 經常的 Email Updates — 跟投資人之間的溝通必須要感覺像 Over Communicate,因為你每天在自己的 Business 裡面,很多已經變成反射的常識,對投資人而言反而是需要重複接收才能領悟的道理。而讓投資人知道你的策略與目標的好處,就是他們會在每天大小的會議中幫你做 Business Development,物色可能的合作夥伴。所以經常向投資人溝通是必要的,即使感覺有點囉嗦也沒關係。(別在意投資人沒有回信,他們看到了你的資訊,只是暫時還沒有任何需要回應的)
  2. 用簡訊/Whatsapp 得到快速回應 — 我每天要收到 200+ 封 Emails,即使非常努力,大多數的郵件還是需要 2-3 天才能被回覆。又由於我常常在會議中,打電話來我也很少能接。因此,需要快速被回應的事情,選用 Whatsapp 是最聰明的管道。
  3. 善用電話會議 — 我最佩服 Alex 與 Ben 的地方,就是他們有事情需要電話討論時,總是能抓準我的空檔打來。有些事情書信往返講不清楚,但電話 sync 一下 5-10 分鐘就能解決,這時候千萬別吝於撥給你的投資人。
  4. 永遠請求意見 — 即使是你完全知道如何掌握的事情,問問你的投資人,不但可以敦促他們進行大腦體操,很多時候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5. 分派任務 — 沒錯,你應該分派任務給你的投資人,事實上大多數的投資人喜歡接到你的任務。
  6. 理性討論、有錯時低頭 — CEO 與董事在策略上有不同意見是常有的事情,但為了意見不同傷了感情就沒有必要。所以所有事情務必理性討論,如果本季的執行的結果不如上季預期,則請跟勇敢的跟董事們認錯,並且理性提出下季如何改進。
  7. 管理董事會議的期望 — 董事會最忌諱的就是驚喜,董事會前應該要讓每個董事明白知道該期望什麼,董事會後也該請董事們建議下次如何改進。
  8. 結果導向、數據導向 — 跟投資人間的溝通,盡量以數字為依歸。設定好的策略目標,努力的達成,重複這個循環,你就能夠逐漸贏得投資人的尊重與信任。萬一無法達成時,務必務實檢討問題,修正目標,然後下次一定要達成 — 沒有人喜歡放羊的孩子。

以上,就是關於與投資人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你需要知道的一些基本觀念,希望對於你們募資、帶領公司前進,有些幫助。

___

歡迎加入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讓我們投資你,幫助你。

(Photo via jurvetson, CC License)

十元面額:扼殺早期創投的真正兇手

April 16th, 2013

建台水泥股票

第 14 條 股票每股金額均為新臺幣壹拾元。–公開發行股票公司股務處理準則

90 年代,台灣曾經是世界前三的創投大國。2000 年時台灣的創投產業受到達康泡沫重傷,接著又碰到政府包括取消「早期投資租稅減免」以及「金控法限制銀行轉投資創投」等等連續多個政策利空打擊,於是開始出現萎縮,從此盛況不再。

但即使一路下滑,截至目前,台灣仍有高達 110 家創投基金管理公司 (也就是俗稱的 GP/General Partners),分別管理總資產近 1,500 億新台幣的共 200 支基金 (也就是俗稱的 LP/Limited Partners) — 以我們創立的 AppWorks 之初創投為例,AppWorks 本身就是 GP,也就是基金管理公司,而我們管理的 3.2 億「本善基金」則是 LP。

台灣早期創投為何熱不起來?

這 110 家創投,大約有 30 家左右還活躍在投資,但幾乎都專注在所謂「Pre-IPO」,也就是晚期、接近上市的公司。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昨天接受 TechOrange 的專訪,聊到台灣創投絕大多數對早期創業團隊袖手旁觀,一語道破了其中最大的問題:

不是台灣的早期團隊比較差,而是股票面額 10 元的規定,讓他們必須「不正常地」優秀。

規定股票面額 10 元,等於規定所有投資人,不管是早期投入或晚期投入,每股持股成本至少 10 元,在台灣上市平均可回收股價約 30 元,也就是說,上市後創投可以有 3 倍回收。但是別忘了,這是早期投資,還要計算公司成功上市的機率。全球新創企業的平均成功率約 30%,投資早期的平均期望報酬率應該是 3 倍再乘以 0.3,等於 1,也就是不賺不賠。再加上機會成本,這個買賣等於大賠。

創投冒著「高度不確定性」、「超低流通性」以及「超高存續期 (Duration)」等種種風險投資一家未上市公司,求的是有一天能夠成功 IPO 或者被大企業併購,取得數倍 (通常早期目標為 10 倍,晚期約 2-3 倍) 以上的投資報酬,所以這些公司的體質必須要盡量符合未來將要公開發行、上市的規定。

既然金管會的「公發公司股務準則」規定公發公司「股票每股金額均為新臺幣壹拾元」,則即使公司法已經放寬票面金額的限制,要被創投投資的公司還是需要符合面額十元的規定。也就是說,當創投投資你時,最低最低的每股取得成本必須是十元。

不正常的優秀

每股十元是怎麼樣一個概念?假設以非常寬鬆的 40 倍本益比去算,這表示你公司才剛開張,什麼都還沒有,就已經有隱含每股 0.25 元 EPS (Earnings Per Share) 的實力。這當然是非常不合理的要求,即使大如金控、電子業,很多上市公司都不一定能年年繳出 0.25 元的 EPS,更何況要求一個 Startup 有這樣的實力。

即使有少數 Startups 真的有這樣的實力,創投也很難去評估每年上萬家新創企業中,有哪些真的符合這樣的規格。

這就好像現在開始要求公司錄取大學畢業生時,一律至少要給予 10 萬元月薪一樣。如果你是老闆,最容易的決定是什麼?當然是不要錄取大學畢業生,轉而去找有經驗人才 (這不是完美的比喻,只要讓大家體會一下那個情況)。

團隊股權創造的艱難

即使創投真的做了研究,認為團隊有十元的實力,接下來還要面對創業團隊股權的問題。因為十元的限制,意味著創業團隊也必須同樣拿出每股十元來認購屬於他們的股權。如果他們沒有錢,那就必須要用技術作價 (但最高只能有 15%),並且要實價課稅 — 拿到多少技術股,就當做多少收入要繳稅給政府。

如果要給團隊更多的比率,那就必須要用「老股換新股」的方式,也就是創投的部份資金用遠高於十元的價格向團隊認購老股,團隊再用取得的股款以十元跟創投一起增資。這個做法會提高創投的每股取得成本,降低他們的投資意願,也會讓團隊必須要馬上支付「證所稅」。

扼殺早期創投的真正兇手

當然在台灣早期投資不活躍有很多很多因素,但從美國搬回來加入推動早期投資的改善三年多來,我發現十元面額這個「人為」的門檻,其實是最核心的問題。當然當年這個制度的設立,有它「防弊」的歷史背景。但當歐、美、日等國家,早在數十年前就已經為了「興早期投資」的利,以及「防面額制濫用」的弊,改變了這樣的設計,台灣卻還卡在歷史中間,無法從 10 元面額的迷思中走出來。

暫時繞道的解法

當然這些問題不是沒有解法,AppWorks 透過育成計畫與團隊互相了解,建立起信任的關係,也因此三年來較積極的投資了 17 個新創網路公司。這些公司多數直接移到開曼、薩摩亞等公司法較現代化的境外國家設立控股公司,再由控股公司回台設立 100% 全資子公司。

但這個境外控股的做法不是很好的長期解決方案,主要原因有三:

  1. 交易成本:設立境外公司與每次增資的交易成本約新台幣 30 至 300 萬不等,主要為國際會計與律師費用。這個交易費用仍舊造成早期投資門檻,讓金額較小的案件不易成形。
  2. 管理成本:境外公司任何登記事項變更,都必須要透過代理人向外國政府申請,不僅管理成本提高許多,時間常常也較為緩慢
  3. 回台上市風險:金管會對於台商境外公司回台上市的政策常常搖擺不定,這也讓創投投資境外設立早期公司的意願降低

徹底的解決之道

所以真正徹底解決問題,振興早期投資的方法,是從金管會開始,直接取消公開發行公司一律十元面額的限制,改由公司自行決定每次發行的面額,或是完全取消面額制度。畢竟金管會早已放寬外國公司來台上市,可以不需要有十元面額的限制,也就是所謂 F* 股。實在沒有理由在股本形成上,獨厚外國公司,卻讓台灣新創團隊繼續跛腳。

我在這裡呼應創投公會蘇秘書長,期望政府正視十元面額衍生的問題,以及它對台灣長期的競爭力所造成的扼殺。期待台灣能早日跟上國際的步伐,取消一律十元面額的限制,讓早期創投在台灣再度活起來,讓創投產業可以積極投入為台灣孕育出下一個聯發科、下一個台積電。

___

需要投資、需要幫忙的創業者,第八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

(Image via findlifevalu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