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未來二十年最有價值的科系:資工系

April 1st, 2014

Hackers

如果說 1980 年代開始的個人電腦大浪,讓電機系成為過去 30 年最有價值的科系。那麼 2007 年開始的行動海嘯,加上社群與雲端兩大平台,正在讓資工系 (Computer Science) 成為接下來 20 年最有價值的科系。

洛陽紙貴

在美國,擁有一紙資工學歷的軟體工程師完全供不應求,為了競逐這些人才,即使是 Google、Facebook 等知名軟體公司,仍需要從大一就以高薪實習計畫鎖住他們。人以稀為貴,也因此當 PayScale 最近把全美學校的所有科系綜合評比,結果發現平均 20 年報酬最高的十大系所,竟有九個是資工系。第一名的 Stanford Computer Science 畢業生,平均 20 年生涯可以獲得的總「投資報酬」更是高達 170 萬美金 (5,400 萬台幣)。(註)

Most Valuable Degrees in American (20-Year Return)

只是北美的情況?

軟體工程師薪水目前的確只有在北美與北京水漲船高,但種種跡象顯示這個供不應求狀況正在延燒到世界各處。Google 日前才發表要在台灣徵才上百位,需求的許多是軟體背景人才,不少 AppWorks 投資的企業也告訴我們軟體工程師越來越難找。追究其背後原因,軟體比硬體更容易遠端協作,因此當北美企業無法在其國內應徵到足夠的軟體人才,往世界各處去追求是必然的結果。此外,隨著電子商務、網路遊戲、數位娛樂、RTB 廣告、穿戴式裝置、電動車等新產業的發展,軟體人才的需求還會不斷提昇。

學生請考慮投入,教育部請紮根程式教育

如果你是學生,無論是否在資工、資管相關科系,要提昇未來的競爭力,請務必把學習軟體設計作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如果你是教育部,相信我,台灣很快就會像美國一樣面對軟體人才供不應求的狀況。當年我們適時培養了很多電機人才,讓台灣的電子產業能夠有起飛的動力,現在我們必須趕緊從小紮根資工教育,把軟體人才培育視為國家未來競爭力的來源,才能讓台灣不在這場網路海嘯中被衝落領先群。

時代的巨輪不會等待我們,改變台灣必須從每一個人開始。

___

修改 (4/2/2014):文章原先訴求高教司儘快提高大學資工系員額,經台大資工洪士灝教授提醒,程式教育需從小紮根,才能真的培養出優質軟體人才。回想我自己也是 10 歲左右開始寫程式,因此決定將本文訴求改為請教育部紮根程式教育。

註:這裡的「投資報酬」是指取得該學位後 20 年的預期總所得,減去不念該學位 (也就是用高中以下的學歷去工作) 20 年的預期總所得去計算出來的。(感謝 Blake Hsiao 留言提醒)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的分享

(Photo via hackny, CC License; Graphs from Quartz)

創業 CEO:你必須成為思想領袖

March 31st, 2014

Entrepreneurs are GREAT!

不要懷疑一小群深思熟慮且專注的公民可以改變這個世界,事實上,這是所有改變發生的唯一原因

Margaret Mead

歡迎來到每週一刊出的「創業 CEO」系列,在這裡,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創業某種程度是在改造一個行業,過程中必須說服客戶、消費者、通路、供應商、人才、投資人、媒體等相關 Stakeholders 接受你的新想法,因此身為創業 CEO,你必須成為你領域的思想領袖。成為思想領袖是個相當困難的挑戰,以下有些關鍵工作,如果持之以恆的做,或許會有機會。

深入且廣泛的理解

產業會以某種邏輯存在、運作,一定已經經過相當的最佳化。像是網路、行動等新科技的出現,或許有機會改變產業的運作,但這改變絕對無法在一夕之間發生 ── 在新科技的初期,改變的成本往往遠大過獲得的好處。要說服足夠的上、下游夥伴加入改變,你必須先全面、深入的理解大家的相對位置、思考邏輯、策略,以及偏好。這代表著你要研讀相關的書報、積極向相關業界先進請益,並且靜下心學會用對方的角度看事情。

全面、反覆的思考

把你的想法寫下來,然後隨著資訊的取得,不斷去更新這個想法。注意「寫下來」是很重要的,人腦的記憶容量非常有限,如果不把想法寫下來,重要的邏輯很容易在資訊洪流中丟失。不斷隨著資訊的取得更新也很重要,反覆的這麼做才能讓你的想法更符合真實世界的需求。

持續發佈思想並取得回饋

無論是透過網誌、Facebook、報章雜誌專欄,或是 Line、WeChat,甚至是替別人的書寫序,持續的把你的思想散佈出去,才能取得關鍵的回饋,也才能讓你的影響力開始進入正向循環。

理性的核心、感性的訴求

關於產業該如何改變的想法,它的核心必須是理性的,也就是長期而言必須能讓更多參與者更富足。但短期而言,它的訴求必須是感性的,也就是能解決參與者現在碰到的痛苦。

真心相信

沒有思想是絕對的好,改變也無法幫助所有人。最終,你必須真心相信這個改變所代表的長期價值。

我們所創造的這個世界是從我們的思想加工出來的,它無法被改變,如果我們不先改變我們的思想

― Albert Einstein (愛因斯坦)

___

歡迎訂閱我的每日創業精選 Flipboard 雜誌

(Photo via ukincanada, CC License)

品味:搖滾老兵 Neil Young 推出 Pono,HD 數位音樂的新希望

March 28th, 2014

Pono Player

歡迎來到每週五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看到的種種美好。

你或許沒有意識到,十多年來當我們用 MP3、線上串流去取代 CD 的同時,其實也意味著為了方便而犧牲掉品質 ── MP3 方便下載、交換,但音質往往遠不及當年的 CD。

但這些年來,隨著頻寬、儲存容量與運算速度等科技的進步,事實上大環境早已成熟,讓數位音樂可以輕易超越當年的 CD 音質。問題是 MP3 早已形成龐大的生態系與堅強的網路效應,要突破這個囚犯困境需要非常巧妙的雞蛋策略

2012 年,加拿大民謠搖滾老兵 Neil Young 立志要解決這個問題,他與夥伴們研發了一款可以播放超高清音質的 Pono 隨身聽,接著便著手開始說服唱片業者支持他,把他們的錄音室母帶翻出來轉成 FLAC 這種 Pono 支援的超高清音樂格式。經過了 1 年半的奔走,Young 與他的夥伴們終於得到了足夠的支持,並決定透過 Kickstarter 來打響名號。

Music Qualities

Pono 的 Kickstarter 活動兩週前上架,果然造成大轟動,至今已經募到近 500 萬美金。不過除了人心思變,大家渴望更好的音樂品質之外,事實上 Pono 這次能夠如此狂掃 Kickstarter,他的幾個活動策略我認為非常非常的高明。

首先,「音質」這個東西是沒辦法透過網路來賣的,因此 Pono 需要用「證言式」的推廣影片。他們先在今年的 SXSW 音樂節廣邀藝人試聽,並且拍下他們聽完後驚訝的表情,剪成這部眾星拱月的宣傳影片,對樂迷而言說服力當然是滿分。

但贊助 300 元只得到一台音樂隨身聽畢竟門檻還是頗高,因此為了說服更多樂迷支持,Pono 與樂手合作推出簽名限量版,每個樂手僅限 500 台,每台 400 元。這是非常巧妙的定價策略,因為它僅僅比陽春版多出 100 元,就讓樂迷可以擁有心儀的樂手的簽名版 Pono,結果當然造成了相當瘋狂的搶購,也讓 Pono 的募資金額快速起飛。

有趣的是 Pono 的重點終究不是隨身聽,而是 PonoMusic.com 這個網站,上面到底能買到多少受歡迎的歌曲。但如今 Pono 成功透過 Kickstarter 得到了這麼多樂迷的支持,又募得了這麼多的資金,要回過頭去說服更多唱片公司與樂手加入,無論是用市場聲量或是權利金,當場都變成了可能的選項。

因此,今天 Pono 的案例,無論是 Neil Young 對音樂品質的堅持、他帶領整個音樂產業突破囚犯困境的決心,或是他與團隊一步步巧妙 Leverage 以達到目的精密設計,都非常值得創業者欣賞品味。

___

一天中的美景,我都收錄在 Instagram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