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哇謀尬意輸ㄟ尷尬 (I hate to lose)…

December 8th, 2011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很討厭浪費。套一句神來也創辦人 Mike Jiang 的話:「這是一種不優化會死的病。」同樣要花一塊錢,我一定要確定我得到別人都還多的效益。同樣要完成一個工作,我一定要想我是不是用最有效率的方法在做這件事情。

但是這兩個邏輯有時候會衝突,例如:當你在網路購物的時候。同樣要買一個東西,如果你要確定你是用最便宜的價錢買到,那必須要上好幾個網站去查價錢。但是每多上一個網站,你就要多浪費一些時間,而這個時間的投資報酬率卻是未知的。這讓我很矛盾,怎樣都沒辦法優化,我討厭輸的感覺。

然後我的三個好朋友,紅門的創辦人 Adam, Mars & Jerry (也是達摩背後的靈魂人物) 推出了 SaveBar。這個網誌的長期讀者就知道我很少推薦產品,但我必須說 SaveBar 真的解決了上面的那個大矛盾。它怎麼解決?非常簡單,當你在網路商店瀏覽商品時,它會自動把這個商品在其它商店的價錢,顯示在螢幕的下方,就這樣 — 以上圖為例,前陣子為了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劃的團隊數量大增,我必須要升級辦公室的無線網路設備 (大推 DrayTek),光靠 SaveBar,我就省下所有比價的時間,當然還有價差。

這件事情看起來簡單,但是一點都不簡單。首先,SaveBar 把傳統的比價網站變成瀏覽器 Plugin,你只要安裝一次,就可以忘記它。平常 SaveBar 也不會出現,所以你一點感覺都沒有。但是只要你開始瀏覽商品,SaveBar 就會默默的開始工作,然後自動把比價的結果顯示在螢幕的下方。就像有了一個私人小秘書一樣,我從此再也不用一個一個網站去查價錢。

Mars 昨天在發表會上也公布了一些數據。上市兩個月,SaveBar 已經有 4 萬個安裝 (套句賈伯的話:平均每兩分鐘就有一個下載)。目前為止,這些使用者總共幫購物網站帶來了 2,000 張訂單,平均客單價 NT$ 2,000 元,所以就是 NT$ 400 萬的成交值。展望明年,他們希望能夠突破 50 萬用戶,為 EC 貢獻 NT$ 5 億以上的營業額。

再說一次,台灣的電子商務今年將突破 NT$ 4,300 億,佔總體零售近 12%。這樣的 EC 穿透率不僅高的嚇人,更是獨步全球的。所以台灣的網路創業者,你必須要好好想想如何把自己塞進 EC 的供應鏈中,靠這個強勢的產業,發展出你的商業模式。紅門的 SaveBar 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而我相信可以被開發的服務還有很多很多,創業者們,就請發揮你們的創造力吧!

 

有時候,做了才知道

December 7th, 2011

創業者都很喜歡討論,從 ideas、產品的功能、用什麼工具開發、到如何吸引消費者的目光,都是我們每天的話題。但我發現這裡面有兩種人。一種,一直在討論,然後一直在腦海中想像每個決定會帶來的結果,但卻也一直被這些想像的結果打敗 — 「不然我們 ○○ 好了?啊!不行啦!如果 ○○ 的話,那就會那 xx。哦,好吧!那不然我們改成 ◎◎ 好了?嗯,但是如果 ◎◎ 的話,那 ※※ 了怎麼辦?」他們對話就像這樣,而且好像無窮無盡。一個月過去了,這些人似乎還在原地踏步。

另一種,比較不怕死。他們會說:「真的是這樣嗎?林伯不信邪,我偏要試試。」然後他們就去試了。大部分的時候,他們會發現別人是對的,這條路行不通。但過程中他們往往會發現一條叉路,接著這條叉路又帶他們到另一個全新的世界 — 最近在 iPhone 上很受歡迎的「限時免費遊戲」就是這樣的例子。

當創辦人 Luke 一開始要做遊戲社群時,大家都跟他說永遠不可能打敗巴哈姆特和遊戲基地,他不信邪,真的做了。經營了一年多,事實也證明真的打不贏那兩個山大王。但過程中,他發現了 iPhone 遊戲的崛起,所以 pivot 去做 iOS 專屬遊戲社群 GameApe。從那邊,他又發現 iOS 上的「限時免費」,這個龐大的行銷次文化,然後才找到了現在的成功。

所以有時候,你可以一直討論下去,但很多時候,你真的必須要做了才會知道。

記得我很快就會離開這個世界,是這輩子幫助我做很多決定的最重要的工具。因為幾乎所有的東西 — 別人的期待、面子、害怕丟臉 — 在死亡的面前都顯得渺小,這讓你可以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面。

Steve Jobs

(Inspired by Steve Blank, image via micheleguida, CC License)

媒體金字塔的崩解

December 6th, 2011

Seth Godin 在他的網誌上聊到「媒體金字塔的崩解」,我不確定這個金字塔是 Seth 還是別人發明的,但它的架構相當清楚明白。有助於我們思考正在發生的媒體大革命,和未來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長相。以下是用我的角度去解讀他的觀點,並揉入了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這個金字塔的最下面是「免費內容」。免費內容基本上任人取用,主要是為了吸引關注,但後面也往往帶有商業模式,例如廣告、內容導購等等。舉凡電影預告、廣播節目、大多數新聞網站,都是免費的領域。

再來是「大眾內容」,這是工業革命下「量產」的結果。所以 100 多台有線電視一個月只要 600 元、一張 CD 只賣 300 元、書本 200 元、報紙甚至只要 15 元。價格壓低的結果讓大眾媒體成為是過去這個世紀以來最重要的主流媒體。

限量內容」相較於「大眾」來得貴,是大多數人無法輕鬆負擔的,例如一張 3,000 元國家音樂聽的演奏門票、要價上萬元的記憶/心靈成長課程,或是會費十幾萬的股市老師傳真服務。

最後,是「獨特內容」,像是張大千的名畫、邀請陶喆專程來尾牙獻唱,和律師、投資銀行的顧問服務,都是極度稀有且極度獨特、個人化的內容。

這個金字塔的生態本來相當平衡,但自從過去 16 年網路和社群媒體發生以後,它出現了極大的轉變。

  1. 媒體下放:Web 2.0 運動把出版工具給了每一個人,所以現在每個消費者都是內容的生產者。只要你想,每個人都可以辦報 (網誌)、出書 (電子書)、發專輯 (MP3)、拍電影 (YouTube)。這讓內容的消費者有了無窮的選擇,也讓原本的內容生產者突然面對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競爭。
  2. 影響力更重要:因為每個人每天都面對看不完的內容,所以一個內容生產者能不能得到消費者的關注,甚至進而影響他的購買決策顯得更為重要。你不能再像以往一般只專注在「內容」,而必須要去想內容要產生什麼效果
  3. 邊際成本歸零:網路讓大多內容的傳輸費用降為零,所以每多一個人使用,你幾乎沒有任何成本。

這些改變對「大眾內容」產生了巨大的打擊,因為無論在質和量上面,「免費」區塊現在都可以提供很好的替代品。因此,越來越少人買書、越來越少人看報紙、CD 更是幾乎已經要絕版。但消費者口袋裡多出來的錢,他們並沒有拿去存起來。相對的,他們會往金字塔的上方移動。所以周邊商品、演唱會門票越賣越多,人們也開始更關注音樂會和劇場。

而更大的問題出在現行的大眾區塊,這裡面大多數從業人員的工作其實是圍繞在「發行」– 印刷、派送、銷售、倉儲。這些工作在未來的 10 年內將會陸續消失,所以如果你是這些人,現在你要想的,是該怎麼往金字塔的兩邊移動

媒體大革命發生的很慢,但千萬不要懷疑,它正在來到,而且不會回頭。

(Image via Seth Godin’s Blog)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