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android’

品味:Structure Sensor 行動 3D 掃描

December 6th, 2013

Structure Sensor scanning

歡迎來到每週一次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所看到的種種美好。

以超好用 360 Panorama 全景照相 App 聞名的 Occipital,在近兩年 iPhone 與 Android 普遍內建全景功能後,營業額成長開始停滯。但危機就是轉機,帶著強大的影像處理能力,他們決定挑戰比行動全景拍照還要更上一層樓的難題 ── 行動 3D 實物掃描。經過找尋硬體夥伴、合作、研發,三個月前 Occipital 終於在 Kickstarter 上推出了 Structure Sensor,並且得到了超大的迴響,最後募得高達美金 129 萬元,讓我們趕快來看看這個產品的介紹影片: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Structure Sensor 是紅外線 3D 掃瞄器,把掃描到的資料透過 Lightning 傳輸回 iPad 後,再由 Occipital 開發的專屬 App 進行軟體分析,把空間中的 3D 物件座標計算出來。我特別喜歡 Occipital 對於行動掃描這件事情的細心與極致,他們設計了吻合各種 iPad 扣環讓使用者選購,讓 Structure Sensor 在你邊移動邊進行 360 度掃描的同時,紮實的固定在 iPad 上面。雖然還沒使用過他們的掃描軟體,但從影片以及之前使用  360 Panorama 的經驗,我相信 Occipital 應該能把它做到一定程度的簡單好用。

Occipital 在思考 Structure Sensor 時,把它定位在一個開放的平台。因此除了 Lightning 以外,Structure Sensor 也支援 USB 供 Android 連接。而除了 Occipital 自己的軟體,Structure Sensor 也提供 API,讓更多開發者可以在上面寫出不同的 3D 掃描應用。

雖然 Structure Sensor 在 Kickstarter 上的募資已經結束,但如果你有興趣,他們的網站上還可以預購,預計明年五月出貨。

___

正在開發 Kickstarter 專案?歡迎來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8 讓我們輔導你

品味:《Apple & Google 世紀大格鬥》

November 29th, 2013

Apple vs. Google 世紀大格鬥

歡迎來到每週一次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所看到的種種美好。

2007、08 年,iPhone 2G 與 Android G1 一前一後出現在這世上。接下來的短短六年間,Apple 與 Google 一邊相互競逐,一邊聯手改變這個世界。這場革命背後有許多非常精采的故事,其中不少被 WIRED 編輯 Fred Vogelstein 收錄在他剛剛出版的新書 Dogfight: How Apple and Google Went to War and Started a Revolution 裡面。

台灣三采在第一時間取得這本書的授權,讓我們可以與國際零時差,同步一窺這鬥爭的種種幕後祕辛。很榮幸能夠為 Dogfight 中文版《Apple & Google 世紀大格鬥》寫序,謹在此與大家分享。

改變世界的背後,其實是科技巨人間的角力

文 / 林之晨

《Apple & Google 世紀大格鬥》的英文版叫做《Dogfight》,起得非常有寓意。

Dogflight 是兩軍交鋒,戰鬥機群互相纏鬥的意思。攻擊方會派出戰鬥機群,通常不是為了攻打敵方陣地,而是要清掃阻礙,讓後面的轟炸機、航空母艦等大傢伙可以順利登場。

這本書的內容,正是 Google 與 Apple 兩家企業主管群們互相交鋒,合縱連橫,結果讓 iPhone、Android 這兩個重傷害武器得以登場,最後橫掃全世界的幕後故事。

這故事遠比外界想像複雜許多。Google 的崛起與 Apple 的復興同時發生 2000 年代初期,微軟罷凌科技世界的時空背景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再加上同在矽谷的地利之便,最初 Google 與 Apple 高層有著相當親密的夥伴關係。

但時序發展至 2000 年代中期,隨著雙方實力的日益茁壯,加上「行動上網」革命隨著環境成熟而快速加溫,衝突的利益終於迫使這兩個盟友必須轉為對手。

這個轉變並不容易,過程中雙方需要逼迫電信商與製造商跟他們合作,顧忌微軟的反撲,處理交織的合作關係,還得調節自身主管與部門間的政治角力。這些錯綜的因素讓 Google 與 Apple 的每步棋都下得緊張萬分,往前看能夠形成的效果也常常難以預料。

當然最終 iOS 與 Android 是徹底改變了世界。它們首先聯手改寫了行動的遊戲規則,接著還共創平板市場,徹底威脅 PC 產業的存在價值。

但近距離去看,這兩家公司更像是馬拉松中脫穎而出的領先者。他們彼此追逐,偶爾互相卡位,為了超越對方逼出自己強大的潛力,最後因而把 Microsoft、Nokia、Blackberry、HP、Dell、Acer 等佼佼者都拋在腦後。

《Apple & Google 世紀大格鬥》帶我們深入這段大衝刺的幕後,揭開過程中的種種縝密思考與布局。無論你是好奇這段歷史,或是想從中得到借鏡,它都是非常值得細細咀嚼的一本好書。

___

博客來目前有提供《Apple & Google 世紀大格鬥》上市前 75 折特價預購

Apple 的空中進擊

October 24th, 2013

Apple Special Event October 2013

昨天在舊金山市區參加 GMIC Silicon Valley,剛好路過了 Apple 舉行的發表會活動,隨手拍下了這張記者們排隊入場的畫面。

會場裡面,幾位蘋果高層陸續上場,接連發表了 OS X Mavericks、MacBook Pro、Mac Pro、iLife、iWorks、iPad Air 與 iPad Mini with Retina 等產品與軟體更新。

會後大家的討論主要放在 iPad Air 與 iPad Mini with Retina 上,這畢竟是一個年銷售 7,000 萬台的產品家族,雖然近幾季銷售持續下滑,它仍是平板世界的領先者角色。看完這次的兩台新 iPad,我最大的感想是蘋果最終還是向市場屈服了。iPad Air 大幅縮小了邊框與重量,顯示出 Mini 推出後立刻佔據 iPad 近 60% 銷量的市場反映,對 Apple 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Jobs 在世的時候不只一次說過 10 吋才是平板的最適尺寸,足夠的邊框也是防止誤觸重要的設計。不過 Mini 的成功顯然教育了 Apple,市場偏好更小、更輕的平板,幸好蘋果自家的超省電 A7 CPU 適時出現,讓他們終於可以削去許多電池容量,讓 10 吋 iPad 大幅的輕量化。

但即使是這樣,iPad Air 從 CPU、續航力、相機到螢幕解析度,所有的功能性規格基本上與 Retina Mini 完全一樣,但價格卻高上 100 美金,且體積大上許多,重量又多出 42%。在這樣的比較之下,我不認為 Air 能夠扳回賣不贏 Mini 的頹勢。另一方面,解析度大增的 Retina Mini,不僅厚度、重量上升不少,價格也因為用料的關係增加了 70 美金,成為 399 一台,這與 Nexus 7、Kindle Fire 等同等級 Android 平板的 229 相比,又失去了更多的市場競爭力。

綜合以上因素,我認為蘋果要在平板這條產品線要重振前幾年的雄風,還是有相當難度。

但昨天的發表會 Apple 有另一個布局,我認為非常值得深思,就是他們同時把 OS X Maverick、iLife 與 iWork 等三大軟體產品線,同步降價至零元。

OS X Mavericks Free

當然表面的理由是希望更多消費者享受這些軟體,但在商言商,如果對業績或競爭力沒有幫助,沒有公司會白白放棄營業額,把這些辛苦做出來的軟體拿出來送人。

這個策略背後的理由,我認為有兩個:

第一,面對 Google 陣營,Android OS 本來就是免費,Google 的生產力軟體 Docs 也不用錢,小綠人甚至連 QuickOffice 也買下來送給用戶。如果有越來越多消費者在意這些必備的辦公軟體,則要多花 60 美金的 iWork 會給 iPhone、iPad 帶來更多的阻力。

第二,面對 Microsoft,他們在桌面仍舊稱霸,但在行動上則大幅落後。不過據說微軟已經祕密開發 iOS 與 Android 版本的 Office 許久,即將要正式推向市場。蘋果在這關鍵點把 iWork 打至免費,除了在價錢上與 Google 打成平手,也等於順便給了微軟一個大耳光。

當然以 Apple 每季淨賺數十億的財務狀況,他們絕對負擔得起奉送這些軟體所造成的營收損失,甚至有可能因為軟體免費所帶來的額外硬體銷售,反而創造更高的營收與利潤。但對於想要積極在行動有所作為的 Microsoft,這絕對是致命的一擊,也讓微軟股票今天應聲下跌了 2.4%。

昔日手下敗將蘋果出招,能不能擋住邪惡帝國的大反攻,我等不及要知道結果了。

___

創業者,歡迎加入第八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

(Image via Appl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