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blogsphere’

如何經營一個「好」網誌

August 2nd, 2012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每天早上 5 點到 8 點是我的「網誌時間」,除非真的有無法排開的行程,否則我一定會把一篇文章寫出來。當然,不是隨便的一篇文章。雖然不能每天都做到,但我的任務是每天一篇能給讀者「啟發」的文章。我把這當做一場試煉,也當作每天練習的思想舉重

經營三年多下來,這個網誌已經累積了 618 篇文章,月瀏覽量超過 50 萬頁,更重要的,每個月平均收到 7,200 個「讚」(當然「讚」不全等於「啟發」,不過比「瀏覽量」接近許多,所以是我更重視的參考指標)。當然什麼是一個「好」網誌,並沒有公認的定義,不過如果你問我,我還蠻滿意目前為止的情況。也就像謝霆鋒說的「Practice Makes Permanence」 ,我不認為我的文章會有完美的一天,但到現在累積的一些心得,我想可以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尤其有不少人受了我的啟發,也開始寫網誌,我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幫助你們在網誌上找到更多成就感,可以持續的一直寫下去。

明確的目標客戶

網誌不是日記。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網誌則是寫給目標客戶 (Target Audience) 看的。你必須要有明確的 TA,讀者才能夠累積。如果今天寫寫穿搭、明天寫寫美食、後天又寫寫科技新聞,那最後會留下來的只有少數自己的朋友。要建造一個有影響力的社群媒體,那你必須要先從選定一個社群開始。創業者尤其容易陷入寫太多「創業」的陷阱,記住,如果你在經營的是餐飲類的服務,那顧客絕對不會是來這裡創業的,他們在找的是美食資訊。

毫無保留

我們已經處在一個資訊爆炸的世界,所有東西,幾乎只要有心、有時間,人們大概都能夠找到。所以我認為沒什麼理由有所保留。相反的,如果你每天都把自己掏空,到了明天,你就必須要更進步,才能打敗昨天的自己。這會把你自己逼到極限,那才是真正進步的開始。

不要「找」靈感

我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想」今天要寫什麼,而是開始閱讀,大量的閱讀,直到我看到了那篇啟發我的文章。如果你把自己浸潤在知識的大海裡面,那靈感就會自己跑來找你。如果你一直在想要寫什麼,甚至跑去 Google,那往往不會有太好的結果。

人們喜歡聽故事

大多數人喜歡聽故事,不喜歡聽道理。如果你有一個好故事,那比一個好道理更容易讓人們感到興趣。

文題並茂

如果你給了一個很「大」的命題,那文章最好也能撐起那個格局。網路上有太多只有標題下得好的文章,你或許會吸引來一時的流量,但相信我,那不會讓人想要長期訂閱你的網誌。

言簡意賅

講白話、講重點。

沒講的也是文章的一部分

有些背後的劇情和道理,可以留給讀者自己去體會。

大方的付出

當看到別的網誌有值得你目標客戶關注的文章,請大方的介紹,把讀者送到那邊去。網路是一個巨大的宇宙,當你對它付出的越多,它也會回饋給你越多。

每天檢討

在你的網誌加上 Google AnalyticsClickyFacebook InsightsFeedBurner 等分析工具,每天根據得到的數據,檢討昨天文章的表現,擬定今天要如何做得更好

邀請他們留下 (Call to Action)

如果你希望更多喜歡你文章的人留下來,那請記得提醒他們。

所以以上,就是這些年來,我對如何經營一個好網誌所學到的一些心法,與你們分享,希望你們的網誌也能夠越寫越好,越寫越有成就感。

___

一天一錠,效果一定,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Inspired by Colson Whitehead, Photo via vasta, CC License)

網誌有什麼好?

August 26th, 2010

Joan 今天在 appWorks 網誌上登出的文章,透露了我一直強迫他要趕快開始寫網誌這件事情。這大概是自從他 8 月 1 日正式加入 appWorks 團隊以來,一件我要求他要求的最嚴格的工作項目。不過這個要求並不是沒有道理的,我自己認為自從去年 6 月開始寫 Mr. Jamie 以來,網誌教了我非常非常多的事情,即使我已經在網路圈足足有 10 多年之久。更重要的是,這中間許多的領悟,是我沒辦法用言語敘述的。所以我常常叫所有的網路人,趕快自己跳下水開網誌,把自己浸在裡面,才能夠深深體會箇中奧妙。

寫網誌幫你記錄思緒

寫網誌的第一個好處,是可以記錄你的思緒。尤其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當你每天吸收了那麼多的新知,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一篇文章把感想記錄下來,方便日後可以回過頭來咀嚼、參考。我其實常常回過頭去看我以前寫的文章,當然有時候會覺得當初的想法很幼稚,但也常常發現我居然忘記了一個很有價值的觀點。如果當初沒有寫下來,那這些東西就都不見了。

寫網誌可以強化你的論述

當然如果你只是要想法寫下來,準備將來給自己看,那一本筆記本就解決了。但就因為網誌面對的是全世界,所以你被強迫必須要好好把思緒整理清楚,再刊登出來。我們常常說要把一件想法融會貫通,最好的方式就是試著把他拿來教會別人。那網誌,就是你的 24 小時線上教室,剛剛想通一件很酷的事情嗎?何不試著在你的網誌上解釋給讀著們聽,自己也更能掌握這個想法的精髓呢?

寫網誌幫你面對顧客

閉門造車常常是許多創業人容易掉入的陷阱,由於產品開發的過程通常是內化的,所以一忙就是好幾個禮拜沒跟人群接觸,這常常讓你陷入自己的世界當中,忘了問問人們的需求是什麼。但如果你固定寫個網誌,至少有一個和全世界溝通的管道,讓你可以不斷的把想法跟計畫和大家討論,減少過渡自閉的可能。而和讀者間的留言討論,也可以訓練你溝通的藝術,和如果說服潛在客戶你產品的優點。

寫網誌幫你了解他們的喜好

很多人沒發現,網誌除了你散播思想的好管道,更是得知客戶喜好的絕佳途徑。我每天都會看看網誌的每篇文章的點擊率、被分享的強度、讀者瀏覽的路徑等等資訊,來幫助我了解華文地區網路人和創業人,也就是 appWorks 的客戶,所關心的話題。例如昨天的 Joan 一文,比前天的 Web 3.0 一文還熱門,就證明了一件事情,宅宅都是愛正妹的!!

網誌會給你能量

而除了網誌本身,他背後的這群讀者,更會給你很多的能量。好的文章,他們會幫你轉寄、推薦。好的想法,他們會吸收,融入他們的思想中,再散播給其他人。他們會和朋友聊到你,會和老闆提及你,很多時候,機會就會從這中間出現。說的誇張一點,整個 appWorks 和我到今天為止的一些小成就,都是從 Mr. Jamie 一個小小網誌開始的。

寫網誌讓你成為社群的一員

最後,寫網誌還會讓你成為「網誌圈」的一員。這可以說是一個由「網路意見領袖」組成的小社群,所以成為社群的一份子,會給你帶來許多好處,例如你可以和大家互通有無,得到別人沒有的圈內資訊,也可以和大家互相幫忙,在關鍵時刻幫助彼此宣傳重要的資訊,例如 appWorks 育成計畫開始收件時,Inside 和 MMdays 就非常熱情的幫助我們打廣告。

當然,寫網誌的好處,絕對不只上面這些。很多的奧妙,就像一開始說的一樣,只有自己跳下去體會。所以,正在創業的你,何不從今天就開始呢?

___

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

(Picture via trois-tetes@flickr under CC license)

Buzz 與 Google 嗡嗡作響的大頭症

February 23rd, 2010

這幾天很多人問我,為什麼遲遲沒有寫 Google Buzz?(Buzz 是 Google 的新微網誌服務,請參考 InsideMMDays 的報導。)

因為我總覺得他離一個“完整的服務”還相當遙遠,不但支援的“匯入 (import/sync)”功能非常有限,使用經驗也相當的粗糙,就連微網誌最重要的目的 — 用來分享連結,都要用 hack 的 (WordPress 上已經有人開發出 Buzz Button plugin,但是背後還是得透過 Google Reader 來分享,又不是每個人都有用Reader)。所以以完成度來看,我認為他應該歸類在 Gmail Labs,等到成熟一點再放出來。

不過到了昨天,Google 跑出來說已經有上千萬人加入 Buzz,短短的幾天內,也已經發出了 900 萬則的內容,輕輕鬆鬆的就變成全球第二大微網誌,我想,有一些觀察還是要跟大家分享。

Google 變成微軟

Buzz 為什麼會起飛這麼快,當然不是因為產品好。說穿了,唯一的原因就是跟 1.8 億用戶的 Gmail 綑綁在一起的結果。這跟當初微軟靠著“預載 IE”打敗 Netscape,是一樣的道理。這點是讓我擔心的,因為 Google 的服務,向來是走整合但不綑綁的策略,例如 Youtube 可以把頻道更新訊息寄到你的 Gmail,但是不會強迫你使用 Gmail。或者當你加入 Gmail 時,他也不會叫你順便開一個 Youtube 帳號。

但是這樣的政策到了 Buzz 轉變了,我認為主要是因為社群媒體興起,給 Google 帶來的強大壓力。當網站主紛紛開始領悟到 Facebook 和 Twitter 來的流量,比從 Google 來的更大、品質也更好的時候,Google 緊張了 。所以一口氣把 300 噸的重量,全部都壓到 Buzz 上面,想當然耳整個網路圈也因而震撼。

然而這樣走捷徑的舉動,短期好像有成效,但長期卻是組織的毒瘤 (為求成效從此產品發表都用綑綁的、反正什麼爛產品用綑綁的都可以撈到幾百萬用戶),這點看微軟過去 10 年或是 Yahoo 過去 5 年的表現就可以得知。而我擔心的,就是 Google 這個不斷在產品和服務上創新,不斷提供給使用者價值的好公司,會不會到這個地方,走到了一個頂點,從此步上先人的後塵。

網路媒體的盲從

另一個讓 Buzz 持續上揚的因素,是包括 TechCrunch 和 Mashable 在內的各大網誌,前仆後繼的掛起了 Buzz 的旗幟,深怕錯過了這個潮流,讓競爭對手搶走了流量 (其中以上圖 Mashable 最誇張,光一個首頁就有三個 Buzz 的按鈕)。從正面的角度去看,在這個網誌成為了主流媒體的時代,身為創業人,如果你的服務可以導流量給他們,那不怕沒有人報導,沒有人整合。有人報導就會有新的會員加入,然後再帶更多流量給他們,變成一個正向循環,生生不息,源源不絕。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當這些媒體吹捧的目的,在於他們本身的收穫,而不在於產品能提供給使用者的好處,而創業團隊如果也隨著媒體起舞,變成了大頭病,那對於產品長期的發展,絕對不是正面的。你看 (上圖) Buzz 都已經有達到 Twitter 十分之一的分享力了,Google 到現在還沒解決分享必須要透過 Reader 的這個基本大問題。

重點還是價值

當然,Google 之所以為 Google,在於他們往往能夠不斷檢討,不斷改進,不斷創新。雖然 Buzz 目前的使用經驗不是很好,不代表 Google 不會讓他進步。但是我想要指出的,是他們這樣的一個策略執行,所帶來的流量和會員數,是非常的空虛的。當產品不能提供好的經驗和價值,再多的流量,也只會船過水無痕。當綑綁只是為了搶市,不能帶來 1 + 1 > 2 的優勢,那就無法吸引使用者的長期目光。這些有安裝 Buzz 的朋友應該會有感覺,每次登入 Gmail,看到的未讀訊息數量是越來越少,而不是越來越多。而光從這一點,就可以證明 Buzz 這個服務,還不到位。

也就是說,我認為 Google Buzz 目前是一個失敗的產品,雖然他靠著 Gmail 和網誌圈的支持,硬是拉出了一根小紅,但如果 Google 不能趕快讓產品跟上,那這個服務到最後還會失敗收場。當然結果會怎樣,我們可以慢慢觀察。而寫這篇網誌,更重要的目的是點出這中間,其實已經有很多值得創業團隊參考的課題了。

PS. 第一屆 appWorks Ventures 育成計畫 已開放申請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