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data’

不成為網路強國,台灣沒有未來

October 22nd, 2015

101 in Dusk

台灣必須在未來 5 – 10 年內,快速轉型成為網路強國,否則將會被世界淘汰。[1]

主要理由如下:

1. 網路正在徹底改變全球人類的生活方式

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網路正在徹底改變全球人類的生活方式。尤其是 2000 年以後出生的人們,基本上從小就活在「Always on」的環境裡面,無論是搜尋資料、玩遊戲、看影片、聽音樂、與朋友交流、購物,幾乎主要都是透過網路來完成。

Everybody on, always on

我自己的大兒子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是 2007 年跟著 iPhone 一起出生的,2 歲時就能使用 iPhone 的基本功能,而現在 8 歲的他,已經可以拿起 iPad,打開 Chrome,透過 Google 搜尋喜歡的日本戰隊系列影片,找到高畫質、有英文字幕的版本,連線 AirPlay,透過 Apple TV 把影片打到電視機上觀賞。

你基本上可以預測,這些 21 世紀人類未來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是 Internet。

2. 網路正在徹底改變媒體生態

由於人們花越來越多時間在網路上,想要跟他們溝通、影響他們,當然也必須透過網路。所以你看到電視、報紙、雜誌、廣播等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日漸式微,而各種網路媒體的聲量則日益擴大,去年的太陽花學運,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網路媒體與實體媒體最大的不同,是通路的差異 ─ 傳統媒體多半擁有直達閱聽眾的固定通路,而網路媒體則主要靠社群分享擴散。問題是台灣目前最普及的社群是 Facebook 與 Line,換言之,我們的社會輿論某種程度上,是控制在外國企業手上的,一旦 Facebook 改變演算法,台灣民眾所接收到的資訊,就會受到影響,因而形成的共識,就會有所改變。

換言之,在 Internet 日漸成為主流媒體的 21 世紀,網路弱國的輿論,將會受到強國的干預。

3. 網路正在徹底重組經濟結構

當然人們的購物決策越來越受到網路影響、越來越多消費預算移至網路購物,商業模式與國際經濟局勢也會跟著徹底重組。

在過去,品牌、商家要觸及消費者,會透過傳統的電視、報章等媒體,這些媒體多半是本地的。但在新的網路經濟中,強勢的數位媒體往往是國際性的,像是 Google、Facebook 等,換言之,網路弱國的本國經濟,將長期遭到強國的數位殖民與抽稅。

另一方面,在過去,一個國家經由出口貿易來產生順超,貢獻 GDP 成長。但在網路時代,由於消費者可以輕易透過電商跨境消費,久而久之,一個電商弱國會自然就成為一個入超國,讓 GDP 難以成長。相反的,一個電商強國會自然的成為一個出超國,讓 GDP 更加成長。

換言之,在 21 世紀的 Internet Economy 中,網路弱國無論在本國經濟、出口貿易,都將受到強國的掠奪,並且將陷入難以翻轉的長期惡性循環。

4. 數據正在成為企業與國家競爭力的來源

在 20 世紀,國家長期競爭力的來源是天然資源、武力、經濟力等相對「耐久」的資產。來到「快速迭代」的 Internet 世紀,競爭優勢必須要靠「進步的速度」來維持,而要進步的比別人快,掌握數據就變成重點。

當一個國家能夠掌握越多他國民眾的數據,進步的動能自然就會優於他國。而要掌握更多數據,必須仰賴強勢 Internet 行業。因此,Internet 弱國不僅媒體影響力、經濟實力將會落後,連翻身所需要的「數據」,都將無法掌握。

5. 自動化正在徹底顛覆就業市場

網路與數據的普及,正在促使自動化科技的加速度發展。網路海量、全面的收集數據,送回強大的雲端主機運算,產生決策後,再透過網路把指令、更新的軟體即時送到各種各樣的機器上,形成了一個能不斷進步的自動化機制。

Facebook 首頁的動態訊息就是最好的例子,每個人看到的訊息都是不同的,適時、適地、適人的自動產生,並且能夠根據你的回饋,不斷在下次登入時產生更符合你需要的首頁內容,完全取代了傳統媒體總編的角色。Amazon 的網路商店又是另一個例子,每個人登入時都會看到的個性化的產品推薦,比傳統的店員還要聰明 100 倍。

緊接著,自動化工廠、自動駕駛車、掃地、服務機器人、自動銀行等等,都將越來越普及,換言之,許多人類的工作將會被 Internet 與數據所帶來的自動化取代。在這樣的世界裡,一個國家的 Internet 越發達,就有越多居民能夠從事自動化軟體、自動化科技開發的工作,那麼國家的競爭力就會越強。相反的,一個國家的 Internet 越弱,她的國民就會面對越來越多工作被自動化取代,而他們的就業選項也就會越來越受限、越來越沒有價值。

站起來吧,大家!

當然,這些只是其中五個較主要的理由。真的要說,還有千千萬萬個理由,為什麼 Internet 極度重要,又為什麼在 21 世紀,一個 Internet 弱國將難以翻身。

往前走,台灣需要徹底的轉型,而她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參與。

我們已經大大落後了,世界卻沒有意思要等我們。

時間不多了,每個人,請你們站起來,把它當一回事,每天每天,告訴你身邊的人,Internet 很重要,大家必須要一起努力,把它在台灣發展起來,讓台灣成為一個 Internet 強國。

否則,我們不會有明天。

___

如果你有興趣加入 Internet 行業,歡迎到 AppWorks Ecosystem 夏季聯合大徵才參考我們提供的 620 個職缺

如果你正在創辦 Internet 公司,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

如果你有興趣了解 Internet 發展的最前緣,歡迎在 11/11 (三) 來 AppWorks Demo Day #11 看看

[1] 網路強國很難有明確的定義,但很容易透過簡單的大腦測試確認。如果想到世界上的網路強國,你能很明確的把台灣歸在裡面,那就代表台灣是網路強國。如果不行,那就代表台灣還要努力。

(Photo via daymin, Boydell, CC License)

網路原生品牌的大航海時代

July 3rd, 2014

Lativ website

台灣的 Lativ、中國的小米,美國的 Warby ParkerHarry’s,近幾年來,全球各地陸續冒出許多成功的網路原生品牌。如果你仔細研究,這些品牌的背後,其實不只是受歡迎的商品與設計而已,更是了不起的商業模式與可維持的競爭優勢。

成本優勢

由於沒有店鋪,相較於實體品牌,網路原生品牌往往有非常高的成本優勢,最基本的是店租成本、人事成本,更進階的是備貨、倉儲、調貨成本、庫存風險成本,以及衍生出的物流、管理,與資金成本。

營業時間

實體的店鋪要從營運 12 小時變成 24 小時,邊際成本上升超過 2 倍,但邊際營業額的上升卻往往遠低於 2 倍,因此很少人會願意做這樣的投資。網路店鋪多營運 1 小時的邊際成本極低,而產生出來的相對邊際營業額則通常高過相對邊際成本,因此很少網路店鋪不開 24 小時。結論就是,在「隨時可以逛」的方便性上面,實體很難跟網路競爭。

更新速度

實體店鋪商品要鋪貨、上架,櫃位要移動,都是以天計算的工作,相對的,網路商店則是分分秒秒都可以調整,像是時裝、漁獲等這類強調時效性、季節性的垂直,這個速度差異產生的優勢尤其顯著。

回饋、數據收集

網路商店可以知道每件商品的轉換率,以及它與不同族群目標顧客之間的關係,再透過這些反饋去精進商品、文案、陳列,相對的,實體商店對顧客看過了什麼,不買什麼,所知有限。

垂直整合

擁有大量數據之後,越來越多網路原生品牌採取垂直整合的商業模式,把前端採集到的數據,快速傳遞到後端的商品設計、改良與製造,然後再短時間內更新店鋪,來取得更好的市場成績。

命中率與下檔風險

因此,妥善經營的網路原生品牌往往較他們的實體競爭者有更高的商品命中率,也因為可以用更靈活的方法測試市場,當商品「沒中」時,因而損耗的庫存風險也較低。

價格優勢

上述所有節省下來的成本以及增加的效率,多數網路原生品牌會把它們反應回商品的售價,造成一個終極的競爭優勢,成為實體品牌難以跨越門檻。

個性化

另一方面,由於網路的靈活與科學,有越來越多數位原生品牌也開始往個人化的商品、網頁呈現,與推廣訊息前進,這又將造成另一個實體很難與之競爭的門檻。

行動

最後,實體與網路品牌間過去是井水不犯河水,但隨著智慧手機普及,越來越多消費者人在實體店鋪的同時,手也在網路之上。所以可以預期的是,未來實體品牌面對來自網路原生品牌的競爭將會越來越強烈,而網路原生品牌的種種優勢也將會越來越顯著。

換句話說,就像 Lativ 用網路原生挑戰 Uniqlo、小米用原生挑戰蘋果,而 Harry’s 挑戰吉利刮鬍刀一樣,你現在所有看到的所有實體品牌,如果不是正在,也會在很快的未來,被它們的網路原生對手所威脅,甚至顛覆。

這真是個大航海時代,能善用網路這個究極兵器的創業者,處處都是機會。

___

有志建立網路原生品牌的創業者,歡迎來找 AppWorks 投資

在 Facebook 上收聽更多我的創業分享

 

Ask Jamie #8: 如何解讀初期市場數據

January 16th, 2014

Jamie Lin 林之晨

Ask Jamie: 你提出問題,我整理成文章,與所有讀者分享

本週是 AW#7 在 AppWorks 的最後一週,很快的下星期一就要歡送這 21 個 Startups 畢業。回想過去 6 個月陪著他們創業,看著其中幾個團隊的產品獲得市場很好的迴響 (VoiceTubeCityTasker跑客幫美樂狗Sword Quest 等),幾乎所有人都把產品做了出來,也有幾個人在過程中 Pivot 到了更好的方向,算是相當充實的半年。接著過完舊曆年後 25 支 AW#8 Startups 會正式入駐,這次又有不少實力堅強的創業者,非常期待未來 6 個月能幫他們解決一些關鍵的問題。

說到解決問題,讓我們開始今天的 Ask Jamie 吧!

Josh Asked: 初期市場數據似乎不好,該 Pivot 嗎?

Three months ago, our product went to alive, and since then there were about 90 unique visitors came visiting our website, and 35 of them signed up for the service, and 20 of them upload files there, and 3 of them used it to solve the problem we are trying to solve.

But 2 out of these 3 stop using it because we lack of the features they want, so only 1 people out of 90 is using it to solve the problem we are trying to solve. (I tried to email to those 2 who stop using, one of them was saying we were lack of the feature he want and I asked him what he wanted. But he didn’t reply me. The other was uploading some giant size files and I told her that we will charge $0.1 per GB per month if the file size is over the limit, and then she decided to stop using our service. I think this tells that our solution is not very attractive.)

We see more people are using our product to be their personal cloud player, instead of hosting podcast. (I’m sure personal cloud player has a much bigger market size than podcast hosting, but there are lots of existing products out there.)

My questions are:
1. From the summary statistics we saw, can we confirm that our product is not solving the problem? Or how can we validate it?

2. Should we pivot to Persona Cloud player?

Thank you.

Josh, JustCast

Hey Josh,

Congrats on the launch and thanks for being a longtime patron.  I’ll answer your questions in Chinese below so that it’ll be easier for other readers to learn from your case.

你的問題是有 90 個人到達你的網站,只有 3 個人試過你的產品,試過之後有 2 個人不再使用,這樣的數據是不是代表應該要 Pivot。首先,以新產品來說,3 / 90 = 3.33% 的第一層轉換率事實上一點也不低,1 / 3 = 33% 的第二層轉換率也相當可以接受。所以現在的重點是  90 個採樣數是不是一個足夠的大數,這得看你的目標族群的大小,以及你採樣時候的精確度。單純從消費性產品的統計學上來看,90 個採樣數很難說是大數。更重要的,最終只有一個留下的用戶,很難讓你針對用戶「群體」去做更多研究,來更精準的根據他們需求更新產品。

因此,我想你必須至少再增加 20 至 30 個長期用戶,來讓累積可以研究的使用者基礎。假設轉換率不變的話,意思是你必須再導約 1,800 至 2,700 個訪客到你的網站上。當然導這批流量的同時,你也在確認前面 90 個流量的轉換率,是不是就是你網站的長期轉換率。不過在這個階段,轉換率不是那麼重要,反而是留下足夠的長期用戶群體,來讓你可以有足夠的研究對象,從他們身上得到回饋,精進產品的核心功能。等到產品核心做好了,再來優化網站的轉換流程還不持。

至於要不要 Pivot 去做 Cloud Player,這真的是要看這群長期用戶的給你的回饋了。如果很明顯的他們都跟你說,他們喜歡用 Cloud Player,並且願意付費。或是當 Cloud Player 使用者群體不斷增加,你可以找到創投支持你,直到你累積到足夠的用戶量,可以靠廣告賺錢。則你到時候你應該會自然的被市場牽著去做 Cloud Player。反之,如果這群長期用戶,只有第一個用戶是想要 Cloud Player,剩下的用戶多數想要做 Podcast,則你就驗證了自己當初對 TA 需求的假設。

所以因為樣本數太少,現在決定 Pivot 或許有點太早。當然,創業最可貴的是找到自己的金三角,所以要不要 Pivot 除了市場的反饋,也得考慮自己的熱忱與能力這兩個重要的面向。

以上,希望有回答到你的問題,再讓我知道後續的發展。

Jamie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收聽我的創業分享

AppWorks Is Hiring!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