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ezTable’

為什麼工程師的薪水和生產力如此不成比例?

April 29th, 2011

算起來軟體工程師大概是全世界最特別的一種職業,因為一個最好的 programmer 和一個最爛的 programmer,生產力相差至少 10 倍,有時候甚至可以高達 100 倍。這在其他的職業幾乎是沒聽過的 — 像 Jordan (麥可‧喬丹) 這樣強的籃球員,平均一場比賽的生產力,頂多也只是菜鳥板凳的 10 倍。即使是其他腦力、創意密集的行業,例如:IC 設計、建築、商品設計等等,生產力的差別也都是在 10 倍的這個級距,很少達到 100 倍的。

但又為什麼,當 Jordan 的薪水是 NBA 菜鳥的 100 倍,一流建築師的費用是菜鳥的 1,000 倍時,最好的軟體工程師,他們所賺得的卻往往連新人的 5 倍都不到?這個問題我一直想不透。它也不是壞事,因為很久以前當我第一次發現了這個現象後,我就學會要花 3 倍的價錢去顧一個 10 倍強的工程師 — 多麼划算的一個買賣啊!只是這件事情發生的原因,讓我非常的困擾。第一,它一點都不符合經濟學上「邊際效應遞減」的原則,你看其他職業,例如上面提到的 NBA,當你要雇用一個生產力 10 倍的球員,你必須付出 100 倍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它一點都不公平,生產力 10 倍的人,就算沒有拿 100 倍的薪水,少說也應該要拿 10 倍的薪水。

直到昨天,讀了 John D. Cook (強‧庫克) 的這篇文章:「Why programmers are not paid in proportion to their productivity」,才給我了一個天大的啟發。

原來,這件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 John 其實也是引述  Joel Spolsky (喬‧史波斯基,有名的 Joel on Software 作者) 的說法:

第一,雖然全世界的工程師優劣差很多,但是一間公司的工程師優劣卻是差不多的,因為一流的工程師不可能長期忍受跟一群蠢蛋一起工作,所以遲早會離去,於是久而久之這間公司的工程師品質就會趨向一致 — 這也就是為什麼你必須要花很多力氣在團隊上面

而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一個好工程師的生產力,其實很難被察覺。如果你要判斷一個業務好不好,那很簡單,看看他的業績就行了。你要看一個建築工人的生產力,那也很簡單,看看他多快把房子蓋好就行了。以此類推,如果你要知道到一個軟體工程師的生產力,就看看他寫了幾行程式…

大錯特錯!!

一個軟體工程師生產力最高的時候,是當他可以少寫幾行程式的時候。當他可以用一些現成的東西,在很短的時間內拼湊出你需要的產品、解決方案的時候;當他可以跟你明確的溝通,不會浪費時間在開發錯誤的東西上的時候;當他可以正確的解讀數據,然後快速的修正產品的時候。這些…

通通不是用幾行程式碼去衡量的!!

問題是當一個優秀的工程師,快速的把產品湊出來,或者是很有效率的溝通時,老闆的反應是什麼?99.9% 都沒有辦法聯想到這就是極致生產力的表現,然後說:「嘿!我應該幫他加薪 10 倍!」所以,難怪好的工程師往往沒辦法獲得合理的報酬。

因此,如果你是創業團隊,該怎麼做?當然是用力的利用這個市場不平衡,把優秀的、在大公司鬱鬱不得志的工程師,通通都吸收到你的團隊來。而這也就剛好解釋了為什麼 EZTABLE 會說:我們在找的是「人」,而不是技術

PS. 意猶未盡的人,這裡有一篇 Hackers vs. Coders 的故事。

PPS. 我超喜歡下面的討論,比文章本身還精采,大家千萬不要錯過。

(Image via scobleizer, CC license)

你應該這樣徵才

March 28th, 2011

如果你現在到矽谷,有名的 101 號高速公路上往北開,Palo Alto 附近,你可以看到這個巨型的戶外看板。當紅炸子雞 Groupon 砸大錢買廣告,賣的居然不是網站,而是要招兵買馬 — 他們的矽谷辦公室剛剛開張,一出手就要請 100 個技術人員。那天 EZTABLE 的創辦人 Alex 看到這則新聞,馬上轉寄給我,然後跟我說:「Groupon 超屌,有一天,我們也要這樣搞。」

當然,講這句話不代表 Alex 真的想要在一號國道旁邊依樣畫葫蘆,買兩個看板來漱漱口。而是一家像 EZTABLE 這樣的新創公司,當它走出創業初期的摸索,找到一些成功之後,你就會發現你不斷的欠缺同一樣東西 — 那就是人才、人才、更多人才。尤其是網路業,因為好的人才是我們唯一的 raw material (原始素材),有了他們,你想要開發什麼了不起的應用,通通做得出來。相反的,當大家都下班回家,你的辦公室就變得一文不值。

所以,appWorks 前陣子幫我們育成的團隊們辦了一次聯合大徵才,有興趣加入新創公司的朋友,這些都是當今台灣網路界的一時之選。除此之外,今天要分享一篇上輩子是我雙胞胎哥哥的 Mark Suster (馬克‧薩斯特) 寫的好文:「Whom Should You Hire at a Startup?」按照慣例,英文程度不錯的,請連過去讀讀原文,以下,是我加入了自己的經驗,幫大家做的整理:

只請 A 咖

為什麼?因為 A 咖只想跟 A 咖一起工作,如果你先請了一個 B 咖,那千萬別想再請到 A 咖。當然,所謂的 A 咖並不一定就是大神級的人物。我第一次創業的時候跟好幾位 ACM 金牌得主一起,結果問題是他們只想要搞最新、最屌的技術,對於修理 bug 一點興趣也沒有,這對彼此都不是好事。更重要得是請得了 A 咖,你還必須管得動他們。自己沒有三兩三是不行的,就算沒辦法寫 code,你也必須要能掌握程式裡面所有重要的邏輯,這對於團隊內溝通的效率,有著致命的影響力。

找到那些跨級挑戰者

很多人會去找現任重量級拳王,但問題是你很有可能完全抓不住他們,尤其是創業初期時。你還是去找有二、三年經驗,正在一步步往重量級邁進的中生代新星,Mark 和我都覺得比較實際。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很飢渴,還需要嚐嚐成功的滋味。讓這些人跟著你一起變成重量級拳王,那個過程更是有意義。

永遠都在徵才

既然人才是你最重要的資源,那你必須要永遠處於尋找模式。當然不代表你馬上就邀請他們加入 — 這裡還有時機和資金等問題,但你至少要透過各種方法來和他們接觸、認識、保持關係。人家在辦 OSDCStartup Mixer?還不趕快移動你的屁股去參加?再不然你至少也要在 Twitter 上面追蹤他們,沒事一起聊聊天。你必須要能夠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我現在拿到 1,000 萬,我要拿去顧哪些人。如果答案是 104,那就代表你花太少心思在徵才上了。

不要擔心「空缺」

常常聽到創業人說:「這個人很棒,但是我們沒有空缺,怎麼辦?」怎麼辦?如果小飛俠布萊恩 (Kobe Bryant) 要加入你的球隊,你死也要把先發得分後衛挪出來給他,是吧?所以重點是一個人的能力、進化的速度和他與團隊合作的態度,如果這些都合乎的話,那角色是可以生出來的,況且比起一個籃球隊,我們是可以有兩個得分後衛的。

態度比高度重要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籃球迷,對於這點就會有很多領悟。每年都有好幾個球員,天賦異稟,被認定是下一個 Michael Jordan,可惜不然就是不練球、不然就是獨、不然就是品性不良,到最後什麼成就也沒有。這些不是你要的球員,你要的是肯學習、想進步、重視團隊合作的人。所以,態度比高度重要。

文化、文化、文化

這一點講了好幾次了,前面幾個員工,決定了你公司的文化。而你公司的文化,對整體生產力的影響高達 3-5 倍。所以,你必須要慎選,寧缺勿濫,如果發現壞蘋果,當機立斷。市場雖然動得很快,但是屈就於不好的人才,對你的勝率只有負面的幫助。

別賣狗肉

當你確定時機對了,資金到位,人也對了,很好,接下來就是吸引對方加入了。這時你要注意千萬不要過份誇大,在你願景的範圍內,用力的賣你公司的好,但是別讓他有過度的期望。因為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最好是賣到足夠讓他加入,然後自己去體會公司還有什麼的好,這樣是最高明的。沒錯,有點像在追女朋友,很難,但是你必須要學會這門藝術。

以上,就是關於徵才,你應該要記住的六個重點,希望對你們有些幫助。

網路創業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絕對不只是做出一個受歡迎的產品而已,從人脈、夥伴、市場、策略、行銷、通路,你都需要一個專業的組織在你背後支持你。歡迎加入已經有 24 個創業團隊的 appWorks 家族,第三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今天 (3/28) 最後一天,詳情請見 appWorks 網站,或是線上申請書。期待看到你們的加入!

(Image via crunchgear.com)

《社群→媒體》EZTABLE 的社群化

January 27th, 2011

「社群媒體」,當今網路最熱門的關鍵字。大家都在講它,卻很少人了解這四個字真正的涵義。在我看來,這個前所未見的「新媒體」,不但是一個趨勢,更是一門學問,非常高深的學問。在 Web 3.0 時代,Social 影響著一個網站的興衰,一個品牌的成就,一個現代企業的存活或是淘汰。因此,為了讓我們有機會一窺究竟,進而對這門學問有更深的領悟,我開始了一系列《社群→媒體》訪談活動。藉由與身處社群最前線的工作夥伴們一起探討,我希望能夠激盪出很多火花,來幫我們照亮這個新領域,引領我們進入社群媒體奧妙的全新境界。

《社群→媒體》開播第二集,我們請來了 EZTABLE 的執行長 Alex Chen 和負責社群行銷的 Coco Huang,聊聊 EZTABLE 這半年多來努力的經營社群媒體的心得。

Jamie:EZTABLE 的粉絲頁經營的蠻成功,有沒有什麼有趣的觀察?

Alex: 我認為每個社群媒體都有不同特性, 要先了解上面的使用者屬於哪一類。以我們的 FB 粉絲為例,他們的朋友數都不多,大約一百多人,符合我們需求的 TA (Target Audience) ─ 非網路重度使用者、 25-35女性、 並非從早到晚都掛在社群網站,所以跟她們溝通的時候不能用太重的網路字眼,而且比較不會有互動。相對的,Twitter 在台灣都還是超早期使用者 (Early Adapter),所以我們的策略就變成幫他們瞭解國外餐廳的消息,以及相關網站的情況。

Coco: 粉絲很難抓,很難知道他們的口味。有趣的是愈來愈多人會直接在 FB 給你客服留言,寄 Email 的反而變少。 有了社群媒體,我們對消費者就變成朋友一樣,客訴事件發生時,他們期望我們直接在塗鴉牆回他們的留言,就像他們的朋友一樣。

Jamie: 如何設定經營社群媒體的目標?

Coco: 我自己是設定希望天天都有人回我話, 粉絲數每天成長個 20-30 個人。我發現一辦活動粉絲就會快速衝高,所以應該會辦多一點活動,讓大家有參與感,也可以擴大粉絲的量。

Jamie: 你會關心粉絲的活躍度嗎? 怎麼維持?

Coco: 當然會,如果粉絲都沒有回應,我會很難過,有幾天都不想發文。我會去觀察很多粉絲的網頁,看粉絲為何回文。有時無關緊要的反而很多人會回。

Jamie: 無關緊要的發言跟代表 EZTABLE 品牌,要如何取捨?

Coco: 我會用自己的身分發言,像他們的朋友一樣,又像是 EZTABLE 品牌的延伸。有一次聖誕節我想到大家都在過節,餐廳的服務生卻還在工作,很辛苦,請大家要關心他們,就得到非常多人的回應。

Jamie: Alex 會擔心 Coco 搞爛 EZTABLE 的品牌嗎?

Alex: 我當初敢讓她這樣做,就下定決心會承擔一些風險。當然 Coco 表現得很好,甚至她現在還是大學四年級的學生,但EZTABLE 已經給了她一只全職的 offer,這在美國常見,但在台灣敢這樣優先錄用學生的公司,應該是非常少數。我一直覺得台灣的網站沒有像國外,有專職在做社群媒體的人。甚至未來公司,可以先不要有公關,但絕對要有社群媒體;可以先不跟記者打交道,因為他們自己會找上門來。 消費者不喜歡跟陌生的品牌、標誌互動、講話。所以一開始我們就設定,Coco 要用「自己」,來和他們互動。

坦白說提醒我們這件事情的是 Cheryl (TechOrange 主編),他說 Web 2.0 時代常用的「小編」用法 ,在社群媒體已經不流行,因為這樣沒有親切感,加上看到 Jamie 部落格寫過一些文章,包括紐約時報是怎麼做的等等。我們還會去看 OpenTable、Gilt 他們的粉絲頁在幹嘛,如何宣傳品牌;有些根本是在亂講話,但有時候很正式 。我們每天都在嘗試,閒聊、功能性的、活動的比例如何拿捏,才能讓大家不會覺得太陌生,又不能太隨便。

Jamie: EZTABLE 的下一步呢?期待社群媒體對 EZTABLE 有什麼幫助?更緊密與 EZTABLE 結合嗎?還是獨立的?

Alex: 我們會把 EZTABLE 的功能帶到社群媒體上去,或是更緊密的結合。事實上我們也一直在這樣做,舉個例來講,我們前陣子做了一個最近在嘗試,把 EZTABLE 優惠專區拿掉,整個用 Tumblr 來做,但現在整個界面還是有點老外,我們需要慢慢讓台灣的消費者接受。我們想像以後的 EZTABLE,上面的優惠訊息不會再像 Web2.0 時代是一個「傳統的」網站,甚至不是我們自己的網域 (Domain),它以後可能是在 Tumblr 上、在 Facebook 上,甚至是 WordPress 上 ,所以我會把我們的優惠專區帶到社群媒體上。因為未來的網站太多,消費者一天無法看這麼多的網站,所以大家每天會固定使用的最後只剩下那些,我們必須要把自己帶過去。

Jamie: 很棒的分享,謝謝 Alex,謝謝 Coco。

PS. 本周五 (1/28) 6:30pm,appWorks Startup Mixer 回來了,這次有 10 個團隊可以上台自我介紹,快去報名吧!

PPS. Coco 叫我一定要幫她宣傳,目前強烈誠求優質男友,有興趣跟她多認識的人請在 Twitter 上追蹤她:@COCO0806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