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investment’

創業 CEO / 聰明與智慧 ─ 為什麼創業者必須聰明?為什麼 CEO 還要有智慧?

December 16th, 2016

Maturity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探討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網路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這創業者很聰明,但還需要長出當 CEO 的智慧。

這是我們觀察年輕創業 CEO 後,很常會有的結論。

但這句話其實困擾了我很久,原因是我大體上可以說出什麼樣的行為是聰明的,什麼樣的行為是有智慧的 ─ 這兩種行為常常是相反的。但從這些表象的行為中,我卻一直無法淬鍊出對智慧明白的定義,以及它與聰明到底有什麼不同。

Google 大神也沒有答案

身為一個工程師,沒辦法清楚定義是非常痛苦的事。所以這些年來,我時不時在研究社會各界對於智慧的論述,但一直沒有找到解答。

舉例來說,Google 一下,你會發現 Wikipedia 是這麼寫的:

智慧(狹義的)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基於神經器官(物質基礎)一種高級的綜合能力,包含有:感知、知識、記憶、理解、聯想、情感、邏輯、辨別、計算、分析、判斷、文化、中庸、包容、決定等多種能力。智慧讓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會、宇宙、現狀、過去、將來,擁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

與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終極功能,與「形而上謂之道」有異曲同工之處,智力是「形而下謂之器」。智慧使我們做出導致成功的決策。有智慧的人稱為智者。人工智慧是機器人的極其艱難的最終目標。

也就是把智慧定義為腦神經器官的功效,換言之,聰明也涵蓋在裡面,那麼一來根本沒辦法解釋聰明與智慧的差異。

另外你也會找到很多道家、佛家的論述,大多是像這樣

首先我們講「智慧的定義」。如從傳統的定義說起,像憨山大師所謂:「分別為識,不分別為智」。意思是如果我們用「意識心」去思惟分別,而後取捨諸相;便將造業而輪迴生死。反之,能不以識心分別,才與智慧相應。故分別為識,不分別為智;這乃第一種定義。其次,智慧者,即無煩惱也。故以無煩惱,為智慧。

就以上的定義,當然不能說錯。可是我相信大部份人,必仍無法從這定義裡,去意會「何謂智慧?」因為如果沒有分別.沒有煩惱,就是智慧;那最具智慧的,反將不是人,而是那些無生物,如礦石、木頭之類。但真有人將無生物,視為有智慧嗎?不可能!…

…智慧的定義,不當只是不分別,而且要能「從分別到不分別」。前的分別,是指什麼都看盡了;到後的不分別,則因已參透它的本質,故能全然放下,一心寂滅。所以石頭、木頭不可能有智慧,因為它不曾經由從分別到不分別的心路歷程。

其次,智慧的定義亦可說是:從動心到不動心。以最初的分別,一定得動心的─隨著境界的流轉而去觀察.思惟。但動心,卻不一定即有煩惱。而動心分別到最後參透本質時,即成不動心矣。我相信以「從分別到不分別,從動心到不動心」來定義智慧,對現在人應是較容易理會的。

換言之,這些論述探討的是「無分別智」這種智慧,為了要幫助眾生面對、化解「分別智」與「情慾」所帶來的痛苦。但在商業的世界,我們所謂的智慧還是一種分別智,也不是要用來放下自己此刻的苦難,所以還是搭不上。

另外也有在愛評網共同創辦人 Erica (葉卉婷) 演講上聽到她分享,應該是從《師父》一書來的這句

聰明的人,會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有智慧的人,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

這定義的確比較接近我們在講的領導人智慧,且明確點出聰明的行為與有智慧行為間的差異,不過還是停留在表象,描述了長智慧的方法,但無法從中延伸出對智慧本身清楚而明確定義。

打通任督二脈

於是這個題目一直在我的腦海中盤旋,直到前幾天,我突然恍然大悟,決定寫篇文章與所有創業 CEO 分享。

那時我在讀 Google 去年換了新 CFO 後,開始進行一連串的成本控制,結果像是無人車、Nest 等等射月專案的菁英紛紛出走。這時,嚴長壽先生的那句「財散人聚、財聚人散」,突然在我腦海響起。接著我聯想到,財聚人散是聰明,而財散人聚是一種智慧。

這時,腦海中突然一個閃電,打通了任督二脈,對,聰明與智慧可以用利益的角度去分辨。

聰明只顧短期利益,智慧專注長期利益

原來,聰明是只顧短期利益,沒有思考長期後果。相反的,智慧則是專注在長期利益,且常常要用犧牲短期利益去換取。

換言之,一個聰明的創業者,花力氣優化每一次交易,以確保相同付出下,換回最大的報酬,即使因而犧牲對方的部分、甚至是所有利益也在所不惜。

一個有智慧的 CEO,專注在整體、長期的收益,所以每次交易時,會讓對方得到應有的報酬,即使那代表要犧牲我方短期利益也沒關係,因為建立眾多長期、優質的夥伴關係,換回穩定的遠程收益,才是重點。

創業者必須聰明,CEO 必須有智慧

把這個新模型套入 0 到 1、1 到 100 的兩個創業階段過程一起思考,也相當吻合。

一家 0 到 1 的新創往往缺乏資源,根本不知道明天在哪裡,所以創業者必須是非常聰明的,要在每次交易中獲取最大利益,把有限資源的效用極大化,才能夠生存下來。

但當你達到 1,開始轉型往 100 分的偉大企業邁進,會進入一條永無止盡的旅程,路上需要非常多同仁、供應商、通路商、媒體、投資人的長期幫助,如果這時 CEO 沒有長出智慧,還持續用佔盡便宜的方式交易,那麼久而久之,好人才、優質的上下游夥伴、媒體、投資人,勢必不會待在你身邊,那這家企業終究無法積累、長大。

大智若愚

另一方面,這個模型也可以用來解釋「大智若愚」這個觀念。

有智慧領導人放著短期利益不拿的行為,看在只顧短線的聰明創業者眼中,是愚蠢的,因為智者在追求的長期價值,很多時候不是明顯容易理解的。因此我們常看到初出茅廬的創業者,自以為是的批判老企業家的決策,但其實只是自己沒看懂真正的賽局。

更有甚者,短期利益容易精確計算,但長期價值不僅很難衡量,還有發生機率的問題。因此有智慧的 CEO 追求的不是單一投資的長線報酬,而是整個投資組合的長線價值。所以當你從一個面向去解讀他們的行為,很可能是見樹不見林的。

因此,真正的大智者,在凡人的眼中,幾乎是愚昧的。

智慧與天真的差異

另外,這個模型還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智慧與天真的差異。

很多時候,當一些初心創業者計劃犧牲短期利益,換取更大長線價值時,我們會說他很天真,而不是有智慧。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來,是機率的差異。

如果我們評估這個犧牲,有相當的機率可以換回長線價值,那麼我們會認定這個領導人是有智慧的。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猜測機率很低,那麼就會認定他是太天真的。

但真實的機率,不一定跟評估的一樣。

因此,當年被認為很天真的 Mark Zuckerberg,靠著連接人與人,真的建立了一家價值 3,400 億美金、全球市值前 10 的偉大企業。另一方面,幾年前宣稱要靠不賺錢手機建立滿滿大平台、被認為高度有智慧的雷軍,現在看來,其實是比較接近天真的。

所以,有智慧與天真之間,沒有明確界線,只能在事後分辨。

換言之,如果你真心相信一個短期犧牲,會在長期換回你在追求的極大價值,那麼,其實不一定要在乎別人是否跟你一樣相信。

智慧是對世界的預測能力

而從以上的探討,我們可以更進一步歸納,智慧不只是專注在長期價值,願意犧牲短期價值去換取,更是對於這個交換,在極度複雜、變動快速的人類社會中,真能發生機率的評估能力。

這種能力基於對人性、人類集體行為、各種不同科技、社會、經濟結構變遷、族群板塊位移的理解,也因此,一個優秀的領導人勢必是這些領域的終身學生,才能擁有超於常人的預測能力,也才能把種種的短期犧牲,真的換成長期的投資組合價值。

想完這一輪,我豁然開朗,不但解開了一個千古謎團,也發現它與所有已知的模型完全契合,這真是一種非常愉快的感覺。

無論如何,希望今天的文章,有幫助你更理解聰明與智慧的差異,以及成為一位優秀 CEO 必經的修煉。

___

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Photo via Elvin, CC License)

Ask Jamie #9: 生技業的天險

January 22nd, 2014

Jamie Lin 林之晨

Ask Jamie: 你提出問題,我整理成文章,與所有讀者分享

本週所有 AW#7 創業者正式從 AppWorks 畢業,看著他們陸續把家當、設備搬走,真是有些離情依依。在這裡祝福他們接下來都能繼續堅持,在創業之路上不斷推進,得到越來越好的成績。

Austin Asked: 如何突破生技業的天險?

看 Mr.Jamie 的網誌有莫約一年半時間了,很喜歡裡面接收到的新知,也讓我養成每天至少花一小時來大量閱讀新知。很佩服每天早上大量閱讀國外書報,然後將心得想法內化成簡潔文字訴說這世界我們不見的知道但必須知道的事情。

我是陽明大學的碩士生,大學專業項目是台灣醫療環境中待遇相對不佳的師字輩醫檢師,雖然不太爭氣地還沒考到執業證書,想藉由研究所的修習可以改變未來討生活的專業,偏偏關於生科的負面新聞頻傳加上當年的宇昌案重挫生科環境。國內生技業者對於長期的投資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一項藥品的研發到上市中間耗費的資金足以讓生技廠的現金燒盡,因此才會著重於有短期利潤的保健食品。

對於所謂台灣廠商要做的事創新我一直心有戚戚焉,但是巨額的資金消耗對於台灣規模不大的生技廠商而言真的是件大問題。想請教 Jamie 對於這個看似無法突破的天險以及對於國際市場的了解有什麼看法呢?

Austin

Dear Austin,

謝謝你的長期支持。

我不是生技產業的專家,但根據側面了解,一顆新藥研發到上市的費用事實上不是最主要的問題,前後三期臨床試驗過程以及上市後市場接受度 (醫師願不願意寫處方、保險公司願不願意給付) 的低可預測性,才是真正的根源 ── 事實上,與半導體設備的投資比起來,新藥開發算是便宜的,但兩種投資的成功機率與總體期望值,新藥卻是低上許多。(我甚至有讀過報導指出新藥開發的整體產業投資期望值是負的)

試想,同樣要投資 10 億元本金,如果眼前有以下兩種投資機會,你會選擇哪一種?

  • A. 50% 機率拿回 100 億元,50% 機率拿回 0 元
  • B. 1% 機率拿回 6,000 億元,99% 機率拿回 0 元

雖然 B. 的期望值較高,但多數人可能會選擇 A.,因為 B. 的成功機率實在太低。所以在風險投資裡面,投資額、期望值往往不是問題 (期望值太低的投資機會根本沒有人會考慮),反而不確定性才是最大的關鍵。

過去台灣與美國這個生技的領導市場有相當距離,對於 FDA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醫療通路、醫師、保險公司的生態掌握度較低,這又讓生技投資的不確定性更加大,因此大家更不敢投資新藥開發。然後近年來,生技產業事實上逐漸找到方式克服這些問題,聘用對美國生技生態有深度了解的專家,把離我們較近的中國也視為主要市場等等,都能降低不確定性,讓新藥開發的投資機會更誘人。也因此永豐、潤泰等集團,近來都陸續進駐生技投資領域,包括智擎、基亞、太景、台微體、台灣醣聯、中裕等新藥開發公司,目前為止也都有不錯的進度

所以雖然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我對台灣突破所謂新藥投資的天險,事實上是相當樂觀的。

以上,預祝早日取得執業證書,用專業懸壺濟世。

Jamie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收聽我的創業分享

AppWorks Is Hiring!

你有網路創業的好點子嗎?我要投資!

July 21st, 2009

上周五 (7/17) 華爾街日報投資專欄大字刊出了一篇”網路已死 (以投資的角度來說)“的文章,作家詹姆士‧阿爾徒璽 (James Altucher) 登高一呼,大喊網路上沒錢賺,大家沒事不要浪費時間投資。他以時代華納為例,說該公司寧可賤售幾年前高價買來的美國在線 (AOL),也要牢牢抓住手中的時人 (People) 等傳統雜誌。又說 Google 的關鍵字廣告雖然成功,但是那麼多天才工程師也想不出另一個商業模式,更不要說關鍵字廣告也是偶然之下發現的獲利方法。(左圖出自: gearfuse.com)

這位詹兄的投資專欄平時還蠻多忠實讀者的,但是寫出這樣偏頗的評論,當然是自己討打,而帶頭的正是紐約創投名人佛萊德‧威爾遜 (Fred Wilson),他以個人網誌的一篇”網路可是活蹦亂跳的“為線上公司平反,輕輕鬆鬆就把詹氏一文的不合理通通點破.

Mr. Jamie 覺得其實這也沒什麼好說的,網路上賺錢的公司,大到 Google,Amazon,小到 Diapers.com,不計其數。即使美國整體經濟如此不景氣,線上零售和廣告的總體產值都還是呈現成長的狀態,這樣的產業如果還不是好投資標的,那詹兄也只能把錢放在床鋪底下了.

比起美國,台灣網路產業的成長力道更是驚人。2008 年網路零售產值是 2430 億元,成長幅度達 32%。網路廣告方面,也有 60 億的年產值,年成長 21%。而 09 年雖然景氣較差,成長力度可能減緩,但是應不會呈現萎縮的情況。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網路創業家應該有很多可以嘗試的機會.

英文說 “Put your money where your mouth is.” 中文說坐而言不如起而行。Mr. Jamie 決定登高號召各路好漢,也就是說:

如果你有創業的主意卻缺乏資金或是輔導請你留言跟我聯絡我有興趣投資!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